2025届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含高考真题 6.1 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等途径实现机体稳态(解析+原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含高考真题 6.1 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等途径实现机体稳态(解析+原卷)

资源简介

【思维导图】
课时1 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等途径实现机体稳态
考情速览
热点 考情
免疫调节与生命健康(肿瘤免疫逃逸、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类等) ①2024·江西卷,10;①2023·重庆卷,18;②2023·广东卷,14;③2023·浙江6月选考,14;④2023·福建卷,15;⑤2023·湖北卷,21;⑥2023·北京卷,14;⑦2023·北京卷,15;①2022·广东卷,17;②2022·河北卷,11;③2022·北京卷,20
体液调节与生命健康(糖尿病、发烧与体温调定点、激素受体介导机制等) ①2024·湖南卷,9、19;②2024·江西卷,20;③2024·浙江6月选考,21;④2024·湖北卷,12、15;⑤2024·黑吉辽卷,10、11;⑥2024·山东卷,23;⑦2024·广东卷,7;⑧2024·河北卷,8;⑨2024·浙江1月选考,7;①2023·重庆卷,6、8;②2023·全国甲卷,30;③2023·全国新课标卷,32;④2023·广东卷,8;⑤2023·湖北卷,5、6;⑥2023·河北卷,8;⑦2023·湖南卷,6;⑧2023·海南卷,17;⑨2023·北京卷,9;①2022·全国乙卷,30;②2022·北京卷,9;③2022·海南卷,14;④2022·湖北卷,8、10;⑤2022·辽宁卷,6
重点1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
【知识盘查】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下丘脑作为调节中枢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3个核心点
①相关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________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②相关器官: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③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2)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4个核心点
①感受器——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____________。
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________;释放部位: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趋向平衡。
③水盐平衡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________来完成的。
④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醛固酮的调节作用
  
(3)有关体温调节的3个核心点
①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产热增加都是____________调节模式。
②温度感受器感受的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热觉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_______。
③持续发烧(体温维持在某一较高温度)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是产热________散热。
【曾经这样考】
1.(2024·湖北卷,9)磷酸盐体系(HPO/H2PO)和碳酸盐体系(HCO/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2.(2024·北京卷,8)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 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3.(2024·黑吉辽卷,10)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4.(2024·黑吉辽卷,11)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A.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
D.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5.(真题重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判断关于稳态叙述的正误。
(1)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2023·全国乙卷,4B)(  )
(2)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2023·湖北卷,5D)(  )
(3)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2023·浙江1月选考,21节选改编)(  )
(4)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2023·海南卷,9D)(  )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2021·重庆卷,13B)(  )
(6)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卷,16D)(  )
(7)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022·山东卷,18C)(  )
(8)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2021·全国甲卷,4A,B)(  )
(9)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卷,18B)(  )
(10)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019·全国卷Ⅲ,5D)(  )
【还会这样考】
考向1 围绕机体稳态调节,考查生命观念
1.(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12)有人食用低钠盐(添加一定量的KCl以减少NaCl的比例)替代传统食盐,在口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Na+的摄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需要食用低钠盐补充K+
B.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依赖从食盐中摄入的Na+和Cl-
C.食盐摄入不足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促进Na+的重吸收
D.过量摄入低钠盐会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2.(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8)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能够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血浆变为弱酸性
B.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发生组织水肿
C.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和胰蛋白酶等物质属于内环境组分
3.(2024·海安期中)人和动物渴觉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的高渗性口渴和血容量减少也会引起容量性口渴,容量性口渴与血压有关。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脑干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兴奋
B.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合成和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当血容量减少时,感受器兴奋,向下丘脑传递信号,并在此形成渴觉
D.当血容量减少时,血压下降,通过调节会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
考向2 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考查稳态与平衡观
4.(2024·成都七中诊断)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用了6年多时间,而胰岛B细胞却可以快速产生胰岛素,这是因为细胞中有一条条“生产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的合成首先需在游离核糖体上开始多肽链的合成
B.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C.在调节血糖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
D.胰岛素作用于肝脏细胞后,可催化肝糖原的合成
5.(2024·湖北荆州调研)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冷水刺激机体会引发一系列适应性生化和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对免疫系统、血流和运动都有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水后感觉到冷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调节的结果
B.冷水刺激后“皮肤发白”是立毛肌和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的结果
C.冬泳时心跳加快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的
D.冷水刺激下机体产热增多,与甲状腺、肾上腺等的活动增强有关
重点2 免疫调节
【知识盘查】
1.明确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2.掌握两大免疫过程(→初次免疫;二次免疫)
(1)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________________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原再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二次免疫图解
注:a为抗体浓度变化,b为患病程度。
(1)应答基础:记忆细胞。
(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________;二次免疫: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辨清三类免疫失调症
(1)过敏反应
①病理
②免疫类型:异常的体液免疫。
(2)自身免疫病
病理 将__________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病例 类风湿关节炎、________________
(3)免疫缺陷病
类型 实例 病因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防御功能过弱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HIV入侵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艾滋病
【曾经这样考】
1.(2024·安徽卷,8)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2.(2023·新课标卷,3)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3.(2024·山东卷,7)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4.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判断关于免疫说法的正误。
(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11C)(  )
(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2023·湖南卷,11B)(  )
(3)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18B)(  )
(4)疫苗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2022·浙江6月选考,19B改编)(  )
(5)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2020·浙江7月选考,5A)(  )
(6)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握手、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2020·浙江1月选考,3D)(  )
(7)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2019·海南卷,14A)(  )
【还会这样考】
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0)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流涕等症状,也可引起肺炎等疾病。下列有关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细胞免疫
B.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
C.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流感病毒,又可以通过抗原呈递启动特异性免疫
D.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
2.(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8)为了研究人体对病毒X的免疫作用,先用病毒X感染小鼠甲,小鼠甲患病一段时间后恢复。随后再用病毒X感染小鼠乙,并注射小鼠甲恢复后的血清,小鼠乙未患病。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小鼠乙未患病是因为小鼠甲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毒X表面抗原结合的物质,该物质是________。
(2)为了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给小鼠丙注入该疫苗,一段时间后,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注射单克隆抗体相比,接种疫苗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16 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精准强化】
重点1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
1.(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2)内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健康人体的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是(  )
胰岛素 氨基酸
钠离子 纤维素
2.(2024·湖北武汉武昌区调研)感染肺炎链球菌的患者肺部会发生病变,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会出现酸中毒现象,同时伴有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患者出现酸中毒与细胞呼吸的反应物和产物都有关
患者会出现血浆渗透压降低的现象进而导致组织水肿
患者出现酸中毒说明内环境无法调节血浆pH
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氧浓度变化与流经肌肉组织时相反
3.(2024·广东惠州调研)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在微重力或失重状态下,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头部,机体误认为身体水量过多,从而引起排尿增加,出现脱水。此外,机体的蛋白质和钙质流失也增加。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血浆蛋白流失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小于血浆渗透压
钙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其流失对内环境稳态无影响
微重力引起脱水的原因之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机体脱水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产生渴觉
4.(2024·河北卷,16改编)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抗利尿激素增多与患PP均可使细胞外液增多
血钠含量降低可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加
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
重点2 免疫调节
5.(2024·河北沧州模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节高发。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体,容易发生变异,引起流行。人体感染甲流后的主要症状为流涕、咳嗽、头疼以及肌肉酸痛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
甲流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经细胞免疫能被彻底消灭
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需要突破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
6.(2024·湖南卷,2)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APC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7.(2024·广东佛山质检)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过敏原与浆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刺激其分泌IgE抗体
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8.(2024·甘肃卷,11)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综合提升】
9.(2024·河北卷,8)甲状腺激素在肝脏中激活其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
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过激素G间接降低血糖
血糖浓度变化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但不能负反馈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
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10.(2024·河北卷,7)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
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关
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11.(7分)(2024·广东卷,17)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据图分析,___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________(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3)(2分)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3分)(2024·江西卷,20)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 km/h的速度跑步1 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测定相关指标(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状态
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
指标 血浆渗透压/(mOsm·L-1) 289.1 291.0 289.2
血浆Na+浓度/(mmol·L-1) 139.0 141.0 139.1
血浆K+浓度/(mmol·L-1) 4.3 4.4 4.1
尿渗透压/(mOsm·L-1) 911.2 915.4 1 005.1
尿Na+浓度/(mmol·L-1) 242.4 206.3 228.1
尿K+浓度/(mmol·L-1) 40.4 71.1 72.3
(1)(2分)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态。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机体可通过________、体液调节和________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2分)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________。
(3)(3分)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________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4)(3分)为探究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 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________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____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3分)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________(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思维导图】
课时1 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等途径实现机体稳态
考情速览
热点 考情
免疫调节与生命健康(肿瘤免疫逃逸、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类等) ①2024·江西卷,10;①2023·重庆卷,18;②2023·广东卷,14;③2023·浙江6月选考,14;④2023·福建卷,15;⑤2023·湖北卷,21;⑥2023·北京卷,14;⑦2023·北京卷,15;①2022·广东卷,17;②2022·河北卷,11;③2022·北京卷,20
体液调节与生命健康(糖尿病、发烧与体温调定点、激素受体介导机制等) ①2024·湖南卷,9、19;②2024·江西卷,20;③2024·浙江6月选考,21;④2024·湖北卷,12、15;⑤2024·黑吉辽卷,10、11;⑥2024·山东卷,23;⑦2024·广东卷,7;⑧2024·河北卷,8;⑨2024·浙江1月选考,7;①2023·重庆卷,6、8;②2023·全国甲卷,30;③2023·全国新课标卷,32;④2023·广东卷,8;⑤2023·湖北卷,5、6;⑥2023·河北卷,8;⑦2023·湖南卷,6;⑧2023·海南卷,17;⑨2023·北京卷,9;①2022·全国乙卷,30;②2022·北京卷,9;③2022·海南卷,14;④2022·湖北卷,8、10;⑤2022·辽宁卷,6
重点1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
【知识盘查】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下丘脑作为调节中枢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3个核心点
①相关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②相关器官: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③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2)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4个核心点
①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
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下丘脑;释放部位:垂体;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趋向平衡。
③水盐平衡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④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醛固酮的调节作用
  
(3)有关体温调节的3个核心点
①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产热增加都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
②温度感受器感受的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热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③持续发烧(体温维持在某一较高温度)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是产热等于散热。
【曾经这样考】
1.(2024·湖北卷,9)磷酸盐体系(HPO/H2PO)和碳酸盐体系(HCO/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答案 C
解析 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再由H2CO3形成H+和HCO,A正确;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如在细胞呼吸中磷酸盐参与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B正确;缓冲体系的成分如HCO、HPO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2.(2024·北京卷,8)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 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答案 B
解析 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A 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体液调节,同时血糖浓度的下降,还能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 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经—体液调节,A、C、D不符合题意;血糖调节过程中,没有涉及垂体,B符合题意。
3.(2024·黑吉辽卷,10)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含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B正确;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含DNA、RNA)的分解,C正确;尿素[CO(NH2)2]含有N,而脂肪含有C、H、O,不含N,D错误。
4.(2024·黑吉辽卷,11)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A.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
D.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5.(真题重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判断关于稳态叙述的正误。
(1)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2023·全国乙卷,4B)(×)
提示 渗透压下降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2)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2023·湖北卷,5D)(√)
(3)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2023·浙江1月选考,21节选改编)(√)
(4)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2023·海南卷,9D)(×)
提示 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2021·重庆卷,13B)(×)
提示 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是淋巴液,分布到组织间隙,所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
(6)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卷,16D)(×)
提示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
(7)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022·山东卷,18C)(×)
提示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
(8)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2021·全国甲卷,4A,B)(×)
提示 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所分泌。
(9)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卷,18B)(×)
提示 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0)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019·全国卷Ⅲ,5D)(×)
提示 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还会这样考】
考向1 围绕机体稳态调节,考查生命观念
1.(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12)有人食用低钠盐(添加一定量的KCl以减少NaCl的比例)替代传统食盐,在口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Na+的摄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需要食用低钠盐补充K+
B.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依赖从食盐中摄入的Na+和Cl-
C.食盐摄入不足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促进Na+的重吸收
D.过量摄入低钠盐会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答案 C
解析 Na+内流可形成动作电位,维持细胞的兴奋性,因此为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需要食用低钠盐补充Na+,A错误;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因此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依赖从食盐中摄入的K+,B错误;食盐摄入不足时会导致血钠降低,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正确;过量摄入低钠盐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合成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D错误。
2.(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8)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能够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血浆变为弱酸性
B.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发生组织水肿
C.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和胰蛋白酶等物质属于内环境组分
答案 B
解析 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但由于血浆中存在HCO/H2CO3、HPO/H2PO等缓冲对,血浆pH仍在7.35~7.45这个范围内,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由血浆流向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胰蛋白酶由胰腺分泌,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在肠道中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D错误。
3.(2024·海安期中)人和动物渴觉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的高渗性口渴和血容量减少也会引起容量性口渴,容量性口渴与血压有关。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脑干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兴奋
B.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合成和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当血容量减少时,感受器兴奋,向下丘脑传递信号,并在此形成渴觉
D.当血容量减少时,血压下降,通过调节会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
答案 D
解析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的,B错误;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错误。
考向2 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考查稳态与平衡观
4.(2024·成都七中诊断)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用了6年多时间,而胰岛B细胞却可以快速产生胰岛素,这是因为细胞中有一条条“生产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的合成首先需在游离核糖体上开始多肽链的合成
B.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C.在调节血糖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
D.胰岛素作用于肝脏细胞后,可催化肝糖原的合成
答案 D
解析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首先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A正确;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原因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B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在调节血糖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C正确;胰岛素是信号分子,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5.(2024·湖北荆州调研)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冷水刺激机体会引发一系列适应性生化和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对免疫系统、血流和运动都有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水后感觉到冷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调节的结果
B.冷水刺激后“皮肤发白”是立毛肌和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的结果
C.冬泳时心跳加快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的
D.冷水刺激下机体产热增多,与甲状腺、肾上腺等的活动增强有关
答案 D
解析 入水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并产生冷觉,产生冷觉的过程不需要下丘脑参与,A错误;冷水刺激后“皮肤发白”是由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引起的,与立毛肌无关,B错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减慢,因此,冬泳时心跳加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的,C错误;在冷水中,机体散热增多,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肾上腺等的活动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这两种激素都能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D正确。
重点2 免疫调节
【知识盘查】
1.明确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2.掌握两大免疫过程(→初次免疫;二次免疫)
(1)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原再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二次免疫图解
注:a为抗体浓度变化,b为患病程度。
(1)应答基础:记忆细胞。
(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B细胞;二次免疫:①B细胞,②记忆B细胞。
4.辨清三类免疫失调症
(1)过敏反应
①病理
②免疫类型:异常的体液免疫。
(2)自身免疫病
病理 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病例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类型 实例 病因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防御功能过弱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HIV入侵辅助性T细胞导致的艾滋病
【曾经这样考】
1.(2024·安徽卷,8)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 C
解析 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T细胞不参与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若ORFV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少,则容易导致反复感染,C正确;辅助性T细胞在接收APC传递过来的信号后,其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之后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
2.(2023·新课标卷,3)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
3.(2024·山东卷,7)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C
解析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4.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判断关于免疫说法的正误。
(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11C)(×)
提示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2023·湖南卷,11B)(√)
(3)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18B)(×)
提示 吞噬细胞分解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是特异性免疫。
(4)疫苗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2022·浙江6月选考,19B改编)(×)
提示 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5)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2020·浙江7月选考,5A)(×)
提示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只可预防相应的流感病毒,不一定能预防其他类型流感病毒。
(6)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握手、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2020·浙江1月选考,3D)(×)
提示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经过握手传播。
(7)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2019·海南卷,14A)(×)
提示 抗体不能直接使病毒降解。
【还会这样考】
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0)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流涕等症状,也可引起肺炎等疾病。下列有关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细胞免疫
B.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
C.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流感病毒,又可以通过抗原呈递启动特异性免疫
D.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
答案 C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启动细胞免疫,A正确;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该过程中也需要病原体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可以通过抗原呈递启动特异性免疫,但不能消化病毒,C错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够抵挡大多数病原体,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D正确。
2.(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8)为了研究人体对病毒X的免疫作用,先用病毒X感染小鼠甲,小鼠甲患病一段时间后恢复。随后再用病毒X感染小鼠乙,并注射小鼠甲恢复后的血清,小鼠乙未患病。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小鼠乙未患病是因为小鼠甲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毒X表面抗原结合的物质,该物质是________。
(2)为了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给小鼠丙注入该疫苗,一段时间后,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注射单克隆抗体相比,接种疫苗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抗体 (2)相应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含量 (3)接种疫苗既能产生相应抗体也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
解析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特异性免疫,此时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进程。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需要检验相应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含量。(3)注射单克隆抗体体内只存在相应抗体,而接种疫苗既能产生相应抗体也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
限时练16 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精准强化】
重点1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
1.(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2)内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健康人体的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是(  )
A.胰岛素 B.氨基酸
C.钠离子 D.纤维素
答案 D
解析 胰岛素、氨基酸和钠离子都可以存在于健康人体的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B、C正确。
2.(2024·湖北武汉武昌区调研)感染肺炎链球菌的患者肺部会发生病变,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会出现酸中毒现象,同时伴有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出现酸中毒与细胞呼吸的反应物和产物都有关
B.患者会出现血浆渗透压降低的现象进而导致组织水肿
C.患者出现酸中毒说明内环境无法调节血浆pH
D.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氧浓度变化与流经肌肉组织时相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可利用的O2减少,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困难、乳酸不能被及时代谢清除,导致血浆pH下降,超过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引起酸中毒,A正确;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B正确;患者出现酸中毒说明内环境中的HCO含量是有限的,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错误;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流经肌肉组织时氧气进入肌肉组织参与细胞呼吸,血液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少,所以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氧浓度变化与流经肌肉组织时相反,D正确。
3.(2024·广东惠州调研)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在微重力或失重状态下,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头部,机体误认为身体水量过多,从而引起排尿增加,出现脱水。此外,机体的蛋白质和钙质流失也增加。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流失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小于血浆渗透压
B.钙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其流失对内环境稳态无影响
C.微重力引起脱水的原因之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机体脱水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产生渴觉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逻辑为:微重力或失重条件下头部血液增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加→脱水。正常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一致,血浆蛋白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减小,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水从血浆流向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A错误;血浆中的钙离子位于细胞外,属于人体内的内环境成分,血钙流失后含量下降会影响内环境稳态,B错误;根据分析,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是引起脱水的原因之一,C正确;脱水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4.(2024·河北卷,16改编)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B.抗利尿激素增多与患PP均可使细胞外液增多
C.血钠含量降低可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加
D.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
答案 B
解析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A正确;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PP患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其增多可导致细胞外液增加,B错误;当机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PP患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但其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因此推测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D正确。
重点2 免疫调节
5.(2024·河北沧州模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节高发。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体,容易发生变异,引起流行。人体感染甲流后的主要症状为流涕、咳嗽、头疼以及肌肉酸痛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
B.甲流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经细胞免疫能被彻底消灭
D.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需要突破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
答案 B
解析 吞噬细胞对该病毒的吞噬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甲流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记忆B细胞在该过程中会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经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能将其彻底消灭,C错误;人体有三道防线,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说明其已经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免疫防线,D错误。
6.(2024·湖南卷,2)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答案 D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APC)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A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对病原体进行处理,故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B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PC),D错误。
7.(2024·广东佛山质检)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B.过敏原与浆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刺激其分泌IgE抗体
C.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D.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答案 D
解析 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产生了IgE抗体,故发生了免疫反应,A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其表面无相关受体,B错误;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增加,C错误;避免再次接触外源性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D正确。
8.(2024·甘肃卷,11)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答案 A
解析 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需要与靶细胞的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A错误;抗体是浆细胞分泌产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过体液的运输,并与抗原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发挥抗感染作用,C正确;乙脑疫苗是一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D正确。
【综合提升】
9.(2024·河北卷,8)甲状腺激素在肝脏中激活其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
B.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过激素G间接降低血糖
C.血糖浓度变化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但不能负反馈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
D.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 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在肝脏中激活其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即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过激素G间接降低血糖,B正确;血糖浓度变化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也能负反馈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C错误;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因此,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
10.(2024·河北卷,7)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
B.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关
C.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答案 A
解析 足球比赛中,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A错误;皮肤血流量增加和汗液分泌量增多都可以增加散热,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散热增多相关,B正确;大量出汗后,机体丢失水分的同时还丢失了大量无机盐,因此,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D正确。
11.(2024·广东卷,17)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___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________(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联合 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
(2)CXCL1受体 (细胞膜)表面 杀伤肿瘤细胞
(3)一 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
解析 (1)通过图a分析得出,联合疗法肿瘤体积最小,根据图b分析得出,联合疗法中活化的CTL数量最多,且CTL参与细胞免疫,可以作用于肿瘤细胞,因此综合分析得出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CXCL1吸引某类细胞靠近,在CTL中导入CXCL1受体基因,该基因表达后,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细胞膜)表面,且不影响CTL裂解靶细胞的能力,这样可以增大CTL与肿瘤细胞接近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3)将PD-L1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结合在一起,该抗体会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把药物定向地带到靶细胞所在的位置,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12.(2024·江西卷,20)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 km/h的速度跑步1 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测定相关指标(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状态
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
指标 血浆渗透压/(mOsm·L-1) 289.1 291.0 289.2
血浆Na+浓度/(mmol·L-1) 139.0 141.0 139.1
血浆K+浓度/(mmol·L-1) 4.3 4.4 4.1
尿渗透压/(mOsm·L-1) 911.2 915.4 1 005.1
尿Na+浓度/(mmol·L-1) 242.4 206.3 228.1
尿K+浓度/(mmol·L-1) 40.4 71.1 72.3
(1)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态。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机体可通过________、体液调节和________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________。
(3)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________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4)为探究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 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________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____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________(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 (1)神经调节 免疫调节 (2)Cl-
(3)肾小管、集合管 水
(4)肾上腺皮质 垂体 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Na+浓度下降
(5)③①②④
解析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3)水盐平衡调节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及保钠排钾的作用有关。(4)在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析运动前、中、后的相关指标可知,运动后血浆渗透压和Na+浓度均下降且恢复至运动前水平,故运动后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均减小。(5)运动后血容量减少(细胞外液量减少)可促进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和Na+,从而引起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最终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