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统编版 必修3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共25张PPT+1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 统编版 必修3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共25张PPT+1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一)新中国成立的政治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结合必修一第二课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24
(二)中国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温故知新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P10
补充P9-P10专家点评:民主主义革命
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压反革命
工农交通水利成就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P10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努力与探索。
(2)三大改造(结合必修一第二课P26第一段)
1953年12月,党中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恢复国民经济
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3)颁布“五四宪法” (结合必修一第二课P26相关链接)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合必修一第二课P26-27)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5)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结合必修一第二课P26倒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必修一第二课P29)
春天的故事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思考:
1.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2.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生产力角度: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制度角度: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3)党的角度:就是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改革开放的目的:
2. 改革开放的意义
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
人民由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
文化
中国“软实力”
受全球关注
政治
稳步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
经济
经济总量
稳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辨一辨] 有人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共产党发动、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
补充到P12中间一段旁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教材内容,回顾所学,思考我国迈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新时代的内涵、意义,以及党在新时代的新作为。
1.主要标志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中共八大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时代内涵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从伟大事业角度看: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从奋斗目标角度看: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从人民期待角度看: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
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从历史使命角度看: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从世界意义角度看: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新时代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历史意义)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强起来
富起来
站起来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意义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政治意义)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
1987年邓小平会见加蓬总统时指出:
即使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也麻烦不断、衰象纷呈。
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占绝大多数,但搞得比较像样的还是二三十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原社会主义阵营中,不少国家选择了走西方道路,结果大多数发展缓慢、困难重重。
广大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到头来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有的甚至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对其他国家的意义,世界意义)
3.意义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4.中国共产党的新作为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
误区矫正
2.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1.1840—1949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订正:“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建国初期,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里的“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订正: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
误区矫正
4.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订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共产主义将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订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对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历史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完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巩固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 
③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④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长鞭呀,那个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这是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歌曲。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C
B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王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如同革命一样,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探索。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完全照搬苏联经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B.结合中国实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着重完成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任务
D.确立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4.小波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横幅
B.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电视新闻
C.近景: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老刘听说“建设美丽乡村”后笑得合不上嘴
D.特写: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图片
D
B
5.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 )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④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①进一步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②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③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D
7.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 )
A.党的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四大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新时代的“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的时代
C.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D.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B
A
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可见( )
①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制定国策,战略的重要依据
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指的是物质方面的需要
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我国基本国情的改变
④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 )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④意味着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