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15课建设美丽中国20XX导 言为何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为何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主要举措。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美美丽中国最重要、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志天蓝、地绿、水清城乡人居环境优美发展质量高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制度机制优美丽中国的关键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美丽中国全面建成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35年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27年建设美丽中国一、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乡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的看法。阅读与思考轻度污染10.8%良48.8%优37.7%严重污染0.3%重度污染0.6%中度污染1.8%图1 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比例Ⅳ类9.7%Ⅲ类28.1%Ⅱ类50.8%Ⅰ类9.0%Ⅴ类1.7%图2 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2022年劣Ⅴ类0.7%2022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但与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AQI)定义: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是空气污染指数的进一步发展。由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6项污染物的质量指数组成,取其中的最大值,通常情况下是PM2.5质量指数,有时是PM10质量指数,个别工业城市可能是二氧化硫等。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相关链接PM2.5 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 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 年 2 月,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的年均值由 2015 年的46 毫克 / 立方米降至 2021 年的 30 毫克 / 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层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些年来,在我国地表水中,水质整体情况趋于好转,但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部分污染存在呈点状向面状扩散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表的污染物,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干沉降或湿沉降(降雨、降雪等)过程而进入水体等。02“十四五”以来,在全国七大流域开展了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了水生态考核试点,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加大保护修复力度。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04推动出台长江、黄河保护法,设立七大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统筹开展流域督察、省域督察,健全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激发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积极性。流域管理改革持续深化01累计排查河湖岸线56万公里,推动解决近20万个污水直排、乱排问题。水环境治理持续深化。03出台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管,推动解决河流断流干涸、湖泊湿地萎缩等突出问题。生态用水保障持续加强2、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下阶段性目标。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查阅资料,说说我国为何要推进净土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需要我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阅读与思考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目前,我国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和城郊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0304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如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及有机农药、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010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物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严重的土壤甚至可能失去生产能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损害生态环境01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在人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影响食品安全02受污染的土壤可能导致水源污染,人们在饮用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时可能受到危害。此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空气、尘埃等方式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威胁人类健康03受污染的土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和修复,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土壤污染还可能影响区域形象和声誉,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破坏经济发展04打好净土保卫战,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面对当前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要充分认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更要具备打持久战的耐心。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1、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逐渐变成了茫茫大漠。毛乌素沙漠总面积 4.22 万平方千米,其中一半在陕西榆林境内。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治理,到2020 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 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消失”。毛乌素沙漠其他区域的治理工作,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毛乌素地区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阅读与思考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文化娱乐等,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功能单位。如: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微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水、空气、土壤、光照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构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植树造林治山理水养土护田种草固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 》“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30)》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要科学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开展生态退化地区修复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治保障。数据来源:央视新闻2023年8月15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2、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你还知道哪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阅读与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推动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