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明朝数十个藩王府中,桂林靖江王府是建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也是建筑规制最特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王府。它就像本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B.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文化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 D.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2.2024年以来网络热词不断涌现,有小孩哥/姐、清汤大老爷、活爹、已老实求放过、city不city、因为他善、水灵灵等,这些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这表明( )
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村依托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平台,用艺术、体育活动弘扬家族家风,用“接地气”释义“大道理”,既丰润了村落文化生活,又有助于提升村民道德责任感。这表明( )
①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②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传播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也是爱读书人的节日。我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这是基于( )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素养
B.书籍是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唯一载体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D.优秀文化能够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
5.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8.05亿元的票房领跑2024年国庆档。影片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战士们呐喊着家乡的名字向前冲锋令人泪目”“70多年过去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值得铭记”……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由此可见( )
①优秀文化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不同时代的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③文化能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8月6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在北京亮相。吉祥物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原型,在展现成都生态宜居、热情友好城市形象的同时,呼吁大家关爱珍稀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世运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可见,世运会吉祥物( )
①作为文化载体,表达和展现着世运会文化 ②源于人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③为人们提供价值指引,满足人们美好愿望 ④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年11月15日,首届辽宁旅游歌曲演唱会在沈阳举办,深情唱响“山海有情,天辽地宁”。通过传唱一批歌曲,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辽宁形象、助力辽宁振兴。该活动的举办是基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发展要保留地方传统文化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D.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8.经过9天的激烈角逐,2024WTA江西网球公开赛于11月3日在九江国际网球中心落下帷幕。本次赛事吸引了包括九江在内的大量江西球迷观赛。主场作战的选手郑妩双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家乡九江参加WTA比赛,“家乡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这反映出( )
①文化可以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②文化引领风尚,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
③文化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④经济是基础,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书声琅琅,伴我们快乐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开展读书活动是基于( )
①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读中外的书可促进文化融通实现文化趋同化发展
③营造良好读书氛围才能使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熏陶
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以来,从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第二十条》,到暑期档的《默杀》《云边有个小卖部》《头脑特工队2》《逆行人生》,再到国庆档的《志愿军:存亡之战》《749局》《浴火之路》……火爆的国产电影市场在满足各年龄段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票房记录。截至10月29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高达382.94亿元,持续助力经济回升向好。由此可见( )
①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②文化反映经济,文化进步与经济增长同步
③文化推动发展,有效助力国家繁荣与振兴
④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MidjourneyAI绘画软件融合了中国名画大师张大千等的绘画手法,采用超高分辨率和超高清画质,使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渲染和输出,描绘出更加细腻、逼真的水墨画作品,让人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神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I绘画的作品同样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AI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是否能满足研发者自身的需求
③AI绘画技术已拥有了部分意识,因此能独立创作出逼真作品
④AI绘画技术是对人类已有的艺术创作技法的深度学习和模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河北省涿州市将宣讲与文化活动、体育市集等相结合,依托“理响涿州”理论宣传平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全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一个个自编自创的歌曲、舞蹈、戏曲等文艺节目,潜移默化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送到群众心中。上述做法反映出( )
①文化与政治相融合,能增强党的理论宣传效果
②文化具有引领时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俗话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从报纸、电视到移动设备,从寻呼机、小灵通到今天的智能手机,随着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们开始慢慢解放思想的禁锢,关注并接受电影、电视等新形式的精神文化内容。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的网络、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接收信息的方式,优化了人们的信息流。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不同时代的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②新的文化类词汇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年国庆节假期期间,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部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统筹全省各地举办文化艺术、非遗、文博等各类活动600余场,让游人感受到了辽宁文化的魅力与温度。据统计,全省共接待游客5597.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5.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1%。材料表明(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④优秀文化教化育人,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一边是造型多姿的山东手造工艺品、韵味悠远的文创作品和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一边是省级非遗梆鼓秧歌表演、富有乡土特色的舞狮舞龙与传唱民间的小戏小调……山东“秋季黄河大集”将可逛、能买、看演出融合在一起,令文化消费有了新载体。这表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能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②文化能培育壮大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③发展文化消费能够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打一桶泉水,煮一壶清茶,听一段山东快书……如果在济南选择一片最有老济南特色的街区,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首屈一指。在这里,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市民游客随时随地可以与历史对话,感知古城的历史脉搏。由此可以看出( )
①文化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②老街区承载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代人的选择
③历史文化印记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生活方式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等诸多方面,作为乡村的精神命脉和独特魅力所在,是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包含着农耕文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积极发挥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内化自律的作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设立乡村历史文化馆、开办乡土文化论坛等方式,宣传和推广乡土文化,不仅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也让乡村变得更加朝气蓬勃;通过充分利用本地民族节日集会、举办非遗文化歌舞活动等为契机,激活乡土文化,搞活本地经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说明善用乡土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尺巷”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一家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地基,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张英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承载的化解矛盾的智慧与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时至今日,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知识,阐明“六尺巷”承载的谦和礼让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文物大省。目前,全省共有革命文物1657处(点),红色资源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亟需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2022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摘要):
条款 内容
第二十五条 红色文化遗存的传承利用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保证红色文化遗存安全为前提,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存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发掘、研究和宣传展示。
第二十八条 鼓励依托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基地,发挥红色文化遗存的社会教育功能。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
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规定(三选二)对保护和利用红色遗存的现实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23年7月5日到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苏州、南京等地考察调研。在古城苏州,习近平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其中苏绣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要保护好、传承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分析加强古城苏州保护利用的意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D D A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A B B
1.D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不选。
B: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B不选。
C: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区别,C不选。
D:桂林靖江王府“是建筑规制最特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王府,它就像本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体现了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D正确。
故本题选D。
2.B
【详解】①③:这些网络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这表明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③正确。
②:材料说的是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而不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②不合题意。
④: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B
【详解】①:某村依托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平台,用艺术、体育活动弘扬家族家风,丰润了村落文化生活,提升村民道德责任感,这体现了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①正确。
②: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排除。
③: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平台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通过这些平台弘扬家族家风等,表明文化传播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正确。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强调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作用,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化的服务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播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排除。
故本题选B。
4.D
【详解】A:文化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素养,需要通过后天的实践才能培养,A错误。
B: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书籍是表达和展现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不是唯一载体,B错误。
C:材料讲述全民阅读的意义,而未讲述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C不符合题意。
D:我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这是基于文化是人创造的,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够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D
【详解】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支配,①错误。
②: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强调经济决定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这说明文化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A
【详解】①:文化要通过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世运会吉祥物与世运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是展现世运会文化的载体,表达和展现着世运会文化,①正确。
②:世运会吉祥物是人们实践的产物,人的创新思维是主观的,“源于人的创新思维”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世运会吉祥物展现成都生态宜居、热情友好城市形象的同时,呼吁大家关爱珍稀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世运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可见,世运会吉祥物展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指引,满足人们美好愿望,③正确。
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世运会吉祥物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7.D
【详解】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表述强调的是文化的产生来源,不是此次活动举办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举办旅游歌曲演唱会的不是单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重点在于通过文化活动助力辽宁振兴,B不符合题意。
C:材料重点强调首届辽宁旅游歌曲演唱会活动的举办对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辽宁形象、助力辽宁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文化的反作用,而不是强调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C不符合题意。
D:首届辽宁旅游歌曲演唱会活动的举办对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辽宁形象、助力辽宁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D正确。
故本题选D。
8.B
【详解】①:网球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大量球迷观赛,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们在观赛过程中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①正确。
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体育赛事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家乡城市形象的提升,没有体现文化引领风尚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②排除。
③:高规格网球赛事的举办,使九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③正确。
④:材料未提及经济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是在强调文化赛事本身的影响,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B
【详解】①: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开展读书活动是基于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①正确。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实现文化趋同化发展,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使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熏陶,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熏陶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③错误。
④:书声琅琅,伴我们快乐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设立读书日,开展读书活动是基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B
【详解】①③:2024年,火爆的国产电影市场在满足各年龄段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票房记录,持续助力经济回升向好。由此可见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推动发展,有效助力国家繁荣与振兴,①③符合题意,
②:选项说法违背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且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②说法错误。
④:选项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文化的对人的影响作用,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1.B
【详解】①:MidjourneyAI绘画软件创作的作品描绘出更加细腻、逼真的水墨画作品,让人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神韵,说明AI绘画的作品同样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正确。
④:MidjourneyAI绘画软件在作品创作中融合了中国名画大师张大千等的绘画手法,说明AI绘画技术深度学习和模仿了人类已有的艺术创作技法,④正确。
②:AI水墨画的价值取决于其功能属性与主体的需要,②错误。
③:AI无自主意识,只有人有意识,③错误。
故本题选 D。
12.B
【详解】①:涿州市将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政治理论的宣传,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融合,通过这种融合的方式能让党的理论更好地被群众接受,增强宣传效果,①正确。
②:文化具有引领时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指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材料未涉及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②排除。
③: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排除。
④:歌曲、舞蹈、戏曲等文艺节目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内容,通过这些节目将党的精神送到群众心中,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3.B
【详解】①③:“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的网络、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接收信息的方式,优化了人们的信息流。说明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不同时代的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②说法错误。
④: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A
【详解】①:从题中数据可以看出,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涉及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不符合题意。
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统筹全省各地举办文化艺术、非遗、文博等各类活动600余场,让游人感受到了辽宁文化的魅力与温度,这体现了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③符合题意。
④:优秀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夸大其作用,且材料不涉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②: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没有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④排除。
①③:山东“秋季黄河大集”上文创作品、省级非遗梆鼓秧歌表演等,将可逛、能买、看演出融合在一起,令文化消费有了新载体,表明发展文化消费能够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也表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能给予经济重大影响,①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③:在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市民游客随时随地可以与历史对话,感知古城的历史脉搏。这说明了文化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历史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①③符合题意。
②:老街区承载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已成为当代人的选择,②说法错误。
④: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7.①文化要通过文化载体呈现出来,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挖掘乡土资源中承载农耕文明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的内容,引导社会崇德向善,从而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设立乡史馆,开办文化论坛等宣传和推广乡土文化,激发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可替代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融乡土资源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
18.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六尺巷”所承载的谦和礼让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它引导人们在处理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中,遵循谦和、礼让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这一传统美德成为生动的教材,通过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 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六尺巷”的故事所蕴含的美德,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年使得桐城境内秩序井然、邻里和睦;在今天依然对社会关系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④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这种传统美德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激发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社会充满正能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19.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或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养爱国情感,构筑中国精神。③器物、行为和制度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依托红色遗存作教育实践基地,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将红色文化遗存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加强古城苏州保护利用有利于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加强古城苏州保护,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展现城市的文化魅力,推进中华现代文明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强古城苏州保护利用,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