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西北“社火”以及华北庙会等民俗活动走红。这些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透过“民俗热”,我们可以看到( )
①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因④走向大众的民俗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在四川广元,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
①有利于保留城市历史印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②旨在保护自然遗产,实现古树名木的经济价值
③是对古代优秀生态观的传承,能为当今生态发展提供借鉴
④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有利于延续树木寄托的情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古村落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印刻着抹不去的乡土记忆。如璀璨珍珠般散落在中华大地上,既有悠悠文脉赓续,也有人间烟火氤氲。做好古村落保护能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资源。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 )
①要彰显特色,各美其美,全面继承乡村传统文化
②既要留住文脉与乡愁,又要创造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③是对乡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
④是对乡村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乡村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民族艺术、智慧、历史、审美的代名词。下图是镶金兽首玛瑙杯,它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中较为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欣赏该文物后,你的感受是( )
①它说明了艺术可以超然于经济、政治之外
②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勤劳智慧的结晶
③它是唐代的艺术风格以及社会风貌的缩影
④它反映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一条六尺巷,精神永流传。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今天的桐城,六尺于心,和谐礼让,崇文重教,世代书香蔚然成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以和为贵的历史智慧
②六尺巷及其文化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坚定文化自信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④“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彰显其时代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7月,在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此次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世界文明
③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中国台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阳街、厦门街,在武汉有台北路,青岛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莲路。过去数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众多的同名村,在台湾有9个泉州、4个安溪、6个海丰,在重庆有26个村镇与台湾的乡镇同名。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③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热爱和平和自由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李子柒——文化类视频创作者。她以制作精美的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乡村田园般的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海内外。李子柒在2024年12月初接受新华社专访,她表示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良性生态构建。文化相承、文脉相续,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中绵延赓续并且不断创新的。绵延赓续中华传统文化( )
①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②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就要不忘本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④要摒弃传统文化,推出全新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我国数千座博物馆的浩瀚馆藏,让观者直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工艺精湛的陶瓷器皿……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③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厚重文化载体
④要全面承袭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11月7日,紫荆文化集团与中国国家版本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国家版本馆馆藏丰富、底蕴深厚,是文化传承的重大工程,紫荆文化集团则具有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双方合作的开展( )
A.有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体现了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改造实现文化创新
11.“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徽桐城把六尺巷千古佳话中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由此可见( )
①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②中华文化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作为物质载体的六尺巷承载着谦逊礼让、和为贵等传统美德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央视推出的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通过情景再现、纪实拍摄、科学实验以及三维动画等手段,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科学原理,在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
③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地予以继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北京民族文化宫文物古籍展,该展览共展出数百件文物古籍,分为“大统一”、“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生动再现了五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此次展览活动的主旨是( )
A.创造灿烂文化,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B.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维护少数民族人民权益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D.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特色发展
14.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下列说法对该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借鉴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源远流长的高度契合性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价值遵循
④中国式现代化彻底颠覆西方现代化理论,提供人类发展新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连续性
②凝练了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
③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④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如“缘法而治”、“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社会目标,忠于法律、严格执法的“劲士”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比如,“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等。这说明( )
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
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普洱景迈山古茶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祛族自治县,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据考证,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开始了茶树的种植、茶叶采摘和制作,并开始大范围地饮用茶。随着茶树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茶叶的产区逐步扩大,茶叶品种愈加丰富,茶的制备和饮用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借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途径,这一源于东方国土的植物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茶文化的当代价值。
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意涵宽广,增强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散发着新的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新的时代魅力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惠民安民利民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价值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阅读材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B A B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B D C
1.A
【详解】①②:传统民俗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说明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故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③排除。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而材料并不涉及获得新的内涵,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A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古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表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利于保留城市历史印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①正确。
②: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强调的是通过保护,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②不选。
③:古树名木保护体现了对古代优秀生态观的传承,这些观念对于当下生态保护理念的发展、生态平衡的维护等能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③正确。
④:古树名木保护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点在于保护古树所承载的生态文化价值,而不是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D
【详解】①:乡村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批判继承,①不选。
②④:古村落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印刻着抹不去的乡土记忆,保护好古村落既要留住文脉与乡愁,又要创造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乡村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②④入选。
③:文化根源于实践,而不是人的情感需要,③不选。
故本题选D。
4.D
【详解】①: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不可以超然于经济、政治之外,①错误。
②:该文物反映了我国唐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其不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②错误。
③④: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中较为精湛的一件,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可见该文物是唐代的艺术风格以及社会风貌的缩影,反映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文化要通过载体表达出来。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以和为贵的历史智慧,①正确。
②:六尺巷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但其文化不是客观实在,②错误。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错误。
④:今天的桐城,六尺于心,和谐礼让,崇文重教,世代书香蔚然成风,表明“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彰显其时代价值,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A
【详解】①②:将“北京中轴线”、“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其独特魅力,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丰富全球文明多样性,体现了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①②正确。
③: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而不是文化意义,③不符合题意。
④:有利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侧重于生态和发展模式方面,而不是文化意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B
【详解】①:这些路、这些村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乡愁,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联结,是两岸共有的历史印记,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未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的路、村是两岸乡愁的寄托,未涉及热爱和平和自由,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个同名村,都是两岸同根的源,体现了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A
【详解】①④:文化相承、文脉相续,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中绵延赓续并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④错误,①符合题意。
②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精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因此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继承,③错误,②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A
【详解】①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工艺精湛的陶瓷器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①②正确。
③:文化载体展现丰富的文化内容,③错误。
④: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0.A
【详解】A:中国国家版本馆馆藏丰富、底蕴深厚,是文化传承的重大工程,紫荆文化集团则具有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双方合作的开展有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A正确。
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而非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故B错误。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非传统文化,故C错误。
D:文化创新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改造,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11.D
【详解】①②:材料未涉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也与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关,①②排除。
③:安徽桐城把六尺巷千古佳话中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说明作为物质载体的六尺巷承载着谦逊礼让、和为贵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①③: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感受科学和文化,启示我们要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也说明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重要性,①③正确。
②: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表现和传播的是已有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②排除。
④: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A: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可以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不是为了创造灿烂文化,A不符合题意。
B: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而不是通过此次展览建立,B错误。
C:通过了解民族史,能够了解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C正确。
D:此次展览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特色发展,排除D。
故本题选C。
14.B
【详解】①③: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借鉴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价值遵循,①③正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科学社会主义不具有,②排除。
④:中国式现代化确实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它并没有彻底颠覆西方现代化理论,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①:材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连续性,①排除。
②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练了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②④正确。
③: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6.C
【详解】①:法律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①错误。
②③: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在多个场合被习总书记引用,说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②③正确。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7.①中华茶文化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茶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华茶文化中强调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国家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我们通过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19.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惠民安民利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的理念,能够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或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题无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
20.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而成。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