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练习一、单选题1.2024年9月12日、200余名两岸同胞在福建省福州市参加“福满中秋夜两岸一家亲”迎中秋联谊活动,两岸嘉宾和来自马尾、马祖两地身穿汉服的小朋友们还携手点亮一盏盏许愿灯,共同祈愿两岸美好明天。此次活动(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体现出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④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多样性和突出的和平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龙舟文化自2000多年前走来,绵延不息。每逢端午,全国网友都在翘首期盼精彩的民间龙舟赛事,“热梗”频出。如今,龙舟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体育运动。有数据显示,全球有数千万龙舟爱好者,已有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龙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 )①民族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世界②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③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④世界文化差异在缩小,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合则强、孤则弱”“人心齐、泰山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箴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勇往直前;奥运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标志,蓝、黄、红、绿、黑五色代表世界五大洲,五环相扣象征五大洲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有内在的相通性③倡导合作、崇尚团结是中国与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④奥林匹克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黄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历史资源。某中学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开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以黄河陶艺馆、黄河剧团、黄河摄影室、黄河手工坊等为载体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体验,感受黄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传承黄河文化和精神。开展体验课程旨在( )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③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④展现文化载体的多彩魅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可见,黄河文化是( )A.科学理论,来源于历史文脉的延续B.文化核心,涵养中国民族精神品格C.文化血脉,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D.思想保证,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6.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趋同③进一步推动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 ④扩大中华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启示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①相互取代,文化趋同②相互隔膜,相互排斥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3周年。团望百年历程,中国考古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考古人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挥洒汗水干出来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考古事业( )①能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②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能创新中华文化基本内涵,促进中华文化发展④能够既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认同外来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茶这一源于东方国土的植物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这表明( )A.民族文化对社会生活起着决定作用B.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引领风尚、教化育人的功能C.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取代D.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10.下图为元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其上描绘着缠枝瓜果纹是富足生活的象征,亦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愿。保障粮食供应是统治者的重要职责。百姓仓廪充实,社会治安也会良好,商业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向往②器物只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④具有独特包容性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在台州仙居下汤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先民当时开挖的壕沟,在壕沟围绕的中心台地上分布着10多座土台和成组的器物坑。同时,在遗址外围还发现了好川文化时期(距今约4500至4000年)的古稻田。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制约③文化遗产能够发展民族文化 ④该遗址发掘有助于推进稻作农业起源研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秋诗会》以诗词为媒,通过家庭之间的诗词知识问答、专家解读节日习俗等内容,展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画中有诗”“心心相印”等环节设计巧妙,选手们的精彩作答,嘉宾们的深入解读,共同映射出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该节目的成功在于( )①重视发掘中华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②增强外国友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③创新节目形式,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④把满足观众需求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交往应( )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④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14.抢花炮原本是部分少数民族庆祝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后来升级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如今,花炮参赛队伍数量越来越多,不少运动员还从赛场走向讲台,在大学开设抢花炮选修课,场场爆满。抢花炮的发展印证了( )①民族平等在中国已然是事实②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强大生命力③“抢花炮”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近年来,马面裙也根据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进行了改良和创新。随着“国潮”的兴起,马面裙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这一现象说明( )A.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B.人们对马面裙的热爱助推了马面裙的产生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D.“国潮”兴起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16.法国学者曾指出文明的“复数性”,即每个文明都与众不同。中国古代学者也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阐述。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多姿多彩,我们要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这启示我们( )①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吸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②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尊重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④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主观题17.“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为什么应坚持“和而不同”,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18.今年中秋小长假,广州某公园举办明城墙中秋游园活动,百组亲子家庭手持文创花灯、身着汉服,跟随“守城将军”,沿着明城墙的历史足迹共赴一场穿越古今之约。这一富有创意的活动成为某旅行平台上中秋赏月夜游的消费热点,成为人气极高的中秋传统文化体验。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这个国庆假期,“跟着黑悟空游山西”成为热门,景区出台了悟空雕塑供游客打卡拍照、真人版悟空打卡、在千年木塔下与古人对话等一系列暖心举措,带领游客进行新奇互动体验、古风拍照等。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活跃了旅游市场,拉动了经济增长,人们尽情沉浸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为何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19.情境诱思材料一 我国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庙会、赏花灯等习俗。材料二 每逢春节,越南家家户户都要买桃花和金桔树。桃花既有辟邪的含义,又有冬去春来、大地回春的寓意。穿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捧着桃花正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在年三十的团圆饭桌上,与中国传统的水饺不同,越南一定要有方粽。这种粽子为四方形,里面有绿豆和肉,要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一个重1至2斤。同时,越南人还特别重视最早到家里拜年的客人,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问题探究】(1)我国与越南庆祝春节的不同习俗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2)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有什么重要地位和作用?20.材料一 我国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庙会、赏花灯等习俗。材料二 圣诞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戴圣诞帽、送圣诞卡、做圣诞蛋糕、送圣诞礼物等。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1)春节和圣诞节的不同习俗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知道民族节日之间差异性的原因吗?(3)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有什么重要地位和作用?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A C D D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D D1.A【详解】①:通过“福满中秋夜两岸一家亲”迎中秋联谊活动,加强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正确。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错误。③:活动中两岸同胞共同参与,身着汉服,携手点亮许愿灯等,都彰显了两岸在文化和历史传承方面的共性,体现出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③正确。④: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多样性和突出的和平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2.A【详解】①:龙舟文化自2000多年前走来,绵延不息。每逢端午,全国网友都在翘首期盼精彩的民间龙舟赛事,“热梗”频出。如今,龙舟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体育运动。龙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民族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世界,①正确。②:有数据显示,全球有数千万龙舟爱好者,已有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龙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②正确。③: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夸大了龙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作用,③错误。④:世界文化差异在缩小错误,各国文化走向趋同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3.C【详解】①: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有共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①排除。②③:“合则强、孤则弱”“人心齐、泰山移”中华民族箴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勇往直前,奥运五环相扣象征五大洲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在相通,倡导合作、崇尚团结是中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②③正确。④:奥林匹克精神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不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排除。故本题选C。4.A【详解】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某中学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开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①正确。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黄河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中学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开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②正确。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交融,但某中学开展体验课程的主旨不在于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③排除。④: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此举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而非展示文化载体的魅力,④排除。故本题选A。5.C【详解】A:黄河文化来源于历史文脉的延续,但不是科学理论,A错误。B: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中国民族精神品格,而不是文化核心,B错误。C: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可见,黄河文化是文化血脉,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C符合题意。D:黄河文化在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思想保证,D错误。故本题选C。6.D【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推进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强调的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不会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①不选。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②不选。③④: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扩大中华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7.D【详解】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相互取代,不能趋同,①错误。②: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不能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②错误。③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启示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8.A【详解】①②:考古工作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中华文明的演历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其起源和发展的轨迹,可以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也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②正确。③:继承和发展中国考古事业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丰富和发展,“创新中华文化基本内涵”表述错误,③排除。④: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9.D【详解】A:民族文化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A错误。B: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不涉及文化有引领风尚、教化育人的功能,B排除。C:各民族 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但不能相互取代,C错误。D:茶这一源于东方国土的植物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这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 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D正确。故本题选D。10.A【详解】①:题目中提到元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上的缠枝瓜果纹象征着富足生活和对农业丰收的祈愿,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正确。②:题目强调了玉壶上的图案所代表的意义,说明器物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器物本身不是文化,文化是通过器物所传递的内涵和价值,②正确。③: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排除。④: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包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特点,④排除。故本题选A。11.B【详解】①:考古发现了先民的土台、器物坑、古稻田等遗址,表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制约,②排除。③:应该是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选项说法不准确。且材料也不直接涉及,③不选。④:考古人员发现了好川文化时期的古稻田,这有助于推进稻作农业起源研究,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A【详解】①③:《2024中秋诗会》通过家庭之间的诗词知识问答、专家解读节日习俗等内容,展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重视发掘中华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创新节目形式,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①③正确。②: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错误。故本题选A。13.D【详解】①③:咖啡和茶不能相互替代,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交往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①③符合题意。②: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②不选。④:材料强调的尊重差异,不体现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④不选。故本题选D。14.B【详解】①④:抢花炮的发展印证了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民族平等在中国已然是事实,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都有平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不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强大生命力,②与题意不符。③:材料强调“抢花炮”的民族性,不涉及其世界性,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15.D【详解】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故A不符合题意。B:马面裙早已存在,不是因为人们的热爱才产生。随着“国潮”的兴起,马面裙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B错误。C: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故C不符合题意。D:马面裙也根据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进行了改良和创新。随着“国潮”的兴起,马面裙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这一现象说明“国潮”兴起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故D正确。故本题选D。16.D【详解】①: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优秀与腐朽之分,吸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观点错误,①不选。②:在民族平等基础上,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③:我们要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启示我们要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③正确。④:法国学者指出,每个文明都与众不同;中国古代学者提出,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动听的旋律,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他们都强调了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④正确。故本题选D。17.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18.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如举办明城墙中秋游园活动、“跟着黑悟空游山西”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③这些活动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带动了经济增长,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9.(1)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①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0.(1)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社会实践不同,经济、政治也不同,从而决定了各民族的民族节日也不同。(3)①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