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课件( 21 张ppt+内嵌视频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课件( 21 张ppt+内嵌视频 )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道德与法治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2课时 预防犯罪
一 了解罪与罚
一、了解罪与罚
看新闻,答问题:
新修订《刑法修正案(十一)》有哪些新变化?
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底线降12周岁,“高空抛物”、“抢夺方向盘”入刑等等。
结合视频想一想:什么是刑法?它有什么作用?
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P52①②
①.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②.刑法的内容: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定罪、量刑)
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
整体感知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处分
或行政处罚
违反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应受
刑 法
应受
触犯
刑罚处罚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殴打他人一定是犯罪吗?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 情节严重。
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而犯罪违反了刑法
从中概括,什么是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犯罪的含义
含义: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整体感知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
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
犯罪,也叫刑事违法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罚的种类
刑罚
主 刑
附加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主 刑
附加刑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整治活动的权利。
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
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
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
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知识拓展: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交损友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拦路抢劫
被判刑
阅读课本55页“探究与分享”
分析: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
读物等
8.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等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陈律师:
小汝犯罪原因之一,是在社会上结识了不三不四的,所谓的哥们。小汝一开始盗窃拿走八枚硬币,心中害怕。而这些所谓的“朋友”没有制止他,反而怂恿他。认为“未成年人年龄小,犯罪不要紧”。这也使得小汝从严重的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深渊。
案情分析
思考分析:导致小汝走向犯罪的不良因素有哪些?
案情分析
思考分析:小汝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些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可从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等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3
思考: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据该班同学反映,被判刑的5名女生,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曾因抽烟、翘课等不良行为受到校规校纪的处分。但她们仍然不思悔改,反而因校园欺凌被判刑。
交友不慎
不良行为
违纪
违法
犯罪
探究: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案情调查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忏悔录
失去自由的滋味,是一种严酷的教训与代价,然而,痛过才会成长,,也才知道自己年少时的轻狂、无知与荒唐。每个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容许任何人剥夺……
由于我的犯罪,使父母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头,我欠他们的实在是太多。我一定会认真改造,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努力和蜕变……
4
探究: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思考:从朱某的忏悔录中,我们能够知道,远离犯罪,还需要我们如何做?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怎样预防犯罪?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1.为了有力打击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界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认定标准,界定此类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试看其行为 ( )
小试牛刀
A.是否违反国家的法律
B.是否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C.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C
2.王某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非法获得国家秘密罪,判有期徒刑五年;犯滥用职权罪,有期徒刑四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生,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上处罚中属于主刑的是 ( )
A.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B.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无期徒刑,没收财产
D.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
A
3. 16岁的张华因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张华无心学习,经常逃课在社会上游荡,被犯罪分子引诱贩毒,跑腿送毒,最终在一次送货途中,张华被公安民警当场抓获......
(1)上述案例中张华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简要分析其界定依据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青少年怎样才能自觉预防犯罪?
答:是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界定依据:具有严重社会危害、刑事违法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答: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守法律,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