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九上科学 专题12 人体的代谢与平衡(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九上科学 专题12 人体的代谢与平衡(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12 人体的代谢与平衡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能促进身体发育。下列宁波特色美食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象山黄鱼 B.奉化竹笋 C.宁波汤圆 D.慈溪杨梅
【解答】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瘦肉、鱼、蛋、奶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象山黄鱼”中的作用营养物质是蛋白质。“奉化竹笋”和“慈溪杨梅”主要含有维生素、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宁波汤圆”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所以下列宁波特色美食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象山黄鱼”。
故选:A。
2.平衡膳食是我们健康饮食的重要保证,其中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下列宁波特产中主要为我们提供糖类的是(  )
A.桂花汤圆 B.腐皮包黄鱼
C.酱青蟹 D.油焖笋
【解答】解:“油焖笋”主要含有水分、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腐皮包黄鱼”、“酱青蟹”主要含有蛋白质。“桂花汤圆”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3年5月20日是第34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其主题为“科学食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某校食堂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排骨、红烧牛肉。小科认为这一食谱营养还不够均衡,添加下列哪种食物后这份食谱会变得更为合理(  )
A.水煮鸡蛋 B.清蒸肉圆 C.素炒豆角 D.油炸河虾
【解答】解: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米饭主要提供淀粉类,清炖排骨、红烧牛肉主要提供蛋白质类,此食谱中无蔬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蔬果类,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4.为保护环境,可食用的“大米吸管”正快速发展。若误食“大米吸管”,(如图)消化道中分解其主要成分淀粉的部位是(  )
A.2、4 B.2、6 C.4、6 D.1、3、5
【解答】解:淀粉在2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6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
故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且能为人体供能的营养素:糖类,脂肪,膳食纤维
B.含有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C.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唾液淀粉酶
D.能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消化器官有:胃,小肠,大肠
【解答】解:A.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不需经过消化即可被吸收;而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则必需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膳食纤维在人体不能被消化,A错误。
B.唾液、胃液、肠液、胰液都含有消化酶,胆汁不含消化酶,B错误。
C.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能消化蛋白质,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C错误。
D.胃能吸收水、无机盐、酒精,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D正确。
故选:D。
6.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中与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有(  )
①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胆汁等
③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
④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答】解: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小肠长,全长5~6米,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等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因此小肠的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是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系的。
故选:B。
7.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B.②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解:A、图中的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正确。
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是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错误。
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含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C错误。
D、④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A。
8.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中分别含有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X表示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解答】
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符合题意。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不符合题意。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不符合题意。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所示。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会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示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B.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C.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时,结构④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⑥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解答】解:A、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检测胃肠疾病,A正确。
B、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进入结构②,②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B错误。
C、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胃内,结构④胃的蠕动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属于物理消化,C正确。
D、⑥是小肠,属于消化道,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⑥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B。
10.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是用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做成。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经过消化道拍摄时不会被消化液消化
B.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胆汁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分泌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解答】
A、显微胶囊是用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做成,经过消化道拍摄时不会被消化液消化,A正确。
B、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检测胃肠疾病,B正确。
C、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进入结构②,②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C错误。
D、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胃内,④胃腺分泌的胃液含有胃蛋白质酶,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D正确。
故选:C。
11.如图所示为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血涂片时,应来回推动几次载玻片使血膜均匀
B.当图中①数量过少时,会造成贫血
C.当人被细菌感染时,图中的②会显著增加
D.图中的细胞和①和③都具有细胞核
【解答】
A、制血涂片时,沾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片约成20~30°,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作成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A错误。
B、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此外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当图中①红细胞过少时,会引起贫血,B正确。
C、白细胞具有保护和防御,吞噬病菌的作用,若人被细菌感染时,图中③白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C错误。
D、成熟①红细胞没有细胞核,③白细胞较大,呈圆球状,是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D错误。
故选:B。
12.如图为某同学用丝带扎紧上臂的示意简图。发现丝带下方(近手指端)的血管①膨胀,血管②变扁;丝带上方的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扁。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管①、④是动脉
B.血管②、③是静脉
C.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低
D.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高
【解答】解: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血流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方向是心脏←静脉。用丝带扎紧上臂,发现丝带下方(近手指端)的血管①膨胀,血管②变扁;丝带上方的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扁。因此①④是静脉、②③是动脉。①④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量较低;②③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含氧量较高。所以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低;血管④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②低。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M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小肠
B.若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肾脏
C.若②中血液的胰岛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肝脏
D.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大脑
【解答】
A、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若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高于①,则M应该为肺,A错误。
B、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水、无机盐、尿素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血液中的尿素会减少,B错误。
C、胰腺的内分泌部为胰岛,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中,因此若②中血液的胰岛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胰脏,C错误。
D、组织细胞由于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可见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大脑,D正确。
故选:D。
14.在观察“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时,同学绘制相关图像,有关实验及图像描述错误的是(  )
A.血管②是毛细血管
B.血管①中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C.用低倍镜观察鱼尾鳍血管内血液流动情况
D.湿纱布包裹鱼鳃盖有利于鱼的正常呼吸
【解答】
A、血管②的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正确。
B、血管①是动脉,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错误。
C、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
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宽且亮,正确。
D、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正确。
故选:B。
15.美国医学科研小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内切酶”,可以全部或部分切割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从而实现血型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型血可以转化为AB型血 B.B型血可以转化为A型血
C.O型血可以转化为AB型血 D.AB型血可以转化为B型血
【解答】人类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按照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美国医学科研小组用一种特殊的“内切酶”,切割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实现血型的转化,切除A凝集原,可以使A型血变为O型血或AB型血变为B型血;切除B凝集原,可以使B型血变为O型血或AB型血变为A型血。所以D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尿素和氧气明显减少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减少
D.图中实线为体循环路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解答】
A、若②为肾脏,则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血液中氧气进入肾脏,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尿素和氧气明显减少,正确;
B、由图可知①为肺部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此处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错误;
C、若②为小肠,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②后,营养物质变多,错误;
D、图中实线由左心室出发,终止于右心房为体循环路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错误。
故选:A。
17.小张得了肺炎,医生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运送到肺时,葡萄糖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  )
①肺动脉 ②肺静脉 ③上腔静脉 ④下腔静脉 ⑤右心房 ⑥左心房 ⑦右心室 ⑧肺部毛细血管。
A.③→④→⑥→①→⑧ B.④→③→②→①→⑧
C.④→③→①→②→⑧ D.③→⑤→⑦→①→⑧
【解答】解: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时”,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经③上腔静脉、⑤右心房、⑦右心室、①肺动脉、⑧肺部毛细血管(肺)。因此,医生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运送到肺时,葡萄糖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③→⑤→⑦→①→⑧。
故选:D。
18.自2020年3月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以来,在抢救重症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使用了一种俗称“人工肺”(ECMO)的仪器。人工肺又名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代替人体肺器官排出二氧化碳、摄取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人工器官。如图所示,若图1中ECMO设备的b端与图2中的上腔静脉相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静脉血,与肺静脉相连
B.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静脉血,与主动脉相连
C.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动脉血,与肺静脉相连
D.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动脉血,与主动脉相连
【解答】图中动力泵相当于心脏,若图1中ECMO设备的b端与图2中的上腔静脉相连,血液由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此时,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动脉血经肺静脉进入心脏,因此,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动脉血,与肺静脉相连,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9.网络上许多健身达人钟爱补充蛋白质,不少年轻人也跟风推崇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如图是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氨基酸进入血液后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A表示吸收,发生的场所是大肠
B.过程B,血液中氨基酸的量保持不变
C.过程C,原尿中的大部分水会重新回到血液
D.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符合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应当广泛普及
【解答】
A.过程A表示吸收,发生的场所是小肠,错误;
B.过程B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小分子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因此,血液中氨基酸的量下降,错误;
C.过程C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的是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正确;
D.高蛋白和低碳水的饮料对于特定人群,如健身爱好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每个人的营养需求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错误。
故选:C。
20.如图所示为储藏新鲜水果时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关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0时,水果将不会进行任何形式的呼吸作用
B.储藏新鲜水果时,应该把氧气浓度控制在曲线最低点
C.只要环境中有氧气存在,无氧呼吸就不再进行
D.无论细胞内氧气含量高低,无氧呼吸总是存在的
【解答】
A、氧气浓度为0时,水果可以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储藏新鲜水果时,应该把氧气浓度控制在曲线最低点,此时水果的呼吸作用弱,B正确。
C、无氧呼吸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减弱,无氧或低氧时才能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达到一定值时甚至停止,CD错误。
故选:B。
21.2023年12月3日,台州马拉松开赛。运动员在赛后感到肌肉酸痛,过段时间,酸痛感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对此现象的解释:运动员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④乳酸在有氧条件下被人体细胞逐渐代谢。其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解答】人体肌肉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题干所描述的正确顺序是: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 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④乳酸在有氧条件下被人体细胞逐渐代谢,酸痛的感觉逐渐消失。
故选:B。
22.血液好比人体内的“送货员”,沿着“道路”源源不断地给“居民”们补给氧气、葡萄糖等“物资”,并把“居民”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垃圾”运走。如图表示人体内的“送货员”给某“居民”送货前后部分“物资”和“垃圾”的变化情况,则该“居民”为(  )
A.肾脏 B.肺 C.小肠 D.心脏
【解答】由图可知,流经该结构后,血液中氧气相对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相对含量升高,葡萄糖相对含量降低,尿素相对含量降低,应为肾。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体外,尿素含量降低,此外流经肾脏时,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故葡萄糖和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而流经肺时,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流经小肠时,营养物质会增多,流经心脏时,尿素不会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手段对病情的控制有限,而鄞州在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建设中引入了AI技术,一旦发现患者的血糖有异,不仅家庭医生会开具药物处方,AI智慧干预系统还将开具运动和饮食处方。如表为该系统给一患者开具的营养早餐处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类型 推荐材料 食材质量
蛋 鸡蛋 50g
奶 豆浆(无糖) 292g
蔬菜 菠菜 195g
主食 50%绿豆米饭 146g
A.鸡蛋中的蛋白质在胃内就开始初步消化
B.糖尿病患者原尿中的葡萄糖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C.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到达脑部细胞需要经过左心房1次
D.为了稳定血糖,患者应该平衡膳食并加强体育锻炼
【解答】
A、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分解为多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A正确。
B、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够吸收全部的葡萄糖。若肾小管出现病变,血液流经肾脏形成尿液时,一部分血糖会进入尿液形成糖尿,糖尿病患者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B错误。
C、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脑部的毛细血管→脑细胞。肠吸收的葡萄糖到达脑部细胞需要经过左心房1次,C正确。
D、糖尿病多与生活习惯相关,大部分病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运动,所以,为了稳定血糖,患者应该平衡膳食并加强体育锻炼,D正确。
故选:B。
24.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微细玻璃管插入肾小囊腔中,注入石蜡油防止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抽取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流动脉血,②中流动脉血
B.一个肾单位由③⑤组成
C.微吸管吸取的囊内液经过微量分析一定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D.④的末端流出的液体与③中的相比,尿素的浓度降低
【解答】
A、和肾小球相连的两条血管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球处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①出球小动脉、②入球小动脉内均流鲜红色的动脉血,A错误。
B、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③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小球,B错误。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微吸管吸取的囊内液经过微量分析可能有大分子蛋白质,C错误。
D、④的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尿液,⑤肾小球中的血液相比较,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所以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增高,D错误。
故选:A。
25.如下表是检测正常人血浆、肾小管上段以及输尿管内液体中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克/100毫升)。据表中数据分析,甲、乙分别是(  )
物质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甲 0.03 0.03 1.8
乙 0.1 0.1 0
A.甲是葡萄糖,乙是蛋白质 B.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C.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D.甲是尿素,乙是蛋白质
【解答】甲物质在血浆和肾小管中的浓度是相等的,都是0.03%,而在输尿管中的浓度却达到了2%,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大部分的物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使肾小管中的液体总量减少,所以甲物质只能是尿素;乙物质在血浆和肾小管中的浓度为0.1%,而在输尿管中的浓度为0,这说明经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全部的葡萄糖吸收回到血液中;乙不可能是蛋白质,因为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质被滤过到血液中,不可能出现在肾小管中,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26.右图为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肾单位的不同结构,a、b表示形成尿液的生理过程。下列对某健康人尿液形成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表示重吸收作用
B.①内流的是静脉血
C.②内的液体中含有血细胞
D.③内排出的液体中含有葡萄糖
【解答】
A、图中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滤过)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正确。
B、①是出球小动脉,内流着动脉血,B错误。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②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因此,②内的液体中不含血细胞,C错误。
D、当原尿流经③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到血液里,形成了尿液,因此,③内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7.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复方消化酶胶囊是一种助消化药物,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如图为复方消化酶胶囊的药品成分表。
(1)复方消化酶的作用属于  化学 (选填“物理”或“化学”)消化。
(2)在复方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可被分解成  葡萄糖 。
【解答】
(1)在复方消化酶的作用下,可以将淀粉和蛋白质分解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此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消化;
(2)复方消化酶可以将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1)化学 (2)葡萄糖
28.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图中①﹣③代表人体内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小黄早餐食用了鸡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  氨基酸 。
(2)若尿检发现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 ③ ](填序号)出现异常。
(3)血液具有运输功能,人体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由血液中的  红细胞 运输。
【解答】
(1)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小黄早餐食用了鸡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
(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所以若尿检发现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③肾小管出现异常。
(3)血液中的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血液具有运输功能,人体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
故答案为:(1)氨基酸(2)③(3)红细胞
29.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11.1%和 7.9%。
(1)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个体超重肥胖的原因之一。据调查,18.9%的中小学生有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问题,若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过多,多余部分会转变为  脂肪 。
(2)平衡膳食和参加体育运动,是预防肥胖的主要方法。
①国家卫计委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原因是水果蔬菜不仅含能量少还富含  维生素、膳食纤维 等营养素。
②体育运动时需要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体内组织细胞  呼吸作用 消耗有机物释放出来的。
【解答】
(1)脂肪一般是储存在体内作为备用能源,肥胖的人体内往往脂肪较多,而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有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之分,若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过多,多余部分会转变为脂肪。
(2)①水果蔬菜不仅含能量少还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水等营养素。
②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体育运动时需要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体内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出来的。
故答案为:(1)脂肪(2)维生素、膳食纤维;呼吸作用。
30.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请据图回答:
(1)当淀粉的量减少时,e点将  下移 (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
(2)当pH=a时,d点将  右移 (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解答】
(1)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能分解产生的麦芽糖,e点是产生麦芽糖最大量。当淀粉的量减少时,分解产生的麦芽糖的量也减少,故e点将下移。
(2)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而pH=b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最短,而当pH=a时,酶的催化效率降低,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将延长,d点将右移。
故答案为:(1)下移(2)右移
31.2021年5月20日是第32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珍惜盘中餐,粒粒助健康“,旨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宣传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如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请据图回答:
(1)肠腺和  ⑥ (填图一中的序号)分泌的消化液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二中的第  二 层食物。
(3)小红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其患有贫血,建议她多吃含  铁 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解答】
(1)⑥胰腺能分泌胰液、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淀粉等糖类物质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肠液、胰液和胆汁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某学生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应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所以,他应多食图二中第二层的蔬菜和水果。
(3)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因此贫血患者要多吃含铁丰富和蛋白质的食物。
故答案为:(1)⑥。(2)二。(3)铁。
32.如图所示为肝、肠处血液循环,正常人当血糖浓度偏高时,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在肝脏内,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能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以下小肠结构特点中跟食物消化无关的是  C 。
A.小肠很长 B.有多种消化液 C.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内有小肠皱襞和绒毛
(2)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氨基酸 。
(3)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治疗糖尿病一般采用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的原因是  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失去药效 。
(4)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A、B两处血液中血糖浓度较高的是  A 处。
【解答】
(1)A.小肠很长,与食物有充分的接触空间,A不符合题意。
B.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把各种成分都进行消化,B不符合题意。
C.小肠绒毛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更好的是小肠吸营养物质,但与消化无关,C符合题意。
D.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蛋白质首先在胃内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消化成氨基酸。
(3)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失去药效,所以胰岛素不能口服。
(4)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因此A、B两处血液中血糖浓度较高的是A处。
故答案为:(1)C。(2)氨基酸。
(3)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失去药效。
(4)A。
33.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等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异氟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全身麻醉药,它通过动物呼吸吸入肺内进入血管,经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止痛和无意识的双重功效。小强进行手术时采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异氟烷最先进入心脏的哪个腔? Ⅲ (填I、Ⅱ、Ⅲ或Ⅳ)。
(2)图中c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肾单位 。
(3)图中所示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有 ③④⑤ (填序号)。
(4)小江中饭时吃了较多油脂类食物,这些油脂最后会被消化成 甘油和脂肪酸 再通过B过程进入组织处毛细血管。
【解答】
(1)异氟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全身麻醉药,它通过动物呼吸吸入肺内,由肺泡扩散进入血管,经肺静脉最先流回心脏的Ⅲ左心房。
(2)图中C器官能够形成尿液是肾脏,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3)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③肾静脉、④下腔静脉、⑤肺动脉都流静脉血。
(4)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经小肠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故答案为:(1)Ⅲ (2)肾单位 (3)③④⑤ (4)甘油和脂肪酸
34.血液究竟是怎样循环的,英国解剖生理学家哈维首先解开了其中的秘密:
(1)盖仑认为:血液由心向四周流动后消失,再由肝脏利用食物重新制造。而哈维通过计算和放血实验发现,如果按照盖仑理论,肝脏每天应该制造出重约人体72倍的血液,这绝非“食物所能供给“和”血管所能储存”的,由此他推断: 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
(2)哈维做了大量的捆扎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其方法类似于我们输液时,护士会先用胶皮管扎紧你的手腕,手背上的青筋会鼓胀起来(图一),这是由于静脉中存在  静脉瓣 ,防止血液倒流。
(3)哈维发现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是推动血液从心脏到动脉再从静脉回到心脏的动力。血液流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由肺静脉回到图二  A (选填A、B、C、D)。
(4)哈维推测: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通道相连,现在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现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来找到它的存在,即图三所示的  5 (选填序号)。
【解答】
(1)哈维通过计算和放血实验发现,如果按照盖仑理论,肝脏每天应该制造出重约人体72倍的血液,这绝非“食物所能供给”和“血管所能储存”的,由此他推断: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它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进回心脏,在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
(2)我们输液时,护士会先用胶皮管扎紧你的手腕,手背上的青筋就会鼓胀起来,原因是:压迫造成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瓣又阻止血液倒流,使血液积存;
(3)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故血液流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由肺静脉回到图二中的A。
(4)图三所示的5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故答案为:(1)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2)静脉瓣;(3)A;(4)5。
35.指夹式血氧仪可有效检测人体血氧浓度的变化。其检测原理:利用手指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率不同。其示意图如图甲,光源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手指吸收一部分,在光检测器上检测到未被吸收的光强度越大,显示出血氧浓度越高。
(1)通常血氧仪检测到含氧量较高的血液,则血氧仪检测的是  动脉血 (填“静脉血”或“动脉血”)。
(2)如图乙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气体或营养物质进出的方向,则氧气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的途径  ③ 。(填序号)若④代表葡萄糖,器官C是  小肠 。
(3)如图丙为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率关系图,请分析该发射光源不能选取的波长是  ≥800 纳米。
【解答】
(1)动脉血的含氧量比静脉血的含氧量高,因此血氧仪检测的是动脉血;
(2)由乙图可知,器官B与循环系统存在双向箭头,推测器官B是肺,②是循环系统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肺,③是氧气从肺进入循环系统;图中有循环系统指向器官A的箭头,推测A可能是肾脏;①是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图中有器官C指向循环系统的箭头,推测器官B可能是小肠(大多数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④是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因此氧气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的途径是③;若④代表葡萄糖,器官C是小肠;
(3)血氧仪的检测原理是利用含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率不同,且未被吸收的光强度越大,显示出血氧浓度越高;由图丙可知,当光源波长等于800nm时,含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吸收率相同,此时无法检测哪种血红蛋白多,无法检测血氧饱和度;当光源波长大于800nm时,血氧浓度高,含氧血红蛋白含量高,吸光率高,未吸收的光强度低,也无法准确检测血氧饱和度,因此可见光光源波长不能选取大于或等于800nm。
故答案为:(1)动脉血;(2)③;小肠;(3)≥800。
36.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Ⅰ、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淀粉主要经过A中的  小肠 (填器官名称)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Ⅰ进入血液;物质Ⅰ随着血液循环经C时,血液物质的Ⅰ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Ⅰ的  重吸收  作用。
(2)经过结构C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  ① 。 (选填序号)
【解答】
(1)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肾小管对物质Ⅰ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
(2)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经过结构C肾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右心房。
故答案为:(1)小肠;重吸收(2)①。
三.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37.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三支编号为1、2、3的洁净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1%的淀粉溶液。另取三支编号为4、5、6的洁
净试管,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将六支试管按如图分为甲、乙、丙三组,水浴5分钟。
③将各组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入同组的淀粉溶液中,再放回原温度的水中,水浴5分钟。
④往三组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记录现象为:甲组溶液变蓝;乙组溶液不变蓝;丙组溶液先不变蓝,冷却后才变蓝。
(1)乙组实验中,先将2、5号试管都水浴5分钟再混合的目的是  避免混合前温度不一样,混合后温度不均匀对结果的影响 。
(2)兴趣小组想探究为什么丙组溶液先不变蓝,冷却后才变蓝?有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淀粉遇碘液是否变蓝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另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1%的淀粉溶液;②将A、B两支试管分别放在37℃和70℃的水中,水浴5分钟;③往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相同的碘液,观察两支试管现象;④重复实验。若步骤③出现  A试管不变蓝,B试管变蓝 的现象,则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正确。
【解答】
(1)为了避免混合前温度不一样,混合后温度不均匀对结果的影响乙组实验中,先将2、5号试管都水浴5分钟再混合。
(2)根据题意可知若步骤③出现 A试管不变蓝,B试管变蓝的现象,则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正确。因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其最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催化作用。70℃时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到影响,无法将淀粉催化分解,所以B试管中的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色、37℃时温度适宜,唾液淀粉酶活性最强,淀粉被催化分解成葡萄糖,所以A试管中葡萄糖的遇到碘液不会变蓝色。
故答案为:(1)避免混合前温度不一样,混合后温度不均匀对结果的影响。
(2)A试管不变蓝,B试管变蓝。
38.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它存在于所有已知动物(包括人)的各个结构中,特别在肝脏中以高浓度存在.小金以新鲜猪肝研磨液为原料,用如图甲装置探究了浓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在室温下取0.15g猪肝研磨液和10mL蒸馏水加入图甲锥形瓶中,搅拌后塞紧橡皮塞。
②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mL气体,用注射器B将2mLH2O2溶液注入容器中,固定注射器A、B活塞,采集数据,直至反应结束。
③用0.3g、0.6g猪肝研磨液,重复上述实验,获取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
(1)过氧化氢酶在肝脏中起催化作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  唾液淀粉(或胃蛋白等) 酶同样也具有催化作用(填一种酶即可)。
(2)步骤②操作的目的是  使容器中的气压保持不变 。
(3)小金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H2O2酶浓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 。
(4)小金将一张滤纸片浸入一定浓度的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取出晾干后,投入到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滤纸片先下沉后上浮,请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滤纸内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 。
【解答】
(1)过氧化氢酶在肝脏中起催化作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消化酶,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同样也具有催化作用。
(2)“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mL气体,用注射器B将2mLH2O2溶液注入容器中,固定注射器A、B活塞,采集数据,直至反应结束。”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容器中的气压保持不变。
(3)由实验的图文信息可知:H2O2酶浓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
(4)由题干可知:新鲜猪肝研磨液内含有较高浓度的过氧化氢酶,被新鲜猪肝研磨液浸泡过的滤纸上含有较高浓度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因为产生了氧气,所以开始吸水下沉滤纸随后就浮上来了。
故答案为:(1)唾液淀粉(或胃蛋白等)(2)使容器中的气压保持不变
(3)H2O2酶浓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
(4)滤纸内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
39.如图所示为小乐制作的血液循环演示模型,其中软管模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单向阀模拟瓣膜,装置内的红墨水模拟血液,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演示过程:
1.同时挤压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橡皮球经红色软管流出进入烧杯。
2.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烧杯经蓝色软管流入橡皮球。
(1)模型中的橡皮球弹性较大,能很好地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若蓝色软管①模拟肺静脉,则红色软管②模拟  主动脉 。
(2)在演示过程中,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单向阀A打开,单向阀B  关闭 (选填“打开”或“关闭”),模拟血液由静脉回流入心脏。
(3)小乐反思:该模型中的心脏结构不完整,可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中缺少的心脏结构是  心房 。
【解答】
(1)模型中的橡皮球弹性较大,能很好地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观血液循环途径图可知:若蓝色软管1模拟肺静脉,则红色软管2模拟主动脉。
(2)在演示过程中,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表示心脏舒张,血液由静脉流回心房,这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因此,单向阀A打开,单向阀B 关闭,模拟血液由静脉回流入心脏。
(3)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该模型只模拟了心室,因此,模型中应蓝色软管和单向阀A之间,加上心房。
故答案为:(1)主动脉;(2)关闭;(3)心房。
40.山山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经pH影响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复,他先查阅资料获得pH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如图。再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步骤一:取5支试管编号,各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将pH调节为特定值。
步骤二:静置5分钟后,再将5支试管内液体的pH调至X,使实验现象最明显。
步骤三:往每支试管中滴加质量相同被稀释过的淀粉溶液并各滴加一滴碘液,使试管中液体呈蓝色。
步骤四:再次调节试管内液体pH至X。
步骤五:37℃水浴后,记录 蓝色褪去所需要的时间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pH值 4.0 5.0 5.8 6.8 7.4
时间 无法褪去 358s 241s 248s 354s
(1)步骤2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 6.2 。
(2)请补充步骤五。
(3)根据上表数据山山认为该实验无法确定唾液淀粉酶活性会恢复,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缺少与各试管中pH相同的对照组或缺少始终以较适宜的pH进行实验的对照组 。
【解答】
(1)根据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唾液淀粉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6.2,所以步骤二中X最合理的值应该是6.2。
(2)步骤三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向五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淀粉溶液,并滴加几滴碘液,使试管中液体呈蓝色。所以步骤五是37℃水浴后,记录每支试管蓝色褪去所需要的时间。
(3)赞同山山的观点,因为缺少与各试管中pH相同的对照组或缺少始终以较适宜的pH进行实验的对照组。
故答案为:
(1)6.2;
(2)蓝色褪去所需要的时间
(3)缺少与各试管中pH相同的对照组或缺少始终以较适宜的pH进行实验的对照组。
41.湖州盛产淡水鲜鱼,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草鱼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草鱼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肠蛋白酶 。
(2)资料表明草鱼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  2、8 。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
(3)研究还发现,草鱼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淀粉 的比例,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解答】
(1)从图1可知,三种蛋白酶在各自最适pH值下,肠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2)①由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幽门盲囊蛋白酶最适pH在8左右,故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2、8。
②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18℃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
(3)草鱼消化道内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对淀粉的消化存在障碍,所以在人工投放饲料时要减少淀粉的比例。
故答案为:(1)肠蛋白酶;
(2)①2、8;②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3)淀粉
42.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1)已知胃液中起化学消化作用的是胃蛋白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实验:取体积相同的馒头块、脂肪块和蛋白块,分别浸泡在相同的新鲜胃液望,观察消失情况。他们的实验目的是  比较胃液对不同食物(馒头块、脂肪块和蛋白块)的消化效果 。
(2)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兴趣小组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甲图,胃蛋白酶催化效果较好的pH为  pH为1.5至2.5 。
(3)为了寻找胃蛋白酶所需的最近pH,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判断。实验思路: 在1.5至2.5的pH范围内,以更小的pH单位进行实验,比如0.1或0.05的间隔,观察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变化,找到催化效率最高点对应的pH值 (简单描述即可)。
(4)在乙图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预测的(3)的实验结果   。
【解答】
(1)他们的实验目的是比较胃液对不同食物(馒头块、脂肪块和蛋白块)的消化效果。通过观察这些食物在胃液中的消失情况,可以了解胃液的消化效率。
(2)胃蛋白酶催化效果较好的pH为1.5至2.5。根据甲图,可以看到在这个pH范围内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较高。
(3)为了寻找胃蛋白酶所需的最近pH,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判断。实验思路:在1.5至2.5的pH范围内,以更小的pH单位进行实验,比如0.1或0.05的间隔,观察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变化,找到催化效率最高点对应的pH值。
(4)在乙图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预测的(3)的实验结果。预测的曲线应该是一个钟形曲线,表示在pH 1.5至2.5之间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最优点后,随着pH的进一步增加,催化效率开始下降。
故答案为:(1)比较胃液对不同食物(馒头块、脂肪块和蛋白块)的消化效果
(2)pH为1.5至2.5
(3)在1.5至2.5的pH范围内,以更小的pH单位进行实验,比如0.1或0.05的间隔,观察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变化,找到催化效率最高点对应的pH值
(4)
43.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的活性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探究了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对其它因素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试管,温度可调的水浴锅,烧杯,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①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为A~F,在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DEF试管中各加入1mL淀粉酶溶液。
②将A、D试管放入温度为0℃的水浴锅中,B、E试管放入温度为37℃的水浴锅中,C、F试管放入温度为70℃的水浴锅中,各10min。
③待温度稳定后,将D倒入A,E倒入B、F倒入C,再次分别放入0℃、37℃、70℃的水浴锅中10min。
④向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温度为3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支持小组同学得出“温度为3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强”的结论的实验中证据应该是  B试管中不变蓝,AC试管中呈蓝色 。
(2)实验时,就实验的顺序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应先将唾液和淀粉预处理到相应的温度再混合,乙同学认为先混合和先预热都没关系。你同意谁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甲同学:若先混合会使淀粉酶没有达到预设温度就开始催化分解淀粉,结果不准确 。
(3)该小组想要证明唾液淀粉酶因温度过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复,需要增加的实验及预测的结果是  将C试管温度恢复到37℃,5分钟后观察溶液颜色,试管中仍为蓝色 。
【解答】
(1)淀粉遇碘液变蓝,如B试管中不变蓝,AC试管中呈蓝色,则说明温度为37℃时,淀粉酶活性强,淀粉全部被分解,而0℃和70℃时,淀粉酶活性被抑制或者失去活性,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可得出结论温度为3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2)实验时,应先将唾液和淀粉预处理到相应的温度然后混合,因为如果先混合,唾液和淀粉还没有达到预处理的相应温度就已经发生了反应,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甲同学的意见合理,乙同学的意见不合理。
(3)该小组想要证明唾液淀粉酶因温度过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复,需要增加的实验及预测的结果是:将C试管温度恢复到37℃,5分钟后观察溶液颜色,试管中仍为蓝色。
故答案为:(1)B试管中不变蓝,AC试管中呈蓝色;
(2)甲同学:若先混合会使淀粉酶没有达到预设温度就开始催化分解淀粉,结果不准确;
(3)将C试管温度恢复到37℃,5分钟后观察溶液颜色,试管中仍为蓝色。
44.【资料一】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做过一系列实验:
【资料二】1897年,毕希纳研磨酵母细胞,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酵母汁,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毕希纳实验的变量是  酵母汁 。
(2)毕希纳实验的结果支持资料一中哪位科学家的观点  李比希 。
(3)根据资料,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
A.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
B.斯帕兰扎尼分离出的胃蛋白酶可以催化蔗糖汁的分解
C.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解答】
(1)根据资料二可知,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实验一是加入酵母汁,实验二不加入酵母汁,酵母汁是唯一不同的条件,所以毕希纳实验的变量是酵母汁。
(2)“毕希纳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一种物质,也能催化发酵”,因此毕希纳实验证实了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故支持资料一中李比希的观点。
(3)A、毕希纳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一种物质,也能催化发酵”,表明酶在细胞外也能起作用,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酶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分解,不能催化蔗糖汁的分解,错误。
C、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酶不是蛋白质), 正确。
D、根据酶的发现过程可知,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正确。
故选:ACD。
故答案为:(1)酵母汁;(2)李比希;(3)ACD。
四.解答题(共6小题)
45.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如图为某种“维生素C”的说明书的一部分,试分析回答:(相对原子质量:)
(1)“V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76 ;“V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9:1:12 。
(2)若正常成年人每天最低需要补充“VC”60mg。
①当“VC”完全由图中“维生素C”来补充时,则每次至少服用  6 片。
②当“VC”完全由某种蔬菜(每150g这种蔬菜含“VC”15mg)来补充时,则每天至少应该食用这种蔬菜  600 g。
【解答】
(1)V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V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2×6):8:(16×6)=9:1:12;
(2)由标签可知,每片维生素C100mg中至少含有Vc10%,即每片维生素C中至少含10mgVc,若成年人每天最少补充60mgVc,而且①Vc完全由维生素C片补充,则每天至少服用6片;
②若Vc完全由蔬菜来补充,则每天需要的蔬菜为150g=600g。
故答案为:(1)176;9:1:12;(2)①6;②600。
46.膳食均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可以从食物中获得。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 (填序号)。
A.牛肉 B.米饭 C.苹果
(2)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足够量的  钙 元素。
【解答】
(1)牛肉富含蛋白质,米饭富含糖类(淀粉),苹果富含维生素,故选:A。
(2)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坚硬,缺乏钙,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故人体每天应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
故答案为:(1)A(2)钙
47.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图中①②代表相关气体,③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中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是  膳食纤维 。
(2)人体的代谢终产物中排出体外途径最多的物质是  水分 ,主要负责将CO2排出体外的排泄器官是  肺 。
(3)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而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这与图中过程④表示的  肾小管的重吸收 有关。
【解答】
(1)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能直接被消化道壁吸收,膳食纤维不能吸收。
(2)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细胞代谢终产物有水、无机盐和尿素、二氧化碳等。排泄的途径有三条:①、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②、水分、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③、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可见通过三条途径都可以排出水分。主要负责将CO2排出体外的排泄器官是肺。
(3)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8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④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
故答案为:(1)膳食纤维。(2)水分;肺。(3)肾小管的重吸收。
48.今年年初,一轮流感席卷全国。流感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窘迫、窒息导致死亡。
(1)如图所示是一名流感患者的血涂片,其中三种血细胞中的[ ② ] 白细胞 (填写序号和名称)显著增加是医生诊断炎症的重要指标。
(2)手术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肺部出血,则需要输血。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他们需要进行互相输血。已知丙的血型为图示血型,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那么乙的血型为  D (填图中的字母序号)。
(3)若治疗失败,人体呼吸衰竭吸收不了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人体某些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直至死亡。以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例写出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酶作用下)→乳酸+少量能量 。
【解答】
(1)白细胞无色,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②白细胞显著增加是医生诊断炎症的重要指标。
(2)由图可知,丙的红细胞存在A凝集原,故丙的血型是A型血;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说明甲是B型或O型血;又已知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丙是A型血,故甲是B型血,乙是O型血。由选项中的图知,选项A与丙的血型图相同,红细胞存在A凝集原,故代表A型血;选项B的红细胞存在B凝集原,代表A型血;选项C既有B凝集原,又有A凝集原,故代表AB型血;选项D的血型图中AB凝集原都没有,代表O型血。故选:D。
(3)人体的某些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其方程式为:葡萄糖(酶作用下)→乳酸+少量能量
故答案为:(1)②;白细胞;(2)D;(3)葡萄糖(酶作用下)→乳酸+少量能量。
49.在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图为人体循环系统及参与物质交换的部分器官示意图。
(1)图中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器官是  ①④ (填序号)。
(2)由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
入心脏四个腔中的  右心房 。
(3)维持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基础,因此血常
规检测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其中包括血糖、血脂等指标。要
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体检前需保持空腹,原因是  排除
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
【解答】
(1)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图中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器官是①肺、④肾脏。
(2)由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心脏时,由下腔静脉进入心脏四个腔中的右心房。
(3)进食后,食物消化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以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故答案为:(1)①④;(2)右心房;(3)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50.人在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会口渴,有些人会一次性饮入大量水至不再感觉口渴为止。这种饮水方法科学吗?为此小明查阅相关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资料一:正常人体内的水和盐在各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下维持稳态,即保证细胞内外液体中盐分的浓度相对恒定,以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其水盐平衡过程如图甲和乙。
资料二:人体心脏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会影响其功能。人体血液循环量与一次性饮水量关系如图丙所示。
资料三:正常人饮水后,约20分钟后开始产生尿液,此后逐步增加。
医生建议:剧烈运动后要少量多次饮水至不再口渴,每次饮水约200毫升,前后间隔20分钟左右。请结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医生建议”更有利于健康作出解释。
【解答】
1、根据甲、乙图分析可知:人体内水分的增加一般可以通过喝水、进食、吃富含水分的水果等方式来增加,而通过呼吸、流汗、排尿、排粪等方式流失水分,盐分则主要通过进食获取,其通过汗液、尿液、粪便流失,人体内水分和盐分在各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下维持稳态,因此为了缓解口渴,在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应该分多次少量地饮用适宜温度的生理盐水或电解质饮料,以有效补充机体所丢失的水分和盐分。
2、根据丙图分析可知:若一次性饮水量过高会增大血液循环量,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身体还处在兴奋期,心跳速度也没有马上恢复平缓,因而不能一次喝足,正确的饮水是尽量保持饮水速度平缓,再间歇式地分次饮用。这样才能让心脏充分地、有序地吸收水分,一次饮水量一般不应超过200毫升,两次饮水至少间隔15分钟,同时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水进入人体后需要20﹣30分钟,主要是通过血液的运输和肾脏的过滤,再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喝水,会超出心脏和肾脏的最高代谢值,神经系统会刺激心脏会肾脏加强工作,严重增加其负荷。
故答案为:若一次性饮水量过高会增大血液循环量,会超出心脏和肾脏的最高代谢值,神经系统会刺激心脏和肾脏加强工作,严重增加其负荷,同时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水进入人体后需要20﹣30分钟,主要是通过血液的运输和肾脏的过滤,再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内水分和盐分在各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下维持稳态,因此为了缓解口渴,在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应该分多次少量地饮用适宜温度的生理盐水或电解质饮料,以有效补充机体所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并且饮水前后间隔20分钟左右。
第1页(共1页)九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12 人体的代谢与平衡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能促进身体发育。下列宁波特色美食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象山黄鱼 B.奉化竹笋 C.宁波汤圆 D.慈溪杨梅
2.平衡膳食是我们健康饮食的重要保证,其中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下列宁波特产中主要为我们提供糖类的是(  )
A.桂花汤圆 B.腐皮包黄鱼
C.酱青蟹 D.油焖笋
3.2023年5月20日是第34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其主题为“科学食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某校食堂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排骨、红烧牛肉。小科认为这一食谱营养还不够均衡,添加下列哪种食物后这份食谱会变得更为合理(  )
A.水煮鸡蛋 B.清蒸肉圆 C.素炒豆角 D.油炸河虾
4.为保护环境,可食用的“大米吸管”正快速发展。若误食“大米吸管”,(如图)消化道中分解其主要成分淀粉的部位是(  )
A.2、4 B.2、6 C.4、6 D.1、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且能为人体供能的营养素:糖类,脂肪,膳食纤维
B.含有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C.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唾液淀粉酶
D.能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消化器官有:胃,小肠,大肠
6.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中与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有(  )
①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胆汁等
③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
④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B.②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
8.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中分别含有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X表示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9.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所示。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会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示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B.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C.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时,结构④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⑥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10.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是用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做成。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胶囊经过消化道拍摄时不会被消化液消化
B.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胆汁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分泌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11.如图所示为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血涂片时,应来回推动几次载玻片使血膜均匀
B.当图中①数量过少时,会造成贫血
C.当人被细菌感染时,图中的②会显著增加
D.图中的细胞和①和③都具有细胞核
12.如图为某同学用丝带扎紧上臂的示意简图。发现丝带下方(近手指端)的血管①膨胀,血管②变扁;丝带上方的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扁。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管①、④是动脉
B.血管②、③是静脉
C.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低
D.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高
13.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M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小肠
B.若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肾脏
C.若②中血液的胰岛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肝脏
D.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大脑
14.在观察“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时,同学绘制相关图像,有关实验及图像描述错误的是(  )
A.血管②是毛细血管
B.血管①中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C.用低倍镜观察鱼尾鳍血管内血液流动情况
D.湿纱布包裹鱼鳃盖有利于鱼的正常呼吸
15.美国医学科研小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内切酶”,可以全部或部分切割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从而实现血型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型血可以转化为AB型血 B.B型血可以转化为A型血
C.O型血可以转化为AB型血 D.AB型血可以转化为B型血
16.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尿素和氧气明显减少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减少
D.图中实线为体循环路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7.小张得了肺炎,医生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运送到肺时,葡萄糖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  )
①肺动脉 ②肺静脉 ③上腔静脉 ④下腔静脉 ⑤右心房 ⑥左心房 ⑦右心室 ⑧肺部毛细血管。
A.③→④→⑥→①→⑧ B.④→③→②→①→⑧
C.④→③→①→②→⑧ D.③→⑤→⑦→①→⑧
18.自2020年3月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以来,在抢救重症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使用了一种俗称“人工肺”(ECMO)的仪器。人工肺又名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代替人体肺器官排出二氧化碳、摄取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人工器官。如图所示,若图1中ECMO设备的b端与图2中的上腔静脉相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静脉血,与肺静脉相连
B.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静脉血,与主动脉相连
C.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动脉血,与肺静脉相连
D.ECMO设备的a端流出的是动脉血,与主动脉相连
19.网络上许多健身达人钟爱补充蛋白质,不少年轻人也跟风推崇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如图是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氨基酸进入血液后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A表示吸收,发生的场所是大肠
B.过程B,血液中氨基酸的量保持不变
C.过程C,原尿中的大部分水会重新回到血液
D.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符合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应当广泛普及
20.如图所示为储藏新鲜水果时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关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0时,水果将不会进行任何形式的呼吸作用
B.储藏新鲜水果时,应该把氧气浓度控制在曲线最低点
C.只要环境中有氧气存在,无氧呼吸就不再进行
D.无论细胞内氧气含量高低,无氧呼吸总是存在的
21.2023年12月3日,台州马拉松开赛。运动员在赛后感到肌肉酸痛,过段时间,酸痛感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对此现象的解释:运动员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④乳酸在有氧条件下被人体细胞逐渐代谢。其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2.血液好比人体内的“送货员”,沿着“道路”源源不断地给“居民”们补给氧气、葡萄糖等“物资”,并把“居民”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垃圾”运走。如图表示人体内的“送货员”给某“居民”送货前后部分“物资”和“垃圾”的变化情况,则该“居民”为(  )
A.肾脏 B.肺 C.小肠 D.心脏
23.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手段对病情的控制有限,而鄞州在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建设中引入了AI技术,一旦发现患者的血糖有异,不仅家庭医生会开具药物处方,AI智慧干预系统还将开具运动和饮食处方。如表为该系统给一患者开具的营养早餐处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类型 推荐材料 食材质量
蛋 鸡蛋 50g
奶 豆浆(无糖) 292g
蔬菜 菠菜 195g
主食 50%绿豆米饭 146g
A.鸡蛋中的蛋白质在胃内就开始初步消化
B.糖尿病患者原尿中的葡萄糖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C.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到达脑部细胞需要经过左心房1次
D.为了稳定血糖,患者应该平衡膳食并加强体育锻炼
24.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微细玻璃管插入肾小囊腔中,注入石蜡油防止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抽取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流动脉血,②中流动脉血
B.一个肾单位由③⑤组成
C.微吸管吸取的囊内液经过微量分析一定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D.④的末端流出的液体与③中的相比,尿素的浓度降低
25.如下表是检测正常人血浆、肾小管上段以及输尿管内液体中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克/100毫升)。据表中数据分析,甲、乙分别是(  )
物质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甲 0.03 0.03 1.8
乙 0.1 0.1 0
A.甲是葡萄糖,乙是蛋白质 B.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C.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D.甲是尿素,乙是蛋白质
26.右图为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肾单位的不同结构,a、b表示形成尿液的生理过程。下列对某健康人尿液形成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表示重吸收作用 B.①内流的是静脉血
C.②内的液体中含有血细胞 D.③内排出的液体中含有葡萄糖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7.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复方消化酶胶囊是一种助消化药物,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如图为复方消化酶胶囊的药品成分表。
(1)复方消化酶的作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消化。
(2)在复方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可被分解成 。
28.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图中①﹣③代表人体内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小黄早餐食用了鸡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 。
(2)若尿检发现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 ](填序号)出现异常。
(3)血液具有运输功能,人体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由血液中的 运输。
29.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11.1%和 7.9%。
(1)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个体超重肥胖的原因之一。据调查,18.9%的中小学生有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问题,若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过多,多余部分会转变为    。
(2)平衡膳食和参加体育运动,是预防肥胖的主要方法。
①国家卫计委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原因是水果蔬菜不仅含能量少还富含    等营养素。
②体育运动时需要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体内组织细胞    消耗有机物释放出来的。
30.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请据图回答:
(1)当淀粉的量减少时,e点将 (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
(2)当pH=a时,d点将 (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31.2021年5月20日是第32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珍惜盘中餐,粒粒助健康“,旨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宣传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如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请据图回答:
(1)肠腺和 (填图一中的序号)分泌的消化液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二中的第
层食物。
(3)小红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其患有贫血,建议她多吃含 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2.如图所示为肝、肠处血液循环,正常人当血糖浓度偏高时,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在肝脏内,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能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以下小肠结构特点中跟食物消化无关的是 。
A.小肠很长 B.有多种消化液 C.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内有小肠皱襞和绒毛
(2)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
(3)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治疗糖尿病一般采用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的原因是
   。
(4)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A、B两处血液中血糖浓度较高的是 处。
33.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等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异氟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全身麻醉药,它通过动物呼吸吸入肺内进入血管,经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止痛和无意识的双重功效。小强进行手术时采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异氟烷最先进入心脏的哪个腔? (填I、Ⅱ、Ⅲ或Ⅳ)。
(2)图中c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3)图中所示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有 (填序号)。
(4)小江中饭时吃了较多油脂类食物,这些油脂最后会被消化成   再通过B过程进入组织处毛细血管。
34.血液究竟是怎样循环的,英国解剖生理学家哈维首先解开了其中的秘密:
(1)盖仑认为:血液由心向四周流动后消失,再由肝脏利用食物重新制造。而哈维通过计算和放血实验发现,如果按照盖仑理论,肝脏每天应该制造出重约人体72倍的血液,这绝非“食物所能供给“和”血管所能储存”的,由此他推断:   。
(2)哈维做了大量的捆扎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其方法类似于我们输液时,护士会先用胶皮管扎紧你的手腕,手背上的青筋会鼓胀起来(图一),这是由于静脉中存在    ,防止血液倒流。
(3)哈维发现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是推动血液从心脏到动脉再从静脉回到心脏的动力。血液流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由肺静脉回到图二 (选填A、B、C、D)。
(4)哈维推测: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通道相连,现在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现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来找到它的存在,即图三所示的 (选填序号)。
35.指夹式血氧仪可有效检测人体血氧浓度的变化。其检测原理:利用手指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率不同。其示意图如图甲,光源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手指吸收一部分,在光检测器上检测到未被吸收的光强度越大,显示出血氧浓度越高。
(1)通常血氧仪检测到含氧量较高的血液,则血氧仪检测的是 (填“静脉血”或“动脉血”)。
(2)如图乙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气体或营养物质进出的方向,则氧气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的途径 。(填序号)若④代表葡萄糖,器官C是 。
(3)如图丙为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率关系图,请分析该发射光源不能选取的波长是 纳米。
36.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Ⅰ、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淀粉主要经过A中的 (填器官名称)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Ⅰ进入血液;物质Ⅰ随着血液循环经C时,血液物质的Ⅰ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Ⅰ的 作用。
(2)经过结构C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 。 (选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37.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三支编号为1、2、3的洁净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1%的淀粉溶液。另取三支编号为4、5、6的洁
净试管,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将六支试管按如图分为甲、乙、丙三组,水浴5分钟。
③将各组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入同组的淀粉溶液中,再放回原温度的水中,水浴5分钟。
④往三组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记录现象为:甲组溶液变蓝;乙组溶液不变蓝;丙组溶液先不变蓝,冷却后才变蓝。
(1)乙组实验中,先将2、5号试管都水浴5分钟再混合的目的是    。
(2)兴趣小组想探究为什么丙组溶液先不变蓝,冷却后才变蓝?有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淀粉遇碘液是否变蓝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另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1%的淀粉溶液;②将A、B两支试管分别放在37℃和70℃的水中,水浴5分钟;③往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相同的碘液,观察两支试管现象;④重复实验。若步骤③出现    的现象,则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正确。
38.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它存在于所有已知动物(包括人)的各个结构中,特别在肝脏中以高浓度存在.小金以新鲜猪肝研磨液为原料,用如图甲装置探究了浓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在室温下取0.15g猪肝研磨液和10mL蒸馏水加入图甲锥形瓶中,搅拌后塞紧橡皮塞。
②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mL气体,用注射器B将2mLH2O2溶液注入容器中,固定注射器A、B活塞,采集数据,直至反应结束。
③用0.3g、0.6g猪肝研磨液,重复上述实验,获取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
(1)过氧化氢酶在肝脏中起催化作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    酶同样也具有催化作用(填一种酶即可)。
(2)步骤②操作的目的是    。
(3)小金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金将一张滤纸片浸入一定浓度的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取出晾干后,投入到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滤纸片先下沉后上浮,请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
39.如图所示为小乐制作的血液循环演示模型,其中软管模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单向阀模拟瓣膜,装置内的红墨水模拟血液,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演示过程:
1.同时挤压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橡皮球经红色软管流出进入烧杯。
2.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烧杯经蓝色软管流入橡皮球。
(1)模型中的橡皮球弹性较大,能很好地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若蓝色软管①模拟肺静脉,则红色软管②模拟 。
(2)在演示过程中,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单向阀A打开,单向阀B (选填“打开”或“关闭”),模拟血液由静脉回流入心脏。
(3)小乐反思:该模型中的心脏结构不完整,可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中缺少的心脏结构是 。
40.山山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经pH影响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复,他先查阅资料获得pH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如图。再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步骤一:取5支试管编号,各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将pH调节为特定值。
步骤二:静置5分钟后,再将5支试管内液体的pH调至X,使实验现象最明显。
步骤三:往每支试管中滴加质量相同被稀释过的淀粉溶液并各滴加一滴碘液,使试管中液体呈蓝色。
步骤四:再次调节试管内液体pH至X。
步骤五:37℃水浴后,记录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pH值 4.0 5.0 5.8 6.8 7.4
时间 无法褪去 358s 241s 248s 354s
(1)步骤2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   。
(2)请补充步骤五。
(3)根据上表数据山山认为该实验无法确定唾液淀粉酶活性会恢复,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41.湖州盛产淡水鲜鱼,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草鱼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草鱼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2)资料表明草鱼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 。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
(3)研究还发现,草鱼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的比例,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42.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1)已知胃液中起化学消化作用的是胃蛋白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实验:取体积相同的馒头块、脂肪块和蛋白块,分别浸泡在相同的新鲜胃液望,观察消失情况。他们的实验目的是  。
(2)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兴趣小组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甲图,胃蛋白酶催化效果较好的pH为 。
(3)为了寻找胃蛋白酶所需的最近pH,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判断。实验思路:
   (简单描述即可)。
(4)在乙图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预测的(3)的实验结果    。
43.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的活性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探究了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对其它因素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试管,温度可调的水浴锅,烧杯,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①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为A~F,在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DEF试管中各加入1mL淀粉酶溶液。
②将A、D试管放入温度为0℃的水浴锅中,B、E试管放入温度为37℃的水浴锅中,C、F试管放入温度为70℃的水浴锅中,各10min。
③待温度稳定后,将D倒入A,E倒入B、F倒入C,再次分别放入0℃、37℃、70℃的水浴锅中10min。
④向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温度为3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支持小组同学得出“温度为3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强”的结论的实验中证据应该是    。
(2)实验时,就实验的顺序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应先将唾液和淀粉预处理到相应的温度再混合,乙同学认为先混合和先预热都没关系。你同意谁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
(3)该小组想要证明唾液淀粉酶因温度过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复,需要增加的实验及预测的结果是    。
44.【资料一】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做过一系列实验:
【资料二】1897年,毕希纳研磨酵母细胞,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酵母汁,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毕希纳实验的变量是    。
(2)毕希纳实验的结果支持资料一中哪位科学家的观点    。
(3)根据资料,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
B.斯帕兰扎尼分离出的胃蛋白酶可以催化蔗糖汁的分解
C.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四.解答题(共6小题)
45.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如图为某种“维生素C”的说明书的一部分,试分析回答:(相对原子质量:)
(1)“V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V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若正常成年人每天最低需要补充“VC”60mg。
①当“VC”完全由图中“维生素C”来补充时,则每次至少服用    片。
②当“VC”完全由某种蔬菜(每150g这种蔬菜含“VC”15mg)来补充时,则每天至少应该食用这种蔬菜    g。
46.膳食均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可以从食物中获得。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序号)。
A.牛肉 B.米饭 C.苹果
(2)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足够量的    元素。
47.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图中①②代表相关气体,③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中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是    。
(2)人体的代谢终产物中排出体外途径最多的物质是    ,主要负责将CO2排出体外的排泄器官是    。
(3)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而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这与图中过程④表示的
   有关。
48.今年年初,一轮流感席卷全国。流感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窘迫、窒息导致死亡。
(1)如图所示是一名流感患者的血涂片,其中三种血细胞中的[ ② ] 白细胞 (填写序号和名称)显著增加是医生诊断炎症的重要指标。
(2)手术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肺部出血,则需要输血。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他们需要进行互相输血。已知丙的血型为图示血型,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那么乙的血型为    (填图中的字母序号)。
(3)若治疗失败,人体呼吸衰竭吸收不了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人体某些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直至死亡。以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例写出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文字表达式:
   。
49.在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图为人体循环系统及参与物质交换的部分器官示意图。
(1)图中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器官是    (填序号)。
(2)由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
入心脏四个腔中的    。
(3)维持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基础,因此血常规检测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其中包括血糖、血脂等指标。要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体检前需保持空腹,原因是    。
50.人在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会口渴,有些人会一次性饮入大量水至不再感觉口渴为止。这种饮水方法科学吗?为此小明查阅相关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资料一:正常人体内的水和盐在各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下维持稳态,即保证细胞内外液体中盐分的浓度相对恒定,以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其水盐平衡过程如图甲和乙。
资料二:人体心脏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会影响其功能。人体血液循环量与一次性饮水量关系如图丙所示。
资料三:正常人饮水后,约20分钟后开始产生尿液,此后逐步增加。
医生建议:剧烈运动后要少量多次饮水至不再口渴,每次饮水约200毫升,前后间隔20分钟左右。请结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医生建议”更有利于健康作出解释。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