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十选择性必修2第1章一第3章第1节。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脑脊液向脑细胞供应营养物质,运走脑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脑脊液中含有氨基酸、血红蛋白和激素等多种物质B.脑脊液中CO2浓度小于其内生活的细胞中CO2的浓度C.脑脊液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H2PO4等离子有关D.血压高导致的脑血管破裂,会使脑脊液增加从而引发脑水肿2.下列是有关唾液分泌的三种现象:①进食时,食物对舌、口腔和咽部黏膜的刺激可引起唾液分泌;②进食前,食物的形状、颜色和气味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③有时候,当人们听到一些食物的名称即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现象①为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B.现象①和②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完全相同C.现象③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需大脑皮层参与D,三种现象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与“感冒”相似,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EB病毒进人体内后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字母表示相关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EB病毒细胞因子【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生物学第1页(共6页)】A.抗原呈递细胞G与细胞A密切接触是激活细胞A的信号之一B.细胞D和细胞F属于同种细胞,对EB病毒的识别具有特异性C,免疫细胞对EB病毒的清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D.若康复者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EB病毒,不会再出现发热等症状4.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境内。某科研小组对九连山中拟赤杨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第4年时一定是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拟赤杨生存B.在第12年时,拟赤杨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第8~16年期间,拟赤杨种样数量先减少后增加81020时间/年D.在第16~20年期间,拟赤杨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5.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体数量7B.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No入一个C.该种群的K值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D.该种群可能处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条件下时间/年6.在一般情况下,种群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可以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这称为取样调查法。下列适用于某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是A样方法B.黑光灯诱捕法C.抽样检测法D.标记重捕法7.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肆虐。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大大增加;而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青蛙的数量增加,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B.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D.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8.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某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不同食物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属于同域共存的是A.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以斑鬣狗为食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同生活,相互依存C.高海拔地区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D.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9.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下列不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的是A.小草在春季发芽,秋季枯萎B.高鼻羚羊在冬季向南方迁移C.仓鼠在冬季会进行冬眠D.下雨时小鸟会飞向屋檐10.某兴趣小组进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单位面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生物学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