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一、单选题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说明( )A.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2.科幻不仅是文学艺术题材,也是未来科技构想的试验田,承载着技术革新的愿景。近年来,智慧城市、脑机接口、开放世界演化引擎等科幻技术议题,在科幻的虚拟试验场中实现了探索与演绎,拓展了人类的科技认知,也推动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科幻技术设想(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印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②是按创作者意图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③可作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助力实践发展 ④为人类的实践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美国科研人员首次在从月球取回的月壤中培育出植物,这意味人类有可能到月球上“种出食物”。然而,月壤培育出的植物长得较慢、个头较小,根系发育不佳,更容易出现与压力相关的特征,这要求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植物与月壤的相互作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月壤。材料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科学实验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知识获得源于直接经验 ④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年11月17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该船最大钻深11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该船建成入列能( )①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升对深海的认识②突破客观条件制约,加快海洋强国建设③获得理性认识,旨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④在深海开发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我国航天史上第五次“太空会师”。下列对上述活动解读正确的是( )①航天员齐聚的“天宫”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出的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②实现“太空会师”说明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了事物内部的本质③此次航天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特征④此次航天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加剧问题,不断推进我国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多采用缺氧/好氧的生化工艺(A/O法),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污染物,实现水质达标后排出;工业废水因污染物成分的不同,处理技术具有较大差异,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生化法、化学氧化法、萃取法、吸附法和催化氧化法等。以上技术均有效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和水资源回用率。这表明( )①实践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标准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④水资源匮乏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创新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成功在开普勒(Kepler)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五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四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的任务。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识别真伪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③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4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治疗神经疾病渐冻症的药物,有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力,该研究有助于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基础。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科学认识最终要为实践服务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电池研发具有多场景、多尺度、多技术栈等特点。在电池材料方面,以前所有的材料研发都是试错型的,耗费大量人工,周期太长。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电池研发实现了表征、仿真、制备全流程智能化,大大提高高难度新型电池的研发效率。这得益于( )A.人工智能为科研创造了更广阔的研究对象 B.实践的发展为科研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素质 D.人工智能具备了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0.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利用9个微波辐射计和8个无线电探空站,组建了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立体观测网,首次获取了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廓线的连续3年观测数据,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天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恶劣天气临近预报等提供数据支撑。由此可见( )①科学理论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②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③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据华中农业大学消息,该校棉花遗传改良团队的最新研究解析了不同棉种纤维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共性和分歧模块,开辟了棉花生物育种优异遗传资源精准创制的新途径。该研究为通过种间靶向渗入实现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支撑。这表明( )A.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准确认识规律是科研的最终目的12.2017年4月,全球200多名科学家利用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HorizonTelescope,EHT)拍摄了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M87*黑洞的照片,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在2019年4月10日发布了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们只能通过各种间接证据表明黑洞的存在。这使得人类对黑洞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安全返回。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继通信时长,嫦娥六号采用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有效工作时间缩短至不到20个小时;同时,探测器经受住月背温差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难题,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此次带回的样本,可为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这说明( )①关于月球起源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②月背采壤的通信困难推动了智能采样技术的发展③月球探测器这一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④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活动才能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古人说:恩重如泰山,情深似海。可古人并不知道大海究竟有多深,只能想象和预测。19世纪,人类开始了真正的海深测量,历经了麻绳、钢琴丝、声波、遥感等工具或技术手段,测量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这表明,实践( )A.是认识的源泉 B.具有客观物质性C.是认识的目的 D.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但对于遭受洪涝灾害的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杨树湾子乡小学却殊为不易。十几天的时间里,当地政府统筹调度电力水利抢修,社会各界积极援助人力物力,教职工没日没夜的忙碌着教室、课桌椅、食堂等问题……洪水退去,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如期开学。对杨树湾子乡小学如期开学的合理解释是(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20周年。探月工程涉足的是极富风险和挑战的深空探测领域,以期获得对月球的全方位认知,推动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立项,继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月球探测继而开启行星际探测之后,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一直到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探月工程一次又一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昭示了坚忍不拔、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嫦娥”奔月之旅上搭载多国科学仪器设备,将原始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开放,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国探月工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性。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纳入课程。通过劳动,让中小学生在劳动中体味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也使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有些人认为,学生在学校开展劳动实践可有可无,读书学习才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20.勇于“顶着压力前行”,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韧性。钱学森先生曾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创新越是面对压力,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既勇于自由畅想,也善于认真求证,才能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用结冰咸水灌溉盐碱地,这种看似有些“异想天开”的做法,却是淡水缺乏地区改良盐碱地的一个好办法。原来,结冰咸水升温融化后,先融化的水含盐量高,会携带地表大量盐分渗入深层土壤,后融化的则是微咸水和淡水,刚好可以把表层多余的盐分继续往深层土壤淋洗,实现耕层脱盐。然而,这项技术刚提出来时,质疑声并不少。科研团队一点一点验证,用数据说话,接力开展了近20年的研究。如今,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已累计推广并改良重度盐碱地达5万亩。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分析在科技创新中应如何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B B B B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C B D D1.C【详解】A: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也有正确的,不能说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A错误。B:材料强调的是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不符合题意。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符合题意。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错误。故本题选C。2.B【详解】①:科幻技术议题在科幻的虚拟试验场中实现了探索与演绎,推动了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这表明科幻技术设想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印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符合题意。②:科幻设想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思想,不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②说法错误。③:人们可借助科幻技术议题,在科幻的虚拟试验场中进行探索与演绎,拓展人类的科技认知,推动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这表明科幻技术设想可作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助力实践发展,③符合题意。④:实践的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而不是主观的科幻设想,④排除。故本题选B。3.B【详解】①:美国科研人员首次在从月球取回的月壤中培育出植物,将“在月球上种出食物”这一想法变为了现实,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①正确。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不是科学实验,②排除。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知识的获得既可以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等获得,③排除。④:科研人员通过在月壤中培育植物,改变了植物原本在地球土壤中生长的状态,建立了植物与月壤之间新的具体联系,④正确。故本题选B。4.B【详解】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该船建成入列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升对深海的认识,①正确。②: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突破客观条件制约,②错误。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旨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③错误。④: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该船建成入列能在深海开发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④正确。故本题选B。5.B【详解】①:“天宫”空间站是人类通过科技和实践努力创造出来的,它确实是一个符合人类目的的客观存在,①符合题意。②:虽然“太空会师”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实力,但它更多地是展示了人类在实践中的协作和计划能力,不涉及把握了事物内部的本质,②排除。③:“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我国航天史上第五次“太空会师”,说明此次航天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特征,③符合题意。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该选项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6.B【详解】①: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加剧推动了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这体现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推动认识与技术的发展,①符合题意。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不可以偏概全说“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标准”,②排除。③: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因污染物成分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这表明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③符合题意。④:水资源匮乏是推动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非“发展的源泉”,④错误。故本题选B。7.B【详解】①: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的任务,表明人工智能为探索宇宙提供了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正确。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错误。③:实践有直接现实性,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③错误。④: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在开普勒(Kepler)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五颗超短周期行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的任务,这说明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④正确。故本题选B。8.C【详解】①:科研团队研究发现治疗神经疾病渐冻症的药物,有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没有体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③不符合题意。④:该研究有助于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基础,表明科学认识最终要为实践服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B【详解】A:题干中未体现人工智能创造了更多研究对象,主要强调的是对研发流程的改变,提高了效率,A不符合题意。B:人工智能的应用属于实践发展带来的先进工具,它使得电池研发的表征、仿真、制备全流程智能化,从而提高了研发效率,B符合题意。C:题干中没有提及对科研人员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主要是强调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对研发效率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意识的特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不具备,D错误。故本题选B。10.C【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说法错误。②:中国科学院青藏研究所利用相关科研工具首次获得对青藏高原连续3年的观测数据,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为青藏高原天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恶劣天气临近预报等提供数据支撑。这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符合题意。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说法错误。④:中国科学院青藏研究所的研究也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1.A【详解】A:该团队的最新研究解析了不同棉种纤维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共性和分歧模块,表明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A观点符合题意。 BC:材料强调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没有涉及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BC观点不符合题意。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准确认识规律的目的是推动实践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2.B【详解】①③: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全球天文学家的协同作战,借助于现代科学,发布了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使得人类对黑洞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中对黑洞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未涉及感性认识,也未涉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②④不选。故本题选B。13.C【详解】①:材料强调人类可以借助认识工具完成月球采壤工作,不涉及月球起源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①与题意不符。②③: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继通信时长,嫦娥六号采用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有效工作时间缩短至不到20个小时;同时,探测器经受住月背温差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难题,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此次带回的样本,可为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这说明月背采壤的通信困难推动了智能采样技术的发展,而月球探测器这一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②③符合题意。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活动仅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④错误。故本题选C。14.B【详解】①:科研团队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问题,说明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①正确;②:材料强调科研团队用将已获得的关键技术解决问题,强调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而不是强调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②排除;③: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③错误;④: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解决了各种问题,表明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D【详解】D:历经了麻绳、钢琴丝、声波、遥感等工具或技术手段,测量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未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也未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BC排除。故本题选D。16.D【详解】②④:如期开学目标指引下,政府、教职工、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了目标,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纯粹孤立的活动,也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②④正确。①:材料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错误。③:材料强调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不涉及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③不选。故本题选D。17.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立足社会需要选择工程立项,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深空探测技术,逐步深化对月球的认知,并在实践中验证了科研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应用推广探月工程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8.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9.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实践能力所限,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学习间接获得。②劳动实践并非可有可无,从中能够发现新知、提高认识,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③题中观点割裂了实践与学习的关系。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把劳动与读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20.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最初提出用结冰咸水灌溉盐碱地的想法是源于盐碱地改良需求的直观观察和初步联想,是基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一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从本质上把握了耕层脱盐的内在规律,从而由最初基于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科技创新中,既需要感性认识的自由畅想,又需要理性认识的认真求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从创新想法到创新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