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专题强化练四 判断的运用1.(2024广东深圳月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的四句话,属于判断的有( )①红豆生南国 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 ④此物最相思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河南郑州一模)近几年,人工智能(AI)写作软件的出现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写作模式。有人认为,随着语料库的持续更新与算法的不断完善,未来AI在写作方面全面赶超人类并非绝无可能。以下能最有力反驳上文观点的是( )A.AI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不会产生超越人类的永恒经典作品B.过度使用AI写作会导致创作者的懈怠和懒惰,消解写作对现实的介入力量C.人类应该仅仅将AI作为辅助性工具,防范AI作为异己性的存在而反客为主D.AI因具有强大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能释放出超越人类创作的无限可能性3.(2024重庆阶段考)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有的陪客一听,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来的没来”会让人理解为所有该来的都没来②“不该走的走了”是省略了量项的全称否定判断③“该来的没来”应改成“有的该来的没来”④这启示我们使用性质判断时要注意主谓项正确搭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浙江杭州模拟)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对关系的性质分析正确的有( )①甲是乙的邻居——对称关系②甲信任乙——非传递关系③甲认识乙——非对称关系④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传递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3湖南东安一中阶段考)下列对判断的理解正确的是( )甲:小红与小明之间有友好的同学情谊。乙:今天要么完成作业,要么完不成作业。丙: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不会成功。丁:他是科学家,也是战斗英雄。①甲的话是关系判断,“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②乙的话是选言判断,“完成作业”和“完不成作业”可以同真③丙的话是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可以同真或同假④若丁的话是真的联言判断,则两个联言支只有一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习近平主席在《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一文中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的这一论断,从逻辑思维角度看( )①如果该判断的前件为真,那么它的后件就一定真②该判断的真假只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③该判断是源于实践并经其检验符合实际的真判断④该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真判断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专题强化练四 判断的运用1.B 2.A 3.A 4.A 5.B 6.C 1.B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红豆生南国”和“此物最相思”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属于判断,①④符合题意;“春来发几枝”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②;“愿君多采撷”是祈使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③。2.A “未来AI在写作方面全面赶超人类并非绝无可能”的否定判断为“未来AI在写作方面全面赶超人类绝无可能”,“AI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不会产生超越人类的永恒经典作品”反驳了材料中的观点,支持了其否定判断,A符合题意;“过度使用AI写作会导致创作者的懈怠和懒惰,消解写作对现实的介入力量”,这一论断并未否定AI在写作方面全面赶超人类的可能,B不符合题意;“人类应该仅仅将AI作为辅助性工具,防范AI作为异己性的存在而反客为主”,这一论断指出AI有可能反客为主,有超越人类的可能,C不符合题意;“AI因具有强大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能释放出超越人类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这一论断是对材料中观点的支持,而非反驳,D不符合题意。3.A “该来的没来”容易让人理解成“所有该来的人都没有来”,表达不准确,①符合题意;“不该走的走了”是省略了量项的肯定判断,②错误;“该来的没来”改成“有的该来的没来”是正确的修改,表达了此翁的意思,③符合题意;此翁说话之所以引起误解是因为使用性质判断的时候误用了量项,④不符合题意。4.A 邻居关系是对称关系,甲是乙的邻居,乙也是甲的邻居,①正确;信任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甲信任乙,乙可能信任甲也可能不信任甲,②错误;认识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甲认识乙,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甲,③正确;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这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④错误。5.B “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①说法正确;“完成作业”和“完不成作业”是不相容的,不可能同时为真,②说法错误;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可以同真或同假,③说法正确;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④说法错误。6.C 该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判断,故为真判断,③应选;该判断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则后件也真,①应选;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②不选;该判断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不是联言判断,④排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