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思想政治二轮复习 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思想政治二轮复习 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大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北十堰二模)松绑烟花爆竹“禁放令”、叫停涉嫌犯罪人员亲属“连坐”、纠正破坏房屋承重墙处罚“放水”……这些案例均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报告。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共1319件,收到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2827件。加强备案审查(  )
①意在树立守法光荣的法治理念
②有利于保障宪法法律严格实施
③能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和权威
④能够构建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2.(2024·广东茂名二模)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保守国家秘密法》,新修订的保密法把党管保密写入法律;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为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此次保密法修订(  )
①更好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②为保密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提供法律支持
③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国家立法的体现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3.(2024·天津南开二模)2024年2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其中部分内容如下,这些规定意在(  )
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违法事实实施罚款,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不得随意降低对违法行为的认定门槛,不得随意扩大违法行为的范围。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基本相似的案件,要确保罚款裁量尺度符合法定要求,避免类案不同罚。要依法广泛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①强化规则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②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实现良法善治
③坚持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④建设智能高效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4.(2024·福建宁德三模)2024年4月,杭州西湖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网民徐某与薛某共同策划、编造、制作“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由此可见(  )
①公安机关公正司法,保护人民合法权益
②行政机关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人们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推动依法执政
④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5.(2024·河南郑州三模)为推动解决案例指导不规范、不及时、不系统、不一致和难检索等问题,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正当防卫、精神控制、隐形加班等社会公众广为关注、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也被收录进了人民法院案例库。人民法院案例库(  )
①能够更好服务司法审判与律师办案
②利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③能够推动法律监督机关的依法审判
④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6.(2024·河北保定二模)2024年2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公开发布。该意见细化、补充了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有关罚款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罚款尺度,厘清了宽严界限,尤其是对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确立了“动真格”的治理措施。上述规定意在(  )
①使执法人员依法设定罚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严格公正执法
③增强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④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保障行政处罚公正合理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7.(2024·北京海淀二模)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此次修订呈现不少亮点,如扩大行政复议的范围、改革复议管辖体制、新增听证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健全行政复议证据规则……行政复议法的修订(  )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规范行政权力
②优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
③畅通行政复议的渠道,不断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④有助于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功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8.(2024·贵州贵阳二模)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主要围绕食药、社保等民生热点以及劳动者、消费者等重点人群,聚焦一个地区、一类人群、一个行业等突出问题,运用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意在(  )
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②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强化监察工作职责,确保民生质量和效率
④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9.(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订通过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这一规定(  )
①厘清了各级行政机构的立法权限
②明确了部门规章的立法依据和制定主体
③提升了国务院各部门的服务效能
④要求部门规章不得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10.(2024·北京通州二模)行政复议是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法律制度。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适用本法。下列对行政复议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
①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公正执法
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进法治意识
③解决民告官的不利情境,促进司法公正
④化解社会冲突,是解决行政纠纷的最后途径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11.(2024·北京通州二模)人民法院案例库,收录的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认为对类案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权威案例,包括指导性案例和参考案例。2024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公众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查阅。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促进政府规范、公正执法,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
②促进司法机关统一裁判规则和尺度,促进司法公正
③人民群众学法用法,明悉行为边界,强化自我保护
④“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减少社会争议发生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12.(2024·湖南岳阳三模)检察题材贺岁电影《第二十条》讲述的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背后的公理人情,再次释放国家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信号,告诉人们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为了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使“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深入人心。材料说明(  )
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法律的效力
②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
③国家治理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
④法律得以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13.(2024·广东梅州二模)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的颁布实施(  )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②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③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完善了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14.(2024·福建福州三模)福建省J县推行“普法流动讲堂”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围绕“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改变单一的宣教形式,根据不同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编制普法“菜单”,组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网格员”的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融入生产生活。J县的做法(  )
①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②不断完善国家法律实施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③适应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创新普法方式,增进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可和信仰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15.(2024·福建龙岩二模)某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放管服”决策部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升级登记服务,实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该举措不仅简化了购房人的办证手续,缩短了产权证到手时间,更保障了购房人权益的及时实现。此种做法(  )
①塑造了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全新模式,健全了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②是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有效保障了政府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
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为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捷服务
④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和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有利于建设智能高效政府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16.(2024·广东韶关二模)近年来,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2024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彩礼如何认定、是否返还、如何返还等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相关诉讼程序问题作出规定。这些规定(  )
①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保障,破解涉彩礼纠纷案件难题
②旨在纵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④有助于坚定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①③      ①②      ②④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4·河北衡水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飞线”给电动车充电……这些小微违法行为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大家都以“小”视之,甚至见怪不怪。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小微违法行为看似不起眼,但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绝不能“微小”视之。为了防止行人和自行车闯红灯,有的地方在路口设置了可移动栅栏,并且安排专人值守操作;为了防止乱停车,很多道路上不得不安装“阻车桩”或石墩子……凡此种种,海量的小微违法行为牵制了行政与执法部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产生的巨大社会治理成本,消耗着社会公共资源与广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小微违法行为看似是“少数人犯错,全民来买单”,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并不显眼,但海量的违法带来的海量治理成本还是要由全社会整体承担,最终侵蚀的是每个人的福祉和利益。如果任由其发生与蔓延,这些行为将带来负面示范,形成破窗效应,治理成本将更加攀升,并且严重损害法律尊严与社会道德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阐述该如何治理小微违法行为。(15分)
18.(2024·江西省九师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有的地方为观摩检查时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大肆举债建“面子工程”;有的地方为应付检查、考核过关,连夜搞刷漆、涂墙、赶人的突击行动……这些做法不仅大量浪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既有部分领导干部盲目攀比、随意用权等主观因素,也有上级政策制定失真、属地管理责大权小等客观原因。少数领导干部只顾心中“规划图”,不看脚下“实景图”,满是大干快上的冲动,违背科学常识和干群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推进,最终撂下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说到底,根源还是政绩观扭曲。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为如何整治形式主义提出建议。(12分)
大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
1.C [材料强调国家加强备案审查,维护法治的统一和权威,未涉及树立守法光荣的法治理念,①排除。烟花爆竹“禁放令”被松绑、涉嫌犯罪人员亲属“连坐”被叫停、破坏房屋承重墙处罚“放水”被纠正,表明加强备案审查有利于加强法律监督,保障宪法法律严格实施,②正确。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共1319件,收到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2827件,可见,加强备案审查能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和权威,③正确。加强备案审查与构建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无直接联系,④排除。]
2.A [新修订的保密法把党管保密写入法律,体现了更好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①符合题意。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为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现了此次保密法修订为保密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提供法律支持,②符合题意。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④说法错误。]
3.C [材料不强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①排除。材料不涉及建设智能高效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④排除。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违法事实实施罚款,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等规定有利于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实现良法善治,推动政府坚持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②③正确。]
4.C [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执法工作,而不是司法,说公安机关“公正司法”是不准确的,①排除。在这个案例中,杭州西湖公安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对徐某、薛某及其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这体现了行政机关的严格执法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②正确。这个案例主要关注的是违法行为及其后果,而非人们的义务或依法执政的问题,并且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③排除。徐某和薛某的行为是对网络空间的滥用,违反了法律法规,这强调了公众需要增强法治观念,了解并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④正确。]
5.A [为推动解决案例指导不规范、不及时、不系统、不一致和难检索等问题,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一些社会公众广为关注、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也被收录进了人民法院案例库,可见人民法院案例库利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能够更好服务司法审判与律师办案,①②正确。我国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③错误。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④排除。]
6.D [执法人员依据法律法规设定的罚款规定进行执法,而非自己设定罚款,①错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罚款尺度,厘清了宽严界限,尤其是对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确立了“动真格”的治理措施。上述规定意在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严格公正执法,②正确。上述规定旨在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涉及增强服务意识以及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③不符合题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公开发布。该意见细化、补充了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有关罚款的规定,上述规定意在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保障行政处罚公正合理,④正确。]
7.D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①不符合题意。行政复议法的修订可以优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与提高司法公正无关,②不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更能完善行政复议的相关制度,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也能畅通行政复议的渠道,不断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③④符合题意。]
8.D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是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目的,①与题意无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主要围绕食药、社保等民生热点,该行动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正确。监察机关履行监察工作职责,题干主体是检察机关,确保民生质量和效率说法过于绝对,③不选。“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运用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该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④符合题意。]
9.C [材料中“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这一规定明确了部门规章的立法依据和制定主体,要求部门规章不得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并非各级行政机构都有立法权限,①不选。材料中强调的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没有涉及提升国务院各部门的服务效能,③与题意无关。]
10.A [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适用本法。由此可见,行政复议有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政府公正执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进其提高法治意识,①②符合题意。题干中提到的行政复议主体是政府,而此选项中的司法公正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③不符合题意。解决行政纠纷的最后途径是行政诉讼而不是行政复议,④排除。]
11.C [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与政府是否规范、公正执法,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无关,①排除。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有利于发挥案例的实用效能,促进司法机关统一裁判规则和尺度,促进司法公正;同时因为公众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查阅,所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人民群众学法用法,明悉行为边界,强化自我保护,②③符合题意。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与减少社会争议发生无直接关系,④排除。]
12.D [良法强调的是制定良善管用之法,材料强调的是《第二十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如何坚守正义、公理人情,①不符合题意。刑法第二十条释放国家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信号,告诉人们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为了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表明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法律得以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②④符合题意。国家治理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③错误。]
13.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不是由该法的颁布实施明确的,①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②符合题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不是该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④符合题意。]
14.D [福建省J县推行“普法流动讲堂”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适应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了普法方式,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可和信仰,③④符合题意。“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夸大了J县的做法的作用,①排除。材料强调普法,不涉及完善国家法律实施机制,②不符合题意。]
15.D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升级登记服务,实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该举措不仅简化了购房人的办证手续,缩短了产权证到手时间,更保障了购房人权益的及时实现。此种做法有利于为公民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没有涉及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①不符合题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升级登记服务,实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材料强调了建设智能高效的政府,没有体现政府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②不符合题意。题中做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为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捷服务,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和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有利于建设智能高效政府,③④符合题意。]
16.A [针对涉彩礼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保障,破解涉彩礼纠纷案件难题,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而且法律发挥规范作用,道德发挥教化作用,②错误。材料强调为人民群众破解涉彩礼纠纷案件难题提供法律保障,不是强调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④不符合题意。]
17.①推进全民守法,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治理小微违法,需要从“自律”开始,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教育宣传,树立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共识。②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治理小微违法,需要更严格的“他律”,要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引进更为先进的信息科技系统,提升治理效能,降低人力成本。③推进科学立法,立足国情和实际,立良善之法,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治理小微违法,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对小微违法行为作出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惩戒,通过法律与制度来规训小微违法行为。
解析 关键词①:为了防止行人和自行车闯红灯,有的地方在路口设置了可移动栅栏,并且安排专人值守操作→可联系推进全民守法,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
关键词②:海量的小微违法行为牵制了行政与执法部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产生的巨大社会治理成本,消耗着社会公共资源与广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可联系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关键词③:对小微违法行为作出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惩戒,通过法律与制度来规训小微违法行为→可联系推进科学立法,立足国情和实际,立良善之法,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18.①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②打造权责法定的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推进政府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防止任性用权。③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明确职责边界、明晰责任,确保属地管理权责一致、履职到位。④完善权力的约束机制和问责的溯源机制,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用制度整治形式主义。
解析 关键词①:有的地方为观摩检查时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大肆举债建“面子工程”;有的地方为应付检查、考核过关,连夜搞刷漆、涂墙、赶人的突击行动;说到底,根源还是政绩观扭曲→可联系教材知识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关键词②:有部分领导干部盲目攀比、随意用权等主观因素→可联系教材知识打造权责法定的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推进政府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防止任性用权。
关键词③:上级政策制定失真、属地管理责大权小→可联系教材知识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明确职责边界、明晰责任,确保属地管理权责一致、履职到位。
关键词④:少数领导干部只顾心中“规划图”,不看脚下“实景图”,违背科学常识和干群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推进,最终撂下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可联系教材知识完善权力的约束机制和问责的溯源机制,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用制度整治形式主义。大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
考点 要点提示
全面依法治国 1个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1个基本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大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位一体: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3者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个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考点一 法治国家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
考向一 法治建设的成就
【典例1】 (2023·福建卷,6)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建设法治国家
【典例2】 (2024·湖北卷,8)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突破1.91亿。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该条例的颁布实施(  )
①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
②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③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④规定了网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科学立法
【典例3】 (2023·湖北卷,9)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继2015年第一次修改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  )
①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④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四 公正司法
【典例4】 (2023·天津卷,5)司法公开是评判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司法机关不断探索司法公开的新方式、新渠道,使人民群众通过政务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了解司法、走近司法、评价司法,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这表明司法公开(  )
A.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推进公正司法
B.保证司法程序和司法结果的公正
C.合理设定司法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D.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的相关知识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总目标
提醒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2)原则
 【前挂后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4)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5)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建设法治国家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提高立法质量。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
3.科学立法——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
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标准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措施 ①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②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4.公正司法——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
内涵 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地位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表现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措施 ①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押题  依托《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考查维护宪法权威
1.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这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该条例的制定(  )
①彰显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②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表明高度自治权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
④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押题  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为依托考查法治中国建设
2.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监督管理体制,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防沉迷网络以及打赏网络直播等现实问题的关注。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
②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③为网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④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押题  以国务院组织法为背景考查科学立法
3.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施行4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改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案。修订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过程说明(  )
①法制工作委员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保证国务院有法可依
③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④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押题  结合“如我在诉”考查公正司法
4.在202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两高工作报告中的“如我在诉”司法办案理念备受关注。“如我在诉”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落实“如我在诉”理念需要(  )
①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
②规范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公平正义
④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彰显司法为民决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二 法治政府与严格执法
考向一 法治政府
【典例1】 (2024·新课标卷,6)近年来,某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相融合。行政执法69类证照证明实现“免提交”检查;203个线上办理事项提交材料的数量减少40%,办事时间缩短50%;教育、就业等19个领域的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该市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  )
①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的技术保障
②更好满足公众政务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③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的重要举措
④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制度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严格执法
【典例2】 (2024·浙江1月选考,13)近年来,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纷纷设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当地数据资源管理局对口管理,专门办理那些在其他政务服务窗口没有办成的事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表明,我国政府(  )
①就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大执法力度
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③遵循政务诚信的基本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④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法的相关知识,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1.法治政府
内涵 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特征 职能科学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
权责法定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执法严明 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开公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智能高效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
廉洁诚信 政府必须清廉,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人民满意 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措施 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意义 ①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②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③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审查。
2.严格执法
内涵 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意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措施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②坚持规范执法。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完善行政裁决制度。
押题  依托具体情境考查法治政府
1.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合肥市政府颁布实施《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个工作日完成;同时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线上线下并行服务。可见,合肥市政府(  )
①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②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
③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打造执法严明的政府
④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建设权责法定的政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押题  依托行政处罚“四张清单”考查对严格执法的理解
2.某市着眼创新落实城市精细化治理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求,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即不予处罚清单、减轻处罚清单、从轻处罚清单、从重处罚清单。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精准执法:对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避免执法措施“一刀切”,体现执法的“温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该严的要严、该重的要重,体现执法的“力度”。此举表明(  )
①减轻处罚清单,弱化政府职能
②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公正司法
③政府执法为民,推进柔性执法
④政府严格执法,积极履行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三 法治社会与全民守法
考向一 推进全民守法
【典例1】 (2024·湖南卷,6)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网络法治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连,与14亿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面对网络传谣、网络暴力等现实问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对“按键伤人”坚持严惩立场,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法治需要(  )
①政府依法开展网络执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②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凝聚依法治网强大力量
④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保障网民各项利益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建设法治社会
【典例2】 (2023·新课标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法治社会的建设、全民守法的相关知识,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出现。
1.法治社会
内涵 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特征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①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②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③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
2.全民守法
内涵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措施 公民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国家 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知识拓展】 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答题要点
(1)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3)科学立法: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法立法,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4)严格执法: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5)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6)全民守法:推动全民守法,提高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法德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8)三者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内在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押题  依托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考查法治社会的表现及措施
1.一枚国徽,一条横幅,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组成了一个简易又不失威严的巡回法庭,区人民法院、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的党员代表、网格员、居民群众等100余人围观旁听……这是一起民事案件在社区公开审理的场景。巡回法庭进社区(  )
①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形式,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②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为维护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
③坚持了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④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司法的义务和责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押题  结合普法宣传活动考查全民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全面指导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为推动村民对乡村振兴法律法规的了解,某市司法局开展了“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该市司法局的举措旨在(  )
①完善司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机制
②推动村民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③提升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④促进执法机关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大单元十一 全面依法治国
考点一 典例研析
典例1 B [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说明我国依法有效惩治犯罪,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促使社会秩序持续向好,也说明国家通过司法提升法治保障力度,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日益增强,①④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司法办案取得实效,不涉及司法办案重点的调整,②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国家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不体现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③不符合题意。]
典例2 C [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的是刑法,而不是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①不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④不选。“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②正确。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③正确。]
典例3 C [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①排除。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而县级、乡镇人大没有立法权,④错误。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表明扩大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也表明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②③正确。]
典例4 A [材料表明司法公开有利于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推进公正司法,A正确。保证司法程序和司法结果的公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司法公开,合理设定司法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认为司法公开能够“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的观点过于绝对,D排除。]
热点押题
1.B [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这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可见,该条例的制定彰显了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①正确。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该条例的制定不是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的稳定,②排除。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表明高度自治权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③正确。“根本保证”的说法夸大了该条例的作用,④排除。]
2.C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措施,而非目的,①不符合题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而制定的,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防沉迷网络以及打赏网络直播等现实问题的关注,②④符合题意。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非“为网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防线”,③排除。]
3.D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制工作委员会不行使国家立法权,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没有体现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草案,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说明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③正确。国务院组织法的修改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说明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④正确。]
4.A [“如我在诉”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这说明要进一步落实“如我在诉”,就必须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还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公平正义,①③应选。材料强调的是司法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故不涉及规范政务服务流程,②不选。纪检部门是党的机关,材料未体现纪检部门的监督,两高向人大报告工作体现的是人大的监督,④不选。]
考点二 典例研析
典例1 C [行政执法69类证照证明实现“免提交”检查;203个线上办理事项提交材料的数量减少40%,办事时间缩短50%;教育、就业等19个领域的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说明该市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更好满足公众政务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的重要举措,②③正确。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的技术保障应该是数字技术,而不是数字政府建设,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该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以便更好满足公众的政务服务需求,未涉及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且“制度基础”说法不妥,④不选。]
典例2 C [题干强调政府强化服务功能,未涉及政府执法和群众知情权,故排除①③。]
热点押题
1.B [合肥市政府颁布实施《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建设权责法定的政府;政府相关部门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个工作日完成,则是优化政务流程,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①④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建设智能高效的政府,不涉及完善政府机构设置,②不选。材料强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未涉及创新政府监管方式,③不选。]
2.D [政府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弱化,①错误。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政府是行政机关,不能履行司法职能,②错误。对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避免执法措施“一刀切”,体现执法的“温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该严的要严、该重的要重,体现执法的“力度”,说明政府执法为民,推进柔性执法;政府严格执法,积极履行职责,③④正确。]
考点三 典例研析
典例1 A [网络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网络法治需要政府依法开展网络执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凝聚依法治网强大力量,①③正确。立法机关科学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司法机关应坚持公正司法,②说法错误。“保障网民各项利益实现”说法错误,应是保障网民合法合理利益实现,④不选。]
典例2 有助于彰显宪法的至上权威和社会治理最高准则的地位;便于引导市民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涵养全社会的宪法精神和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有助于强化依法治国理念,促进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解析 本题的问题首先是就“精彩呈‘宪’”设问,因此学生需要回忆有关宪法的知识:首先是关于宪法的地位;其次是关于国家性质、国家机关的组织及运作等方面的规范;另外,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也是宪法的重要内容。考题所设问题的核心词汇是“作用”,即学习宪法、宣传宪法及以此为中心的活动,对于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和思路展开,可以逻辑清楚、层次分明地梳理出回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宪法活动的精彩呈“宪”,最直观的作用是强化宪法在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即彰显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其二,基于宪法的法治国家建设的逻辑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增强全体国民的宪法和法治意识;其三,在本题具体情境中,依宪治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具体表现在于,对于强化公民守法意识、维护公民权利有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国家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有积极作用。
本题的解题思路还可以从宪法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依次展开,回答要点与上面的分析大同小异。
热点押题
1.C [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形式是村委会和居委会,而不是巡回法庭,①不选。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不是多元主体,④不选。]
2.C [某市司法局开展了“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旨在推动村民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升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②③正确。司法局是国家的行政机关,①排除。材料强调司法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村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涉及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④排除。](共61张PPT)
全面依法治国
大单元十一
图说速览
数说速记
考点 要点提示
全面依法治国 1个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
1个基本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大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位一体: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3者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个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Contents
1 考点一 法治国家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
2 考点二 法治政府与严格执法
3 考点三 法治社会与全民守法
考点一 
法治国家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
考向一 法治建设的成就
【典例1】 (2023·福建卷,6)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典例研析
解析 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说明我国依法有效惩治犯罪,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促使社会秩序持续向好,也说明国家通过司法提升法治保障力度,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日益增强,①④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司法办案取得实效,不涉及司法办案重点的调整,②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国家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不体现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③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建设法治国家
【典例2】 (2024·湖北卷,8)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突破1.91亿。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该条例的颁布实施(  )
①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
②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③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④规定了网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的是刑法,而不是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①不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④不选。“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②正确。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③正确。
考向三 科学立法
【典例3】 (2023·湖北卷,9)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继2015年第一次修改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  )
①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④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①排除。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而县级、乡镇人大没有立法权,④错误。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表明扩大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也表明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②③正确。
考向四 公正司法
【典例4】 (2023·天津卷,5)司法公开是评判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司法机关不断探索司法公开的新方式、新渠道,使人民群众通过政务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了解司法、走近司法、评价司法,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这表明司法公开(  )
A.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推进公正司法
B.保证司法程序和司法结果的公正
C.合理设定司法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D.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A
解析 材料表明司法公开有利于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推进公正司法,A正确。保证司法程序和司法结果的公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司法公开,合理设定司法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认为司法公开能够“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的观点过于绝对,D排除。




目录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的相关知识等。    
多维贯通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总目标
提醒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2)原则
【前挂后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4)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5)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建设法治国家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提高立法质量。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
3.科学立法——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
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标准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措施 ①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②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4.公正司法——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
内涵 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地位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表现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措施 ①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②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③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热点押题
押题
B
依托《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考查维护宪法权威
1.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这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该条例的制定(  )
①彰显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②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表明高度自治权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
④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这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可见,该条例的制定彰显了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①正确。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该条例的制定不是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的稳定,②排除。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表明高度自治权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③正确。“根本保证”的说法夸大了该条例的作用,④排除。
押题
C
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为依托考查法治中国建设
2.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监督管理体制,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防沉迷网络以及打赏网络直播等现实问题的关注。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
②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③为网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④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措施,而非目的,①不符合题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而制定的,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防沉迷网络以及打赏网络直播等现实问题的关注,②④符合题意。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非“为网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防线”,③排除。
押题
D
以国务院组织法为背景考查科学立法
3.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施行4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改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案。修订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过程说明(  )
①法制工作委员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保证国务院有法可依 ③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④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制工作委员会不行使国家立法权,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没有体现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草案,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说明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③正确。国务院组织法的修改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说明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④正确。
押题
A
结合“如我在诉”考查公正司法
4.在202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两高工作报告中的“如我在诉”司法办案理念备受关注。“如我在诉”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落实“如我在诉”理念需要(  )
①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
②规范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公平正义
④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彰显司法为民决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如我在诉”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这说明要进一步落实“如我在诉”,就必须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还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公平正义,①③应选。材料强调的是司法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故不涉及规范政务服务流程,②不选。纪检部门是党的机关,材料未体现纪检部门的监督,两高向人大报告工作体现的是人大的监督,④不选。
考点二 
法治政府与严格执法
考向一 法治政府
【典例1】 (2024·新课标卷,6)近年来,某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相融合。行政执法69类证照证明实现“免提交”检查;203个线上办理事项提交材料的数量减少40%,办事时间缩短50%;教育、就业等19个领域的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该市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  )
①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的技术保障
②更好满足公众政务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③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的重要举措
④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制度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典例研析
解析 行政执法69类证照证明实现“免提交”检查;203个线上办理事项提交材料的数量减少40%,办事时间缩短50%;教育、就业等19个领域的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说明该市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更好满足公众政务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的重要举措,②③正确。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的技术保障应该是数字技术,而不是数字政府建设,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该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以便更好满足公众的政务服务需求,未涉及科学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且“制度基础”说法不妥,④不选。
考向二 严格执法
【典例2】 (2024·浙江1月选考,13)近年来,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纷纷设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当地数据资源管理局对口管理,专门办理那些在其他政务服务窗口没有办成的事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表明,我国政府(  )
①就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大执法力度
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③遵循政务诚信的基本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④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题干强调政府强化服务功能,未涉及政府执法和群众知情权,故排除①③。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法的相关知识,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多维贯通
1.法治政府
内涵 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特 征 职能科学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
权责法定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执法严明 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开公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智能高效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
廉洁诚信 政府必须清廉,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人民满意 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措施 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意义 ①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②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③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审查。
2.严格执法
内 涵 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意 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措 施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②坚持规范执法。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完善行政裁决制度。
热点押题
押题
B
依托具体情境考查法治政府
1.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合肥市政府颁布实施《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个工作日完成;同时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线上线下并行服务。可见,合肥市政府(  )
①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②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
③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打造执法严明的政府
④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建设权责法定的政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合肥市政府颁布实施《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建设权责法定的政府;政府相关部门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个工作日完成,则是优化政务流程,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①④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建设智能高效的政府,不涉及完善政府机构设置,②不选。材料强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未涉及创新政府监管方式,③不选。
押题
D
依托行政处罚“四张清单”考查对严格执法的理解
2.某市着眼创新落实城市精细化治理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求,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即不予处罚清单、减轻处罚清单、从轻处罚清单、从重处罚清单。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精准执法:对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避免执法措施“一刀切”,体现执法的“温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该严的要严、该重的要重,体现执法的“力度”。此举表明(  )
①减轻处罚清单,弱化政府职能
②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公正司法
③政府执法为民,推进柔性执法
④政府严格执法,积极履行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政府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弱化,①错误。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政府是行政机关,不能履行司法职能,②错误。对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避免执法措施“一刀切”,体现执法的“温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该严的要严、该重的要重,体现执法的“力度”,说明政府执法为民,推进柔性执法;政府严格执法,积极履行职责,③④正确。
考点三 
法治社会与全民守法
考向一 推进全民守法
【典例1】 (2024·湖南卷,6)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网络法治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连,与14亿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面对网络传谣、网络暴力等现实问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对“按键伤人”坚持严惩立场,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法治需要(  )
①政府依法开展网络执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②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凝聚依法治网强大力量
④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保障网民各项利益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典例研析
解析 网络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网络法治需要政府依法开展网络执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凝聚依法治网强大力量,①③正确。立法机关科学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司法机关应坚持公正司法,②说法错误。“保障网民各项利益实现”说法错误,应是保障网民合法合理利益实现,④不选。
考向二 建设法治社会
【典例2】 (2023·新课标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答案 有助于彰显宪法的至上权威和社会治理最高准则的地位;便于引导市民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涵养全社会的宪法精神和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有助于强化依法治国理念,促进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解析 本题的问题首先是就“精彩呈‘宪’”设问,因此学生需要回忆有关宪法的知识:首先是关于宪法的地位;其次是关于国家性质、国家机关的组织及运作等方面的规范;另外,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也是宪法的重要内容。考题所设问题的核心词汇是“作用”,即学习宪法、宣传宪法及以此为中心的活动,对于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和思路展开,可以逻辑清楚、层次分明地梳理出回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宪法活动的精彩呈“宪”,最直观的作用是强化宪法在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即彰显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其二,基于宪法的法治国家建设的逻辑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增强全体国民的宪法和法治意识;其三,在本题具体情境中,依宪治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具体表现在于,对于强化公民守法意识、维护公民权利有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国家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有积极作用。
本题的解题思路还可以从宪法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依次展开,回答要点与上面的分析大同小异。




本部分内容通常依托一般情境,考查法治社会的建设、全民守法的相关知识,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出现。    
多维贯通
1.法治社会
内涵 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特征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①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②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③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链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
2.全民守法
内涵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措 施 公民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国家 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知识拓展】 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答题要点
(1)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3)科学立法: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法立法,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4)严格执法: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5)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6)全民守法:推动全民守法,提高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法德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8)三者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内在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热点押题
押题
C
依托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考查法治社会的表现及措施
1.一枚国徽,一条横幅,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组成了一个简易又不失威严的巡回法庭,区人民法院、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的党员代表、网格员、居民群众等100余人围观旁听……这是一起民事案件在社区公开审理的场景。巡回法庭进社区(  )
①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形式,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②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为维护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
③坚持了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④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司法的义务和责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形式是村委会和居委会,而不是巡回法庭,①不选。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不是多元主体,④不选。
押题
C
结合普法宣传活动考查全民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全面指导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为推动村民对乡村振兴法律法规的了解,某市司法局开展了“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该市司法局的举措旨在(  )
①完善司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机制
②推动村民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③提升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④促进执法机关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某市司法局开展了“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旨在推动村民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升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②③正确。司法局是国家的行政机关,①排除。材料强调司法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村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涉及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④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