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下学期七年级12月作业检测 2024.12
历史与社会卷
(命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1.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地球上仍会出现昼夜现象。
2.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山地迎风坡少雨,背风坡多雨。
3.战国时期,诸侯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致力于拓展疆域。
4.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5.《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右图为地球光照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地理现象中,不是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是
A.昼夜的更替 B.太阳东升西落
C.四季的变化 D.北京和伦敦存在时差
7.关于A、B、C、D四点说法错误的是
A.A比B先迎来日出 B.AB都处于黑夜
C.都位于热带 D.四点都位于赤道
8.读右边两幅经纬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点位于②点的西北方向
B.②点位于南温带
C.③点位于北纬50°,东经170°
D.④点位于中纬度
下图是全球降水量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全球年平均气温
A.从两极向赤道递减 B.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C.在南北纬 30°附近相同 D.最低值出现在北极地区
10.全球年降水量
A.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B.赤道附近最少
C.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多 D.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11.《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孔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互爱互利
13.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巩固疆土,进一步完善分封制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C.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巩固发展 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4.汉武帝为防范“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秦汉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6.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6分)
材料二: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各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各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4分)
17.为了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某中学组织学生到M地区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任务一:选线路,知陡缓
(1)实践小组沿规划路线①和②前往山峰,坡度更陡的线路是_______(①/②)(1分),原因是_______(2分)
测温点 海拔(米) 气温(℃)
③ 450 15.5
④ 450 15.9
任务二:测气温,析原因
(2)一个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会影响其气温状况,实践小组在地图上A、B两个测温点进行了气温测量,在记录时不小心发生遗漏,请帮他们补充完整右侧表格。③_______;(1分)④_______。(1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2分)
任务三:观山河,防灾害
(3)登高望远,发现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是_______;(2分)聚落多分布于______(地形部位名称,1分)地区。
(4)沿途发现,部分山体用金属网及挡土墙进行了加固,用以减少滑坡(指地表斜坡上大量的土石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等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结合M地区相关资料分析,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是 (1分)2024 年下学期七年级 12 月作业检测 2024.12
历史与社会卷
(命题: )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
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 T 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 F 涂黑)
1.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地球上仍会出现昼夜现象。
2.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山地迎风坡少雨,背风坡多雨。
3.战国时期,诸侯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致力于拓展疆域。
4.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
生息政策。
5.《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
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右图为地球光照图,读图,完成 6、7 题。
6.下列地理现象中,不是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是
A.昼夜的更替 B.太阳东升西落
C.四季的变化 D.北京和伦敦存在时差
7.关于 A、B、C、D 四点说法错误的是
A.A 比 B 先迎来日出 B.AB 都处于黑夜
C.都位于热带 D.四点都位于赤道
第 6、7 题图
8.读右边两幅经纬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点位于②点的西北方向
B.②点位于南温带
C.③点位于北纬 50°,东经 170°
D.④点位于中纬度 第 8题图
下图是全球降水量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9、10 题。
第 9、10 题图
9.全球年平均气温
A.从两极向赤道递减 B.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C.在南北纬 30°附近相同 D.最低值出现在北极地区
10.全球年降水量
A.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B.赤道附近最少
第 1 页 共 3 页
C.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多 D.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11.《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
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孔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互爱互利
13.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
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巩固疆土,进一步完善分封制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C.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巩固发展 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4.汉武帝为防范“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局面而采取
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秦汉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 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6.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
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
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6 分)
材料二: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
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各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
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各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第 2 页 共 3 页
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 年 6 月 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4 分)
17.为了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某中学组织学生到 M 地区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11 分)
任务一:选线路,知陡缓
(1)实践小组沿规划路线①和②前往山峰,坡度更陡的线路是_______(①/②)(1 分),
原因是_______(2 分)
任务二:测气温,析原因
(2)一个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会影响其气温 测温点 海拔(米) 气温(℃)
状况,实践小组在地图上 A、B两个测温点进行了
气温测量,在记录时不小心发生遗漏,请帮他们补 ③ 450 15.5
充完整右侧表格。③_______;(1分)④_______。 ④ 450 15.9
(1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2 分)
任务三:观山河,防灾害
(3)登高望远,发现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是_______;(2分)聚落多分布于______(地形部
位名称,1 分)地区。
(4)沿途发现,部分山体用金属网及挡土墙进行了加固,用以减少滑坡(指地表斜坡上大
量的土石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等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结合 M 地区相关资料分析,滑坡
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是 (1分)
第 3 页 共 3 页一、判断题
1-5 TFFTF
二、选择题
6-10 CAABD
11-15 AACAB
三、综合题
16(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2分)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分)
(2)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2分)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分)
(3)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言之有理即可,4分)
17(1)②;该路线等高线比较密集
(2)B;A;B点位于山的北坡,得到的太阳热量较少,气温偏低
(3)自东南流向西北;山谷
(4)夏季2024年下学期七年级12月作业检测
历史与社会卷答题卡 17. (1) (1分) ( 2分)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2) (1分) (1分) (2分)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3) (2分) ( 1分)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4) (1分)
一、客观题
1 [T] [F] 6 [A] [B] [C] [D] 11 [A] [B] [C] [D]
2 [T] [F] 7 [A] [B] [C] [D] 12 [A] [B] [C] [D]
3 [T] [F] 8 [A] [B] [C] [D] 13 [A] [B] [C] [D]
4 [T] [F] 9 [A] [B] [C] [D] 14 [A] [B] [C] [D]
5 [T] [F] 10 [A] [B] [C] [D] 15 [A] [B] [C] [D]
二、综合题
16. ( 1)(6分)
(2)(4分)
( 3)(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