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0:文言文-【中职专用】2025年职教高考学业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福建专用)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10:文言文-【中职专用】2025年职教高考学业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福建专用)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文言文专项突破
1、考情介绍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水平考试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
(1)准确判断文言诗文句读。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为”“以”“其”)的含义和用法。
(4)辨析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5)能够根据语境翻译文言文篇目中的句子。
(6)初步鉴赏文言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考点解读
在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II)的文言文模块中,近几年均考查了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的判断和文言实词的理解,题型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对文言句式的辨析,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翻译选段中浅易的句子,常考的句子往往是特珠句式或有重要的实词、虚词,要求能够根据语境,将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备考复习建议:
1.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均出自课本。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与虚词,虚词主要以“之”“而”“于”“为”“以”“其”为主,结合课下注释和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实词与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强化记忆。结合专项训练查漏补缺。
2.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特殊句型的用法,累积关键实词与虚词,运用翻译技巧,全面学习文言文知识以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多加练习,强化训练,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勤于思考,勤于书写。尤其需将自身译文与标准答案对照,找出失分点,学会寻找命题人设分点,答题时需有意识落实。
3、知识储存
一、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如《种树郭橐驼传》里“以致其性焉尔”的“尔”通“耳”,意为罢了。
《劝学》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知”通“智”,意为智慧。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通“授”,意为讲授。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那些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指词语的今义范围大于古义,如:“好”在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可以修饰人、事、物。
2.词义缩小
指词语的今义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原指各种鸟兽(如五禽戏中的虎、鹿、熊、猿、鸟),现在只指鸟类。
二、古今异义
3.词义转移
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小学而大遗”(《师说》)中“小学”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感彩变化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不断地演变,感彩甚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掉转,有的词语由中性变化发展成贬义。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本义中性词,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通常存在某种关联。把握一词多义,主要是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为”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演奏)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
⑤拜为上卿(担当)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以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旦”意为“在早上”
2.名词做动词
病偻,隆然伏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为“患,患……病”
四、词类活用
3.名词使动用法
輮以为轮(《劝学》)中的“輮”意为“使……弯曲”
4.名词意动用法
把后面的词语当做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比如“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意为“以……为师”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做名词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中的“圉”意为“守卫的方法”
2.动词的使用用法
不如拼搏一笑(《促织》)中的“拼搏”意为“使……拼搏”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不多,一般是动词后的宾语是这样做的目的。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死”表示“为了国家而死可以吗”。
四、词类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做名词
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传》)中的“欢”意为“友好关系”
2.形容词做动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传》)中的“宽”意为“宽宏大量”
3.形容词的使用用法
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硕茂”意为“使……硕大茂盛”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羞”意为“认为这是羞耻的”。
五、文言文虚词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为常见的6个虚词:“而”“之”“于”“为”“以”“其”
【而】
1.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五、文言文虚词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7.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就”。
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8.表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五、文言文虚词
【之】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五、文言文虚词
【之】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为了”。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五、文言文虚词
【于】
介词,根据语境可以翻译为“在” “从” “到” “比” “由于” “对于” “向”“跟”“同”“被”等。
(1)相当于“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2)相当于“在……方面”“从……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其他常见的,比如:
长于臣(《鸿门宴》)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于
学于余。(《师说》)向
五、文言文虚词
【为】
(一)动词,可译为“做”“作为”“担任”“变成”“认为”“是”。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成为
(二)句末语气,可译为“呢”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最后一个“为”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呢”。
(三)介词,
1.表被动,有时和“所”结合,组成“为……所”或“为所”的被动句式,可译为“被”
若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被
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等,可译为“因为”“为了”“给”“替”“向”“对”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为”是介词“替”
五、文言文虚词
【以】
(一)介词
表示工具、凭借等,根据句意可以译为“拿、用、把、凭借、靠、在、因为、由于、根据、依据”等。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或拿
(二)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并列
五、文言文虚词
【以】
2.表承接关系,前一个动作往往是后一个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入(《鸿门宴》)
3.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以便”“用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五、文言文虚词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 ,译为“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自己”
3.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些”“那”“那里”“哪些”“其中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那些
五、文言文虚词
【其】
(二)副词,表示各种语气
1.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可能”“或许”。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还是”
3.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难道
(三)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六、文言句式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者, ……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 ……也”
是寡人之过也(《劝学》)
3.“……者,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传》)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4.“……,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谓语前加“乃”“皆”“则”等副词表示判断。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6.动词“为”表判断。
我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六、文言句式
辨别判断句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注意事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时候则多起来。
六、文言句式
(二)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在动词前加“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六、文言句式
(二)被动句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所+动词”的形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4)“为+谓语”式的被动句,用“为”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文言句式
辨别被动句
六、文言句式
(三)省略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省略主语
( )掭以尖草,( )不出 (《促织》)括号中分别省略了主语“成名”和“促织”。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寡人之于国也》括号中省略了谓语“鼓”。
六、文言句式
(三)省略句
3.省略宾语,多是省略代词“之”。
具告( )以事。(《鸿门宴》)括号中省略了动词后宾语“之”,即沛公。
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括号中省略了介词后宾语“之”。
4. 省略介词。
沛公军( )霸上,(《鸿门宴》)括号处省略了介词“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促织》)括号处省略了“以”。
六、文言句式
辨别省略句
六、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鸿门宴》)
C.助词“是”或“之”使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六、文言句式
辨别宾语前置
六、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2.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六、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一般都放在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常用的有“以”“于”“乎”。
掭以尖草,不出。(《促织》)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六、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辨析方法
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六、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辨析方法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4、方法技巧
一、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在福建省的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文试题均源于课本。因此,扎实积累是制胜的关键。要熟读课本,理解每个词句的出处及其含义,精确作答。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需善于横向拓展,以此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
通过深度研读教材,我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的精髓,理解每一词一句的来源与含义,从而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同时,横向扩展知识面,对于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二、准确识记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与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需靠日常的积累、记忆和巩固来巩固。如“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的“以”是虚词,意为“因为”。“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的“于”是虚词,意为“从”。
5、例题讲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背离,远去
【解析】
A.句意: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B.“实:果实”错误。“实”,结果实。句意: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C.句意: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
D.句意: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故选B。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则不然 则请立太子为王
【解析】
A.“因”,连词,于是。/介词,趁机。句意: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B.“以”,连词,来。/连词,因为。句意: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是因为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后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C.相同。“虽”,连词,虽然。句意: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相如虽愚笨,难道怕廉将军吗?D.“则”,连词,却。/连词,就。句意: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就请允许我拥立太子称王。
故选C。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介词,比。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②介词,在。句意:夹在大国之间。
③名词,道理。句意: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④动词,方圆。句意: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