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七律二首:1 送瘟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七律二首:1 送瘟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章节及课题 第一课:七律二首——送瘟神
时数与日期 课时:二课时 时间与班级:技工汽修2302 2024.8.26(一、二)技工铁运2303 2024.8.27(五、六)技工汽修2301 2024.8.30(五、六)
目的要求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描述的劳动带来的变化,了解人民群众“送瘟神”的伟大壮举。 2.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生动的比喻对语言表达的作用3.体会作者心系百姓,情注民生,对劳动人民民运的深切关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描述的劳动带来的变化。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生动的比喻对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七律二首 送瘟神》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组织教学1分钟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学习委员点名并学生利用超星APP签到 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志。
新课教学课程思政点:①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拼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②《七律·送瘟神》反映了毛泽东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了血吸虫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爱国精神。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一、导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蔓延波及全国,全国人民风雨同舟,齐心抗疫,奏响了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的恢宏战歌。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经过党和政府努力,齐心协力,根本消灭血吸虫病,毛泽东听闻此消息,写下来不朽的诗篇。今天我再次品读毛泽东的《送瘟神》。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可是,我们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反而在磨难中不断成长,从磨难中不断奋起。同学们应该不会忘记2020年那场全民参与的中国抗疫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抗疫,勇敢对抗病魔,终在短短的4个多月的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解放前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肆虐,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三、创作背景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派出医疗队调查疫情义务治病。中共中央于1956年专门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很快,此项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此时65岁的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欣然命笔,写成了不朽的诗篇《送瘟神二首》四、解 题瘟神,迷信传说中主宰瘟疫之神。词中是指血吸虫病,运用拟人手法,形容血吸虫病危害之大,赫人听闻。 知识链接: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民间俗称“ 大肚子病”。(介绍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危害)五、朗读诗歌诵读指导:听诗歌诵读音频,全班跟读,要求学生揣摩其中的蕴含情感。《七律二首 送瘟神》,全诗虽分两首,实则一体,第一首诗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景象的描写,反映的是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两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中的感情变化。第一首诗在诵读时应该读出的是低沉、担忧之情。第二首诗在诵读时要转变语气,读得激昂、豪迈。 六、整体感知这两首诗是联章体,通过血吸虫病在旧社会长期流行,危害严重和新社会迅速被消灭的鲜明对比,揭露了旧社会给劳动人们造成的沉重灾难,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七、赏析诗句其一第一首诗是写历史,描写解放前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肆虐,广大农村凄凉萧条的景象和劳动人民悲惨的处境,深刻揭露批判了旧社会。赏析这些诗句,说说这些诗句好在哪里?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明确:其中“绿水青山”表明江南山清水秀,用山水的“枉自多”来暗示人民之稀少,揭示了血吸虫病危害之严重。像华佗那样想救死扶伤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毫无办法,以此说明长期以来人民深受血吸虫病之害。这写出了旧中国无法对付血吸虫病的境况。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两句通过视觉、听觉形象地勾画出了广大江南农村遭受血吸虫病危害的悲惨图景:荒草丛生,秽污遍野,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萧条冷落,人们能听到的似乎只有鬼的哀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明确:诗人想象人们坐在地球上,如同在宇宙间巡游,望见了宇宙中的很多星河,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想象神话故事中的“牛郎”,通过 “牛郎”的发问及诗人的回答,把丰富的想象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其二第二首诗是写现实,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出新时代新中国的画面,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紧承首联“春风”句的境界,进一步开拓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烂漫风光。“红雨”“青山”突出了美丽明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红雨”句虽是化用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的诗句,但与李贺诗句的情调不同。在李贺诗中,“红雨”触发了诗人的暮春伤感;而在毛泽东笔下,“红雨”却成为明丽的景象:花雨随心洒落,翻作红色的波浪。“青山”也不再是“绿水青山枉自多”了,而是比旧时更明媚,更新艳,更富有生机了,它也不再是交通的阻碍,而是被人民所征服,成为沟通天堑的桥梁。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紧承“六亿”句,进步开拓诗境,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从而体现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具体内涵。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是对两首诗的总括,点明送瘟神的主题。送走瘟神,原本是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习俗,作者用这两句诗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送走瘟神的决心。“纸船明烛”一经烧起,瘟神无处可藏,还欲何往,只好逃之夭夭。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调侃,包含着对瘟神的嘲笑意味,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幽默感,表现了作者积极豪迈的乐观之情。诗歌其一其二内容手法内容手法首联山清水秀却人烟稀少,像华佗那样想救死扶伤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毫无办法,揭示了血吸虫病危害之严重对比描绘出血吸虫病被消灭后的明媚画面,赞美中国六亿人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表达了对他们的热情歌颂和高度评价借代颔联勾画出了广大江南农村遭受血吸虫病危害的悲惨图景对偶描写山山水水之驯服,表现出6亿人民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拟人颈联作者对时间过得飞快的想象,恢宏而形象地展示了悠悠岁月的流逝想象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夸张尾联诗人挖掘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牛郎在天上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想象用一个设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瘟神”的轻蔑和嘲讽,同时也说明了“瘟神”已无处藏身,只有逃离人间设问八、对比赏析 根据补充背景资料,了解余江县战胜“血吸虫病”的过程。 结合注释,分析本诗中毛泽东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理解诗意。九、写作技巧1.运用想象和联想; 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2.反映劳动最伟大的主题。 5分钟教师讲授并板书4分钟5分钟5分钟5分钟5分钟30分钟20分钟10分钟
课后评注 本节课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上课状态良好。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了当时血吸虫病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新中国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进行了分析,但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认识。通过对《七律·送瘟神》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