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板块Ⅱ 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 题型突破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课件 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板块Ⅱ 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 题型突破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课件 练习)

资源简介

题型突破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1.(2024·安徽卷)青少年帮厨既可培养劳动习惯,也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
A.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
B.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长时间受热而分解
C.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
D.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H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
2.(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2023·广东卷)“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4.(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5.(2022·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一、化学与STSE
1.化学与生活
(1)无机盐净水剂
氯化铁、硫酸铁、高铁酸钾、硫酸铝、氯化铝、明矾。
(2)常见的消毒剂
①含氯消毒剂:氯气、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
②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乙酸(CH3COOOH)。
③其他:二氧化氯、臭氧、SO2、KMnO4、75%酒精、苯酚。
(3)漂白剂
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SO2、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臭氧、活性炭。
(4)干燥剂
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硅胶。
2.化学与能源
(1)清洁能源——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源。
(2)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源。
(3)绿色能源——不产生负效应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4)新能源——最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3.化学与材料、科技
材料 举例 说明
金属及合 金材料 镁铝合金、不锈钢、青铜、黄铜等 ①铝合金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优点; ②保护金属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
无机非 金属材料 水泥、玻璃、陶瓷、光导纤维、新型陶瓷材料 生活中的硅酸盐材料有水泥、玻璃和陶瓷等
有机 高分 子材 料 天然 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①合成纤维:醋酸纤维等;再生纤维:黏胶纤维等; ②聚乙烯、聚氯乙烯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合成 材料 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尼龙66等
合成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等
复合材料 玻璃钢 复合材料比原单一材料有更优越的性能
4.化学与环境保护
(1)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 化学 理念 (预防 优于 治理) 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
从环境 观点看 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 观点看 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 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对应无机、有机反应类型分别是化合反应、加成反应。
(2)常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甲烷等
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
雾霾 PM2.5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
酸雨(pH<5.6)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
臭氧层空洞 氟氯代烷
重金属污染 铜、汞(Hg)、镉(Cd)、铬、铅等离子
赤潮、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室内污染 甲醛、苯、放射性元素氡等
5.化学与食品安全、医药健康
(1)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苯甲酸钠、亚硝酸钠、食盐;抗氧化剂——维生素C;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营养强化剂——加碘盐,一般添加KIO3(性质较稳定)。
(2)抗胃酸药:作用是中和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胃舒平)、碳酸钙、三硅酸镁(Mg2Si3O8)等。
二、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_______。
(2)药物“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_______。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_______。
(4)《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_______盐。
(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_______。
(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_______。
(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_______的合金。
(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______。
(9)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_____________________合金。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反应和_______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_______操作;“……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_______操作。
1.(2024·湖南长沙二模)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B.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要采用新技术快速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C.城市公交采用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
D.化工企业应确保“三废”处理设施各个环节及装置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实现“三废”稳定达标排放
2.(2024·山东临沂期中)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
B.“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化
C.蚕丝和棉纤维都是天然高分子,用灼烧法无法鉴别
D.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
3.(2024·青海西宁一模)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EAST全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该装置中真空杜瓦的制作材料含304 L不锈钢和玻璃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发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制作真空杜瓦的304 L不锈钢中所含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C.玻璃钢能有效地保持绝热空间的真空度,玻璃钢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核聚变将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没有任何排放的、安全的、可以无限利用的能源
4.(2024·天津和平一模)2024年2月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召开,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热辣滚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场馆的照明、运行均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B.速滑竞赛服采用的聚氨酯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C.冬运会场馆建设大量使用到了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冬运会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冷剂氟利昂更加环保
5.(2024·山东济南期中)朴(pò)硝也称芒硝,《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精炼方法:“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同“硝”)渗出罐外,羽收之”。该精炼操作中未涉及的过程是(  )
A.萃取、分液 B.搅拌混合
C.冷却结晶 D.加热溶解
6.(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
C.利用微生物可以将CO2合成油脂,从而实现由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D.在制备有机物时,应尽量采用取代反应等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7.(2024·陕西渭南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限行”从环境视角分析利大于弊
B.长期施用铵态氮肥,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
C.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既有利于除污垢又有利于杀菌消毒
D.屠呦呦研究小组通过萃取得到抗疟新药青蒿素,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疟疾的威胁
题型突破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1.(2024·安徽卷)青少年帮厨既可培养劳动习惯,也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
A.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
B.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长时间受热而分解
C.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
D.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H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
答案 A
解析 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没有电解质溶液,无法形成原电池,可以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A项正确;NaCl性质稳定,受热不易分解,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目的是防止食盐中的KIO3受热分解,B项错误;将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熬制成焦糖汁,是蔗糖经过复杂的分解、脱水等过程得到的,蔗糖没有炭化,C项错误;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2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D项错误。
2.(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松木在窑内焖烧可知,燃烧时空气的量不足,松木发生不完全燃烧,A正确;黏土烧成陶瓷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因此有新的化学键形成,B正确;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浸泡树皮可促进木质素的溶解,纤维素不溶于水,在碱性条件下不水解,故C错误;火药点燃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3.(2023·广东卷)“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答案 C
解析 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弦由动物筋制得,A错误;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B错误;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
4.(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答案 C
解析 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青铜属合金,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盐,D正确。
5.(2022·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答案 C
解析 A.金“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合题意;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合题意;C.石硫黄即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Ag2S、Fe+SFeS、2Cu+SCu2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合题意。
命题立意:化学与STSE类试题是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主要涉及物质的类别、性质及其应用的必备知识,可以充分发挥高考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复习备考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传统文化类试题是以我国古代化学生活工艺古典书籍为素材,截取某一物质制备、性质或分离提纯的关键文字叙述,突出考查物质的成分、类别、性质、制法等基础知识。此类试题对能力要求较低,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
一、化学与STSE
1.化学与生活
(1)无机盐净水剂
氯化铁、硫酸铁、高铁酸钾、硫酸铝、氯化铝、明矾。
(2)常见的消毒剂
①含氯消毒剂:氯气、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
②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乙酸(CH3COOOH)。
③其他:二氧化氯、臭氧、SO2、KMnO4、75%酒精、苯酚。
(3)漂白剂
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SO2、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臭氧、活性炭。
(4)干燥剂
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硅胶。
2.化学与能源
(1)清洁能源——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源。
(2)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源。
(3)绿色能源——不产生负效应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4)新能源——最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3.化学与材料、科技
材料 举例 说明
金属及合 金材料 镁铝合金、不锈钢、青铜、黄铜等 ①铝合金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优点; ②保护金属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
无机非 金属材料 水泥、玻璃、陶瓷、光导纤维、新型陶瓷材料 生活中的硅酸盐材料有水泥、玻璃和陶瓷等
有机 高分 子材 料 天然 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①合成纤维:醋酸纤维等;再生纤维:黏胶纤维等; ②聚乙烯、聚氯乙烯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合成 材料 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尼龙66等
合成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等
复合材料 玻璃钢 复合材料比原单一材料有更优越的性能
4.化学与环境保护
(1)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 化学 理念 (预防 优于 治理) 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
从环境 观点看 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 观点看 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 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对应无机、有机反应类型分别是化合反应、加成反应。
(2)常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甲烷等
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
雾霾 PM2.5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
酸雨(pH<5.6)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
臭氧层空洞 氟氯代烷
重金属污染 铜、汞(Hg)、镉(Cd)、铬、铅等离子
赤潮、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室内污染 甲醛、苯、放射性元素氡等
5.化学与食品安全、医药健康
(1)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苯甲酸钠、亚硝酸钠、食盐;抗氧化剂——维生素C;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营养强化剂——加碘盐,一般添加KIO3(性质较稳定)。
(2)抗胃酸药:作用是中和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胃舒平)、碳酸钙、三硅酸镁(Mg2Si3O8)等。
二、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硝酸。
(2)药物“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4)《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9)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铜单质,“假鍮”指铜的合金。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1.(2024·湖南长沙二模)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B.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要采用新技术快速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C.城市公交采用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
D.化工企业应确保“三废”处理设施各个环节及装置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实现“三废”稳定达标排放
答案 B
解析 A.对多种生态体系的保护,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绿色发展,错误;C.城市公交采用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正确;D.废气、废液、废渣“三废”达标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绿色发展,正确。
2.(2024·山东临沂期中)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
B.“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化
C.蚕丝和棉纤维都是天然高分子,用灼烧法无法鉴别
D.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
答案 A
解析 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否则会因蛋白质变性而造成破损,故A正确;“抽丝编绢”是将蚕茧抽成线,再编制成绢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灼烧的方法能够鉴别蛋白质和纤维素,故C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D错误。
3.(2024·青海西宁一模)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EAST全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该装置中真空杜瓦的制作材料含304 L不锈钢和玻璃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发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制作真空杜瓦的304 L不锈钢中所含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C.玻璃钢能有效地保持绝热空间的真空度,玻璃钢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核聚变将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没有任何排放的、安全的、可以无限利用的能源
答案 D
解析 核聚变为核反应,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故核能不是化学能,A错误;不锈钢为铁的合金,其中还含有碳元素,B错误;玻璃钢一般指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称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属于复合材料,C错误;核聚变将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没有任何排放的、安全的、可以无限利用的能源,D正确。
4.(2024·天津和平一模)2024年2月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召开,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热辣滚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场馆的照明、运行均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B.速滑竞赛服采用的聚氨酯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C.冬运会场馆建设大量使用到了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冬运会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冷剂氟利昂更加环保
答案 C
解析 场馆的照明、运行均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故有利于实现碳达峰,A正确;速滑竞赛服采用的聚氨酯材料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B正确;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C错误;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环境问题,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冷剂氟利昂更加环保,D正确。
5.(2024·山东济南期中)朴(pò)硝也称芒硝,《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精炼方法:“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同“硝”)渗出罐外,羽收之”。该精炼操作中未涉及的过程是(  )
A.萃取、分液 B.搅拌混合
C.冷却结晶 D.加热溶解
答案 A
解析 “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渗出罐外,羽收之。”意思是在天寒地冻的腊月天,向一个未使用过的瓦罐中注入热水,取2升(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的“升”意义不同)粗朴硝加入热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将瓦罐挂在比较寒冷的北屋檐下,冷却,朴硝就会渗出瓦罐而结晶,用羽毛刮下来,即得纯净的朴硝。该过程中涉及加热溶解、搅拌混合、冷却结晶,没有涉及萃取和分液的过程。
6.(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
C.利用微生物可以将CO2合成油脂,从而实现由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D.在制备有机物时,应尽量采用取代反应等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答案 B
解析 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实现“碳中和”,A不合理;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B合理;油脂不是有机高分子,C不合理;取代反应不是“原子经济性”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为“原子经济性”反应,D不合理。
7.(2024·陕西渭南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限行”从环境视角分析利大于弊
B.长期施用铵态氮肥,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
C.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既有利于除污垢又有利于杀菌消毒
D.屠呦呦研究小组通过萃取得到抗疟新药青蒿素,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疟疾的威胁
答案 C
解析 A.“汽车限行”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从环境视角分析利大于弊,正确;B.长期施用铵态氮肥,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正确;C.洁厕剂和84消毒液不能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氯气,对健康极为不利,错误;D.屠呦呦研究小组通过萃取得到抗疟新药青蒿素,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疟疾的威胁,正确。(共35张PPT)
第一篇 新高考题型突破
板块Ⅱ 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
题型突破选择题 题型突破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真题导航
核心整合
模拟预测
1.(2024·安徽卷)青少年帮厨既可培养劳动习惯,也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
A.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
B.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长时间受热而分解
C.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
D.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H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
A
解析 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没有电解质溶液,无法形成原电池,可以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A项正确;NaCl性质稳定,受热不易分解,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目的是防止食盐中的KIO3受热分解,B项错误;将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熬制成焦糖汁,是蔗糖经过复杂的分解、脱水等过程得到的,蔗糖没有炭化,C项错误;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2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D项错误。
2.(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C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2023·广东卷)“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
C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解析 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弦由动物筋制得,A错误;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B错误;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
4.(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C
解析 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青铜属合金,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盐,D正确。
5.(2022·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C
命题立意:化学与STSE类试题是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主要涉及物质的类别、性质及其应用的必备知识,可以充分发挥高考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复习备考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传统文化类试题是以我国古代化学生活工艺古典书籍为素材,截取某一物质制备、性质或分离提纯的关键文字叙述,突出考查物质的成分、类别、性质、制法等基础知识。此类试题对能力要求较低,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
一、化学与STSE
1.化学与生活
(1)无机盐净水剂
氯化铁、硫酸铁、高铁酸钾、硫酸铝、氯化铝、明矾。
(2)常见的消毒剂
①含氯消毒剂:氯气、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
②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乙酸(CH3COOOH)。
③其他:二氧化氯、臭氧、SO2、KMnO4、75%酒精、苯酚。
(3)漂白剂
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SO2、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臭氧、活性炭。
(4)干燥剂
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硅胶。
2.化学与能源
(1)清洁能源——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源。
(2)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源。
(3)绿色能源——不产生负效应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4)新能源——最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3.化学与材料、科技
材料 举例 说明
金属及合金材料 镁铝合金、不锈钢、青铜、黄铜等 ①铝合金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优点;
②保护金属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
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玻璃、陶瓷、光导纤维、新型陶瓷材料 生活中的硅酸盐材料有水泥、玻璃和陶瓷等
材料 举例 说明
有机 高分 子材 料 天然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①合成纤维:醋酸纤维等;再生纤维:黏胶纤维等;
②聚乙烯、聚氯乙烯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合成 材料 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尼龙66等
合成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等
复合材料 玻璃钢 复合材料比原单一材料有更优越的性能
4.化学与环境保护
(1)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 化学 理念 (预防 优于 治理) 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 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 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 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对应无机、有机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加成反应
(2)常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甲烷等
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
雾霾 PM2.5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
酸雨(pH<5.6)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
臭氧层空洞 氟氯代烷
重金属污染 铜、汞(Hg)、镉(Cd)、铬、铅等离子
赤潮、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室内污染 甲醛、苯、放射性元素氡等
5.化学与食品安全、医药健康
(1)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苯甲酸钠、亚硝酸钠、食盐;抗氧化剂——维生素C;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营养强化剂——加碘盐,一般添加KIO3(性质较稳定)。
(2)抗胃酸药:作用是中和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胃舒平)、碳酸钙、三硅酸镁(Mg2Si3O8)等。
二、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______。
(2)药物“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______。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______。
(4)《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____盐。
硝酸
氨水
石油

(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____________。
(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____________。
(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____的合金。
(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________。
(9)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____单质,“假鍮”指____的合金。
K2CO3
CaCO3

蛋白质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和__________反应。
置换
氧化还原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______操作;“……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__________操作。
蒸馏
蒸发结晶
1.(2024·湖南长沙二模)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B.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要采用新技术快速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C.城市公交采用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
D.化工企业应确保“三废”处理设施各个环节及装置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实现“三废”稳定达标排放
B
解析 A.对多种生态体系的保护,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绿色发展,错误;C.城市公交采用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正确;D.废气、废液、废渣“三废”达标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绿色发展,正确。
2.(2024·山东临沂期中)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
B.“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化
C.蚕丝和棉纤维都是天然高分子,用灼烧法无法鉴别
D.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
A
解析 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否则会因蛋白质变性而造成破损,故A正确;“抽丝编绢”是将蚕茧抽成线,再编制成绢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灼烧的方法能够鉴别蛋白质和纤维素,故C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D错误。
3.(2024·青海西宁一模)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EAST全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该装置中真空杜瓦的制作材料含304 L不锈钢和玻璃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发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制作真空杜瓦的304 L不锈钢中所含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C.玻璃钢能有效地保持绝热空间的真空度,玻璃钢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核聚变将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没有任何排放的、安全的、可以无限利用的能源
D
解析 核聚变为核反应,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故核能不是化学能,A错误;不锈钢为铁的合金,其中还含有碳元素,B错误;玻璃钢一般指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称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属于复合材料,C错误;核聚变将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没有任何排放的、安全的、可以无限利用的能源,D正确。
4.(2024·天津和平一模)2024年2月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召开,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热辣滚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场馆的照明、运行均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B.速滑竞赛服采用的聚氨酯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C.冬运会场馆建设大量使用到了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冬运会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冷剂氟利昂更加环保
C
解析 场馆的照明、运行均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故有利于实现碳达峰,A正确;速滑竞赛服采用的聚氨酯材料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B正确;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C错误;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环境问题,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冷剂氟利昂更加环保,D正确。
5.(2024·山东济南期中)朴(pò)硝也称芒硝,《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精炼方法:“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同“硝”)渗出罐外,羽收之”。该精炼操作中未涉及的过程是(  )
A.萃取、分液 B.搅拌混合 C.冷却结晶 D.加热溶解
解析 “腊月中出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下,俟消渗出罐外,羽收之。”意思是在天寒地冻的腊月天,向一个未使用过的瓦罐中注入热水,取2升(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的“升”意义不同)粗朴硝加入热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将瓦罐挂在比较寒冷的北屋檐下,冷却,朴硝就会渗出瓦罐而结晶,用羽毛刮下来,即得纯净的朴硝。该过程中涉及加热溶解、搅拌混合、冷却结晶,没有涉及萃取和分液的过程。
A
6.(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
C.利用微生物可以将CO2合成油脂,从而实现由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D.在制备有机物时,应尽量采用取代反应等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B
解析 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实现“碳中和”,A不合理;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B合理;油脂不是有机高分子,C不合理;取代反应不是“原子经济性”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为“原子经济性”反应,D不合理。
7.(2024·陕西渭南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限行”从环境视角分析利大于弊
B.长期施用铵态氮肥,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
C.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既有利于除污垢又有利于杀菌消毒
D.屠呦呦研究小组通过萃取得到抗疟新药青蒿素,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疟疾的威胁
C
解析 A.“汽车限行”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从环境视角分析利大于弊,正确;B.长期施用铵态氮肥,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正确;C.洁厕剂和84消毒液不能一起使用,否则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氯气,对健康极为不利,错误;D.屠呦呦研究小组通过萃取得到抗疟新药青蒿素,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疟疾的威胁,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