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学二轮专项突破卷卷八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生物学二轮专项突破卷卷八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专项强化卷·生物
卷八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生产中,总结了很多农作物种植经验。《齐民要术》中记载:“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捋心,捋心则科茹不长。”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有一段论述:“当知稻花见日方吐,阴雨则收,正当盛吐之时,暴雨忽至,卒不能收,被雨所伤,遂致白疯(白疯指瘪粒)之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尤忌捋心”是为了保护顶芽,以保持初生科茹的顶端优势而使其成栋梁之材
B.种植棉花或果树时需要及时采叶心,以便更多的侧芽长成侧枝确保产量
C.“白疯之患”与水稻受暴雨影响无法正常受粉,不能形成种子有关
D.在稻花受粉期遇到阴雨天气后,可以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避免减产
2.褪黑素是哺乳动物松果腺分泌的一种具有亲水和亲脂双重性质的胺类激素。在哺乳动物体内,褪黑素主要参与生物节律的调节。科学家用14C标记的色氨酸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时,在植物体内还检测到了具有放射性的褪黑素。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褪黑素的形成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对于哺乳动物而言,下丘脑是褪黑素的靶器官之一
C.哺乳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合成生长素和褪黑素
D.在植物体内,褪黑素由生长素直接转化而来
3.关于顶端优势的分子机制,有实验证实:植物去顶后使用外源生长素可以代替顶端优势作用抑制侧芽的生长;用同位素标记的外源生长素施加到去顶植株茎尖时,在侧芽中检测不到放射性标记的外源生长素。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B.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可能存在第二信使
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直接积累到侧芽中 D.外源生长素与内源生长素作用不同
4.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及突变体南瓜茎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外源激素浓度为0时,突变体南瓜茎生长量较小与这两种激素含量无关
B.图乙说明生长素在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正常南瓜茎生长
C.图甲和图乙中的突变体南瓜是相同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的
D.图甲和图乙说明赤霉素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
5.“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依靠富含“淀粉体”的平衡细胞感受重力的刺激,“淀粉体”也含有自己的环状DNA分子。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体”不会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B.在水平放置的根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
C.植物根部的向地生长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
D.平衡细胞中的“淀粉体”可能会进行基因的表达过程
6.人们常用激动素(KT,一种细胞分裂素)进行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枝)保鲜。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T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秋菊切花为材料,筛选KT在5~80 mg/L中的适宜保鲜浓度,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T0 T1 T2 T3 T4 T5
KT浓度/(mg/L) 0 5 10 40 80
结果 ++ +++ ++++ +++++ ++++ +
注:“+”表示保鲜程度
A.推测T3组KT处理浓度应为20 mg/L
B.与田间秋菊花枝相比,处理前切花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
C.保鲜效果T5比T0差,原因是超过最适浓度后细胞分裂素促进作用减弱
D.为探究更精确的最适保鲜浓度,应在T2和T4之间设置多个浓度梯度
7.现代农业使用的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非常多,例如2,4-D,它是生长素类似物,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副产物二口恶英,2,4-D本身对哺乳动物没有毒性,但二口恶英会增加哺乳动物患先天性缺陷、肝病和白血病的概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4-D可以用作除草剂除去禾谷类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为双子叶植物对其更敏感
B.施用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会破坏植物体内各种激素的正常比例,使植物生长的正常调节受到干扰
C.喷洒较低浓度的2,4-D可以使苹果或橄榄的一部分未成熟果实落下而留下的果实会长得更大,该方法称为疏果
D.对于2,4-D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含有多种污染物的废水,应进行合理化处理后才能排放,从而实现废水资源化,降低环境污染
8.
将琼脂加水溶解后再加溴甲酚紫指示剂,调节pH到5后倒入2个培养皿中冷却凝固。取培养了3天的玉米幼苗,将其根部全部用手指轻轻压入琼脂,然后把培养皿直立放置使根成垂直或水平位置(如图)。注意: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外流从而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溴甲酚紫指示剂在pH 3.5~4.8时为紫色,pH 4.8~5.5时为橙色,pH 5.5~6.4时为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阶段,图1中根部周围琼脂都为橙色,时间足够后,根部周围琼脂都呈紫色
B.生长素可能通过调节植物细胞膜上H+载体蛋白的数量或活性来调节H+的外流
C.时间足够后,图2中根近地侧琼脂颜色及颜色的深浅与远地侧没有差异
D.H+外流不可能增加某种酶的活性使细胞壁可塑性变强
9.拟南芥可发生避阴反应,即拟南芥植株被其他植株遮蔽而处于阴影中时,可通过光敏色素感受富含远红光的光,进而伸长节间和叶柄,捕获更多的光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避阴反应有利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更多的远红光
B.发生避阴反应时,拟南芥的性状和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避阴反应说明拟南芥可感受来源于无机环境的物理信息
D.发生避阴反应的拟南芥种群在垂直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10.
将离体的某植物根尖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测得经某一浓度生长素处理前后的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含量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
B.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同
C.处理过程中,DNA的数量、结构等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D.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过程
11.果实的现代催熟方法是采摘尚未成熟的、青涩的、硬而不甜的水果,储存在大箱内并通入乙烯,使果实由绿变黄或变红,由硬变软,由不甜变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烯能促进果实内产生一些酶分解叶绿素,产生一些新的红色或黄色等代表成熟颜色的色素,这些色素在细胞中分布的部位不完全相同
B.乙烯能促进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使水果变甜,同时能促进果胶酶分解掉一些果胶,使水果变软
C.乙烯在果实中产生后很容易在细胞之间扩散,也能够在空气与果实之间扩散
D.如果想要将秋季采摘的水果储存到来年夏季,可以向密封大箱中通入纯CO2气体以防止乙烯的积累,并保持低温条件
12.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与植物株高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对野生型水稻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了两株严重矮化的突变体——甲和乙,分析发现它们的D25基因均发生了改变,而D25是一个指导赤霉素合成酶合成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甲矮化的原因是D25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相邻的两个外显子的转录产物无法正常拼接,不能合成正常的mRNA;乙矮化的原因是D25基因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原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的突变基因和野生型水稻的D25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甲矮化的原因是转录过程缺乏模板,导致不能合成赤霉素合成酶
C.乙矮化的原因可能是翻译产生的多肽没有活性,导致不能合成赤霉素合成酶
D.用外源赤霉素处理甲、乙的幼苗,其株高相比未加赤霉素的甲、乙组均显著增高
13.植物在遇到干旱时,体内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作用于叶片气孔的保卫细胞使大量气孔处于关闭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合成脱落酸的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
B.干旱时,植物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值降低
C.与正常条件相比,干旱时叶绿体中ATP的含量可能会增加
D.干旱时,若抑制脱落酸的合成,植物光合速率不会降低
14.科研人员对N影响侧根分支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将三组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如图1)分别培养在不同培养基中,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NPA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生长素载体蛋白的活性来抑制运输
B.比较Ⅰ、Ⅱ组结果,说明N能促进该植物幼苗侧根分支生长
C.比较Ⅱ、Ⅲ组结果,说明NPA能抑制该植物幼苗侧根分支生长
D.本实验可以证明主根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运至侧根
15.
水稻穗上的颖果可分为初级颖果和次级颖果,如图1所示。次级颖果开花时期晚、营养积累量低。研究人员发现A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初级颖果的发育与次级颖果的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开花期晚、营养物质积累量低。为了探究造成该现象的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野生型水稻和A基因缺失突变体水稻授粉后不同时间两种颖果中生长素(IAA)的含量,得到图2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野生型水稻的A基因表达的产物是IAA,使颖果中IAA含量增加
B.野生型水稻授粉后初级颖果中利用色氨酸的量远多于次级颖果
C.次级颖果发育迟缓、营养物质含量低与A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D.初级颖果产生的IAA运输到次级颖果,高浓度的IAA抑制次级颖果发育
16.市场上常见的葡萄中,无子葡萄因果粒大且没有种子而深受消费者喜欢,但也有消费者因为网络传言“无子葡萄喷施了避孕药,吃了不能怀孕”而避之不及。某生物兴趣小组经过调查发现,无子葡萄其实是果农在葡萄盛花期及幼果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抑制种子发育,促进果实膨大而培育出来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无子葡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只能促进细胞伸长
C.赤霉素是植物激素,人体细胞膜上缺乏赤霉素的受体,所以赤霉素不会促进人体细胞伸长生长,更不会导致不孕
D.无子葡萄无法通过有性生殖繁育后代,但是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的方法保留其性状
17.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中的a过程表示促进,b过程表示抑制
B.图中的c过程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无法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D.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18.柑橘留树保鲜技术又称挂果贮藏技术,指在柑橘即将成熟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等农业技术措施,使果实能在树上保持较长时间而不脱落。红橘、柑类在用2,4-D和赤霉素喷洒树冠后,植株落果率和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留树果实会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植株内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所以留树保鲜处理的植株必须加强水肥管理
B.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脱落酸含量和降低落果率,且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C.2,4-D是生长素类似物,留树保鲜过程中应使用低浓度的2,4-D
D.同时施用赤霉素和2,4-D可以保持果实不脱落直至人工采摘
19.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密挺(用A表示)、碧护(用B表示)和易丰收(用Y表示)分别对花生进行播种前拌种(处理1)、开花期喷雾(处理2)及播种前拌种加开花期喷雾(处理3)三种模式处理,对照组为CK,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花生主茎高
B.对照组花生主茎的生长不受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植物激素的影响
C.播种前拌种加开花期喷雾处理花生对其主茎高的促进效果最佳
D.仅采用播种前拌种处理花生以增加其主茎的高度选择易丰收最为合适
20.图甲为正常植物根中生长素、乙烯与根长度的关系图。为探究生长素、乙烯在铝毒胁迫中的作用,某科研小组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根据图甲信息及图乙实验结果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B.乙烯浓度的增高会促进根的进一步伸长
C.铝可能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根的伸长
D.推测使用乙烯抑制剂可以缓解铝对根伸长的抑制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1分)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林,广西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科研人员对红树林某种植物添加不同浓度外源生长素的生长反应及其生理适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实验条件下营造植株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分隔模式,向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环境海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IAA,监测植株的存活和生长状况,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发现的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合物,它是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实验结果表明,IAA对该植物地下组织中的SOD活力的作用效果是 。
(3)研究发现,该植物能在高盐的海岸潮间带海水中生长,其根部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生长在普通土壤上的植物根部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为了验证该结论,现有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22.(12分)果实硬度直接影响番茄的耐储运性和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番茄中果实硬度关键调控基因即编码赤霉素2-氧化酶的FIS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有活性的赤霉素不能转化为无活性的赤霉素,果皮中活性赤霉素含量升高,果皮角质层发生变化,角质和蜡质合成增多,因此果实硬度增加、货架期延长。除此之外,FIS1基因对果实硬度的改变并不影响果实发育和风味等重要性状。赤霉素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其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有活性,其他无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
(2)编码赤霉素2-氧化酶的FIS1基因突变后,与正常基因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 。FIS1基因对番茄果实硬度的控制属于基因对性状的 ,即 。
(3)若番茄植株在花期没能正常传粉,可施加 进行补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对番茄植株进行打顶处理,处理后的植株侧芽中GA1、GA29这两种赤霉素的含量变化为 。
23.(12分)每年的7月~9月为某品种苹果果实的成熟期。研究人员在此期间,每隔10天采摘果树外围的果实并测定其中部分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促进苹果果实体积由小变大的激素有 。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
①7月29日~9月27日期间,果实内 含量下降,可导致成熟期果肉细胞的 减弱,果实体积增大速率减缓。
②9月7日~9月17日期间,果实内 和 的含量增加,同时测得果实中花青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不断增多,果实的颜色和口味(成熟度)会发生变化。由此推测,上述激素含量的增加,可能促进了 的生成,从而促进了果实的成熟。
(3)苹果果实采摘后,为了储存到来年夏天,应在 储存,原因是 。
24.(12分)6-苄基腺嘌呤(简称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诱导细胞快速分裂,使豆芽粗壮且无根,但人体摄入过量的6-BA会刺激皮肤、黏膜,伤害食道和胃黏膜,使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明确规定,豆芽经营者不得经营含有6-苄基腺嘌呤的豆芽。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豆芽中产生细胞分裂素的部位主要是 。6-BA是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但与细胞分裂素相比作用时间更长,效果更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
(2)已知在园艺植物的嫁接繁殖过程中,用6-BA溶液处理接穗基部和砧木头部可促进嫁接愈合过程,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缩短从嫁接到发芽的时间。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促进大花月季嫁接后接穗萌芽的最适6-BA浓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组 平均萌芽数/个 平均芽出时间/天
浓度为0.5 mg/L的6-BA溶液 4.85 13.5
浓度为1.0 mg/L的6-BA溶液 5.02 12.4
浓度为1.5 mg/L的6-BA溶液 5.58 9.6
浓度为2.0 mg/L的6-BA溶液 4.98 10.7
蒸馏水 3.17 14.0
①该科研人员开展该实验前应该进行过 ,进行这种操作的目的是 (写出两点即可)。
②本实验结果说明促进大花月季嫁接后接穗萌芽的最适6-BA浓度范围为 。
③本实验结果不能说明6-BA对大花月季嫁接后接穗萌芽的作用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理由是 。
25.(13分)研究者以草莓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pH影响草莓成熟的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莓果实发育期分为7个时期,见下表。在 分别取发育一致的果实12个,液氮速冻并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备用。
发育阶段 小绿(SG) 大绿(LG) 浅绿(DG) 纯白(Wt) 始红(IR) 片红(PR) 全红(FR)
花后时间 7天 14天 19天 23天 25天 27天 30天
果实颜色 绿色 绿色 浅绿 白色 红白相间,开始出现红色 红白相间,出现大面积红色 深红
(2)草莓不同发育时期果肉pH的测定结果见右图。
该实验结果表明果实的成熟与pH存在密切的关系,判断依据是 。
(3)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研究者用质量分数为0.5%的醋酸喷施处理草莓植株上的大绿果,每隔1 d喷1次。该实验中的对照组处理为 。处理17 d后,实验结果为 ,用质量分数为0.5%的醋酸喷施使草莓果实成熟 (填“提前”或“延迟”)4 d,说明低pH可抑制草莓的成熟。
(4)研究者进一步检测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果肉中其他几种激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见下表(单位:ng/g)。
组别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赤霉素
对照组 20 5 21 5
实验组 50 6 86 5
发育中的草莓果实的生长素主要在 中合成。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随着果实的成熟,生长素的含量逐渐 。请结合本实验的数据解释醋酸处理导致实验组果肉中各种激素含量变化的原因: 。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专项强化卷·生物
卷八参考答案
1.D 【解析】:“心”指顶芽,“尤忌捋心”是为了保护顶芽,以保持初生科茹的顶端优势而使其成栋梁之材,A项正确;种植棉花或果树时想要得到更多的棉花或果实,就需要及时采叶心,以便更多的侧芽长成侧枝确保产量,B项正确;白疯指瘪粒,“白疯之患”与水稻受暴雨影响无法正常受粉,不能形成种子有关,C项正确;种植水稻是为了收获种子,在水稻受粉期遇到阴雨天气后,无法形成种子,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只能长成无子果实,不能避免减产,D项错误。
2.B 【解析】:合成时需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是蛋白质,而褪黑素的化学本质是胺类,A项错误;褪黑素主要参与生物节律的调节,节律中枢位于下丘脑,推测下丘脑是褪黑素的靶器官之一,B项正确;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项错误;用14C标记的色氨酸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在植物体内检测到了具有放射性的褪黑素,说明褪黑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但不能据此判断褪黑素由生长素直接转化而来,D项错误。
3.B 【解析】:依据题干“植物去顶后使用外源生长素可以代替顶端优势作用抑制侧芽的生长”,说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抑制侧芽的生长,A项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用同位素标记的外源生长素施加到去顶植株茎尖时,在侧芽中检测不到放射性标记的外源生长素”,说明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可能存在第二信使,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在侧芽中检测不到放射性标记的外源生长素”,说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直接积累到侧芽中,C项不符合题意;外源生长素与内源生长素作用相同,D项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施用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突变体南瓜茎生长都不起作用,外源激素浓度为0时,突变体南瓜茎生长量较小不是因为体内缺乏这两种激素,最可能是因为突变体南瓜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A项正确;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生长素在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正常南瓜茎生长,B项正确;图甲中的突变体南瓜对外源赤霉素不敏感,图乙中的突变体南瓜对生长素不敏感,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突变体南瓜是不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C项错误;图甲和图乙说明赤霉素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D项正确。
5.D 【解析】:由题干可知,平衡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说明“淀粉体”能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A项错误。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受抑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细胞生长得快,使根向地生长,B项错误。植物根部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在高浓度时可以抑制生长,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生长,C项错误。“淀粉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聚合成淀粉,再以淀粉粒的形式储存于“淀粉体”中,“淀粉体”含有自己的环状 DNA 分子,可能会进行基因的表达过程,D项正确。
6.C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浓度梯度是呈倍数增加的,可推测T3组浓度为20 mg/L,A项正确;切花容易枯萎,即处理前切花保鲜程度差,推测处理前切花比田间秋菊花枝细胞分裂素含量少,B项正确;保鲜效果T5比T0差,原因是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产生了抑制作用,C项错误;为了探究更精确的最适保鲜浓度,应该在T2和T4之间设置多个浓度梯度,D项正确。
7.C 【解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在禾谷类田间使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甚至杀死双子叶杂草,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A项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打破植物体内激素平衡,使植物正常生长受到影响,B项正确;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能疏花疏果,C项错误;由题意可知,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多种污染物的废水,应进行合理化处理后才能排放,从而保护环境,D项正确。
8.B 【解析】:图1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根的生长方向是垂直向下,由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根尖(分生区)部位H+外流进入琼脂内,根尖附近的pH下降,琼脂的颜色变化可能为由橙色变成紫色,其他部位颜色不变,A项错误;题意显示“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外流从而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据此可推测,生长素可能通过调节植物细胞膜上H+载体蛋白的数量或活性来调节H+的外流,B项正确;图2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即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被抑制,H+外流较少,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较快,意味着H+外流较多,则可知根近地侧与远地侧琼脂中的pH大小有差异,故根近地侧琼脂颜色及颜色的深浅与远地侧的有差异,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外流从而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H+外流很可能增加了某种酶的活性使细胞壁可塑性变强,D项错误。
9.C 【解析】:避阴反应有利于光敏色素吸收更多的远红光,但光敏色素不是光合色素,光合色素一般不能吸收远红光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发生避阴反应时,对拟南芥自身植株没有直接的改变,所以拟南芥的性状和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避阴反应说明拟南芥可感受来源于无机环境的物理信息(不可见的远红光),C项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D项错误。
10.C 【解析】:从柱形图可以看出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DNA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导致RN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A项正确;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同,B项正确;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处理过程中会促进基因的转录,故会有DNA结构的改变,C项错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D项正确。
11.D 【解析】:有了乙烯的作用,果实内相关酶的合成和作用增强,有些酶能分解叶绿素,叶绿素位于叶绿体中,而果实成熟后产生的其他鲜艳颜色的色素则存在于液泡中,这些色素分布部位不完全相同,A项正确;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为有甜味的可溶性糖,果胶酶能分解掉一部分细胞壁使果实变软,B项正确;乙烯是气体,能在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扩散,C项正确;蔬菜瓜果保鲜需要在低温、低氧的环境,纯CO2环境下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反而会加速腐败变质,不利于储存,D项错误。
12.B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甲、乙的突变基因和野生型水稻的D25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甲的D25基因转录产生不正常的mRNA,甲矮化的原因是翻译过程缺乏模板,导致不能合成赤霉素合成酶,B项错误;乙的D25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原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可能使其翻译产生的多肽没有活性,导致不能合成赤霉素合成酶而矮化,C项正确;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而甲、乙均无法合成赤霉素,可用外源赤霉素处理甲、乙的幼苗,其株高比未加赤霉素的甲、乙组均显著增高,D项正确。
13.D 【解析】:植物合成脱落酸的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项正确;结合水与生物体的抗逆性有关,故干旱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的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降低,B项正确;与正常条件相比,干旱条件时大量气孔处于关闭状态,叶肉细胞吸收CO2的量大量减少,合成的C3量减少,还原C3过程消耗的ATP量减少,故叶绿体中的ATP含量可能会增加,C项正确;干旱时,若抑制脱落酸的合成,叶片气孔开放,植物长时间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可能会导致光合速率减弱,D项错误。
14.D 【解析】:Ⅱ、Ⅲ组的自变量为是否用NPA处理,接受NPA处理后侧根数减少, 根据生长素能促进根的生长可推测,NPA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生长素载体蛋白的活性来抑制运输,因而侧根生长受到抑制,A项正确;Ⅰ、Ⅱ组的自变量为是否用N处理,根据Ⅰ、Ⅱ组结果中Ⅱ组的侧根数量明显多于Ⅰ组的可知,N能促进该植物幼苗侧根分支生长,B项正确;比较Ⅱ、Ⅲ组结果可知,Ⅲ组接受NPA处理侧根数目明显减少,说明NPA处理能抑制侧根分支生长,C项正确;根据自变量的设置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N影响侧根分支的情况,并未探究生长素的运输,因此,本实验不能证明主根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运至侧根,D项错误。
15.B 【解析】:比较野生型与A基因缺失突变体中两种颖果的IAA含量,野生型水稻中两种颖果的IAA含量更高,推测野生型水稻的A基因表达能促进IAA的合成,使颖果中IAA含量增加,但IAA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故A基因表达不能直接生成IAA,A项错误;IAA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据图可知,野生型水稻授粉后初级颖果的IAA含量高于次级颖果的,因此初级颖果中利用色氨酸的量远多于次级颖果,B项正确;据图2可知,次级颖果也含有IAA,只是含量比初级颖果含量低,说明次级颖果中该基因也表达了,因此次级颖果发育迟缓、营养物质含量低与A基因的表达量有关,而不是与选择性表达有关,C项错误;据图2可知,野生型水稻中初级颖果的IAA含量高,次级颖果IAA含量低,说明应该不是初级颖果产生的IAA运输到次级颖果,D项错误。
16.C 【解析】:无子葡萄的产生过程没有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子葡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有种子,A、D两项错误;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B项错误;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只有植物细胞表面才有其受体,所以赤霉素的靶细胞只有植物细胞,赤霉素不会调节人的生理活动,C项正确。
17.C 【解析】:图中的a过程表示促进作用,b过程表示抑制作用,A项合理;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c过程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B项合理;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赤霉素植物体也可以合成生长素,C项不合理;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见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D项合理。
18.D 【解析】:柑橘类成熟的时期一般是秋冬季节,此时温度较低,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而留树果实需要进行细胞呼吸,会消耗植株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A项正确;与清水对照,可得出B项正确;低浓度2,4-D可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2,4-D能疏花疏果,C项正确;果实脱落受多种内因、外因共同调节,D项错误。
19.B 【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有机物,只能传递信息起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A项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且对照组花生主茎的生长也受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B项错误;据图可知,每组中处理3的主茎高的值最大,故播种前拌种加开花期喷雾处理花生对其主茎高的促进效果最佳,C项正确;对比图示A1、B1和Y1处理的花生主茎高可知,仅采用播种前拌种处理花生以增加其主茎的高度最好选择易丰收,D项正确。
20.B 【解析】:据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A项正确。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根的伸长的作用,B项错误。据图乙可知,对照组与只加Al3+对照,说明Al3+能抑制根的伸长;后三组(即只加Al3+、加乙烯抑制剂、加乙烯抑制剂与Al3+的混合物)相互对照,进一步说明铝可能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根的伸长,C项正确。据图乙可知,使用乙烯抑制剂可缓解铝对根伸长的抑制,D项正确。
21.(1)色氨酸(2分) 非极性(2分)
(2)IAA浓度和检测部位(2分) 低浓度促进SOD活力,高浓度抑制SOD活力(2分)
(3)将该植物根的表皮和在普通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根的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滴加0.3 g/mL的蔗糖溶液,观察对比两种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或程度(3分)
22.(1)信息(1分)
(2)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2分) 间接控制(2分)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3分)
(3)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2分) GA1含量减少,GA29含量增多(2分)
23.(1)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2分)
(2)①细胞分裂素(1分) 分裂(1分)
②脱落酸(1分) 生长素(1分)(前两空顺序可换) 乙烯(1分)
(3)低温、低氧环境下(2分) 低温、低氧环境抑制苹果果实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3分)
24.(1)根尖 植物体内缺乏分解6-BA的酶
(2)①预实验 为正式开展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步骤的科学性,避免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任意答两点)
②1.0 mg/L~2.0 mg/L
③与施用蒸馏水的对照组相比,其他四组不同浓度的6-BA溶液都促进接穗萌芽,没有出现抑制作用(每空2分)
25.(1)每个时期(阶段)[或不同发育时期(阶段)](2分)
(2)从小绿果到纯白果期,pH逐渐降低,纯白果期降至最低;从纯白果到全红果期,pH逐渐升高,全红果期达到最高(2分)
(3)用等量的清水喷施长势相同的草莓植株上的大绿果,每隔1 d喷1次(2分) 对照组果实全部成熟,颜色深红;实验组果实处于片红期,颜色红白相间(2分) 延迟(1分)
(4)种子(1分) 降低(1分) 醋酸处理后,果肉细胞中生长素浓度显著增加,抑制了果实的成熟,进而促进了脱落酸的积累(2分)
【解析】: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发育时期(阶段),因此在每个时期(阶段)分别取发育一致的果实12个,液氮速冻并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备用。
(2)由题图可知,从小绿果到纯白果期,pH逐渐降低,纯白果期降至最低;从纯白果到全红果期,pH逐渐升高,全红果期达到最高,这表明果实的成熟与pH存在密切的关系。
(3)实验自变量为是否用醋酸处理,因此该实验中的对照组处理为用等量的清水喷施长势相同的草莓植株上的大绿果,每隔1 d喷1次。处理17 d后,实验结果为对照组果实全部成熟,颜色深红;实验组果实处于片红期,颜色红白相间,说明低pH可抑制草莓的成熟,草莓果实成熟需要更长的时间,果实成熟延迟4 d。
(4)发育中的草莓果实的生长素主要在种子中合成。由题表可知,随着果实的成熟,生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结合实验数据可知,醋酸处理导致实验组果肉中各种激素含量变化的原因是醋酸处理后,果肉细胞中生长素浓度显著增加,抑制了果实的成熟,进而促进了脱落酸的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