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鉴赏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24秋 海珠区月考)阅读有策略,能使阅读事半功倍。下列关于“有目的地阅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爸爸读报纸时想知道昨天大致发生了什么,他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阅读。
B.陈文想知道厕所的位置,他可以跳过导游手册的景点文字介绍,直接看地图。
C.李梅想知道电风扇的安装步骤,她需要详细阅读说明书。
D.如果要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任务,需要逐字逐句阅读《竹节人》。
2.(2023秋 湘西州期末)对下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爱国不是用嘴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热爱祖国的人,会团结互助,否则国家就像一盘散沙。要爱国,就要诚实守信,不能不讲信用。爱国就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无时无刻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爱国的人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更不会做一些有损于国家名誉的事情。
A.爱国的人要团结互助。
B.爱国就要诚实守信。
C.爱国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
D.爱国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3.(2024秋 科左中旗期末)对下面语段大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A.掌上阅读成为时尚。
B.不完整的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C.掌上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D.碎片化阅读逐渐盛行。
4.(2024秋 孝昌县期末)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不同的“说”来表达,找出表达方式不一样的一句(  )
A.弟弟小声嘀咕:“我又不是故意的,早知道就不从这儿过了。”
B.“太好了,我终于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啦!”姐姐高兴地手舞足蹈。
C.小敏在书包里找了一遍,窃窃私语:“作业忘带了,怎么办?”
D.“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和你们玩了。”我婉言谢绝了小伙伴的邀请。
5.(2024秋 丰城市期末)下列诗句中,景语中流露的情感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2024秋 丰城市期末)阅读文段,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体会人物心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A.渔夫皱眉、严肃、忧虑表现出他对邻居死亡的愤怒和不平。
B.渔夫皱眉、严肃、忧虑表现出他对邻居孩子的未来非常担忧。
C.文中连续使用的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他已经非常坚定地做出选择。
D.渔夫搔搔后脑勺表现出他心里有一些犹豫,担心妻子不同意自己的决定。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2024秋 公安县期末)下列句子是抓住哪些方面来进行细致描写的?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神态描写 B.环境描写 C.心理活动描写 D.动作描写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3)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4)“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被妈妈发现肯定少不了挨骂。”小明不安地想。    
8.(2024秋 周口月考)读句子,选择合适的体现人物品质的选项。(填序号)
A.英勇顽强
B.视死如归
C.智勇双全
D.舍己为人
E.凶狠残暴
(1)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2)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3)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4)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9.(2024秋 天门校级月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连用两个“只听见“更能突出全场的    ,表现了人们对国旗的尊重与    之情。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连用两个“是那么”更能抒发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请你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3)生活和大自然一样,有“暖春”“金秋”,也有“酷暑”“严寒”,请补全下列句子。
人们爱春天,爱她的勃勃生机,爱她的绵绵春雨;人们爱夏天,爱她的成荫绿树,爱她的    ;人们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   ;人们爱冬天,   ,   。
10.(2024秋 临邑县校级月考)按课文内容填空。
(1)《草原》按照    顺序,描写了    、   、   三幅画面。
(2)《宿建德江》一诗中,流露出诗人独自在外,只有明月相伴的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雨来的急的诗“   ,   ”。
(4)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不禁让我想起了“   ,   ”。
(5)《长征 七律》是    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围绕    ,   ,两句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    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接受任务→   →   →   →   的故事。
(7)古往今来,一些仁人志士的爱国名言让人们铭记于心。即使地位卑微,也从未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陆游“   ”的亲身写照;而李纲的    ,   ,   。”告诫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捍卫祖国领土。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1.(2024 大观区)古诗阅读。
观书[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①。
眼前直下三千字②,胸次③全无一点尘④。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⑤时新。
金鞍玉勒⑥寻芳客,未信我庐⑦别有春。
【注释】①每相亲:时常陪伴。②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③胸次:胸怀,心间。④尘:杂念。⑤逐:挨着次序。⑥金鞍玉勒:古时形容装饰贵的坐骑。⑦庐:这里指书房。
(1)请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从《观书》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酷爱读书,意趣高雅的于谦。    
②诗人用“三千字”这个数字,具体说明自己阅读字数多,阅读能力强。    
③“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前半句运用夸张手法说明自己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后半句说明读书多了,能消除杂念,涤荡心灵。    
④在这首诗中于谦表达了读书的四大乐趣:可以给人亲切感,可以荡涤心胸,可以增长新知,可以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2)读着“活水源流随处满”这句诗,我们不禁会想起朱熹《观书有感》中那最富有哲理的诗句:“   ?   。”这两位诗人都想告诉我们    。(多选题)
A.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B.书读多了,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像流水一样自由。
C.池塘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流动起来。
D.多读书,读好书,就像给自己注入活水,思想才会更开阔。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4 三门县)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华佗巧治
有一郡守①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②,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④,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方技传》)
【注释】①郡守:古时候的官名。②差(chài);同“瘥”,病愈。③属:同“嘱”,嘱咐。
④嗔恚(huì):愤怒。
(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乃多受其货(钱财)
B.不加治(给予)
C.属使勿逐(让、命令)
D.吐黑血数升而愈(几)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3)为治好郡守的病,华佗采取了什么措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2024秋 广州期末)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悉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山涧(jiān jiàn)    
雹子(báo bāo)    
(2)读下面的句子,做题。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①这是一个    句。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石头砸得    ,还可以体会到五壮士    。
②加点词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用上“传递”仿写一句话:   。
(3)请在加“【】”部分用“ ”画出关于五壮士“面”的描写,用“ ”画出关于五壮士“点”的描写,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4)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敌人的描写可以删掉,如“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
14.(2024秋 渑池县期末)阅读下面课外语段《甜夜》,完成练习。
①怒江两岸的山坡上,遍布甘蔗林。那些望不尽的甘蔗是用来榨糖的,皮红,质硬。那些成熟的甘蔗最后被伐倒,装在大红拖拉机上,“突突突”地运到糖厂去的。甘蔗成熟的季节,是我们孩子的狂欢季。
②看,拉着队里甘蔗的拖拉机开过来了!我们笑着,等在路边。甘蔗堆得老高,即便有好多根绳子捆zā    着,仍然摇摇摆摆的,仿佛随时会坍塌,随时会把拖拉机拗翻。拖拉机刚过去,顾不得开车师傅咒骂,我们紧跟着跑,紧跑两步,跳起来,拽住一根突出的甘蔗,缩了双脚,把整个身子挂上去,因了身子的重量,一根三米多长的甘蔗滋溜溜地给抽出来了。
③这一年我家也种甘蔗了,一下子种了好几亩。甘蔗林,是比油菜花地更茂盛的存在。
④种甘蔗,是要把甘蔗两节三节地断开,断口处涂上草木灰,一截一截插进土里。几场雨过后,甘蔗发芽了。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抽出的茎节,红的,表面一层白色薄粉。又过个把月,甘蔗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些整饬,砍掉细弱的甘蔗。等清理好了,甘蔗又噌噌噌长上去好几节了。甘蔗成熟了,甘蔗林氤氲着郁郁的甜味儿。不久,热闹的收获日到来了。家里人手不够,请了村里好些个帮手。带上早已扭好的稻草绳,带上早已磨锋利的砍刀,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肩杠,推上早已维修完备的手推车,浩浩荡荡地,朝甘蔗林进发了。甘蔗林离家不远,村外几步便是。很快,众人来到地里,埋头苦干起来。我那时候在做什么呢?这么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一件事了。
⑤那天,家里买了甜白酒,我放肆地吃了一大碗。到甘蔗地,妈让我去拿地边的一捆稻草绳,我沿着田埂走过去。走着走着,身边的地晃荡着,草茎晃荡着,草尖的露珠也晃荡着,一切都凑到鼻子尖了。总算走到稻草绳边,身子一歪,整个儿大地翻转过来,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湿漉漉的毛巾,严严实实盖在脸上。身下是黄色的稻草绳,柔软如同梦境。想要挣扎着站起,却被突如其来的甜蜜气息击中,世界动荡而鲜明,我是如此渺小……
⑥我醒来时,甘蔗林已然荡然无存。甘蔗一捆一捆地横在田间,正待搬运出去。没人搭理我。许久,才有人敷衍似地问一句,刚才去哪儿了?嗨,这我哪里知道呢。
⑦甘蔗一捆一捆垒在村路边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高高地一直垒得靠近枇杷树枝。夜幕降临,得有人守着。谁来守呢?最终议定的人选是爸和我。对于那个夜晚,我是时常疑心的。但在我的记忆里,分明是有这样一个夜晚啊!
⑧夜色降临,人声渐弱,灯火渐稀。爸和我躺在甘蔗堆中间的凹槽处,身下是薄薄的草席。说了一会儿话,爸睡着了。劳累一天后,他的喘息声粗重而均匀。我仍然醒着。醒着听到老鼠吱吱叫着奔逃;猫从屋顶掠过,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瓦;夜鸟在不远处的背后山上呓语;然后是虚静……猛然,于虚静里发现,满耳是虫鸣。蟋蟀?蚂蚱?或许还有别的,唧唧唧唧……这是夏末了。一勾新月凉如水,月光缠绕了这稠密的虫鸣;银河高悬头顶,辉煌壮阔,从东北到南方,横跨整片夜空。忽然,一颗流星划过。我刚想叫出声,又一颗划过……倏忽而来,倏忽而逝,如此短暂,如此明亮。我不再讶异,只是让自己沉jìn    在这夜的黑暗和光明里。我听得见,它们的喘息声也是粗重的。每一次呼出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甜味儿。我被这甜味儿裹挟着,有几分飘飘然,像个喝醉酒的人。那白天初次尝过的醉酒的滋味再次袭来了。就这样,我睡着了。
(1)根据文中拼音把词语补充完整。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什么描写?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下列对《甜夜》第④段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具体写了甘蔗种植的过程,表明种甘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动。
B.文中反复出现“早已”一词,表明大家对丰收的热切期盼之情。
C.“我只记得那一件事”,表明这件事意义深远,让人记忆犹新。
D.众人的“埋头苦干”与“我”当时的无所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4)第⑤到第⑧段依次写了两件事,请概括第一件事。
①   
②“我”和父亲一起在甘蔗堆里守夜。
(5)联系《甜夜》全文,说说“甜夜”有哪些含义?
阅读鉴赏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24秋 海珠区月考)阅读有策略,能使阅读事半功倍。下列关于“有目的地阅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爸爸读报纸时想知道昨天大致发生了什么,他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阅读。
B.陈文想知道厕所的位置,他可以跳过导游手册的景点文字介绍,直接看地图。
C.李梅想知道电风扇的安装步骤,她需要详细阅读说明书。
D.如果要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任务,需要逐字逐句阅读《竹节人》。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如果要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任务,不需要逐字逐句阅读《竹节人》。快速浏览即可。
故选:D。
2.(2023秋 湘西州期末)对下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爱国不是用嘴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热爱祖国的人,会团结互助,否则国家就像一盘散沙。要爱国,就要诚实守信,不能不讲信用。爱国就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无时无刻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爱国的人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更不会做一些有损于国家名誉的事情。
A.爱国的人要团结互助。
B.爱国就要诚实守信。
C.爱国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
D.爱国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解答】通过读文段可知,文段先总写爱国不是用嘴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然后具体叙述爱国要做到: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关心国家大事、严格要求自己。由此可知,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爱国是要用行动来落实的。
故选:C。
3.(2024秋 科左中旗期末)对下面语段大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A.掌上阅读成为时尚。
B.不完整的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C.掌上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D.碎片化阅读逐渐盛行。
【解答】通过阅读可知,这段文字主要写掌上阅读成为时尚。
故选:A。
4.(2024秋 孝昌县期末)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不同的“说”来表达,找出表达方式不一样的一句(  )
A.弟弟小声嘀咕:“我又不是故意的,早知道就不从这儿过了。”
B.“太好了,我终于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啦!”姐姐高兴地手舞足蹈。
C.小敏在书包里找了一遍,窃窃私语:“作业忘带了,怎么办?”
D.“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和你们玩了。”我婉言谢绝了小伙伴的邀请。
【解答】A.一样,运用“小声嘀咕”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出弟弟暗自嘟囔、声音细小地说出话语内容的状态。
B.不一样,运用直接描述说话内容并展现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表达方式,先呈现姐姐所说的话语,再通过“高兴地手舞足蹈”体现其说话时的状态,以此来传达相应情境。
C.一样,运用“窃窃私语”的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出小敏说话时声音很轻、悄悄说话的样子,用以引出其话语内容。
D.一样,运用“婉言谢绝”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说话者拒绝的意图,又表明是用委婉的话语来说话,借此引出后面具体的话语内容。
所以,表达方式不一样的是B选项,其余选项都通过带有特定表意的词语来替代常规的“说”字引出话语,而B选项是直接描述话语后展现说话状态的呈现方式。
故选:B。
5.(2024秋 丰城市期末)下列诗句中,景语中流露的情感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答】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此句诗通过描绘日暮时分,小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沙洲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句诗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和凄凉,表达了诗人夜泊时的孤独和忧愁。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在稻花香甜的气息中,弥漫着丰富的丰收喜悦之情。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哀愁和无法排遣的悲痛。
故选:C。
6.(2024秋 丰城市期末)阅读文段,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体会人物心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A.渔夫皱眉、严肃、忧虑表现出他对邻居死亡的愤怒和不平。
B.渔夫皱眉、严肃、忧虑表现出他对邻居孩子的未来非常担忧。
C.文中连续使用的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他已经非常坚定地做出选择。
D.渔夫搔搔后脑勺表现出他心里有一些犹豫,担心妻子不同意自己的决定。
【解答】A.有误。文中的桑娜,在自家生活及其穷困的状况下,坚持收养去世的邻居的孩子,同时又为丈夫负担过重而担忧,说明她具有善良,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而渔夫也和桑娜的想法一样,要抱回孩子,说明他们都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B、C、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2024秋 公安县期末)下列句子是抓住哪些方面来进行细致描写的?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神态描写 B.环境描写 C.心理活动描写 D.动作描写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B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A 
(3)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D 
(4)“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被妈妈发现肯定少不了挨骂。”小明不安地想。  C 
【解答】(1)句中是关于海面及室内环境的描写,为环境描写。
(2)结合“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可知,是神态描写。
(3)结合“一松一紧”“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可知,是动作描写。
(4)结合“不安地想”可知,引号内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故答案为:
(1)B;
(2)A;
(3)D;
(4)C。
8.(2024秋 周口月考)读句子,选择合适的体现人物品质的选项。(填序号)
A.英勇顽强
B.视死如归
C.智勇双全
D.舍己为人
E.凶狠残暴
(1)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E 
(2)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A 
(3)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B 
(4)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C 
【解答】(1)“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这里的“敌人”是负面形象,“扑上来”这个动作体现出敌人的攻击性,与“凶狠残暴”的品质相符合,所以选E。
(2)“利用险要地形,把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这表明战士们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且坚韧不拔,这种在战斗中不畏强敌、持续战斗的表现体现了“英勇顽强”的品质,所以选A。
(3)“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一行为展现出战士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把死亡看得很平常的大无畏精神,这是“视死如归”的体现,所以选B。
(4)“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这里马宝玉在战斗中既表现出勇敢(夺手榴弹、举石头),又有智慧(利用石头打击敌人),这种勇敢和智慧兼具的表现体现了“智勇双全”的品质,所以选C。
故答案为:
(1)E;
(2)A;
(3)B;
(4)C;
9.(2024秋 天门校级月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连用两个“只听见“更能突出全场的  肃静 ,表现了人们对国旗的尊重与  热爱 之情。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连用两个“是那么”更能抒发作者对  草原  的热爱之情。请你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3)生活和大自然一样,有“暖春”“金秋”,也有“酷暑”“严寒”,请补全下列句子。
人们爱春天,爱她的勃勃生机,爱她的绵绵春雨;人们爱夏天,爱她的成荫绿树,爱她的  鸟语蝉鸣 ;人们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 爱她的累累硕果 ;人们爱冬天, 爱她的冰雕雾凇 , 爱她的皑皑白雪 。
【解答】(1)两个“只听见”突出和强调了全场肃静。句子用“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来表明当时全场肃静,静得只能听到这些声音。这种肃静的氛围,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国旗升起这一重要时刻对国旗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2)分析所给句子可知,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对草原美景的深深热爱和赞美。连用两个“是那么”强调了作者对草原天空和空气的极度喜爱,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崇敬。参照例句,用上“……是那么……,……是……那么……”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即可。如:那里的湖水是那么碧绿,山峦是那么雄伟,使我总想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表示我满心的敬畏。
(3)语段中关于春天的部分运用了“爱她的+四字词语”的句式,并且四字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仿写其他季节时也要运用此句式结构,注意四字词语与对应季节的关联性。
故答案为:
(1)肃静 热爱;
(2)那里的湖水是那么碧绿,山峦是那么雄伟,使我总想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表示我满心的敬畏。
(3)鸟语蝉鸣 爱她的累累硕果 爱她的冰雕雾凇 爱她的皑皑白雪。
10.(2024秋 临邑县校级月考)按课文内容填空。
(1)《草原》按照  事情发展 顺序,描写了  草原风光图 、 喜迎远客图 、 主客联欢图 三幅画面。
(2)《宿建德江》一诗中,流露出诗人独自在外,只有明月相伴的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雨来的急的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
(4)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不禁让我想起了“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5)《长征 七律》是  毛泽东 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围绕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两句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 引上绝路 → 顶峰歼敌 → 英勇跳崖 的故事。
(7)古往今来,一些仁人志士的爱国名言让人们铭记于心。即使地位卑微,也从未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亲身写照;而李纲的  祖宗疆土 , 当以死守 , 不可以尺寸与人 。”告诫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捍卫祖国领土。
【解答】(1)这道题考查对《草原》这篇课文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答题思路是要熟悉课文的行文顺序和主要描绘的场景。《草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依次展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迎接客人的热情以及大家一起联欢的欢乐场景,分别对应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梳理,能够准确概括出这些内容。
(2)考查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背诵。首先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出自唐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流露出诗人独自在外,只有明月相伴的孤寂心情。答题时需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能根据题目要求回忆出相应的诗句。
(3)考查对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理解和记忆。作者是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雨来得急的景象,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钻进船里。答题时要对诗歌内容有清晰的印象,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准确填写。
(4)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约定场景的联想。“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题目中提到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赏菊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句诗,需要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并能根据情境进行恰当的运用。
(5)考查对《长征 七律》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主题和诗句的理解。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答题时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准确回答关于诗的相关问题。
(6)考查对《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主要情节的梳理和记忆。需要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清楚地记住五个战士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行动,即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学习和回顾,能够准确填写这些情节。
(7)考查对古代仁人志士爱国名言的积累和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陆游的名言,体现了即使地位低微也时刻关心国家的情怀。而“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是李纲的名言,强调了要坚决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答题时要熟悉这些名言的作者和含义,并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填写。故答案为:
(1)事情发展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4)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5)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6)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7)位卑未敢忘忧国 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1.(2024 大观区)古诗阅读。
观书[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①。
眼前直下三千字②,胸次③全无一点尘④。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⑤时新。
金鞍玉勒⑥寻芳客,未信我庐⑦别有春。
【注释】①每相亲:时常陪伴。②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③胸次:胸怀,心间。④尘:杂念。⑤逐:挨着次序。⑥金鞍玉勒:古时形容装饰贵的坐骑。⑦庐:这里指书房。
(1)请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从《观书》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酷爱读书,意趣高雅的于谦。  √ 
②诗人用“三千字”这个数字,具体说明自己阅读字数多,阅读能力强。  × 
③“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前半句运用夸张手法说明自己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后半句说明读书多了,能消除杂念,涤荡心灵。  √ 
④在这首诗中于谦表达了读书的四大乐趣:可以给人亲切感,可以荡涤心胸,可以增长新知,可以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 
(2)读着“活水源流随处满”这句诗,我们不禁会想起朱熹《观书有感》中那最富有哲理的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位诗人都想告诉我们  AD 。(多选题)
A.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B.书读多了,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像流水一样自由。
C.池塘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流动起来。
D.多读书,读好书,就像给自己注入活水,思想才会更开阔。
【解答】(1)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①正确;
②诗人用“三千字”这个数字,不是确切的数字,“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故错误。
③正确;
④正确。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鉴赏。颈联中,“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这两位诗人都想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给自己注入活水,思想才会更开阔。故选:AD。
故答案为:
(1)①√;
②×;
③√;
④√;
(2)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AD。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4 三门县)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华佗巧治
有一郡守①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②,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④,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方技传》)
【注释】①郡守:古时候的官名。②差(chài);同“瘥”,病愈。③属:同“嘱”,嘱咐。
④嗔恚(huì):愤怒。
(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B 
A.乃多受其货(钱财)
B.不加治(给予)
C.属使勿逐(让、命令)
D.吐黑血数升而愈(几)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3)为治好郡守的病,华佗采取了什么措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A、C、D正确;B.句意为: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加:给。故选:B。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果:果然。令:让。句意为: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3)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可知答案。
(4)考查内容情感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华佗一见郡守就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并且知道治疗的方法,这得益于华佗的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所以这篇短文启示我们学习做任何事要打好基础,靠平时积累,才能达到成功。
故答案为:
(1)B;
(2)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3)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做任何事要打好基础,靠平时积累,才能达到成功。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2024秋 广州期末)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悉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山涧(jiān jiàn)  jiàn 
雹子(báo bāo)  báo 
(2)读下面的句子,做题。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①这是一个  比喻 句。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石头砸得  很多 ,还可以体会到五壮士  对鬼子的仇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 。
②加点词语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用上“传递”仿写一句话: 小鸟在树上快活地飞来飞去,把好消息传递给大家 。
(3)请在加“【】”部分用“ ”画出关于五壮士“面”的描写,用“ ”画出关于五壮士“点”的描写,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4)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敌人的描写可以删掉,如“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
【解答】(1)考查汉字的读音。“山涧”中的“涧”应读作“jiàn”。“雹子”中的“雹”应读作“bāo”。
中(2)①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可知,文中句子“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去很多,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鬼子的仇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
②结合“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可知,赋予石头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手法用“传递”写一句话即可。
(3)本题考查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阅读选文内容可知,选文既描写了人物群体,也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结合“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是“面”,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结合“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悉们!用石头砸!’”是“点”,具体描写每位战士的表现。这样写的好处是: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位战士的英勇,又感受到了整体的团结勇敢,表达了作者对五壮士深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4)考查描写的作用。首先表态,不能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在描写五壮士的英勇行为时,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如对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定;侧面描写如“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通过描写敌人的惨状,衬托出五壮士的强大战斗力和英勇无畏。这种描写方式使五壮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1)jiàn báo;
(2)①比喻 很多 对鬼子的仇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
②拟人 小鸟在树上快活地飞来飞去,把好消息传递给大家;
(3)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悉们!用石头砸!”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位战士的英勇,又感受到了整体的团结勇敢,表达了作者对五壮士深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4)不能删,通过描写敌人的惨状,衬托出五壮士的强大战斗力和英勇无畏。这种描写方式使五壮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4.(2024秋 渑池县期末)阅读下面课外语段《甜夜》,完成练习。
①怒江两岸的山坡上,遍布甘蔗林。那些望不尽的甘蔗是用来榨糖的,皮红,质硬。那些成熟的甘蔗最后被伐倒,装在大红拖拉机上,“突突突”地运到糖厂去的。甘蔗成熟的季节,是我们孩子的狂欢季。
②看,拉着队里甘蔗的拖拉机开过来了!我们笑着,等在路边。甘蔗堆得老高,即便有好多根绳子捆zā  扎 着,仍然摇摇摆摆的,仿佛随时会坍塌,随时会把拖拉机拗翻。拖拉机刚过去,顾不得开车师傅咒骂,我们紧跟着跑,紧跑两步,跳起来,拽住一根突出的甘蔗,缩了双脚,把整个身子挂上去,因了身子的重量,一根三米多长的甘蔗滋溜溜地给抽出来了。
③这一年我家也种甘蔗了,一下子种了好几亩。甘蔗林,是比油菜花地更茂盛的存在。
④种甘蔗,是要把甘蔗两节三节地断开,断口处涂上草木灰,一截一截插进土里。几场雨过后,甘蔗发芽了。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抽出的茎节,红的,表面一层白色薄粉。又过个把月,甘蔗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些整饬,砍掉细弱的甘蔗。等清理好了,甘蔗又噌噌噌长上去好几节了。甘蔗成熟了,甘蔗林氤氲着郁郁的甜味儿。不久,热闹的收获日到来了。家里人手不够,请了村里好些个帮手。带上早已扭好的稻草绳,带上早已磨锋利的砍刀,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肩杠,推上早已维修完备的手推车,浩浩荡荡地,朝甘蔗林进发了。甘蔗林离家不远,村外几步便是。很快,众人来到地里,埋头苦干起来。我那时候在做什么呢?这么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一件事了。
⑤那天,家里买了甜白酒,我放肆地吃了一大碗。到甘蔗地,妈让我去拿地边的一捆稻草绳,我沿着田埂走过去。走着走着,身边的地晃荡着,草茎晃荡着,草尖的露珠也晃荡着,一切都凑到鼻子尖了。总算走到稻草绳边,身子一歪,整个儿大地翻转过来,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湿漉漉的毛巾,严严实实盖在脸上。身下是黄色的稻草绳,柔软如同梦境。想要挣扎着站起,却被突如其来的甜蜜气息击中,世界动荡而鲜明,我是如此渺小……
⑥我醒来时,甘蔗林已然荡然无存。甘蔗一捆一捆地横在田间,正待搬运出去。没人搭理我。许久,才有人敷衍似地问一句,刚才去哪儿了?嗨,这我哪里知道呢。
⑦甘蔗一捆一捆垒在村路边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高高地一直垒得靠近枇杷树枝。夜幕降临,得有人守着。谁来守呢?最终议定的人选是爸和我。对于那个夜晚,我是时常疑心的。但在我的记忆里,分明是有这样一个夜晚啊!
⑧夜色降临,人声渐弱,灯火渐稀。爸和我躺在甘蔗堆中间的凹槽处,身下是薄薄的草席。说了一会儿话,爸睡着了。劳累一天后,他的喘息声粗重而均匀。我仍然醒着。醒着听到老鼠吱吱叫着奔逃;猫从屋顶掠过,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瓦;夜鸟在不远处的背后山上呓语;然后是虚静……猛然,于虚静里发现,满耳是虫鸣。蟋蟀?蚂蚱?或许还有别的,唧唧唧唧……这是夏末了。一勾新月凉如水,月光缠绕了这稠密的虫鸣;银河高悬头顶,辉煌壮阔,从东北到南方,横跨整片夜空。忽然,一颗流星划过。我刚想叫出声,又一颗划过……倏忽而来,倏忽而逝,如此短暂,如此明亮。我不再讶异,只是让自己沉jìn  浸 在这夜的黑暗和光明里。我听得见,它们的喘息声也是粗重的。每一次呼出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甜味儿。我被这甜味儿裹挟着,有几分飘飘然,像个喝醉酒的人。那白天初次尝过的醉酒的滋味再次袭来了。就这样,我睡着了。
(1)根据文中拼音把词语补充完整。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什么描写?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下列对《甜夜》第④段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B 
A.具体写了甘蔗种植的过程,表明种甘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动。
B.文中反复出现“早已”一词,表明大家对丰收的热切期盼之情。
C.“我只记得那一件事”,表明这件事意义深远,让人记忆犹新。
D.众人的“埋头苦干”与“我”当时的无所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4)第⑤到第⑧段依次写了两件事,请概括第一件事。
① “我”喝醉躺在甘蔗地闻到甘蔗的甜蜜气息。 
②“我”和父亲一起在甘蔗堆里守夜。
(5)联系《甜夜》全文,说说“甜夜”有哪些含义?
【解答】(1)考查汉字的字形。“捆zā”应写作“捆扎”。“沉jìn”应写作“沉浸”。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紧跟着跑”“紧跑两步”“跳起来”“拽住”“缩”“挂”这些都是“我们”的动作,是动作描写,结合“也有甘蔗捆扎得特别紧实的,怎么也抽不出来,我们的身子便坠在上面,上不得下不得,随了拖拉机,漫无目的地朝前颠簸着”句可知,描写了“我们”从拖拉机上往下抽甘蔗的行为,表现了“我们”对甘蔗的喜欢,童年生活的快乐。
(3)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分析。
A.有误,具体写了甘蔗种植的过程,但从“是要把甘蔗两节三节地断开,断口处涂上草木灰,一截一截插进土里。几场雨过后,甘蔗发芽了。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抽出的茎节,红的,表面一层白色薄粉。又过个把月,甘蔗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些整饬,砍掉细弱的甘蔗。等清理好了,甘蔗又噌噌噌长上去好几节了。甘蔗成熟了,甘蔗林氤氲着郁郁的甜味儿。不久,热闹的收获日到来了”句中看,并未表明种甘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动。
B.正确。
C.有误,“我只记得那一件事”,这件事只是因为那天“我”喝醉了,让人记忆犹新。
D.有误,“我”当时并不是无所事事。没有“我”和众人的对比。
故选:B。
(4)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家里买了甜白酒(醪糟),我放 sì地吃了一大碗。到甘蔗地,妈让我去拿地边的一捆稻草绳,我沿着田埂走过去。走着走着,身边的地晃荡着,草茎晃荡着,草尖的露珠也晃荡着,一切都凑到鼻子尖了。总算走到稻草绳边,身子一歪,整个儿大地翻转过来,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湿漉漉的毛巾,严严实实盖在脸上。身下是黄色的稻草绳,柔软如同梦境。想要挣扎着站起,却被突如其来的甜蜜气息击中,世界动荡而鲜明,我是如此渺小”句可概括为:“我”喝醉躺在甘蔗地闻到甘蔗的甜蜜气息。结合“甘蔗一捆一捆垒在村路边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高高地一直垒得靠近枇杷树枝。夜幕降临,得有人守着”“最终议定的人选是爸和我”“爸和我躺在甘蔗堆中间的凹槽处,身下是薄薄的草席”句概括为:“我”和父亲一起在甘蔗堆里守夜。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结合“甘蔗成熟了,甘蔗林氤氲着郁郁的甜味儿”“身下是黄色的稻草绳,柔软如同梦境。想要挣扎着站起,却被突如其来的甜蜜气息击中,世界动荡而鲜明,我是如此渺小”“每一次呼出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甜味儿。我被这甜味儿裹挟着,有几分飘飘然,像个喝醉酒的人。那白天初次尝过的醉酒的滋味再次袭来了。就这样,我睡着了”句分析,标题“甜夜”一是指夜晚闻到了甘蔗的甜味儿。一是指“我”和爸爸一起在夜里守甘蔗,又看到美景,感觉到这个夜晚都是甜的。表达了作者的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故答案为:
(1)扎 浸;
(2)动作描写 描写了“我们”从拖拉机上往下抽甘蔗的行为,表现了“我们”对甘蔗的喜欢,童年生活的快乐;
(3)B;
(4)①“我”喝醉躺在甘蔗地闻到甘蔗的甜蜜气息;
(5)一是指夜晚闻到了甘蔗的甜味儿。一是指“我”和爸爸一起在夜里守甘蔗,又看到美景,感觉到这个夜晚都是甜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