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③“导航灯”表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决定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用“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科学概括“雷锋精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这是因为雷锋精神( )①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③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④同中华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理想和志愿的王永志,英勇顽强、屡立战功的黄宗德……这些记载在国家功勋簿上的英雄楷模,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将为一代代人所铭记和传承。党和国家开展功勋荣誉表彰,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英雄模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就有了深厚动力,实干担当、奋发进取就有了崇高坐标。由此可见,国家表彰英雄模范( )①是对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③旨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④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重庆市欧营村通过打造艺术墙绘、特色布展以及文化培训活动等文化元素赋能乡村发展,当地橙乡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以特色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这表明( )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②文化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不论是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以南仁东、黄大年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他们无不是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弘扬科学家精神( )①是基于价值观能引领人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②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正确的方向保证③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能够为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坚定信念支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始建,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750余年,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①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②更好地丰富了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③彰显了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具有永恒价值④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建设16万公里铁路”的构想,被外国人讥讽为“空想”。2024年9月,随着龙龙高铁梅龙段等新线开通,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16万公里铁路梦想成真,照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际。这一成就的取得( )①根源于中国人民在奋斗中展现出的伟大创造精神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发展进程③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④得益于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时至今日,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赛龙舟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和祈求丰收、团结等多种寓意的传统节日习俗。赛龙舟( )①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②彰显了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③是中华民族制度自信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 ④有利于传承和涵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4年9月19日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活动围绕“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的年度主题,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搭建了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一流平台。此次活动有助于( )①加强国家间的友好互信,化解文明隔阂,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②融通古今资源,推进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③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深化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10.沈秀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以新意运旧法,吸收了西方油画艺术的用光用色,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艺,新创出“仿真绣”,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的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博采众长,交流互鉴C.固守传统,薪火相传 D.千姿百态,各美其美11.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①有利于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贡献更多中国色彩②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③对彰显文明优势,提升我国的文化渗透力、感染力影响深远④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12.北京冬奥会“冰墩墩”蛇年特别纪念版“蛇墩墩”即将发售。据悉该设计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白蛇传》为灵感来源,以传统京剧中的白娘子和小青造型为蓝本,营造灵蛇献瑞的吉祥喜庆氛围。两条灵蛇相互扶持与合作的形象,传递出团结与奋进的奥运精神。从“冰墩墩”到“蛇墩墩”,“冰墩墩”在IP经济热潮里完成了从零到“顶流”的华丽转身。“蛇墩墩”的设计说明(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③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近期,“China Travel”热度升温。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他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积极分享在中国旅行的所见所闻,这些鲜活、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国故事,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认可。“China Travel”热度升温( )①扩宽了中华文化传播渠道,丰富了文化内涵 ②有利于各国摒弃文化隔阂,认同中华文化③能带动人文、商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④能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中秋佳节观月、赏桂、吃月饼,凝结着中国人浓厚的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追求。2024年中秋,多地寻求将传统文化里沉淀的人文情怀进行创造性表达,使人们从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赓续,更好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秋月和团圆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④中秋节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龙泉青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龙泉青瓷的身影也频频亮相世界舞台,G20杭州峰会、APEC峰会、进博会的国宴用瓷和国礼,连续9次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体现了(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B.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根本C.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D.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通和彼此契合之处。把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认识论和矛盾论的观点,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特别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等观点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作品《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①说明不同文化在世界观上是一致的 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③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今年国庆假期,“博物馆热”再次延续。文化博物馆积极策划主题展览和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让人们在博物馆里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红色场馆纷纷推出红色主题展览,人们走进场馆,追溯红色历史,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前行力量。据材料,“博物馆热”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赓续中华文脉,厚植中华文化自信②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伟大民族精神③融通不同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④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某街道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街道文化建设的“领向标”和“指南针”,利用辖区内廖释惑烈士史料陈列馆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这一文化建设( )①有利于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②旨在直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④有利于激发人民担当使命的责任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4年8月20日我国首款高品质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该作品一经上线便迅速火爆全球。它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蓝本,实景扫描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巧妙融入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沉浸式展现了古典与现代交响的背景音乐,充分运用了“空间计算”、AI等技术,外加精雕细琢的故事情节与角色塑造,将玩家带入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世界,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该游戏火爆出圈( )①启示我们要发展文化事业,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②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启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成语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聚焦成语文化旅游,积极开发成语景区、成语文创、成语演艺等,多措并举打造成语文旅新场景,全方位做好成语文化这篇大文章,更好地弘扬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让历史文化名城绽放新活力。上述材料说明( )①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④超越历史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千里京杭大运河曾在古代中国的南北沟通、中西交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部浓缩的文化史。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沿途独特的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直至今天仍散发着独有魅力,影响着运河沿岸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3年《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正式施行。三地统等大运河及沿线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携手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条璀璨的文化带。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分析京津冀等地协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原因。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在探源中华文明中涵养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应有之义。在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长河中,从三星堆的神秘面具到长安古城的繁华街巷,从秦砖汉瓦的厚重历史到唐诗宋词的优美韵律……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民族精神基因。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中,一代代仁人志士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诠释着中华儿女的初心和使命,激荡着中国人民的民族骨气和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时代征程中,在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启迪下,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却也曾在近代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继往开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材料一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和传统,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在贯通古今的思考谋划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勇立时代潮头。材料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一方面秉持开放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国产影视剧焕发出新的面貌。创作者们积极应对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广泛吸纳外国优秀创作经验,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有的影视剧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将经典故事放置在当代语境下改写,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经由先进视听技术和现代创制理念的诠释,“唤醒”了埋藏于人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大众出游新主题。河南鹤壁市推出“看封神电影,免费游鹤壁”系列活动,吸引游客一览“朝歌夜弦五十里”的景象。多部影视剧深度介入现实、影响现实、推动现实,实现艺术创新、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为国家发展积蓄强大精神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国产影视剧是如何焕发出新的面貌的。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C D C D B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D C D A D C C1.B【详解】①:“润物细无声”体现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反映了文化发挥作用的特点,①正确。②: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表明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推动文化进步,②错误。③: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体现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能为政治文明提供方向保证,而不是政治决定文化,③错误。④: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体现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④正确。故本题选B。2.C【详解】②④: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是因为雷锋精神同中华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诠释,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②④正确。①: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不能等同于中华民族精神,①错误。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中华民族精神寓于雷锋精神之中,而且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不是雷锋精神,③错误。故本题选C。3.D【详解】③④:材料强调“党和国家开展功勋荣誉表彰,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英雄模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就有了深厚动力,实干担当、奋发进取就有了崇高坐标”,可见,国家表彰英雄模范旨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③④正确。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②:国家表彰英雄模范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C【详解】①:材料强调利用文化元素赋能乡村发展,文旅产品应运而生,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体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并未体现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欧营村通过利用文化元素赋能乡村发展,当地橙乡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以特色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化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②④符合题意。③:文化属于精神力量的范畴,而非物质力量,③错误。故本题选C。5.D【详解】①:价值观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领人生朝着积极方向前进,①错误。②:该选项夸大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作用,②排除。③:不同时期的科学家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推进了科技创新,说明科学家精神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③正确。④: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不同时期的科学家书写了新中国科技事业气势恢宏的篇章,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支撑,④正确。故本题选择D项。6.C【详解】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①符合题意。②:“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不会丰富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②错误。③:传统文化不可以超越历史条件,且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③错误。④: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④正确。故本题选C。7.D【详解】①:这些成就根源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奋斗,而非根源于创造精神,①说法错误。②:新中国的成立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进程,而不是铁路建设的成就,②说法错误。③④:材料从中国铁路成就视角折射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发展成就,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8.B【详解】①④:在我国,赛龙舟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和祈求丰收、团结等多种寓意的传统节日习俗。端午节举办这一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利于传承和涵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①④符合题意。②: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②排除。③:材料不涉及制度自信,且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③排除。故本题选B。9.A【详解】①④:活动围绕“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的年度主题,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这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友好互信,化解文明隔阂,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的表现,①④入选。②:材料体现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不涉及融通古今资源,②不选。③: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③不选。故本题选A。10.B【详解】A:材料体现的主要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正本清源,独树一帜无关,A不合题意。B:沈秀以新意运旧法,吸收了西方油画艺术的用光用色,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艺,新创出“仿真绣”,典型的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博采众长,交流互鉴,B符合题意。C:固守传统的说法错误,应该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C说法错误。D:“千姿百态,各美其美”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但与材料无关,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11.C【详解】①: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文化内涵,能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并增添中国色彩,①正确。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③:文化渗透的说法属于文化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③错误。④: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让更多国际人士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④正确。故本题选C。12.B【详解】①:题干中“两条灵蛇相互扶持与合作的形象,传递出团结与奋进的奥运精神”,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②:题干中未涉及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②排除。③:题干中改变的是形式,并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③排除。④:题干中“蛇墩墩”的设计以《白蛇传》为灵感来源,以传统京剧中的白娘子和小青造型为蓝本,营造灵蛇献瑞的吉祥喜庆氛围,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④正确。故本题选B。13.D【详解】①:“China Travel”热度升温不能丰富文化内涵,①错误。②:各国要认同的是其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③④: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他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积极分享在中国旅行的所见所闻,这些鲜活、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国故事,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认可,说明“China Travel”热度升温能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带动人文、商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4.D【详解】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那么,中秋月、团圆饼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秋月、团圆饼是传统节日的载体,①排除。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睦相处,材料中的中秋活动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排除。③④:2024年中秋,多地寻求将传统文化里沉淀的人文情怀进行创造性表达,使人们从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赓续,更好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可见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秋节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5.C【详解】C:龙泉青瓷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它有着民族性,同时它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还亮相世界舞台,成为国宴用瓷和国礼等,这体现了它的世界性,体现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C正确。AD:材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也未体现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AD不符合题意。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根本,B错误。故本题选C。16.D【详解】②④:把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作品《实践论》《矛盾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②④正确。①:不同文化在世界观上不一定一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①排除。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排除。故本题选D。17.A【详解】①:文化博物馆积极策划主题展览和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让人们在博物馆里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厚植中华文化自信,①符合题意。②:红色场馆纷纷推出红色主题展览,人们走进场馆,追溯红色历史,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前行力量,这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伟大民族精神,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涉及融通不同资源,且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排除。④:“博物馆热”属于发展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8.D【详解】①:材料体现的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不涉及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①不选。②:材料体现是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无关,②不选。③④: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街道文化建设的“领向标”和“指南针”,利用辖区内廖释惑烈士史料陈列馆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这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人民担当使命的责任感,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19.C【详解】①:《黑神话:悟空》的发售属于发展文化产业,不体现发展文化事业,①不符合题意。②:《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正确。③:《黑神话:悟空》将游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启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正确。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④错误。故本题选C。20.C【详解】②③:邯郸市聚焦成语文化旅游,积极开发成语景区、成语文创、成语演艺等,多措并举打造成语文旅新场景,体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也有利于弘扬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让历史文化名城绽放新活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①:通过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①错误。④:历史条件是客观的,不能超越,④错误。故本题选C。21.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保护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利于提升京津冀沿线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内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保护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能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保护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保护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22.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基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长河中,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民族精神基因。坚守民族骨气和奋斗精神。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时代征程中,使中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在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启迪下,创新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23.(1)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把握规律。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我们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2)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③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论”。24.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们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受到了人们的欢迎。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让作品与观众、时代同频共振。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外国优秀创作经验,丰富了国产影视剧的内容和形式。⑤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考生如从“坚定文化自信”“运用现代科技”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