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顾荣的仁爱之心和仆人的美德”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西晋末年的名臣顾荣,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时人大多称赞顾荣具有仁爱之心,称其为“洛阳三俊”之一,却很少有人看到仆人的美德。顾荣和仆人,你对哪个感触更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一、作文材料分析材料讲述了西晋末年顾荣将烤肉让给仆人,后在战乱中得到仆人护卫的故事。从顾荣的角度看,他展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善良仁爱的品质。他能察觉到仆人对烤肉的渴望,这种对他人细微情感的捕捉体现了他的同理心和善良本性,而他主动让出烤肉的行为更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仁爱之举,超越了当时的等级观念,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从仆人的角度而言,他在顾荣落难时挺身而出,涌泉相报昔日的一饭之恩,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忠义之德。尽管处于社会底层,但他没有忘记顾荣的善意,在关键时刻用行动诠释了感恩与忠诚的价值。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相互关联,共同传达了善良与感恩的美好品德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分明的背景下,顾荣的行为难能可贵,而仆人的报恩则打破了阶层的隔阂,让我们看到人性中善良与感恩的力量是可以跨越身份界限的。它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心怀仁爱,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回报,因为不经意间的善举可能会在未来收获意想不到的回馈,而且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传递能够营造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冷漠的现实中重新审视人性的美好,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与感恩,传承这些美好的品德,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凭借这些品质收获真挚的情感和有力的支持,共同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二、立意指导1.心怀仁爱,传递温暖:以顾荣为切入点,阐述在生活中主动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如特蕾莎修女,她一生致力于帮助印度的贫困人民,为他们提供食物、医疗和住所,用仁爱之心温暖了无数受苦的灵魂。她不顾自己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让爱跨越了种族、宗教和阶层的界限,向世人展示了仁爱力量的伟大,启示我们要在平凡生活中主动伸出援手,传递温暖与善意。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仆人的感恩行为出发,强调感恩之心的珍贵。韩信年少时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后来功成名就,他以千金相报。漂母的小小善举得到了韩信的厚报,这不仅是一个报恩的故事,更体现了感恩之情的深沉与真挚。它提醒我们要铭记他人的恩情,无论大小,都应以感恩之心回报,让这种美德在生活中传承下去,使社会充满温情与善意。3.善举有报,德润人心:综合顾荣和仆人的故事,说明善良与感恩形成的良性循环。在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提供物资,医护人员也在康复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回馈社会。这种相互的善意与感恩,如同涟漪般扩散,温暖了整个社会,让人们看到善举能引发回报,美德能润泽人心,激励大家积极行善、心怀感恩,共同营造美好的社会风尚。三、标题范例参考1.《怀仁爱之心,绽人性之花》2.《施善得善,感恩相衔》3.《以爱为种,结恩之果》4.《仁爱之光,照亮感恩之路》5.《善举如泉,恩报似涌》6.《仁心倾递,恩义长怀》7.《心有仁爱,行有恩报》8.《播撒仁爱的种子》9.《让感恩与仁爱同行》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顾荣关爱仆人,后得仆人护卫,正如孟子所言,当我们向他人付出爱与尊重时,也会收获同样的回报。在生活中,我们应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彼此的生活充满爱与温暖,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增广贤文》。仆人对顾荣的回报深刻诠释了此句名言。他人的点滴恩情,可能是一次帮助、一句鼓励,我们都应铭记于心,并在有能力时加倍报答。这种感恩精神能让施恩者的善意得以延续,也使社会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激励人们不断传递善良与友爱。3.“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顾荣把烤肉让给仆人,这一简单行为就是善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善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中。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善的理念,让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温暖身边的世界。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顾荣与仆人的故事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当我们接受他人的善意时,应以感恩之心给予回报,这种相互的给予与回报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性互动,让社会充满互助互爱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在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幸福与安心。5.“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仆人在生活中感恩顾荣的善举,而他的报恩行为也丰富了顾荣的生活,让我们看到感恩之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培养感恩之心,同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感恩,让感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生活因感恩而更加美好,心灵因感恩而更加充实。五、八个经典事例1.豫让刺赵襄子:春秋时期,豫让为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在智伯被赵襄子所灭后,不惜漆身吞炭,多次行刺赵襄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忠义和感恩之举令人动容。智伯对豫让的赏识与重用,让豫让心怀感恩,不惜以生命回报,这种对恩情的执着和忠诚,超越了生死,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感恩图报的高尚品德,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感恩之心的强大力量和崇高价值。2.伯牙绝弦: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二人成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懂他音乐之人,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对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深似海,钟子期的欣赏与理解让伯牙视之为珍贵的情谊,在子期死后,伯牙以绝弦之举表达自己的感恩与怀念。这一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知音之恩的珍视,告诉我们真正的感恩是对知音之情的尊重与守护,让我们懂得珍惜身边懂自己的人,以真挚之心回报他们的情谊。3.孙俪资助贫困生:演员孙俪多年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向海清,从学费到生活费用都给予了很大帮助。然而,向海清进入大学后,却因过度索取和不知感恩,让孙俪停止了资助,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顾荣和仆人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向海清没有珍惜孙俪的善意,也不懂得感恩回报,而孙俪最初的资助行为则体现了她的仁爱之心。这个事例警示我们,在接受他人帮助时,要有感恩之心,珍惜这份情谊,同时也提醒施善者要关注受助者的品德,让善举能够得到应有的感恩与回报,共同维护社会善良与感恩的生态。4.华盛顿与樱桃树: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当父亲询问时,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父亲不仅没有惩罚他,还表扬了他的诚实。华盛顿对父亲的宽容心怀感恩,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诚实正直的品德。这一事例说明感恩可以从家庭中的点滴小事培养,父母的宽容与爱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并在感恩中成长进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让我们看到家庭在培养感恩之心方面的重要作用。5.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明朝末年,李香君与侯方域相爱,侯方域遭奸臣陷害,李香君为了坚守与侯方域的爱情和正义,不惜血溅桃花扇,以死明志。她的行为不仅是对爱情的忠贞,也是对侯方域知遇之恩的报答。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李香君用生命诠释了感恩与忠诚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古代女子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让我们看到感恩之心可以让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做出伟大而壮烈的举动。6.孙庞斗智:孙膑与庞涓曾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他,使其遭受膑刑。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最终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孙膑对庞涓的陷害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通过智慧和谋略保护了自己和国家,这是一种对正义和国家的感恩。他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是以更高尚的方式回报齐国的救命之恩和对正义的坚守,让我们看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历史背景下,感恩可以与智慧、正义相结合,成就更大的价值和意义。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分财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贪财,而是知道他生活贫困;管仲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也不认为他无能,而是时运不济。管仲感激鲍叔牙的理解与信任,后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下,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恩之情体现在他全力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而鲍叔牙的宽容与信任也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这一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朋友之间应相互理解、信任和感恩,在彼此的支持下共同成长进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8.程婴救孤:春秋时期,晋国赵氏被屠岸贾陷害,满门抄斩,程婴为了报答赵氏的恩情,舍弃自己的儿子,保全了赵氏孤儿赵武。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武抚养成人,最终赵武复仇成功,恢复了赵氏的地位。程婴的行为是感恩与忠义的极致体现,他不顾个人得失和生死,用一生的时间践行对赵氏的恩情,这种伟大的品德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为后世传颂,让我们看到感恩可以让人做出超越常人的壮举,成为人性光辉的典范。范文一:怀仁爱之心,绽人性之花西晋末年,顾荣将烤肉给予面露馋意的仆人,后在战乱中得仆人护卫。这一善举与报恩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性中善良与感恩的美好。在我看来,我们当怀仁爱之心,让人性之花绚烂绽放。怀仁爱之心,是对他人苦难的敏锐洞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蕾莎修女穿梭于印度的大街小巷,她看到了穷人的饥饿、病痛与无助,怀着对这些苦难生命的深切关爱,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为无数濒临死亡的人提供食物、医疗救助和住所。她不顾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艰辛,用心去感受他人的痛苦,用爱去温暖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正是这种对他人苦难的敏锐洞察,让她的仁爱之心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干涸的心灵,也让我们明白,只有关注他人的不幸,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善良,给予他人真正需要的帮助。怀仁爱之心,是跨越阶层的平等尊重。顾荣身为西晋名臣,却能打破阶层界限,给予仆人烤肉,这是难能可贵的平等尊重。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他高呼“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内涵:‘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不顾白人的反对和威胁,用和平的方式为黑人争取尊严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让黑人在种族歧视的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这种跨越阶层的平等尊重,如同桥梁,连接了不同阶层的人们,让仁爱之心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消除歧视与偏见,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怀仁爱之心,是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顾荣给仆人烤肉时,并未想过会得到回报,而这正是仁爱之心的纯粹之处。白求恩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抗日战争,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为无数受伤的战士做手术、治伤病。他不顾战火纷飞,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的医术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的行为没有丝毫功利性,只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如明灯照亮了黑暗的战争岁月,让我们看到仁爱之心的伟大力量,激励我们在生活中也能不计得失地去帮助他人,让善良的种子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让我们以顾荣为榜样,怀仁爱之心,关注他人苦难,尊重每一个人,无私奉献爱心。让人性之花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让世界因我们的仁爱而变得更加美好,向着人性的光辉顶点不断迈进,书写属于我们的温暖篇章。范文二:恩义存心,善德传扬西晋顾荣让肉于仆,后获仆人护卫,这一故事穿越千年,向我们诉说着恩义的力量。于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应恩义存心,将善德传扬,让人间充满温情与善意。恩义存心,是受恩时的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年少时贫困潦倒,幸得漂母施饭之恩,他铭记于心。后功成名就,韩信以千金相报,传为千古美谈。漂母的一饭之恩,在韩信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即便岁月流转,他也未曾忘却。这份铭记,是对恩情的尊重,也是人性善良的体现。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接受他人的帮助,无论是大恩还是小惠,都应像韩信一样,将其珍藏在心底,让感恩之情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暖力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他人的善意。恩义存心,是报恩时的果敢践行。顾荣的仆人在顾荣落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报恩的真谛。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在赴楚途中遭遇风雪,粮食不足,左伯桃为成全羊角哀,将衣服和粮食留给羊角哀后冻饿而死。羊角哀感恩左伯桃的深情厚谊,在功成名就后,为其厚葬,并拔剑自刎,以死相报。羊角哀的报恩之举可谓壮烈,他不顾生死,只为报答知己之恩。这种果敢的践行,让我们看到恩义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在面对恩情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感谢,而应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哪怕付出代价,也要让施恩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感恩,让恩义在行动中得以传承和彰显。恩义存心,是传恩中的爱心接力。当我们受恩而报时,这份恩义便如同火种,点燃了更多人的善良之心。在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照顾家人,医护人员康复后又投身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心接力,让恩义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循环。我们应积极参与到这个循环中,将自己所接受的恩义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善意。在传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让恩义的力量在社会中不断延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让我们铭记顾荣与仆人的故事,恩义存心,在受恩时铭记,在报恩时果敢,在传恩中接力。让善德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恩义的温暖流淌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向着爱心满溢的人间奋勇前行,共同谱写一曲恩义与善良的和谐乐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