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敕勒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位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是该单元第一篇《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以“想象”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画,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学情分析本诗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了《小小的船》《江南》《小池》等古诗、现代诗,初步有联系插图来理解诗句的意识。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含有“想象”元素的文章,关于“想象”有一定的学情基础和生活体验。但在具体想象画面进行语言表达时还需要教师点拨指引。教学时,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配乐、配图、语言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思。教学目标1.认识“笼”等4个生字,会写“阴、似”这两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情境朗读、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辽阔壮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笼盖、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疏通诗意。难点:通过情境朗读、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长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回忆所学,引出想象出示已学诗歌内容(《江南》《梅花》),提问学生读到这些诗句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引出“想象”,联系单元主题,导入本课。板书课题,解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任务一:朗读民歌,感受歌之声。活动1:初读民歌,互动正音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2.指生读,相机师评并强调“穹庐”“见”等重点字词的读音。3.指生读,根据评价标准,生生互评。4.齐读。三、任务二:想象画面,理解诗之意活动1:联系插图,寻找景物结合诗歌内容,联系插图,用“ ”标出诗歌中出现的景物。预设:敕勒川、阴山、天、四野、风、草、牛羊。活动2:方法指引,解决疑难用“ ”画出你觉得难理解的字或词语。预设:川、阴山、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句意思:借助工具书理解川、穹庐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阴山位置。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风吹草低现牛羊”。活动3:同桌合作,想象画面一人读古诗,一人闭眼想象画面,读后交换角色,交流所想象到的画面。分享提示: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播放草原美景视频)四、任务三:多样朗读,歌咏景之美活动1:古今对读,加深理解师:辽阔的敕勒大草原在雄伟的阴山下。生:敕勒川,阴山下,师:天空就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样,笼罩着大地。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师:天空蓝蓝的,宽广的草原没有边际。生:天苍苍,野茫茫,师:清风吹过,一群群牛羊在远处的牧草中显现出来。生:风吹草低见牛羊。活动2:男女对读,感受画面师:一句诗句就是一幅画面,想象着草原美景,此时我们来到了......男生:敕勒川,阴山下师:让我们骑着骏马去奔驰,我们看到眼前的天空就像......男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师:在这样的蓝天下,在这样的草原上,还有这样的美景......女生:天苍苍,野茫茫,师:这里的青草是如此的鲜美、茂盛,让我们一起赶着牛羊来放牧,于是我们有幸欣赏到了这样的人间美景......女生:风吹草低见牛羊。让我们把这样的人间美景铭记在心中,一起来背诵。活动3:代入身份,体会自豪当敕勒族人遇见外地人来此,他们会热情地向游人介绍,这时,他们会说......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当敕勒族人在大草原上奔驰,看到茂盛的青草和肥壮的羊群时,他们会兴奋地说......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他们被迫远走他乡、远离故土,他们仍会记得那片梦中的家园,他们又会念到......这一次,你体会到了敕勒族人对于它们家园是什么样的感情吗?预设:热爱、自豪、骄傲(聆听《敕勒歌》)五、任务四:仔细观察,认真书写。“似”:观察结构、宽窄、关键笔,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组词。六、作业布置:基础作业:1.背诵古诗。2.想象古诗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拓展作业:1.理解诗意,画一幅简笔画。2.朗读《忆江南》,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