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4.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信念。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正确认读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呢?你们不用急着回答老师,这节课学习完了之后再来告诉老师。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那年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生共写课题,教师解释崛起,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解或疑问吗?生1: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2:略师:你们很善于提问,老师相信你们读了课文之后,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吧!二、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师: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把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生汇报,教师适时点评)文中处处让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刚才老师看到大家都把第8自然段画了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8自然段,去看看租界那令人震惊的一幕吧。老师朗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抽学生说(略)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吧!(生齐读)师:同学们,这次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是这个可怜的妇女和那个洋人,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他们的呢?师:衣衫褴褛的被害人,得意扬扬的肇事者,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按常理来说,这个洋人轧死了妇女的亲人,他该怎么做?生回答略师: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生接读: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妇女,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师:这个妇女她也痛苦,也难受,可是中华不振,她能拿洋人怎么样呢?师:所以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国巡警身上。(大屏幕出示句子)师生合作读:这个妇女没有办法——她原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师:孩子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自己的同胞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谈看法)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齐读板书:中华不振啊!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生:没有)我们只看到: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生说(略)师:让我们紧握着拳头来读出我们的愤怒。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把拳头握紧,再读。生再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此时,你握紧拳头,想干什么?生发言略师:我们都想惩罚、处置那可恶的洋人。但,我们敢不敢惩处?生:不敢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因为“中华不振”啊!师:所以我们只能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请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真的是太平常了。就让我们回到百年之前的中国,去看看吧。(老师出示资料并适时解说)孩子们,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三、思考“中华不振”师:租界地里的一幕,才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生: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师: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在想着: 生1:略师:他还在想着: 生2:略师:他还会想着: 生3:略师: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响亮地回答: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又追问了一次,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拓展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一大批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之士,才有了我们和平幸福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强大了,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少年儿童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五、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切身体会立志“振兴中华”当效此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