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课件 地理 专题15 海水的性质(70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课件 地理 专题15 海水的性质(70张)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2025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专题15:海水性质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图示归纳和分析不同海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特点规律。(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绘制海水性质的思维导图,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联系生产生活,结合实例,说明和分析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二、考情分析
真题展示 命题方向
2024年浙江6月,1,2分 以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和洋流分布图为背景,考查等盐度线的判读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2024江苏,23(1),4分 以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和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二、考情分析
真题展示 命题方向
2024福建,6-7,6分 以海南岛东侧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海水温度因素。
2024安徽,12-14,9分 以全球海洋观测数据为背景,考查影响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因素。
2024山东,8-9,6分 以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为背景,考查影响海水盐度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023广东,19,8分 以日本海西部海水垂直交换减弱为背景,考查海水密度变化对其运动的影响。
2023海南,18(1),3分 以极地地区的某海域海水环流为背景,考查海水盐度变化对其运动的影响。
2023浙江6月,9,2分 以南半球某海域为背景,考查不同海域海水性质差异特点。
2023浙江1月,8,2分 以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2023江苏,1,2分 以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蒙基米亚为背景,考查海洋温度对旅游的影响。
2022广东,19,10分 以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为背景,考查海水性质温度、盐度的影响因素。
2022山东,13,3分 以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为背景,考查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2022山东,16(2),2分 以中美洲频受冷空气影响为背景,考查冷空气对海水温度的影响。
2022湖北,10,3分 以智利竹莢鱼洄游活动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2022北京,7,3分 以中国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科考为背景,考查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考情分析
真题展示 命题方向
2021广东,19,10分 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海水性质温度、盐度与溶解氧的含量关系。
2021天津,18(1),6分 以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2021福建,17,10分 以小黄鱼的洄游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2020江苏,30,8分 以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019江苏卷,30(2-3),5分 以阿拉伯海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2019-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点
提取考点: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重难点,常见考向)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重难点,常见考向)
3.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常见考向)
三、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一般从海洋微观区域或者某种海洋生物洄游活动为情境切入,以微观区域示意图和海洋探测数据图表为载体,主要考查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
③新趋势:近三年考查海洋密度内容较少,但是23年个别省份会结合海水运动(密度流)进行考查,如2023海南卷考到海水盐度差异引起密度差异的密度环流、2023广东卷考到的日本海西部海水垂直交换减弱等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过程中要结合时事或者真实生活情境,运用海水性质等相关理论等解释各种水方面的地理现象,学会举一反三。并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四、知识体系
海水性质
海水温度
分布规律
水平
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季节: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垂直
深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海陆分布(季节)、大气运动(水深)、海水运动(洋流)
主要影响
海洋航行运输、海洋生物分布、海洋大气(调节温度)、旅游等
海水盐度
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双峰型曲线)
影响因素
气候:温度、降水量、蒸发量
入海径流
海域封闭程度
洋流
结冰/融冰
主要影响
晒盐(条件:地形和气候)、养殖、供水
海水密度
分布规律
水平: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垂直: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影响因素
深度、盐度、温度
主要影响
水平: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流向密度大的
垂直:可能形成”海中断崖“,影响潜艇船只航行
考点突破
五、考点突破
1.海水温度
2.海水盐度
3.海水密度
01
海水温度
考点突破
海水温度
【情境导入】南来北往的沙丁鱼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每年2月,沙丁鱼向南回到厄加勒斯浅滩聚集。
问题1:5-7月和2月沙丁鱼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南来北往呢?
问题2:为什么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呢?
每年5-7月
北半球夏季
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西风漂流北上控制该地
途中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带来丰富饵料
水温低;洋流向北流动,沙丁鱼顺流迁徙
海水温度
【情境导入】南来北往的沙丁鱼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每年2月,沙丁鱼向南回到厄加勒斯浅滩聚集。
问题1:5-7月和2月沙丁鱼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南来北往呢?
问题2:为什么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呢?
参考答案: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海水温度
【情境导入】南来北往的沙丁鱼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每年2月,沙丁鱼向南回到厄加勒斯浅滩聚集。
问题1:5-7月和2月沙丁鱼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南来北往呢?
问题2:为什么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呢?
生物生存及分布条件
水温
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低
饵料
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
生存空间
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
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海水温度
【情境导入】南来北往的沙丁鱼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每年2月,沙丁鱼向南回到厄加勒斯浅滩聚集。
问题1:5-7月和2月沙丁鱼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南来北往呢?
问题2:为什么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呢?
参考答案: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1.海洋热量收支
问题:请根据下图示意图,分析海水温度的来源。
太阳辐射
蒸发
热量来源
热量支出
海水温度升高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最主要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高低,随着时间和空间分布而变化。
收入
支出
2.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读下图,描述世界海洋表层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分布规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
原因: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
2.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 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甲、乙、丙三个观测点排序,并说明理由。
2. 据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海水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三个观测站海域表层水温从低到高依次为丙、乙、甲
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丙、乙、甲
参考答案:理由:由图可知,三个观测站所处海域的表层水温从低到高依次为丙、乙、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即可得出三观测站所处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丙、乙、甲。
2.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 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甲、乙、丙三个观测点排序,并说明理由。
2. 据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2.答案:变化特点:
表层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理由: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少,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
总结:描述变化特点:
先总体趋势,后分段描述。
影响因素2:深度因素
2.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对比同一海区,说出夏季和冬季水温差异及其成因。
0℃25℃海陆分布:冬季,陆地比热容小,大陆降温快,温度较低,近岸的海水温度较低;夏季则相反。
从季节分布看,同一海域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一年中8月平均水温最高,2月最低。
世界大洋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世界大洋2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影响因素3:海陆分布
2.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据图分析洋流对流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
④洋流:同一纬度海域的东西方向的差异
暖流:水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增温作用。
寒流: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降温作用。
影响因素4:洋流因素
典例讲解
(2019年江苏卷)30.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图甲为“阿拉伯海海底地形图”,图乙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
说明得到太阳辐射量多
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该地区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长
靠近阿拉伯半岛周围为热带沙漠气候,陆地热辐射对海洋影响大
参考答案:
(2)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
典例讲解
(2019年江苏卷)30.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图甲为“阿拉伯海海底地形图”,图乙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说明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东南高
西北低
西部形成一个低温中心
参考答案:
(3)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形成一个低温中心。
总结: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点拨
海水温度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季节分布
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水温较低
纬向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
暖流经过水温较高
寒流经过水温较低
深度在1000米之内,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深度大于1000米,水温变化幅度不大,保持较低水温
总体: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
海陆分布
太阳辐射
影响因素
洋流
海水深度
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大气运动(冷气团(冷锋)降温)、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海水升温)、天气状况(多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海水温度高)等因素。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2)对海洋运输影响:
如北极东北航道缩短了亚洲东部到欧洲西部的航运距离,节省运输时间与能耗。经过高纬度地区,水温低,结冰期时间长,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与陆地相比,海水温度变化慢,变化幅度较小,且海洋占全球表面积的2/3。因此,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
(3)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对娱乐休闲的影响
材料: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图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葫芦岛、厦门、西沙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宜游泳。
(1)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2)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葫芦岛:7-9月 ;
厦门:5-11月;
西沙:全年皆宜
(2)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
原因: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则适宜游泳的时间也越长。
典例讲解
(2022年山东卷)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分析其原因。
影响水温的因素
纬度(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洋流
海水深度
大气运动
气候变化
天气状况
冷气团与表层海水热量交换使N海域表层水温低
强离岸风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寒流)降温
N海域表层水温低
参考答案:(3)受冷气团影响显著,降温幅度大;沿岸寒流降温。
典例讲解
(2023年江苏卷)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蒙基米亚拥有典型的砂质海岸,该地是游客全年与野生海豚互动的最佳地点。下图为“游客与野生海豚互动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游客在蒙基米亚全年都能与野生海豚互动,主要取决于( )
A. 海水密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温度 D. 海水水质
该地区纬度低,海水水温高
野生海豚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
海水密度、盐度 、水质对海豚的分布影响较小,ABD错误
C
02
海水盐度
考点突破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1)描述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并分析原因。(8分)
等值线空间分布特点
数值变化特征
走向/延伸方向
疏密程度
极值
相同点:等盐度线走向与海岸线基本一致
相同点:由近海向海洋盐度有所增大(由西向东盐度增大)
不同点:八月长江入海口等盐度线成舌形向外海沿伸,形成低盐度区
八月,降水量大,入海径流量越大,对盐度稀释作用强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1)描述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并分析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同:等盐度线走向与海岸线基本一致;由近海向海洋盐度有所增大(由西向东盐度增大)
异:八月长江入海口等盐度线成舌形向外海沿伸,形成低盐度区。
原因:八月,降水量大,入海径流量越大,对盐度稀释作用强。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2)分析淮河以北盐田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的原因。(8分)
晒盐的气象条件
气温高,蒸发旺盛
光照充足
多晴天,少阴雨天气
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夏季(7-8月)降水集中,云量大,盐产量低
冬季寒冷气温低,蒸发量小,不宜晒盐
春秋两季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更适合晒盐
春秋两季气温较高,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2)分析淮河以北盐田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2)淮河以北地区冬季寒冷气温低,蒸发量小,不宜晒盐;夏季(7-8月)降水集中,云量大,盐产量低;春秋两季气温较高,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2分);春秋两季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更适合晒盐。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3)被誉为我国“东南盐场”的莺歌海盐场为何布局在海南的西南部
晒盐的自然条件
气象条件
地形条件
海水盐度条件
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
山脉的背风坡
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高
远离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高
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海水盐度
【情境导入】我国的盐仓
材料一: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中国东部漫长海岸线上的晒盐条件优越,海盐产区集中。淮河以北的盐场生产期被分割成春晒和秋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收一季。东南沿海的盐场旺产期是在下半年,可以进行跨年度的冬春联晒生产。
材料二:我国东部沿海2月和8月海水盐度分布等值线图。
(3)被誉为我国“东南盐场”的莺歌海盐场为何布局在海南的西南部
参考答案:
(3)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近海无淡水河流人,盐度较高,晒盐时间短(2分);位于山地背风坡,且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睛天多,日照充足。
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读下图,描述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大致呈现双峰型曲线。
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读下图,描述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赤道海域:全年高温多雨,蒸发强烈,但降水充沛,盐度较低;
副热带海域:全年炎热少雨,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两极海域:温度低,蒸发量小,加之反复结冰、融冰,盐度偏低;
影响因素1: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降低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升高
影响因素2:结冰/融冰
结冰:盐度升高
融冰:盐度降低
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比红海(世界上盐度最高海区)和波罗的海(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分析其成因。
因素 盐度最高的海域 盐度最低的海域
红海 波罗的海
气候
淡水 汇入
海域 形状
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位于副极地海区,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两岸为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
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注入
海域较封闭,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海域封闭,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2.海水盐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
海水晒盐
海洋化工
影响水产养殖
①建造盐场,晒盐制盐。
②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③发展海水养殖。
④海水淡化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足淡水资源,如提供工业冷却水。
(2024年江苏卷)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注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
该海域是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流入北海的通道,影响大
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度影响。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盐度低
典例讲解
(2024年江苏卷)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官方答案】(1)受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影响大;周边淡水注入多;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任答2点得4分)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1月卷)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洋流、洋流 B. 纬度、洋流 C. 径流、纬度 D. 洋流、径流
P地有寒流经过
水温降低,海水的蒸发作用减弱
海水盐度升高
Q海域有亚马孙河注入
带来大量的淡水
稀释盐份,海水盐度降低
主要因素分别是洋流和径流
D
归纳总结:不同海区盐度的比较方法
方法点拨
不同海区的盐度比较,一般先考虑纬度的差异,不同纬度海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盐度也不同。
同一纬度海区盐度比较
首先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受寒流影响的海域,海水蒸发减弱,盐度较低;受暖流影响的海域,蒸发量增大,盐度较高。
其次考虑近海岸地区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流水注入量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河水注入量较小的海域,受河水稀释作用弱,盐度较高。
归纳总结:影响盐度因素
方法点拨
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结冰、融冰
海区封闭度
淡水注入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较高
盐度稍低;
河流等淡水注入越多,海水盐度越低。
洋流
暖流的盐度较高
寒流的盐度较低
海区越封闭,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越少,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海水
盐度
降水量<蒸发量
结冰,盐分析出,盐度升高
融冰,盐度降低
03
海水密度
考点突破
材料:2014年某个夜晚,我国的372潜艇正潜向大海深处。
半夜,艇内响起警报:掉深了!这次掉深可不是普通的掉深,而是遇到了海底断崖,就像疾驰的汽车突然遇到悬崖一样。在潜艇急速下沉过程中,全艇官兵沉着应对,最终化解了这次险情。
2014年,海军授予372潜艇一等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签署命令,授予海军372潜艇“践行强军目标模范艇”荣誉称号。
1.你知道“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2.这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海水密度
海水盐度
1.海洋表层密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3或g/cm
读下图,描述世界海洋表层密度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密度增加迅速。高纬度海区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特殊海区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影响因素:纬度
温度、盐度、深度
1.海洋表层密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温度
盐度
深度
温度增加
密度减小
热膨胀
盐度增加
密度增大
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深度增加
密度增大
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和深度(压力)(正相关)。
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拓展:海中断崖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
有时候,该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2023年浙江6月卷)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密度最低 B. 丁盐度最小 C. 甲盐度大于丁 D. 乙密度大于丙
S
A: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
B:丁地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
C:甲地水温低于丁地,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
D:乙地水温低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
D
典例讲解
04
试题演练
(2024年安徽卷)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2中7—8月份表层与50m深度海水温度相近,主要是因为( )
A 西南季风强劲,形成持续大量降雨 B. 西南季风强劲,带动下层海水上涌
C. 热带气旋活跃,减少太阳直接辐射 D. 热带气旋活跃,消耗海洋表层热量
阿拉伯海7、8月分西南季风强劲,但西南季风来源地水汽并不充足,且降水对海水温度影响不大,A错误
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活跃在4-6和9-11月,为海水表层温度较高的季节,7-8月该地热带气旋发育较少(不活跃),C、D错误
B
该海域夏季7、8月份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和50米深度海水温度相近。所以B正确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福建卷)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 (水深38 m) 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图2 (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完成6~7题。
6. 7月 13 日~16 日,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D
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和底层水温都呈下降趋势
离岸风加强→海水离岸流加强→海平面下降→底层海水补偿上升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流加强→底层水温降低。
“西南风”是海南岛东面近海7月的离岸风,故D选项正确
A选项“东北风”和B选项“东南风”对海南岛东面近海而言均为向岸风,不会导致海水离岸运动,也不会引起海平面下降和底层水温降低。
折线图中“7月”等关键信息,结合海南岛整体位置和7月天气气候特点,观测期间海南岛出现连续4天的西北风且风力较强劲的概率极小; 另外,西北风越过青藏高原直接影响海南岛且能维持强劲风力的概率也很小。因此,C选项错误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福建卷)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 (水深38 m) 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图2 (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完成6~7题。
7. 7月 18 日~20 日, 海南岛东面近海
A. 气压升高
B. 海水流动减弱
C. 风速加大
D. 海水蒸发减小
7月18—20日海南岛东面近海的海平面逐渐升高
同理,表层水温升高导致海水蒸发增强,故D选项错误
B
此期间离岸风(西南风) 减弱,海水的离岸运动也减弱,故B选项正确,C选项“风速加大”错误
海水的离岸运动减弱
底层冷海水的补偿上升也减弱
表层水温相对升高
近海面的气压降低(无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A错误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2年湖北卷)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盛行风向
B. 海水温度
C. 距陆远近
D. 种群规模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南半球中纬度
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竹筴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
冬春季节
夏秋季节
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
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
夏秋相反,鱼群向南洄游
无关,CD错误
B
海水温度有关,B正确
(2022年湖北卷)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
A. 冬季产卵
B. 顺流洄游
C. 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 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产卵场在翌年2月(夏季产卵)A项错误
经度方向上,主要是由于智利竹筴鱼会逆西风海流向西洄游,致使大个体鱼偏西,B项错误
幼鱼
成鱼
成鱼鱼群最适觅食海区温度相幼鱼鱼群温度低所致
所以成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D错误;
成鱼分布:产卵场的偏南、偏西水域
幼鱼分布:产卵场的偏东、偏北水域
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正确
C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3.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 成本过高 B. 破坏环境 C. 资源量不足 D. 市场需求不足
题组1(考点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 不会破坏环境,B错误;资源充足和市场需求大,CD错误
气温最低
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A项正确
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B项正确
B
A
A
拓展点拨:海冰影响因素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和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 )
A. 持续升高 B. 持续降低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先升后降,C正确
C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山东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M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
(北半球7月)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离岸风)
离岸流导致底层营养盐类上泛
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密度较高,C 项正确
1月、4月、10月该海域上升流不强,营养物质较少,浮游生物密度较小,ABD错误
C
影响浮游生物的因素:温度、营养盐、有机质、水体透明度、光照。
(2024年山东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径流 D. 洋流
12月-次年1月,为逆时针,受北部稀释海水影响小,海水盐度高,选择D项
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陆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和降水变化均较小,可以排除A和B项;
岛屿所带来的陆地径流量不大,因此可以排除C
D
7-8月份,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
将孟加拉湾北部的入海径流稀释海水带到N区域
N区域海水盐度低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安徽卷)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浮标获取的数据显示,在200~500m深度,甲海区海水年均盐度高于乙海区,主要原因是甲海区( )
A. 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
B. 蒸发旺盛
C. 缺少陆地淡水注入
D. 降水稀少
A
B:甲乙两海区均位于热带,气温高,蒸发差异不大,B错误
甲地靠近红海等高盐度海区,来自副热带封闭高盐海域红海和波斯湾底层的高盐海水进入阿拉伯海200m-500m水层,使其盐度加大,A正确
C:乙地远离陆地,无河流注入,C错误
D:甲乙降水稀少,差异不大,D错误
BCD:注意题干仅强调200-500m深度,而非表层。蒸发、降水、陆地径流主要影响表层海水盐度,所以BCD错误。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2年山东卷)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图4),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13~15题。
13. 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 甲乙丁丙 B. 甲丁乙丙
C. 丙乙丁甲 D. 丙丁乙甲
30°N
副热带高压
丙地纬度最低
丙地海水盐度最高
甲地纬度最高
丙地海水盐度最低
气温高,蒸发强
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气温低,蒸发弱
受西风控制长,降水多
乙丁位于同一纬度
乙地有河流汇入
丁地无河流汇入
地表径流汇入,对海水盐度稀释作用强
乙地海水盐度较丁地低
海水盐度由高到低排序:丙丁乙甲,D正确
D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厦门二检卷)河口湾是指被海水侵淹的河口区。某河口湾(图)水深大多不足5米,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表层水体性质时空差异显著,含沙量冬季高于夏季,pH值由西向东呈升高趋势。20世纪60年代河流上游建坝后,入湾年流总量变化不大,但季节差异变小,河口湾表层水体性质出现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表层水体性质指标中,在该河口湾东西方向上的分布特征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 夏季盐度 B. 夏季含沙量 C. 冬季pH值 D. 冬季密度
【7题详解】
河口湾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夏季盐度受径流影响,径流带来大量淡水,盐度由西向东升高;冬季pH值受径流影响,径流带来大量的酸性物质,pH值由西向东升高;冬季密度受径流影响,径流带来大量的淡水,密度由西向东升高。而夏季含沙量受潮流影响,潮流将泥沙带入河口湾,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潮流向右偏,因此夏季含沙量东岸大于西岸,分布特征与其他三项不一致。B正确,选项A、C、D错误。故选B。
B
题组2(考点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2024年厦门二检卷)河口湾是指被海水侵淹的河口区。某河口湾(图)水深大多不足5米,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表层水体性质时空差异显著,含沙量冬季高于夏季,pH值由西向东呈升高趋势。20世纪60年代河流上游建坝后,入湾年流总量变化不大,但季节差异变小,河口湾表层水体性质出现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8. 上游建坝导致该河口湾表层水体( )
A. 冬季pH值升高 B. 夏季含沙量降低 C. 冬季温度降低 D. 夏季盐度升高
【8题详解】由材料“含沙量冬季高于夏季”结合该河流所在纬度,可以判断,该河夏季径流量大于冬季,但含少量冬季高于夏季,说明泥沙主要来自潮流,因此上游建坝对河口湾的含沙量影响不大,B错误;建坝可能改变河流的水质,但pH值的变化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体中的溶解物质、生物活动、气候变化等。上游建坝对冬季pH值的直接影响可能并不显著,排除A;冬季温度主要受到纬度、地形、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上游建坝对冬季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排除C;上游建坝会使河流下游夏季径流量减少,导致河口湾受潮流影响更大,因此会使夏季盐度值升高,D正确。故选D。
D
题组3(考点3: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及其影响)
锋面是大气和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河海相遇处,由于河流淡水与海洋水密度不同,会形成“海洋锋”,当两种水体除了密度不同还伴有水色差异时,就会形成“水色锋”。如下图示意黄河河口处“水色锋”。能正确表示黄河河口处“水色锋”结构的示意图是( )
【详解】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在河海相遇处,由于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密度不同,也会形成“海洋锋”,当两种水体除了密度不同还伴有水色差异时,就会形成“水色锋”。海洋咸水密度大,河水淡水密度小,所以,在河海相遇处,顺着河水的流向,河水覆盖在海水的上面,下层是海水,上层是河水,A图符合。BCD错误。故选A。
A
(2023年海南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左图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右图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左图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盐度高
密度大
水面低
盐度低
密度小
水面高
高到低
下层海水从高盐度海区流出
海水下沉
海水上升
【答案】(1)表层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水面低;表层海水盐度小,密度小,水面高;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流向高盐度海区,下层海水从高盐度海区流出;垂直方向,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海水下沉,表层海水流出,下层海水上升,形成闭合环流。
题组4(考点4:海水理化性质变化与海水运动)
(2023年广东卷)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城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城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①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影响显著
②冬季气候变冷,西部沿海海域常海冰形成
③寒冷时期,日本西部海域曾今与外海分隔
④周边外海寒暖流经过通道在日本海交汇
题组4(考点3:海水理化性质变化与海水运动)
(2023年广东卷)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表层(上层)海水
深层(下层)海水
①盛行风主导动力
(风力减弱)
带动
③洋流:
与外海交换减弱
寒暖流交汇少
②密度:
上下层海水密度等性质差异(上层大,下沉小)减小
吹拂
夏季风势力减弱,冬季风势力增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减小
海陆温差变小
日本西部海域与外海分隔通道阻塞
气候变冷
海面结冰
范围扩大且历时长

海面冷缩下降
题组4(考点3:海水理化性质变化与海水运动)
(2023年广东卷)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城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城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参考答案:
气候变冷,夏季风势力减弱,海水扰动减少;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海冰范围扩大且历时长不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海平面下降,日本海与外海交换减弱,洋流影响减弱。
题组4(考点3:海水理化性质变化与海水运动)
题组5(考点5:海水理化性质的影响)
(2024年安徽卷)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全球海洋观测网获取的海量数据可应用于( )
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 ②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
③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 ④指导远洋捕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根据材料,该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面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可知,这些海量数据可以为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提供依据,以及提高长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能力,指导远洋捕捕鱼意义重大,所以①②④正确,但不能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所以③错误,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