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 2025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升级,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命题。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数智时代生产力的跃升定性,为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定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意义阐释上,现有研究将其核心内涵总结为“新”与“质”两个方面,即“创新”与“提质”。“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创新,例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技术投入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则来源于各要素生产实现的“额外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提质”则包含多层面意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各类要素指标的优化与深化,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另一方面也指生产力提升的最终目的,例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增长。“创新”与“提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便是“以新促质”,生产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既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阐释上,现有研究在经典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作出了延伸与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典的生产力理论即马克思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定义为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首先,劳动者要素即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劳动力,人的需要构成了一切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核心目的。与此同时,在劳动生产输出过程中的智力、技能水平等同样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者进行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原料等。劳动对象即劳动实践的对象,在现实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各类产业领域。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经典生产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前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理论主干在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中,演变为由“全要素—科技—产业”构成的逻辑框架。依此逻辑,“要素深化—技术变迁—产业迭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主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其中,新质生产力意蕴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还以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表征。(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竞争环境加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B.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应对其多加保护和重视。C.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D.新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纯依靠金钱投入、技术投入来发展生产力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B.“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系统中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采取了逐步放开二孩、三孩的政策。C.“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言论都具体而形象地切合了新质生产力理论。D.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着重大作用。3.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分析,但两者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前者从新发展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概念切入,后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切入。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理论主干“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供理论基础,使观点更加可信。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言论,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且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具有深度。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4.根据材料内容和右侧的图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会引起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的更新。B.生产关系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C.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当下的社会生产。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角度,为图中新桥产业园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提出合理化建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乡村教师(节选)刘慈欣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量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发射奇点炸弹!”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闪起,然后慢慢消失……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 3 号行星。开始检测 3号行星检测,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随机点检测。”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开始 3C 级文明测试。”1号测试题未通过,2 号测试题未通过……10 号测试题未通过!“发射奇点炸弹!”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11 号测试题未通过!12 号测试题未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通过!确定 3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 3C 级,是 5B 级!”参议员惊呼起来。“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大约每秒 1 至 10 比特。”“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 1至 10 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 5B 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育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但,阁下,确实如此。”“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他们被称为教师。”“教——师?”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老师为了救自己被狼咬死,“他”这一生就属于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反映了乡村教师的职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B.当地球即将遭受毁灭的时候,是最高执政官下命令“继续测试”,也正是他这个判断,让孩子们有机会通过测试,拯救了地球。C.李老师作为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推动了地球人类文明的进步,他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人类的赞叹和敬佩。D.通过舰队的最高统帅与上尉的对话,文本巧妙地点出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价值与意义,也自然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的独特体验。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补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乡村教师悲剧的命运,而他“没有钱”治病,却有钱“买书”,也可见其可贵的品质。C.“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串联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也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D.娃儿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从侧面凸显了乡村教师的人物形象,也留给了读者深深的思考。8.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事线索。9.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建中初年,李希烈自蔡陷汴,驱兵东下,将收江淮,宁陵守将刘昌以兵二千拒之。希烈众且十倍,攻之三月,韩晋公以三千强弩,涉水夜入宁陵,弩矢至希烈帐前。希烈曰:“复益吴弩,宁陵不可取也。”解围归汴。后数月,希烈骁将翟辉以锐兵大败于淮阳城下,希烈且蹙,弃汴归蔡。后司徒刘公玄佐见昌,问曰:“尔以孤城,用一当十、凡百日间,何以能守?”昌泣曰:“以负心能守之耳。昌令陴者曰:‘内顾者斩’昌孤甥张俊守西北隅,未尝内顾,摔下斩之,军士有死志,故能坚守。”因伏地流涕。司徒刘公亦泣,抚昌背曰:“国家必以富贵尔。”(节选自杜牧《宋州宁陵县记》)材料二:杜牧记刘昌守宁陵,斩孤甥张俊事,史臣固疑之,然但以理推,未尝以《李希烈传》考之也。希烈围宁陵时,守将高彦昭,昌乃其副,贼坎城欲登,昌盖欲引去,从刘元佐请兵,出不意以捣贼。彦昭誓于众曰:“中丞欲示弱,覆而取之,诚善。让我为守将,得失在生人。今士创重者须供养,有如弃城去,则伤者死内,逃者死外,吾民尽矣。”于是士皆感泣,请留,昌大惭。则全宁陵,昌安得全攘其功耶?计刘元佐间能拒守当在彦昭,不在昌也。牧好其意,欲造作语言为文字,故不复审虚实。希烈围宁陵四十日,而谓之三月;城不陷,以元佐救兵至,败希烈,而云韩晋公以强弩三千,希烈解围,皆非是。士固有幸不幸高彦昭不得立传计是官不至甚显而死故昌得以为名。赵充国云:“兵者,国之大事,当为后法。”昌为将固多杀,正使有之犹不足为法,况未必有。聊为辩证,以信史氏之说。(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士固有幸 A不幸 B 高彦昭不得立传 C 计 D 是官不至甚显 E而死 F 故 G 昌得以为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增加,与《孟子》“曾益其所不能”的“益”意思相同。B.富贵,使……富贵,使动用法,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习”用法不同。C.者,判断句的标志,与《庄子》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者”用法相同。D.法,标准,准则,与成语“道法自然”的“法”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杜牧记载,刘昌率两千士兵顽强抵挡李希烈近两万大军,最终等来韩晋公的强大支援,迫使李希烈解围而去。B.在杜牧笔下,刘昌军令如山,大义灭亲,他通过斩杀孤甥,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但这也让他内心异常痛苦。C.关于刘昌的军事策略,叶梦得并没有全盘否定,但在对高、刘二人事迹的对比性叙述中流露出了褒高贬刘的倾向。D.叶梦得认为,杜文中丝毫没有叙及高彦昭,除了杜牧对刘昌有感情偏向之外,主要是高彦昭官职不够显赫的缘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以孤城,用一当十,凡百日间,何以能守?(2)史臣固疑之,然但以理推,未尝以《李希烈传》考之也。14.叶梦得认为杜牧所记不实,因此“聊为辨正”,他做了哪些“辨正”?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送人游杭石延年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所在的地方尚是寒风猎猎,人们还穿着貂皮衣服,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则已经水草泛绿,春意融融,令人向往。B.诗人运用想象,依次描写了杭州的五湖、楚桥、水荇、云彩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杭州一带美景的热爱之情。C.颔联中的“期”字生动表现出五湖对吴客到来的期待,而这其实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到达杭州后尽情游玩的祝愿。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并没有着重表现诗人的不舍和伤感,反而含有豪迈之气。16.诗歌写的是现在送友人到杭州游览,为什么在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到“前秋”的计划?四、默写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即将成年的小明希望未来能靠自身的决定和努力成为仁德之人,而不是依赖他人。《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他的座右铭。(2)一轮明月,两种感情。《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营造了月光倾洒花树,幽静甜蜜的意境;而《扬州慢》中,则用“____________”渲染出了冷寂孤绝的氛围。(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亲人分别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只有深情的凝望。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达无言无声却情思悠长的诗(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1)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就是永远。热带的树,(2)__________________。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3)__________________。将这种“双标”体现得(甲)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乙)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为开头的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22.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六、材料作文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怀念过去,是不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展望未来,是不是在前行的路途中望梅止渴?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意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1.答案: B2.答案: B3.答案: A4.答案: D5.答案: ①创新:新桥产业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加强生产创新,提高生产效率。②提质:对接高校,大力引进和培养智能驾驶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④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⑤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积极投身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6.答案: C7.答案: B8.答案: ①本文采用双线结构。②一条线索是老师上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地点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另一条线于是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寻找并保留 3C 以上的文明,地点是在外太空。③两条线索在小山村成为探测点时交汇,两条线索让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9.答案: 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 3C 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 5B 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10.答案: BCF11.答案: C12.答案: B13.答案: (1)你凭借孤城,用一个人抵挡十个人,总共一百天以内,为什么能够守住?(2)史官本来就怀疑它,然而只是依据常理推断,未曾依据《李希烈传》来考察。解析: 参考译文:材料一:建中初年,李希烈从蔡州攻陷汴州,驱使军队向东进发,将要夺取江淮地区,宁陵守将刘昌率领两千士兵抵御他。李希烈的兵力将近是他的十倍,攻打了三个月,韩晋公率领三千强弩手,涉水在夜间进入宁陵,弩箭射到了李希烈的帐前。李希烈说:“又增加了吴地的弓弩,宁陵攻取不了了。”于是解除包围返回汴州。几个月后,李希烈的猛将翟辉率领精锐部队在淮阳城下大败,李希烈处境窘迫,放弃汴州返回蔡州。后来司徒刘玄佐见到刘昌,问道:“你凭借孤城,用一个人抵挡十个人,总共一百天以内,为什么能够守住?”刘昌哭着说:“因为有负心的手段才能守住啊。我命令在城墙上守卫的人说:‘往城内看的斩首!’我的孤外甥张俊守卫西”于是伏在地上流泪。司徒刘公也哭了,抚摸着刘昌的后背说:“国家一定会因为这一功劳让你富贵的。”材料二:杜牧记载刘昌守卫宁陵,斩杀孤甥张俊这件事,史官本来就怀疑它,然而只是依据常理推断,未曾依据《李希烈传》来考察。李希烈围攻宁陵的时候,守将是高彦昭,刘昌是他的副手,贼寇挖城墙想要登城,刘昌大概想要领兵离去,向刘元佐请求援兵,出其不意地攻击贼寇。高彦昭向众人发誓说:“中丞想要显示弱小,再返回来进攻敌军,诚然很好。然而我是守将,得失在于保全百姓生命。如今受重伤的士兵需要供养,如果放弃城池离去,那么受伤的会死在城内,逃跑的会死在城外,我们的百姓就完了。”于是士兵们都感动哭泣,请求留下,刘昌非常惭愧。那么保全宁陵,刘昌怎能完全占取这个功劳呢?谋划刘元佐参与能够抵抗守卫应当在高彦昭,不在刘昌。杜牧内心对刘昌有好感,想要编造话语写成文章,所以不再审查事情的真假虚实。李希烈围攻宁陵四十天,却称说是三个月;城池没有陷落,是因为刘元佐的救兵到来,打败了李希烈,却说韩晋公凭借三千强弩,李希烈解除包围,都不对。士人本来就有幸运和不幸运的,高彦昭没能立传,估计是官职没有到怎么显赫就去世了,所以刘昌能够因为这一战役成名。赵充国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应当成为后世的法则。”刘昌作为将领本来多杀戮,即使真有这事也不值得作为法则,何况未必有这事。姑且进行辨正,以证实史官的说法。北角,未曾往城内看,就被拽下来斩首了,军士们有拼死的决心,所以能够坚守。14.答案: ①宁陵守将是高彦昭,刘昌只是副将;②刘昌主张弃城,高彦昭反对并率众坚守;③围城时长为四十日而非三月;④援兵是刘元佐而非韩晋公。15.答案: B16.答案: ①在这里提及“前秋”,暗示诗人曾计划和友人前往钱塘,一同欣赏八月龙山的潮汐,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②在诗歌结尾提到“前秋”的计划,将时空扩展到过去,表达游览杭州是诗人早有的心愿,更加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美景的喜爱之情。③友人如今能够前往两人“前秋”拟定出游的钱塘之所在——杭州,这令诗人心生羡慕之情。17.答案: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月照花林皆似霰;冷月无声(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8.答案: 甲:淋漓尽致乙: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19.答案: 示例: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20.答案: ②改为: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⑥改为: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或:因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21.答案: (1)遇不到其他树种(2)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3)可以说是非常“双标”22.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社交行为特征,新颖有趣。②“社恐”和“社牛”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和亲近感。③使用流行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