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村民李某一家年收入4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收入150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5000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21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2000元。材料中李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别是(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③打零工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2.2024年6月,小张一家收入如下:张父投资民营企业经营获利5万元,张母在公办学校工资收入7000元,小张在国企上班工资5000元,转让发明专利收入3万元,家里储蓄存款收益2万元。依据材料,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小张家劳动性收入42000元,管理要素收入5万元②我国坚持和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③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④转让发明专利收入作为第三次分配给予法律确认,有助于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小明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业余爱好是写作和发明。以下是他2023年的个人收入记录:工资及奖金 稿酬所得 转让专利 存款利息近16万元 15000元 10万元 5300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体现效率、促进公平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③收入以劳动性收入为主体,收入来源多样化④转让专利属于增加转移性收入的重要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为了更好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需要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下列说法符合上述制度要求的是( )A.在初次分配阶段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重点关注公共利益和相对弱势群体B.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阶段要坚持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者合理倾斜C.健全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D.建立健全数据要素登记及披露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打破“数据垄断”,促进公平竞争5.下表是我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部分)项目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数量 1260582亿元 39218元 51821元 21691元增长率 5.2% 6.3% 5.1% 7.7%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此可知( )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③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缩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例题:知识无价,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带来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变革,让知识付费成为一股新潮流。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知识付费( )A.属于财产性收入 B.属于劳动性收入C.属于按劳分配 D.属于再分配7.变式题1:近年来,M县立足土地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发展庭院经济带动农牧民多元增收为补充,不断释放庭院经济发展红利,用发展见证“小庭院”的“大前景”,实现收入多元化。下列对M县村民收入来源分析正确的有( )①劳动性收入:李嫂受雇在果园采摘水果,月工资2000多元②财产性收入;老孙办养鸡场,去年纯利润达到5万元③经营性收入:老王将闲置房屋租给旅游商户,获租金1万元④转移性收入:受灾后,农户老杨收到政府救灾补贴3000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年下半年农民李某的家庭收入记录单如下:总收入为4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收入3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4000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容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800元.对张某家庭收入记录单解读合理的是( )①承包耕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③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属于再分配所得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9.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并提出帮扶的各种具体措施。这将有助于( )A.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B.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C.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0.下表为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①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做大农村蛋糕,增进民生福祉③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某中外合资公司规定,每年将利润的10%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其构成如图。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该公司( )①坚持按要素分配的制度②缩小员工收入差距,落实同工同酬③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注重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D.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13.针对漫画反映的问题,我国应该( )A.清理规范企业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B.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C.积极鼓励个人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 D.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劳动收入14.下表为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状况。由表中内容推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指标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来源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绝对量(元) 27561 11272 11950 3235 1780 3768同比增长(%) 4.6 6.8 5.8 6.4 2.1 5①协调发展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②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保护劳动所得③经营净收入涨幅居首,得益于按要素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加持④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内需的扩大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下面图表为2019—2023年国内旅游部分统计数2019—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统计情况注:2019—2023年我国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增长趋势由图表信息,可以推断出( )①居民国内出游人次持续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②国内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挑战与压力,但长期向好③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有利于扩大旅游消费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6.下表是我国202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结构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收入类型 收入金额(元) 增长幅度 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工资性收入 11950 8.8% 57.6%经营净收入 3235 6.4% 15.6%财产净收入 1780 2.1% 8.6%转移净收入 3768 5.0% 18.2%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 ②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③通过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④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转移性支付比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沉睡”资源巧盘活,本土企业稳增长,产业小镇愈发“跑火”。在东桥镇杨源村的一栋民房外,悬挂着“萍乡市湘东区博恒网帽厂”的招牌,民房内的生产车间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30余名女工坐在缝纫机前,赶制着假发网帽。这是利用闲置的民房开办的生产车间。博恒网帽厂是东桥镇土生土长的村集体企业。“我们把车间建在村里,就是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上下班时间自由,村民都蛮喜欢这种就业形式。”网帽加工厂负责人介绍。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概述东桥镇的做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借鉴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财富积累机制是指财富通过何种形式取得、以何种手段实现并以何种方式积累的机制,同时通过何种政策手段调节财富积累速度,使财富积累合理合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财富积累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和个人财富拥有量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努力推动收入分配领域实现社会公平。(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简要分析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重要意义。(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新修订的慈善法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社区慈善,培育社区慈善组织,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慈善信托,鼓励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正是“五社联动”的生动写照。该项目在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建立相关社区基金,每个社区基金由T企业基金会资助20万元(两年各1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同时要求每个社区基金每年撬动一定的社会慈善资金。项目还通过T企业公益平台,创新社区基金募集机制和办法,动员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公益服务捐赠资金和物资,使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项目还搭建专业督导体系,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担任总督导,遴选一批理论与实务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领域专家,组成一支不少于20人的全国督导团队。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社区基金对第三次分配的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秩序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其中最大的差距是财产性收入差距,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土地收益)需要得到更有效地保障。二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的东部地区差距较为明显。三是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资本偏向型收入分配越来越明显,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需要调整。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就需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以防止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进一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C D B B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A D C1.B【详解】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均属于按劳分配,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①入选。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合法的财产性收入,②不选。③:打零工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③入选。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属于再分配所得,而不是初次分配所得,④不选。故本题选B。2.C【详解】②③:材料中,小张的父亲是民营企业投资与经营者,母亲和小张分别在公办学校和国企上班,这其中有多种所有制,也有多种分配方式,既体现所有制层面,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体现我国分配制度层面,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中,劳动性收入是张母和小张的工资收入,共 12000 元,①不选。④:转让发明专利收入属于初次分配,④不选。故本题选C。3.C【详解】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①错误②③:通过材料中小明“工资及奖金、稿酬所得、转让专利、存款利息”收入记录,可以看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中,小明的工资及奖金收入最多,表明其收入以劳动性收入为主体,②③符合题意。④:转让专利是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方式,不是转移性收入的重要方式,④错误。故本题选C。4.C【详解】AB: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应在初次分配阶段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者合理倾斜,在再分配、第三次分配阶段重点关注公共利益和相对弱势群体,AB错误。C: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需要健全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C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该选项体现的则是“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中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5.D【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①不符合题意。③:从现实来看, 财产性收入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③错误。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全国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说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②符合题意。④: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缩小,④正确。故本题选D。6.B【详解】A: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包括因动产和不动产所产生的收入,知识不属于资产,A排除。B: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知识属于个人的脑力劳动成果,B符合题意。C: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材料中不一定是公有制经济,C排除。D: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材料不涉及再分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B【详解】①:李嫂受雇果园采摘水果,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月工资2000多元,属于劳动性收入,①正确。②:老孙办养鸡场,去年纯利润达到5万元,属于经营性收入,而非财产性收入,②错误。③:老王将闲置房屋租给旅游商户,获租金1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而非经营性收入,③错误。④:受灾后,农户老杨收到政府救灾补贴3000元,属于转移性收入,④正确。故本题选B。8.B【详解】①:承包耕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①错误。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因为该收入是凭借要素取得的收入,②正确。③: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所得,③错误。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属于再分配所得,因为这些补贴来源于政府支出,④正确。故本题选B。9.B【详解】B:《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并提出帮扶的各种具体措施。这将有助于贯彻落实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B符合题意。A:《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有利于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不涉及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A与题意不符。C: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在的分配制度,居民收入来源已经多样化,C错误。D:《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有助于贯彻落实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而不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错误。故本题选B。10.C【详解】①:材料体现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和同比增长的数据比较,未体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排除。②:农村居民的收入总量低,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做大农村蛋糕,增进民生福祉,②正确。③: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但是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③正确。④: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快于城镇,但并未体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④排除。故本题选C。11.B【详解】①④:该公司每年将利润的10%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将公司利润与员工收入结合起来,坚持按要素分配的制度,注重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①④正确。②:材料没有涉及缩小收入差距和同工同酬,②排除。③:企业分配不属于再分配,③排除。故本题选B。12.C【详解】ABCD: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这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C正确,ABC排除。故本题选C。13.B【详解】ACD:漫画反映的是老板工资超出员工工资100多圈,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没有体现隐性收入、非法收入、机会公平,也没有涉及劳动收入的保护问题,ACD不符合题意。B:针对漫画反映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B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4.A【详解】①: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看,协调发展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①正确。②:从各种来源收入的绝对量对比看,工资性收入绝对量最高,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保护劳动所得,②正确。③: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不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③排除。④:表格仅展示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状况及来源,并未明确体现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和内需的影响,无法得出该结论,④排除。故本题选A。15.D【详解】①:由图表信息可知,居民出游人次并非持续增长,①错误。②:通过2019-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文旅行业发展存在挑战与压力,但长期向好,②正确。③:材料图表内容及注释不能体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③不合题意。④:2019-2024年我国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增长趋势,这说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文旅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④正确。故本题选D。16.C【详解】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群众的工资性收入,而不是经营性收入,①错误。②: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可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②正确。③:通过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可以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③正确。④在现有基础上盲目提高转移性支付比例最终会减弱群众的财富创造能力,④错误。故本题选C。17.①发展经济是增加收入的基础。东桥镇优化资源利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就业。东桥镇盘活“沉睡”的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保证了农民增收。③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东桥镇企业实行多劳多得,增加人们的劳动报酬。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东桥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共赢发展,让更多农民获得增收的机会。18.(1)①引导居民以正当合理的途径积累财富,拓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获得财富的渠道,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①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让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充分共享的制度体系。②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财富分配格局,落实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不断健全财富积累体制机制。③不断健全财富积累的宏观治理机制,确立促进公平、体现效率的财富积累导向,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国民财富的持续积累与充分共享,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9.①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慈善法鼓励发展社区慈善,培育社区慈善组织,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慈善信托,鼓励五社联动,有利于为加强和完善第三次分配提供制度保障。②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和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有利于营造全社会“人人慈善、人人受益”的氛围,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慈善观念,自觉加入慈善活动,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发展。③着力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提升慈善组织的专业水平,有利于为促进第三次分配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④加强对慈善的监管,规范慈善组织行为和慈善活动,提高慈善的公信力,有利于促进第三次分配的落实到位。20.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②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需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⑤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这可以通过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从而帮助弱势群体,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