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情。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鉴赏中品味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感受词人的魅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陆游的赤子之情,传承诗人及作品传达出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感受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深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还是唐代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这个人就是南宋的陆游。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二)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变(靖康之难)前一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陆游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受到秦桧排斥而仕途不顺。秦桧去世以后陆游才开始走上仕途。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时代,朝廷偏安一隅,皇帝只图享乐,奸臣力主投降,主张武力抗金,收复中原的陆游一再遭受打击排挤,多次被罢官,只有过几次短暂的军旅生活。晚年的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写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三)走进文本,初读诗歌(1)请学生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字音,体会整首词的感情基调。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解题和诗歌大意题解:“书”:动词,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诗歌大意: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含有作者诗歌情感的字词,我们要重读,如“世事艰”的“艰”,“气如山”的“气”“空自许”的“空”“谁堪伯仲间”的“谁”。重读是为了强调。活动一:陆游之“愤”(1)读诗歌,品愤意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2)文本鉴赏,因何事而“愤”?所“愤”之一:世事艰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愤”收复无望 无人领军活动二:时代之愤《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吗?《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⑷。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思考:愤的根源是什么?活动三:“吾辈之幸”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庆,从陆游到南宋,时代变了,赤子之心不变。我们与陆游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面对对这颗永远滚烫的赤子之心,你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四)布置作业:请以“失意不失赤子心”为主题,给《书愤》写一则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