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戏》同步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归省(xǐng)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蕴藻(yùn)B. 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而止(gā)C. 羯鼓(jié) 铮铮(zhēn) 花坞(wù) 霍然(huò)D. 戏谑(xuè) 粗犷(kuàng)作孽(niè) 屈从(qū)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怠慢 踊跃 屹立 人情世故B. 好歹 皎洁 偏僻 世外桃源C. 朦胧 吩咐 船篷 疏疏朗朗D. 豆荚 树梢 赤膊 叹为观只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B.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C. 看到他滑稽的样子,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D. 老师的教导让我恍然大悟,打开了科学探索的新视野。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 《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 “我” 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C. 小说中的 “我” 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D.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一面谈笑着,船也进了平桥了。第①段中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第②段中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阿发让大家偷他家罗汉豆这一情节表现了阿发怎样的性格?文中孩子们偷罗汉豆的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戏是在赵庄演的,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尺,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文中 “我” 最愿意看的戏和实际看到的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对老旦的态度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双喜提议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双喜怎样的性格特点?三、综合性学习班级要开展 “走进鲁迅”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2.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到了一副鲁迅的对联,上联是 “比目鱼孤身只影”,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从《社戏》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出下联。3.鲁迅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结合《社戏》,谈谈鲁迅对当时农村生活的情感态度。四、写作在《社戏》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请你以 “家乡的美” 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A 解析:B 项 “戛然而止” 的 “戛” 应读 “jiá”;C 项 “铮铮” 应读 “zhēng”;D 项 “粗犷” 的 “犷” 应读 “guǎng”。2.D 解析:“叹为观只” 应为 “叹为观止”。3.C 解析:“忍俊不禁” 本身就是忍不住笑的意思,与后面的 “笑了起来” 语义重复。4.B 解析:《社戏》写了 “我” 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文中提到的两次在北京看京戏不属于《社戏》的主要内容。二、阅读理解(一)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在灯火光中的朦胧美,也表现了 “我” 对社戏的留恋之情。2.侧面描写。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孩子们划船技术的高超和归航时的欢快心情。3.表现了阿发淳朴、憨厚、无私的性格特点。4.示例:孩子们偷罗汉豆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 “偷” 来评判。在当时的乡村环境下,这是孩子们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表现,他们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观念,更多的是出于饥饿和玩耍的天性。而且从后文六一公公的反应来看,也说明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偷”,而是乡村生活中一种质朴、纯真的行为体现。(二)1.这样写突出了 “我” 对社戏的期待与实际看到的戏的失望,为下文孩子们离开戏台做铺垫,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乡村社戏的表演水平有限,同时表现出孩子们天真活泼、追求新鲜有趣事物的特点。2.孩子们对老旦是厌烦、害怕的态度。从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等语句可以看出。3.双喜提议离开是因为怕老旦唱到天明还不完,大家都感到厌烦和疲倦。这反映了双喜聪明、机灵,能关注到大家的情绪并及时做出决定,同时也体现出他作为孩子王的果断和主见。三、综合性学习1.示例:走近鲁迅,领略文学巨匠的魅力;走进鲁迅作品,感受时代脉搏。2.示例:百草园朝花夕拾3.在《社戏》中,鲁迅对农村生活既有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也有对乡村人际关系的怀念,如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等。但同时也通过对看戏过程的一些描写,如戏的内容枯燥、演员表演水平有限等,暗示了当时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和落后,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态度,既有对美好一面的眷恋,也有对不足之处的隐忧和批判。四、写作(略)写作提示:可以从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特色美食等方面入手,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等方式,展现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注意语言要生动形象,情感要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