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回顾历史,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考古证实,大约距今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就接触了起源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小麦栽培、黄牛饲养等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稻、粟等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向西亚等地区传播。这告诉我们要( )
A.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B.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C.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 D.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2.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法国中国文化旅游年。2024“丝绸之路周”邀请法国为主宾国,此次收官活动暨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2023年国丝国际巡展品牌“国丝环球展柜”启动以来,国丝一直以展览为切入点链接全球文博机构、高校、文化中心等,通过非遗展演、丝路文化进校园、丝路文化遗产活化创新设计发布会,构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打造持久稳定、富有活力的国丝全球“朋友圈”。由此可见( )
①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③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由此可见( )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前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我国公民文化需求
③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④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丝路金桥》的创作结合了“桥”的意象,以著名的赵州桥为原型,用约两万块融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花的“琥珀金砖”创作而成,以艺术语言向世界描绘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和美景象,诗意地呈现了中国“和”文化的美好,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琥珀金砖”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各种成果,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该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③该作品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④该作品传递了丝路精神,彰显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改革与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下列文化建设措施能体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是( )
①吸收外来——学习、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促进文化趋同
②吸收外来——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③不忘本来——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多次引用古文经典。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最多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②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智慧
③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要“求同存异,吸收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表是将中国古诗词翻译为英文的比较呈现:
原文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 with a silly wishi held myself, to be a good servantin emperors court. 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 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
比较 译成了一首没有情感色彩的叙事诗,实在是难以表达出中国诗原有的意境。 译的韵律、表意,都令人叫绝。古诗诉之不尽的绵长韵味,丝毫没有因为语种的转换而折损,把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真正传递给了西方读者。
据此,要更好地传播中华古诗词就应(  )
A.创新中华古诗词的传播路径,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研究中西诗词意境取向之差异与融通,全盘借鉴西方文化
C.以认同和吸收国外语言文化为主,提高语感和诗词素养
D.挖掘中华古诗词的精神内核,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11.2022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Laeeb深受观众喜爱。设计灵感来自于卡塔尔男士的传统头饰造型,对其做了拟人化的处理。可爱的笑脸、随意变形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趣的动画形象,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将足球的快乐带给所有人。材料表明,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 )
①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文化特色
②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③设计过程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自新时代以来,中国戏剧创作者把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带到了国际舞台。这些在海外广受好评的作品用创新表达的方式注入了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与独特的美学韵味,在海外的接受度也在一路走高,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共情。可见( )
①中国戏剧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②中国戏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③中外文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走向趋同 ④中华文化创新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从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等影视作品在海内外赢得热烈反响,到图书、戏剧、考古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图景越来越美。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
②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
③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在交流互鉴中走向趋同
④要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在交流中繁荣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精彩纷呈,AI技术打造别样数字烟花、数字人火炬手、良渚古城、良渚玉琮、玉鸟和团扇。壮美山河画卷及钱塘江等元素的结合,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美景和文化。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土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篮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③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④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动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影片无论是背景还是小动物,都借鉴了水墨画中的写意花鸟,音乐则运用了古琴和琵琶。同时,影片赋予了动物隐喻:小蝌蚪是天真稚嫩的儿童,虾公公、螃蟹等代表了善意的引路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背后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 )
A.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C.文艺创作应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
D.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影翻拍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拒绝翻拍、保持原汁原味和支持翻拍、融入本土化创作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电影翻拍并不鲜见,比如好莱坞的《无间道行者》就翻拍自香港电影《无间道》,还在奥斯卡奖评选时拿到了4项大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自然也需要吸收借鉴世界电影先进成果和经验,通过翻拍来弥补优质内容供给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市场的繁荣。但翻拍并不是“照搬”,而是要恰当地进行本土化的“转译”与创新。《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本是一部冷门电影,但典型的“白日梦”情节设定,对观众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西虹市首富》借鉴了《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情节设定,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呈现了本土化情节和现实的交织、错位,再配合上本土演员特有的幽默,立刻就出了“笑果”,实现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但是,如《麻烦家族》《深夜食堂》等翻拍片过于依赖原作,剧情不符合中国文化和国情,最终成了不被认可的“夹生饭”。
多年来,中国电影人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电影的“翻拍之路”。从近几年的作品来看,《西虹市首富》《误杀》《消失的她》《热辣滚烫》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实践中的进步,使得国外的好片在移植本土后有了更鲜活的生命,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观众。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知识,阐释如何使翻拍电影赢得市场、赢得人心。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扬州市成功举办。本届园博会运用先进的技术优化展园设计,突显江苏特色,打造了园林精品,推动了创新示范,提升了社会效益。而此次园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筹委会的精心准备。两年前,扬州市筹委会博采众长,走出去了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园博会的筹办经验,深刻总结国内几十个城市的筹办教训,听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刻了解本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兴旺的旅游产业、悠久的园林园艺历史等优势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从而顺利实现了“一届比一届办得好”的目标。结合材料,说明筹委会是如何做到“博采众长”的。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这是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我党做任何事情,始终突出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则——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项项重要部署,无不彰显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材料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材料,请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过,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B C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D A C
1.D
【详解】AB:材料未涉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AB与题意不符。
C:我们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而不是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C排除。
D: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告诉我们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①: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
②④:国丝一直以展览为切入点链接全球文博机构、高校、文化中心等,通过非遗展演、丝路文化进校园、丝路文化遗产活化创新设计发布会,构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打造持久稳定、富有活力的国丝全球“朋友圈”,这说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化交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并未强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排除。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①错误。
④:材料讲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未体现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排除。
②③:习近平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④: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相互了解,进而理解,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这表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文化发展,②排除。
③: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发展本民族文化,③排除。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③: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这表明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①③符合题意。
②: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②排除。
④:材料没有体现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C
【详解】②③:该作品作为文化载体,诗意地呈现了中国“和”文化的美好,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②③符合题意。
①:“琥珀金砖”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是根本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C。
7.C
【详解】①:文化趋同的说法否认了文化多样性,①错误。
②:吸收外来,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开放包容,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②正确。
③:不忘本来,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③正确。
④: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新精神无关,与面向未来不对应,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A
【详解】①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多次引用古文经典。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最多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智慧,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没有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涉及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B
【详解】①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③符合题意。
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②不符合题意。
④:“求同存异,吸收借鉴”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A:材料体现的是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后意境表达的比较,并没有创新中华古诗词的传播路径,A排除。
B: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有益成果,不能“全盘借鉴”,B说法错误。
C: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说法错误。
D:对“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这两句诗的英文翻译没有情感色彩,没有表达出中国诗原有的意境,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古诗的英文译文,把中国古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真正传递给了西方读者,这说明要更好地传播中华古诗词就应挖掘中华古诗词的精神内核,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B
【详解】①④:可爱的笑脸、随意变形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趣的动画形象,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将足球的快乐带给所有人,表明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文化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④正确。
②③:题干表明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文化特色,没有体现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也没有体现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2.A
【详解】①:这些在海外广受好评的作品用创新表达的方式注入了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与独特的美学韵味,在海外的接受度也在一路走高,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共情。可见中国戏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戏剧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①正确。
②:这些在海外广受好评的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也在一路走高,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共情。可见中国戏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②正确。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走向趋同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④:材料不涉及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3.C
【详解】②④:材料表明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繁荣,②④正确。
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
③: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具有多样性,立足中国国情,在交流互鉴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文化趋同,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D
【详解】①②:材料主要展现的是19届亚运会展现了丰富的中华文化,未涉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不体现文化交流,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良渚古城、良渚玉琮、玉鸟和团扇,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美景和文化。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符合题意。
④: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用AI技术打造别样数字烟花、数字人火炬手、良渚古城、良渚玉琮、玉鸟和团扇,这表明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A
【详解】①②:材料强调对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心态,要博采众长,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交融,①②正确。
③:材料未体现经营管理理念,③排除。
④:对优秀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6.C
【详解】C: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背后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表明文艺创作应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C符合题意。
A: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材料不涉及借鉴外来文化,A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表明文艺创作应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未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B排除。
D: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夸大了这部影片的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C。
17.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抵制错误的倾向。
②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 场,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18.①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大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9.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③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
20.①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②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