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 1.1 人口分布(5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 1.1 人口分布(57张)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思考:总理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思考: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
1. 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
2. 运用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世界人口的分布
01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人文因素
目录
CONTENTE
03
02
中国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01
第一节 人口的变化
人口分布一般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km2)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读图,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
四大人口密集区
干旱、湿热、严寒、高海拔地区
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找一找】在右图中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的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019人教版
四大人口稀疏区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从大洲和地区的角度,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
从大洲和地区来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 。
探究一: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活动1:找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地区(占世界人口3/4),并用圆圈圈出大致范围。
探究一: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活动2:从纬度位置视角,大致找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地区分布的纬度范围。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地带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
纬度 >60°N 40°~60°N 20°~40°N 0°~20°N 0°~20°S 20°~40°S >40°S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0.4% 30% 49.4% 10.4% 6.1% 3.5% 0.2%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地带
活动3:从海陆位置视角,描述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地区与海岸线的距离远近。
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活动4:从地形视角,结合世界地形分布图,描述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地区主要分布的地形。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势低平地区
探究一: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活动5:归纳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从全球来看: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路径:
1、阅读资料,重温胡焕庸线绘制过程并描绘胡焕庸线;
2、归纳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3、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4、思考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我国西北地广人稀的现状有可能改变吗?
课后拓展:感悟“胡焕庸线”
中国人口分布
02
第一节 人口的变化
探究活动: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东多西少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绘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二 中国人口的分布
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
自然环境因素:
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
人文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03
第一节 人口的变化
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思考:图1.4、图1.5分别说明人口分布受何因素影响?
思考:图1.6反映了什么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该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
思考:有没有例外的大洲?为什么与其他大洲不同?
从人口密度看,表中各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多在1000m以下。
气候适宜
(一)自然因素



过于严寒
过于干旱
过于湿热
图中这些地区人口为什么稀少?

高寒缺氧
气候不适宜
(一)自然因素
气候
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地形
(一)自然因素
山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开发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亚马逊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
巴西高原地势高,气候凉爽,降水适宜。
案例分析:热带地区哪里人口最稠密,为什么?
高原、山地
人口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沿岸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如:长江和黄河流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
(一)自然因素
水源
在干旱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
绿洲
1.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
思考: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而水源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边缘,因此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思考:
土壤
(一)自然因素
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
(一)自然因素
总结:
自然因素影响人类生存的难易程度,并直接决定人口的分布状况。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这种影响会变小,但不是消失,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2019人教版
人文因素
社会经济
历史因素
科技水平
其他因素
人文因素—生产力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人文因素—经济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人口稠密的地区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
人文因素—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人文因素—其他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策
知青下乡
三峡移民
战争
叙利亚难民被迫迁移
政治中心改变
里约热内卢
1960年巴西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气候
地形
水源
矿产
历史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军事、交通、文化、宗教、政策等
综合作用
活动: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濒临芬兰湾,人口约550万(2015年)。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口约为140万。
1.描述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芬兰人口分布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
2.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温:较温和地区人口多,寒冷地区人口少;
降水:降水量大的地区人口多。
3. 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南部多平原,人口较多;
北部多山地,人口较少。
4.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交通: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经济:是芬兰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经济发达;
政治:首都赫尔辛基位于南部。
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 南部气温较高,北部气温较低。
南部降水量较大,北部降水量较小。
地形 南部多平原,北部多山地。
交通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经济 南部经济发达
政治 首都赫尔辛基位于南部。
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很复杂的方式起作用,并相互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A.人口增长过快:
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由此带来的问题:
(1)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环境恶化
(2) 人均拥有的资源和产品少,影响生活,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 社会问题:就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 紧张.社会不稳.
解决措施:
1 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如计划生育),
2 发展社会经济
3 发展教育等
巴基斯坦
印度
B、人口老龄化
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孤单等
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接纳外来人口。
C、性别比例失调
主要存在于中国
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决措施:
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监管的监管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影响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低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