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2025新高考化学二轮重点专题第30讲高考化学创新考法研究contents目录01考向分析010203知识重构重温经典04模型建构考向分析PART 01012024年高考化学用卷情况统计序号 试卷名称 使用省市 序号 试卷名称 使用省市1 全国甲卷 四川、陕西、青海、宁夏、内蒙 12 河北卷 河北2 新课标卷 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 13 江苏卷 江苏3 北京卷 北京 14 福建卷 福建4 天津卷 天津 15 黑吉辽卷 黑龙江、吉林、辽宁5 上海卷 上海 16 重庆卷 重庆6 山东卷 山东 17 海南卷 海南7 浙江卷1月 浙江 18 甘肃卷 甘肃8 浙江卷6月 浙江 19 贵州卷 贵州9 广东卷 广东 20 广西卷 广西10 湖南卷 湖南 21 安徽卷 安徽11 湖北卷 湖北 22 江西卷 江西2024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题型统计题型 甲卷 课标卷 湖北 黑吉辽 湖南 安徽 广东 江西 河北 甘肃 贵州 福建化学与传统文化 √ √ √ √ √ √ √ √化学与生活 √ √ √ √ √ √ √化学用语 √ √ √ √ √ √阿伏加德罗常数 √ √ √ √ √ √ √离子方程式书写判断 √ √ √ √ √ √化学基础实验 √ √ √ √ √ √ √ √ √ √有机化学基础 √ √ √ √ √ √ √ √ √ √ √ √元素位构性推断 √ √ √ √ √ √ √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 √ √ √ √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 √化学反应机理 √ √ √ √ √微工艺流程题 √ √ √ √2024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题型统计题型 甲卷 课标卷 湖北 黑吉辽 湖南 安徽 广东 江西 河北 甘肃 贵州 福建电化学基础 √ √ √ √ √ √ √ √ √ √ √ √晶体结构与性质 √ √ √ √ √ √ √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 √ √ √ √ √ √ √ √ √ √化学工艺流程 矿产资源开发 √ √ √ √ √工业废渣利用 √ √ √ √ √ √ √化学综合实验 无机物制备 √ √ √ √ √ √有机物制备 √ √ √探究性实验 √ √ √化学反应原理 平衡图像分析 √平衡常数计算 √ √ √ √ √ √ √ √ √有机合成与推断 同分异构体 √ √ √ √ √ √ √ √合成路线设计 √ √ √2024年各省市高考试题命题特点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试题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文化特色入题,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密切关注五育并举,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强化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五育并举,深入挖掘试题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在夯实基础知识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本;聚焦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筑牢发展的根基。四、展现我国最新科研成果,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紧扣时代发展,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国家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五、关注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的考查通过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知识重构PART 0202国家顶层设计对创新性考查的具体要求高考命题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化学学科创新性考查要素内容创新:新合成方法新颖物质新颖装置形式创新:新颖呈现设问角度模块融合方法创新:思维创新:预测反应现象和物质性质改进教材实验阐释反应机理或总结规律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维能力自主决策并发表见解的能力独立自主设计方案的能力创设合理问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在新颖的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能力和水平。内容创新----新合成方法锂卤交换法Wittig-Horner反应优点:反式立体选择性和产率比较高电化学制氢内容创新----新制备方法电解水时一般是阴极产生H2,阳极产生O2,那么阳极能产生H2吗?内容创新---新颖功能物质新颖功能物质-----超分子及分子客车分级冷却装置内容创新---新颖装置组合连续干燥装置聚四氟乙烯浓硫酸2022年湖北形式创新----新颖呈现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选取本土取得的与化学有关的重要科技工艺成果,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土特色文化以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历史文物等为载体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化学原理。形式创新----新颖呈现传统文化形式创新----新颖呈现关注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入题化学融入生活,生活中有化学饮食文化与五育并举形式创新----新颖呈现回归教材基础,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人教版选必二P18人教版选必二P14人教版选必二P47人教版选必二P46人教版选必一P37人教版选必一P60人教版选必二P23形式创新----新颖呈现元素化合物的推断既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经典永不过时!物质推断形式创新----设问角度本题通过铬酸银转化氯化银过程是离子浓度变化曲线,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质、溶解度、溶度积常数等知识的理解,对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平衡移动、沉淀的生成条件的判断及相关计算的掌握情况,特别是非平衡态时的离子浓度计算。形式创新----模块融合晶体结构与电化学的融合主要从“电化学”和“晶体结构”两个角度考查,电化学就是看充/放电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电子转移情况等。晶体结构则主要看各微粒在晶胞中的分布、数量等。形式创新----模块融合物质结构与有机化学的融合打破原有高考题模块知识界限,将学科知识高度融合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创新----预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能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方法创新----改进教材实验人教版必修二P80人教版必修二P33亮点:创新地利用了变色硅胶指示反应的进程与初步除杂,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方便性。方法创新----阐释机理或总结规律深挖物质性质背后的原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思维创新----敢于质疑反套路,打破常规,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动力。思维创新----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的能力思维创新----独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绿色化,内容的规范描述。重温经典PART 0303【例1】(2024年黑吉辽T1)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金代六曲葵花婆金银盏 B.北燕鸭形玻璃注C.汉代白玉耳杯 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命题意图】考查了东三省本土文物的材料成分问题。【解析】A.金代六曲葵花婆金银盏是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B.北燕鸭形玻璃注是玻璃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C.汉代白玉耳杯是玉制品,属于含有微量元素的钙镁硅酸盐材料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是陶瓷,属于硅酸盐材料考向一、化学与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感悟高考A【例2】(2024年湖北T1)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草木灰水的作用是除掉果胶、木质素等杂质,同时起到部分脱色,还有就是将纤维素分散开来人教版必修一P29焖烧,氧气不足,发生不完全燃烧,木质素等有机物分解生成碳单质,用来制墨2004年版选修2化学与技术P48√√√×C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3】(2024年安徽T3)青少年帮厨既可培养劳动习惯,也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A.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 B.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长时间受热而分解C.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D.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H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命题意图】以劳动教育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化学物质性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利用常识,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学以致用。【解析】A.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需要电解质溶液。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可除去铁锅表面的水分,没有了电解质溶液,吸氧腐蚀就能减缓。B.NaCl不会受热分解,主要是碘盐中KIO3受热容易分解。C.蔗糖高温并未炭化,而是形成焦糖,。√D.纯碱是Na2CO3,NaHCO3是小苏打考向二、化学与五育融合重温经典,感悟高考A×××【例4】(2024年湖北T8)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A 甘油是黏稠液体 甘油分子间的氢键较强B 王水溶解铂 浓盐酸增强了浓硝酸的氧化性C 冰的密度小于干冰 冰晶体中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D 石墨能导电 未杂化的p轨道重叠使电子可在整个碳原子平面内运动【解析】A.每个甘油分子含有3个-OH,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数量较多,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液体不容易流动。B.浓硝酸中加入浓盐酸后,HNO3浓度得到稀释,氧化性没有增强,但是高浓度Cl-会与Pt4+形成[PtCl6]2-配离子,降低了Pt4+浓度,增强了Pt的还原性。人教版必修二P15考向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人教版选必二P79人教版选必二P90【拓展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结论】①氧化剂的浓度升高会使电极电势升高----物质的氧化性增强②还原剂的浓度升高会使电极电势降低----物质的还原性增强【例5】(2024年江西T14)白色固体样品X,可能含有AgNO3、NH4NO3、BaCl2、KCl、Na2SO3、Na2CO3、Al2O3之中的几种或全部。在三个烧杯中各加入适量X。分别加入足量以下三种试剂并微热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记录为:编号 试剂 反应后的不溶物 生成的气体Ⅰ 蒸馏水 白色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Ⅱ 稀盐酸 白色 无色、无味Ⅲ NaOH溶液 无不溶物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依据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含Al2O3 B.含BaCl2 C.含Na2SO3 D.不含KCl考向四、物质推断重温经典,感悟高考【解析】【2024年江西T14】白色固体样品X,可能含有AgNO3、NH4NO3、BaCl2、KCl、Na2SO3、Na2CO3、Al2O3之中的几种或全部。编号 试剂 反应后的不溶物 生成的气体Ⅰ 蒸馏水 白色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Ⅱ 稀盐酸 白色 无色、无味Ⅲ NaOH溶液 无不溶物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实验Ⅲ现象一定含有NH4NO3可能含有AgNO3也可能含有Al2O3实验Ⅱ现象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有Na2SO3、BaCl2KCl对其他物质检验没有影响【例6】(2024年黑吉辽T9)环六糊精(D-吡喃葡萄糖缩合物)具有空腔结构,腔内极性较小,腔外极性较大,可包合某些分子形成超分子。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环六糊精结构、超分子示意图及相关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六糊精属于寡糖B.非极性分子均可被环六糊精包合形成超分子C.图2中甲氧基对位暴露在反应环境中D.可用萃取法分离环六糊精和氯代苯甲醚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 单糖的糖称为寡糖或低聚糖1mol环六糊精能水解产生6mol单糖√分子的直径要匹配空腔尺寸×√√对位暴露在反应环境中才更容易被取代环六糊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易溶于水氯代苯甲醚极性很小,没有亲水基团,不溶于水B考向五、超分子与分子客车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7】(2024年湖北T15)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如图所示的纳米“分子客车”,能装载多种稠环芳香烃。三种芳烃与“分子客车”的结合常数(值越大越稳定)见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芳烃 芘 并四苯 蒄结构 结合常数 385 3764 176000A.芳烃与“分子客车”可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B.并四苯直立装载与平躺装载的稳定性基本相同C.从分子大小适配看“分子客车”可装载2个芘D.芳烃π电子数越多越有利于和“分子客车”的结合√√√×B芳烃中每个碳原子贡献1个π电子,碳原子数越多,π电子数越多,结合常数越大“分子客车”内部空间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从分子长度来看每部分的大小均可容纳1个芘并四苯平躺装载,芳香平面与分子客车上下平面平行,分子间作用力更强,更稳定考向五、超分子与分子客车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8】(2024年黑吉辽T12) “绿色零碳”氢能前景广阔。为解决传统电解水制“绿氢”阳极电势高、反应速率缓慢的问题,科技工作者设计耦合HCHO高效制H2的方法,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机理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电量下H2理论产量是传统电解水的1.5倍B.阴极反应:2H2O + 2e- = 2OH- + H2↑C.电解时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b极方向移动D.阳极反应:2HCHO - 2e- + 4OH- = 2HCOO- + 2H2O + H2↑本题以 “绿色零碳”氢能的高效电解为情境,考查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离子的移动方向,电解池的计算等知识。考查了推理论证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考向六、新型制氢重温经典,感悟高考部分反应机理为:A.相同电量下H2理论产量是传统电解水的1.5倍B.阴极反应:2H2O + 2e- = 2OH- + H2↑C.电解时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b极方向移动D.阳极反应:2HCHO - 2e- + 4OH- = 2HCOO- + 2H2O + H2↑0+2e-阳极阴极阳极:2HCHO - 2e- + 4OH- = 2HCOO- + 2H2O + H2↑阴极:2H2O + 2e- = 2OH- + H2↑√√√×阴极:2H2O + 2e- = 2OH- + H2↑阳极:2H2O - 4e- =O2↑+ 4H+阳极阴极【例9】(2024年安徽T13)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利用Na2S、FeS和H2S处理水样中的Cd2+。已知25℃时,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Ka1(H2S)=10-6.97,Ka2(H2S)=10-12.90,Ksp(FeS)=10-17.20,Ksp(CdS)=10-26.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2S溶液中:c(H+) +c(Na+) = c(OH-) + c(HS-) + 2c(S2-)B.0.1mol/L 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C.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加入FeS,可使c(Cd2+)<10-8mol/LD.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所得溶液中:c(H+)>c(Cd2+)【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水溶液中离子平衡,涉及电离、水解、沉淀溶解和转化相关知识。考查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多个学科素养。电荷守恒√【亮点】B选项很多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多元弱酸分步水解且水解程度较弱。考向七、反刷题、反套路重温经典,感悟高考0.1mol/L Na2S溶液:S2-+H2O OH-+HS-因为所以则Cd2++FeS CdS+Fe2+K=c(Fe2+)/c(Cd2+)=Ksp(FeS)/Ksp(CdS)=108.9K>105,Cd2+可以沉淀的较为完全。此时c(Fe2+)=0.01mol/L,c(Fe2+)/c(Cd2+)=108.9,可知c(Cd2+)=10-10.9,C选项正确。Cd2++H2S CdS+2H+K>105,说明Cd2+能沉淀的较为完全。【例9】(2024年安徽T13)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利用Na2S、FeS和H2S处理水样中的Cd2+。已知25℃时,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Ka1(H2S)=10-6.97,Ka2(H2S)=10-12.90,Ksp(FeS)=10-17.20,Ksp(CdS)=10-26.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2S溶液中:c(H+) +c(Na+) = c(OH-) + c(HS-) + 2c(S2-)B.0.1mol/L 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C.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加入FeS,可使c(Cd2+)<10-8mol/LD.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所得溶液中:c(H+)>c(Cd2+)电荷守恒√×√√B×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10】(2024年全国甲卷)将0.10mmol Ag2CrO4配制成1.0mL悬浊液,向其中滴加0.10mol/L的NaCl溶液。lg[cM/(mol·L-1)](M代表Ag+、Cl-或CrO42-)随加入NaCl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交点a处:c(Na+) = 2c(Cl-)B.C.V≤2.0mL时,不变D.y1=-7.82,y2=-lg34考向八、经典试题新的设问角度重温经典,感悟高考【分析】(1)滴定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Ag2CrO4(s) +2Cl (aq) 2AgCl(s)+CrO42 (aq)(2)滴定终点判断2.0mL时发生突变,此时为滴定终点(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对应的是哪种离子? Ksp(AgCl)=c(Ag+)·c(Cl )Cl Ag+CrO42 lg[c(Ag+)·c(Cl )]=lgc(Ag+)+lgc(Cl )为定值√×××Ksp(Ag2CrO4)=c2(Ag+)·c(CrO42 )=10 11.96 Ksp(AgCl)=c(Ag+)·c(Cl )=10 9.75【例11】(2024年安徽T14)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具有锂离子通道的导电氧化物(LixLayTiO3),其立方晶胞和导电时Li+迁移过程如下图所示。已知该氧化物中Ti为+4价,La为+3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导电时,Ti和La的价态不变B.若x=1/3,Li+与空位的数目相等C.与体心最邻近的O原子数为12D.导电时、空位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命题意图】本题为物质结构与电化学的融合题,考查了晶胞结构、化合价变化等知识。不涉及电子的得失,没有化合价变化×√√√Ti:8×1/8=1O:12×1/4=3(+1)×1/3+(+3)×y+(+4)×1+(-2)×3=0y=5/9空穴为:2/3-5/9=1/9考向九、晶体结构与电化学融合重温经典,感悟高考B【例12】(2024年湖北)铍用于宇航器件的构筑。一种从其铝硅酸盐 [Be3Al2(SiO3)6] 中提取铍的路径为:已知:Be2+ + 4HA BeA2(HA)2 + 2H+(3)“萃取分液”的目的是分离Be2+和Al3+,向过量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水相1”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萃取分液过程中,Be2+进入有机相,Al3+进入水相1。将Al3+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Al3+刚开始局部过量会先生成白色沉淀,后因与NaOH继续反应而导致消失。先出现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考向十、实验现象预测重温经典,感悟高考(6)Be(OH)2与醋酸反应得到某含4个Be的配合物,4个Be位于以1个O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的4个顶点,且每个Be的配位环境相同,Be与Be间通过CH3COO_相连,其化学式为 。Be4O(CH3COO)6稳定考向十一、陌生物质结构书写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13】(2024年江西T17)一种可用于温度传感的红色配合物Z,其制备实验步骤及传感原理如图(反应物均按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投料):(6)利用上述配合物的变色原理(温差约10℃时,颜色有明显变化),设计一种实用温度传感装置 。试管中加入适量配合物溶液,密封,用来测定液体温度。放入液体中,热平衡后,取出,快速观察配合物颜色,与温度比色卡对比。考向十二、设计实验装置重温经典,感悟高考【例14】(2024年湖南T17)(4)在同一条件下,下列化合物水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标号); (2024年北京T17)(4)已知:①K的结构简式是 。②判断并解释K中氟原子对α-H的活泼性的影响 。F的电负性很强,-CF3为吸电子基团,使得-OOCH中C-O键极性增强,更易断裂-CH3为推电子基团,使得-OOCH中C-O键极性减小,不易断裂,水解反应更难进行①③②增强其活泼性,因为氟原子为吸电子基团,降低相连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使得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加,有利于增强的活泼性考向十三、物质结构与有机化学融合重温经典,感悟高考模型建构PART 0404一、重视教材各个栏目的学习二.关注前沿科技情境素材三、发现创新仪器装置减压抽滤减压蒸馏四、关注大学知识下放第30讲 高考化学创新考法研究一、考向分析2024年高考化学卷,包括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以及各省自行命题的共22套试卷,在平稳中充分发挥了育人价值和导向作用,在回归学科本质、能力素养立意、强化教考衔接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命题理念,有利于助推新课程落地,引导高中化学教学。2024年高考化学用卷情况统计序号 试卷名称 使用省市 序号 试卷名称 使用省市1 全国甲卷 四川、陕西、青海、宁夏、内蒙 12 河北卷 河北2 新课标卷 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 13 江苏卷 江苏3 北京卷 北京 14 福建卷 福建4 天津卷 天津 15 黑吉辽卷 黑龙江、吉林、辽宁5 上海卷 上海 16 重庆卷 重庆6 山东卷 山东 17 海南卷 海南7 浙江卷1月 浙江 18 甘肃卷 甘肃8 浙江卷6月 浙江 19 贵州卷 贵州9 广东卷 广东 20 广西卷 广西10 湖南卷 湖南 21 安徽卷 安徽11 湖北卷 湖北 22 江西卷 江西2024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题型统计题型 甲卷 课标卷 湖北 黑吉辽 湖南 安徽 广东 江西 河北 甘肃 贵州 福建化学与传统文化 √ √ √ √ √ √ √ √化学与生活 √ √ √ √ √ √ √化学用语 √ √ √ √ √ √阿伏加德罗常数 √ √ √ √ √ √ √离子方程式书写判断 √ √ √ √ √ √化学基础实验 √ √ √ √ √ √ √ √ √ √ √有机化学基础 √ √ √ √ √ √ √ √ √ √ √ √元素位构性推断 √ √ √ √ √ √ √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 √ √ √ √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 √ √化学反应机理 √ √ √ √ √微工艺流程题 √ √ √ √题型 甲卷 课标卷 湖北 黑吉辽 湖南 安徽 广东 江西 河北 甘肃 贵州 福建电化学基础 √ √ √ √ √ √ √ √ √ √ √ √晶体结构与性质 √ √ √ √ √ √ √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 √ √ √ √ √ √ √ √ √ √化学工艺流程 矿产资源开发 √ √ √ √ √工业废渣利用 √ √ √ √ √ √ √化学综合实验 无机物制备 √ √ √ √ √ √有机物制备 √ √ √探究性实验 √ √ √化学反应原理 平衡图像分析 √平衡常数计算 √ √ √ √ √ √ √ √ √有机合成与推断 同分异构体 √ √ √ √ √ √ √ √合成路线设计 √ √ √2024年各省市高考试题命题特点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试题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文化特色入题,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密切关注五育并举,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强化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五育并举,深入挖掘试题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在夯实基础知识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本;聚焦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筑牢发展的根基。4、展现我国最新科研成果,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紧扣时代发展,设置真是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国家选拔拔尖创新人才。5、关注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的考查过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知识重构各类题型创新点归纳重温经典1.【2024年黑吉辽T1】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金代六曲葵花婆金银盏 B.北燕鸭形玻璃注C.汉代白玉耳杯 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答案】A【详解】A.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是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B.北燕鸭形玻璃注是玻璃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C.汉代白玉耳环是玉,属于含有微量元素的钙镁硅酸盐材料;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是陶器,属于硅酸盐材料;综上A选项材质与其他三项材质不用,不能归为一类,答案选A。2.【2024年湖北T1】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详解】A.松木在窑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碳单质,可以用来制造墨块,A正确;B.黏土在高温中烧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过程有新化学键的形成,B正确C.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浸泡的水成碱性,用于分离树皮等原料中的胶质,纤维素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过程并没有使纤维素发生水解,C错误;D.中国古代黑火药是有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点燃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D正确;故答案选C。3.【2024年安徽T3】青少年帮厨既可培养劳动习惯,也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A.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B.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长时间受热而分解C.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D.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NaH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答案】A【详解】A.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O2得电子结合水生成氢氧根离子,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除去了铁锅表面的水分,没有了电解质溶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A正确;B.食盐中含有碘酸钾,碘酸钾受热不稳定易分解,因此烹煮食物时后期加入食盐,与NaCl无关,B错误;C.焦糖的主要成分仍是糖类,同时还含有一些醛类、酮类等物质,蔗糖在高温下并未炭化,C错误;D.食用纯碱主要成分为Na2CO3,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了Na2CO3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D错误;故答案选A。4.【2024年湖北T8】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A 甘油是黏稠液体 甘油分子间的氢键较强B 王水溶解铂 浓盐酸增强了浓硝酸的氧化性C 冰的密度小于干冰 冰晶体中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D 石墨能导电 未杂化的p轨道重叠使电子可在整个碳原子平面内运动【答案】B【详解】A.甘油分子中有3个羟基,分子间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且O元素的电负性较大,故其分子间形成的氢键较强,因此甘油是黏稠液体,A正确;B.王水溶解铂,是因为浓盐酸提供的能与被硝酸氧化产生的高价态的铂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从而促进铂的溶解,在这个过程中浓盐酸没有表现氧化性,B不正确;C.冰晶体中水分子间形成较多的氢键,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因此,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后空隙变大,冰晶体中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冰的密度小于干冰,C正确;D.石墨属于混合型晶体,在石墨的二维结构平面内,第个碳原子以C—C键与相邻的3个碳原子结合,形成六元环层。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而每个碳原子仅用3个价电子通过sp2杂化轨道与相邻的碳原子形成共价键,还有1个电子处于碳原子的未杂化的2p轨道上,层内碳原子的这些p轨道相互平行,相邻碳原子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大π键,这些p轨道的电子可以在整个层内运动,因此石墨能导电,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5.【2024年江西T14】白色固体样品X,可能含有AgNO3、NH4NO3、BaCl2、KCl、Na2SO3、Na2CO3、Al2O3之中的几种或全部。在三个烧杯中各加入适量X。分别加入足量以下三种试剂并微热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记录为:编号 试剂 反应后的不溶物 生成的气体Ⅰ 蒸馏水 白色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Ⅱ 稀盐酸 白色 无色、无味Ⅲ NaOH溶液 无不溶物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依据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含Al2O3 B.含BaCl2 C.含Na2SO3 D.不含KCl6.【2024年黑吉辽T9】环六糊精(D-吡喃葡萄糖缩合物)具有空腔结构,腔内极性较小,腔外极性较大,可包合某些分子形成超分子。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环六糊精结构、超分子示意图及相关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六糊精属于寡糖B.非极性分子均可被环六糊精包合形成超分子C.图2中甲氧基对位暴露在反应环境中D.可用萃取法分离环六糊精和氯代苯甲醚【答案】B【详解】A.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的糖称为寡糖或者低聚糖,环六糊精是葡萄糖的缩合物,属于寡糖,A正确;B.要和环六糊精形成超分子,该分子的直径必须要匹配环六糊精的空腔尺寸,故不是所有的非极性分子都可以被环六糊精包含形成超分子,B错误;C.由于环六糊精腔内极性小,可以将苯环包含在其中,腔外极性大,故将极性基团甲氧基暴露在反应环境中,C正确;D.环六糊精空腔外有多个羟基,可以和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故环六糊精能溶解在水中,而氯代苯甲醚不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水作为萃取剂分离环六糊精和氯代苯甲醚,D正确;故选B。7.【2024年黑吉辽T】 “绿色零碳”氢能前景广阔。为解决传统电解水制“绿氢”阳极电势高、反应速率缓慢的问题,科技工作者设计耦合HCHO高效制H2的方法,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机理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电量下H2理论产量是传统电解水的1.5倍B.阴极反应:2H2O + 2e- = 2OH- + H2↑C.电解时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b极方向移动D.阳极反应:2HCHO - 2e- + 4OH- = 2HCOO- + 2H2O + H2↑【答案】A【分析】据图示可知,b电极上HCHO 转化为HCOO-,而HCHO 转化为HCOO-为氧化反应,所以b电极为阳极,a电极为阴极,HCHO为阳极反应物,由反应机理可知:反应后生成的转化为HCOOH。由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知,在生成HCOOH的同时还生成了H-,生成的HCOOH再与氢氧化钾酸碱中和:HCOOH+OH-=HCOO-+H2O,而生成的H-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氢气,即2H--2e-=H2↑,阴极水得电子生成氢气:2H2O-2e-=H2↑+2OH-。【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阳极反应:①HCHO+OH--e-→HCOOH+H2,②HCOOH+OH-=HCOO-+H2O,阴极反应2H2O-2e-=H2↑+2OH-,即转移2mol电子时,阴、阳两极各生成1molH2,共2molH2,而传统电解水:,转移2mol电子,只有阴极生成1molH2,所以相同电量下理论产量是传统电解水的2倍,故A错误;B.阴极水得电子生成氢气,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故B正确;C.由电极反应式可知,电解过程中阴极生成OH-,负电荷增多,阳极负电荷减少,要使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即向b极方向移动,故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阳极反应涉及到:①HCHO+OH--e-→HCOOH+H2,②HCOOH+OH-=HCOO-+H2O,由(①+②)×2得阳极反应为:,故D正确;答案选A。8.【2024年安徽T13】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利用Na2S、FeS和H2S处理水样中的Cd2+。已知25℃时,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Ka1(H2S)=10-6.97,Ka2(H2S)=10-12.90,Ksp(FeS)=10-17.20,Ksp(CdS)=10-26.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2S溶液中:c(H+) +c(Na+) = c(OH-) + c(HS-) + 2c(S2-)B.0.1mol/L 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C.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加入FeS,可使c(Cd2+)<10-8mol/LD.向c(Cd2+)=0.01mol/L的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所得溶液中:c(H+)>c(Cd2+)【答案】B【详解】A.溶液中只有5种离子,分别是,溶液是电中性的,存在电荷守恒,可表示为,A正确;B.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其水解常数为,根据硫元素守恒可知,所以,则,B不正确;C.远远大于,向的溶液中加入时,可以发生沉淀的转化,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因此该反应可以完全进行,的饱和溶液中,若加入足量时可使,C正确D.的平衡常数,该反应可以完全进行,因此,当向的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可以完全沉淀,所得溶液中,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9.【2024年全国甲卷】将0.10mmol Ag2CrO4配制成1.0mL悬浊液,向其中滴加0.10mol/L的NaCl溶液。lg[cM/(mol·L-1)](M代表Ag+、Cl-或CrO42-)随加入NaCl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交点a处:c(Na+) = 2c(Cl-)B.C.V≤2.0mL时,不变D.y1=-7.82,y2=-lg34【答案】D【分析】向含的悬浊液中滴加的溶液,发生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体积为v(NaCl)=,2mL之后再加溶液,c(Cl-)增大,据,Ksp(AgCl)=c(Ag+)c(Cl-)可知,c(Ag+)会随着c(Cl-)增大而减小,所以2mL后降低的曲线,即最下方的虚线代表Ag+,升高的曲线,即中间虚线代表Cl-,则剩余最上方的实线为曲线。由此分析解题:【详解】A.2mL时与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a点时溶质为NaCl和Na2CrO4,电荷守恒:c(Na+)+c(Ag+)+c(H+)=2c()+c(Cl-)+c(OH-),此时c(H+)、c(OH-)、c(Ag+)可忽略不计,a点为Cl-和曲线的交点,即c()=c(Cl-),则溶液中c(Na+)≈3c(Cl-),A错误;B.当V(NaCl)=1.0mL时,有一半的Ag2CrO4转化为AgCl,Ag2CrO4与AgCl共存,均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取图中横坐标为1.0mL的点,得Ksp(AgCl)= c(Ag+)c(Cl-)=10-5.18×10-4.57=10-9.75,Ksp(Ag2CrO4)= c2(Ag+)c()=(10-5.18)2×10-1.60=10-11.96,则==102.21,B错误;C.V<2.0mL时,Ag+未沉淀完全,体系中Ag2CrO4和AgCl共存,则=为定值,即为定值,由图可知,在V≤2.0mL时c(Ag+)并不是定值,则的值也不是定值,即在变化,C错误;D.V>2.0mL时AgCl处于饱和状态,V(NaCl)=2.4mL时,图像显示c(Cl-)=10-1.93mol/L,则c(Ag+)===10-7.82mol/L,故y1=-7.82,此时Ag2CrO4全部转化为AgCl,n()守恒,等于起始时n(Ag2CrO4),则c(CrO)===mol/L,则y2=lg c(CrO)=lg=-lg34,D正确;故答案选D。10.【2024年安徽T14】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具有锂离子通道的导电氧化物(),其立方晶胞和导电时迁移过程如下图所示。已知该氧化物中为价,为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导电时,和的价态不变 B.若,与空位的数目相等C.与体心最邻近的O原子数为12 D.导电时、空位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答案】B【详解】A.根据题意,导电时Li+发生迁移,化合价不变,则Ti和La的价态不变,A项正确;B.根据“均摊法”,1个晶胞中含Ti:8×=1个,含O:12×=3个,含La或Li或空位共:1个,若x=,则La和空位共,n(La)+n(空位)=,结合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1)×+(+3)×n(La)+(+4)×1+(-2)×3=0,解得n(La)=、n(空位)=,Li+与空位数目不相等,B项错误;C.由立方晶胞的结构可知,与体心最邻近的O原子数为12,即位于棱心的12个O原子,C项正确;D.导电时Li+向阴极移动方向,即与电流方向相同,则空位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D项正确;答案选B。11.【2024年湖北T16】铍用于宇航器件的构筑。一种从其铝硅酸盐中提取铍的路径为:已知: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的轨道表示式为 。(2)为了从“热熔、冷却”步骤得到玻璃态,冷却过程的特点是 。(3)“萃取分液”的目的是分离和,向过量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水相1”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4)写出反萃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滤液2”可以进入 步骤再利用。(5)电解熔融氯化铍制备金属铍时,加入氯化钠的主要作用是 。(6)与醋酸反应得到某含4个的配合物,4个位于以1个O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的4个顶点,且每个的配位环境相同,与间通过相连,其化学式为 。【分析】本题是化工流程的综合考察,首先铝硅酸盐先加热熔融,然后快速冷却到其玻璃态,再加入稀硫酸酸浸过滤,滤渣的成分为H2SiO3,“滤液1”中有Be2+和Al3+,加入含HA的煤油将Be2+萃取到有机相中,水相1中含有Al3+,有机相为,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反萃取Be2+使其转化为进入水相2中,分离出含NaA的煤油,最后对水相2加热过滤,分离出Be(OH)2,通过系列操作得到金属铍,据此回答。【详解】(1)基态Be2+的电子排布式为1s2,其轨道表达式为。(2)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时,缓慢冷却会形成晶体,快速冷却会形成非晶态,即玻璃态,所以从“热熔、冷却”中得到玻璃态,其冷却过程的特点为:快速冷却。(3)“滤液1”中有Be2+和Al3+,加入含HA的煤油将Be2+萃取到有机相中,则水相1中含有Al3+,则向过量烧碱的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水相1的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无明显现象。(4)反萃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滤液2的主要成分为NaOH,可进入反萃取步骤再利用。(5)氯化铍的共价性较强,电解熔融氯化铍制备金属铍时,加入氯化钠的主要作用为增强熔融氯化铍的导电性。(6)由题意可知,该配合物中有四个铍位于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四面体中心只有一个O,Be与Be之间总共有六个CH3COO-,则其化学式为:。12. 【2024年江西T16】石油开采的天然气含有H2S。综合利用天然气制氢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CH4和H2S重整制氢的主要反应如下:反应Ⅰ:CH4(g)+2H2S(g) CS2(g)+4H2(g) ΔH1=+260kJ/mol反应Ⅱ:CH4(g) C(s)+2H2(g) ΔH2=+90kJ/mol反应Ⅲ:2H2S(g) S2(g)+2H2(g) ΔH3=+181kJ/mol回答下列问题:(1)H2S分子的电子式为 _______。(2)反应Ⅳ:CS2(g) S2(g)+C(s) ΔH4=_______kJ/mol。(3)保持反应器进料口总压为100kPa.分别以8kPaCH4、24kPaH2S(He作辅气)与25kPaCH4、75kPaH2S进料。CH4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含有He的曲线为 _______,理由是 。(4)假设在10L的恒温刚性容器中,通入0.3mol CH4和0.15mol H2S发生反应Ⅰ、Ⅱ和Ⅲ,起始总压为P0.CH4和H2S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0~5min内H2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_______mol/(L min);5min时,容器内总压为 。(5)假设H2S和CH4的混合气体在某固体催化剂上的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吸附(吸附分子彼此不发生相互作用,且气体分子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等温式为:。其中a是气体的吸附系数,Vm是气体在固体表面的饱和吸附量(标态),P是气体的分压,V是气体分压为P时的平衡吸附量(标态)。在一定温度下,H2S的吸附系数是CH4的4倍,当H2S的分压为2MPa及4MPa,CH4和H2S的分压相同时,H2S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6m3/kg和0.8m3/kg(已换算成标态),则H2S的吸附系数为_______MPa﹣1。(6)与传统天然气制氢中需要脱硫将H2S转化为硫黄和水相比,上述方法优点 _______。【答案】(1) (2)+11(3)① M ②.总压一定,充入氦气,反应物分压减小,相当于减压,反应Ⅰ、Ⅱ均正向移动,CH4平衡转化率增大(4)① 1.2×10-3 ②P0(5)0.4 (6)H2S得到了综合利用,3步反应均生成了H2【解析】【小问1详解】H2S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小问2详解】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Ⅱ+Ⅲ﹣Ⅰ=Ⅳ,则CS2(g) S2(g)+C(s) ΔH4=ΔH2+ΔH3﹣ΔH1=(90+181-260)kJ/mol=+11kJ/mol;【小问3详解】保持反应器进料口总压为100kPa。分别以8kPaCH4、24kPaH2S(He作辅气)与25kPaCH4、75kPaH2S进料。CH4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含有He的曲线为M,理由是总压一定,充入氦气,反应物分压减小,相当于减压,反应Ⅰ、Ⅱ均正向移动,CH4平衡转化率增大【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0~5min内消耗的CH4为0.3mol×5%=0.015mol,消耗的H2S为0.15mol×20%=0.03mol,根据氢原子守恒,则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n(H2)=2×0.015mol+0.03=0.06mol,0~5min内H2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H2)1.2×10-3mol/(L min);设反应Ⅰ转化了xmolCH4,则反应Ⅱ转化了(0.015-x)molCH4,反应Ⅰ转化了2xmolH2S,反应Ⅲ转化了(0.03-2x) molH2S,列三段式有,5min时,n(CH4)=0.285mol,n(H2S)=0.12mol,n(H2)=0.06mol,n(CS2)=xmol,n(S2)=(0.015-x)mol,n(总)=0.48mol,起始总压为P0,气体总量为0.45mol,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得5min时,容器内总压为×P0=P0;【小问5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方程:①,②,联立方程①与②,解得:α1=0.4MPa﹣1;【小问6详解】与传统天然气制氢中需要脱硫将H2S转化为硫黄和水相比,上述方法优点是H2S得到了综合利用,3步反应均生成了H2。13.【2024年北京T17】除草剂苯嘧磺草胺的中间体M合成路线如下。(1)D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2)A→B的化学方程式是 。(3)I→J的制备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加入过量的乙醇或将J蒸出,都有利于提高I的转化率b.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吸收蒸出的I和乙醇c.若反应温度过高,可能生成副产物乙醚或者乙烯(4)已知:①K的结构简式是 。②判断并解释K中氟原子对的活泼性的影响 。(5)M的分子式为。除苯环外,M分子中还有个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在合成M的同时还生成产物甲醇和乙醇。由此可知,在生成M时,L分子和G分子断裂的化学键均为键和 键,M的结构简式是 。【答案】(1)硝基、酯基(2)(3)abc(4) 氟原子可增强的活泼性,氟原子为吸电子基团,降低相连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使得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加,有利于增强的活泼性(5)【分析】B发生硝化反应得到D,即B为,A与CH3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B,即A为,D发生还原反应得到E,结合E的分子式可知,D硝基被还原为氨基,E为,E在K2CO3的作用下与发生反应得到G,结合G的分子式可知,G为,I与C2H5OH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生成J,结合I与J的分子式可知,I为CH3COOH,J为CH3COOC2H5,J与在一定条件下生成K,发生类似的反应,结合L的结构简式和K的分子式可知,K为 ,G和L在碱的作用下生成M,M的分子式为,除苯环外,M分子中还有个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在合成M的同时还生成产物甲醇和乙醇,可推测为G与L中键与酯基分别发生反应,形成酰胺基,所以断裂的化学键均为键和键,M的结构简式为。【详解】(1)由D的结构简式可知,D中含氧官能团为硝基、酯基;(2)A→B的过程为A中羧基与甲醇中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I→J的制备过程为乙酸与乙醇的酯化过程,a.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加入过量的乙醇或将乙酸乙酯蒸出,都有利于提高乙酸的转化率,a正确;b.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与蒸出的乙酸反应并溶解乙醇,b正确;c.反应温度过高,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发生分子内消去反应生成乙烯,c正确;故选abc;(4)①根据已知反应可知,酯基的与另一分子的酯基发生取代反应,中左侧不存在,所以产物K的结构简式为;②氟原子可增强的活泼性,氟原子为吸电子基团,降低相连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使得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加,有利于增强的活泼性;(5)M分子中除苯环外还有一个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在合成M的同时还生成产物甲醇和乙醇,再结合其分子式,可推测为G与L中键与酯基分别发生反应,形成酰胺基,所以断裂的化学键均为键和键,M的结构简式为四、模型建构1、夯实基础知识、回归教材栏目①侧重整体布局,构建知识网络,强调知识的结构性②对照新旧日课标,把握对知识的要求变化③对照新旧教材变化,关注新增知识与版块,注意旧知识 的新考法④回归教材细节,扎实一轮对教材的地毯式搜索,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专题重点突破高频考点、归类解题模型①工艺流程题:剥离每种元素的变化过程,汇编陌生方程式,总结书写技巧等;②反应原理:有关水溶液中平衡图像题、Kp计算题、多重平衡体系计算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题等热点难点分类整理汇编,针对性突破,形成解题模型;③综合实验探究:离子的检验、沉淀的洗涤、实验现象的描述、产率的计算、结构的确定等专项突破形成规范答题模板。抓好常规落实提高学习输出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落实基础知识:即教材基本反应、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是否能准确记忆抓好常规落实提高学习输出;②注重思维模式,紧抓基本技能:读题审题、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规范解答问题、基本题型答题思路等是否能灵活套用;③定期及时浏览做过的错题、错卷,做好“多次”纠错工作;不做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④教师做好课前检查与课后督促,提高课堂容量与针对性:形成专题解惑答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0讲 高考化学创新考法研究.docx 第30讲 高考化学创新考法研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