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作文预测:秘密主题如何写才能得分以及学生考场作文评点优秀作文展示文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都有秘密,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成为时代热潮。材料解析 这是一则命意性的话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已规限了作文立意及材料领城。 作文题的核心词是“秘密”。《现代汉语词典》对“秘密”(名词)这样解释: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情(跟“公开”相对)。这则材料由两个句话组成,一个是“保护”,一个是“探秘”。第一个句话从人的角度而言,强调“隐私保护”。第二句话从大自然的角度,说的是“科学探秘”。 立意时需要根据整体材料作判断,可以选择从某一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阐述或形象表达。从人的角度,谈“秘密”,主要是针对现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个人隐私?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从大自然的角度,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探秘大自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探秘大自然?怎样才能科学探秘大自然?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无论是保护还是探秘,都应遵循“真善美”的行事原则,不要伤及对方,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题目分为两个部分,前者谈的是人的隐私,后者谈的是大自然的奥秘。两者的共同点是:这都是秘密,不为他人所知的。材料向我们呈现的现象是:当下对于前者的保护越来越多,对于后者的“揭秘”越来越多。那么考生首先应该先分析一下两者在同为“秘密”之外的不同。对于人的隐私,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应该保护的,而生活中侵犯个人隐私的事件层出不穷。比如电影《搜索》中的高圆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给老人让座,最后却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受到极大的侵犯。信息时代,很多对隐私的侵犯借助网络的保护伞肆无忌惮地发酵,成为一种新的暴力。“每个人都有秘密”,这里的人,可以简单分为几种:公众人物(如明星)、犯了错的人、因为舆论无故受到牵连的人,以及每个普通人。这里先以“犯了错的人”为例,犯了错的人最容易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人们的关注点有时候却不在事件本身,而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上,对其人进行全面的“审判”与窥视。即使是罪犯也拥有犯罪行为以外的隐私权,更有甚者牵连到无辜者,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见义勇为被拘留”事件,不少“热心人”的关注点竟然是被侵犯者是否在夜总会上班。这样匪夷所思的注意点背后,是一种拿他人隐私来“消费”、“消遣”的错误思想和风气。而除了上述几种人,其实,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的隐私都在不知不觉间被“泄露”。互联网的用户画像,你的每一次搜索背后,数以万计的程序设计者对你消费习惯的分析、向你推送“量身定制”的服务,伴随着这种贴心便捷的,正是对我们数据隐私的窥探。如何保护这种新时代的隐私侵犯,可以成为考生思考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再从大自然角度说,大自然世界的奥秘,究竟是一探究竟好,还是不尽知的好?对于人的隐私,和自然的隐私,可以先界定一下。其实后者更像是去“了解”,而不是去偷窥”。两者的目的性不同。探秘自然的隐私,大部分的出发点是想了解自然,进而更好地与自然共处。但是在探秘自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像之前13年的高考作文题“山洞蝴蝶”,因为人类的到访,改变了蝴蝶的栖息环境。小小的改变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再比如一些科学探秘节目播出以后,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净土,迎来了大波游客,破坏了生态平衡。这都不是探秘自然的初衷。对于一些珍稀的自然环境,在没有条件探秘之前,盲目的到访就是一种伤害。虽然可能会让人心存遗憾,但是,这种情况下,对于自然的真相,不知,不尽知,亦是一种热爱吧。当然,科学探秘也不仅仅指探索自然,还有探索宇宙和很多科学的未知领域。相关作文题链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模考作文】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审读】从材料的内容来看,这是一则社会现象类材料。所谓“秘密”,它与“公开”相对,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隐私”,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属于秘密的范畴。“秘密”的内容丰富,因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可以表现为个人、家庭、单位、行业、地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秘密;因秘密的可知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隐私、机密、绝密,大自然中神奇的奥秘也是常人难以发现。材料由两个分句构成,围绕着核心词“秘密”来陈述现象,这一现象来自于对现实的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前一分句从个人角度说隐私的保护,此处的“秘密”表现为个人的行为、心理、情感等,指向社会意义;后一分句从自然角度说人类的探秘,此处的“秘密”表现为自然现象的知识、原理、规律等,指向科学意义。两者并举,思维的空间较大。 【立意角度】可以把握材料的两个分句,分别确定立意的角度;也可以着眼整体,综合思考,正向立意、反向立意皆可。从个人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隐私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行业信誉、集体利益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倡保护隐私。反过来说,当一些秘密危及他人和公共安全,我们就有揭秘的责任。从自然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探秘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不能强加人类的意志,无视自然的启示,无论阐述怎样的观点,均不可偏离“秘密”这个核心。可以综合立意,通过思考人类在认识自身和认识自然方面的不同行为,表达人对未知领域的无限追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探秘、揭秘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保护规则。 【文体构思】《考试说明》要求写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等文章。“类”中有多种文体,议论性散文又比较普遍,因此,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文体自选,可以写评论、杂文、随笔,也可以写小说、散文、科学故事,等等。议论文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注意议论类文章的中心与材料的关联度;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注意记叙类文章的立意句或立意的关键词,区分是表达立意的重点还是张贴标签。 优秀作文抱走“多多”的秘密——看演片《找到你》保姆孙芳将女律师李捷的女儿多多给抱“走”了!李捷离婚了,正与丈夫抢夺孩子的抚养权。自己拼命的工作,只是为了让女儿生活得更幸福。作为职场女性要争得世界里的一份生存权利当然不容易,家里只能找个保姆来带孩子了。这孙芳是小区大妈介绍过来的,属三无人员。可大妈称她是自己的侄女,原来是想得到孙芳的一点劳务费。仅仅因为多多在哭闹的时候,孙芳竟然像有特异功能般地将孩子哄骗安抚入睡了,李捷才答应让她留下了照顾一个星期的。几天下来,孙芳照顾得也还不错,正如大妈所说:“她勤快,人灵着呢!”现在出事了,让李捷恐怖的事情出现了,孩子可能是被偷走了!而且,紧接着还来了恐怖电话——一个男子让她不要报警,否则她孩子就没命了。威胁她在十个数字之内将五十万打到专门银行账户里去。李捷抱着手机一边哭求,一边抖抖索索将账户里的二十八万四千元全转过去了。可是她赶到指定地点去接孩子的结果还是一场空。她这才报了案,可是距离事发时间已经十几个小时了,搜索范围要扩大到几千里之外了。她甚至被警方、被丈夫家人误认为故意隐藏了孩子,以夺得抚养权。她一个人走上了寻找孩子的道路。她凭借家里翻到的一个快递包裹单子找到孙芳以前住宿的一个地方,得知以前这孙芳发疯般地挣钱,一次为了得到二千块钱竟然将十几杯白酒一气吞下;为了挣钱她竟然跟一个到处借钱放高利贷的男子好上了;甚至,为了挣钱她可以卖血、卖器官。可现在她人早走了。但李捷还是从孙芳以前的姐妹那儿找到了她的一个同乡,从同乡那儿找到了孙芳在城里准备结婚砌房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好大的槐树。不幸好像盯着孙芳似的,就像她以前的一起工作的姐妹说的,没有一个人像她这么倒足了霉运的。她生了个胆道闭锁的女孩,那房子的钱给孩子看病砌不成了,男人让她不要救了,孙芳不听,他便扔下母女了消失了。孙芳一个人带着女儿住院,吃着别人吃剩的饭菜,到处借钱。可是哪儿有那么多钱借得呢?而孩子的病需要的钱又是一个无底洞,她从哪儿有那么多的钱给孩子治病呢?医院里发动过大家捐了一次款,也属仁至义尽了。接下来通知她周一必须交费,否则要让她女儿出院了,可到周三她还是没能借到一笔钱。她和她女儿被赶出了医院,她到处弄钱,不惜性命地弄钱。她现在跟她好的男人也帮她想尽了办法,把能借的都借了,还空了一大笔债被人家给追着呢!实在没办法了,她才来到了李捷的家里做起了保姆。来到李捷家做保姆还有一个秘密,因为孙芳女儿被无情赶出医院的那天,正是李捷女儿多多抢去了她女儿珠珠的那个床位。而李捷丈夫的名片正好被孙芳给捡着了,那上面有家庭住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孙芳的女儿呼吸微弱,她急打120求救,可是手机心急慌忙的丢到了水里没用了,她抱起孩子来到公路边,风大雨大的路上她发了疯般地叫喊,拦车,可是有谁听得到她的哀号,哪撕裂的、绝望的哀号……原来,抱走李捷的女儿,孙芳内心一定充满了报复和仇恨,可是她实在太爱自己的女儿了。她后来也曾良心发现,打了一个电话给李捷,但她犹豫了,迟疑着没有说出一个字,她放下了电话。她决定带着多多漂洋过海,到远方去,把多多当自己的女儿。但李捷还是找到了她,她也惊恐地发现了李捷。最后看到李捷为了寻找女儿那憔悴的面容,那哭诉的哀号……孙芳她可能照见了自己曾经内心的凄楚,她放开了多多,然后自己纵身跳入深海……如果……有许多如果……那么本来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这么悲惨的故事的发生……点评:一个凄苦的故事,一个本该没有秘密的秘密。里面有母爱,有不公,有残酷的现实,有底层辛酸堆积起来的无奈与苦痛,有人性的自私与冷漠,有阶层分化带来的尖锐矛盾。这是一个走向富裕的时代,但愿底层人的生活多一份依靠和温暖,多一份保障和关怀。精彩时文: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裸奔 01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有不少人热衷于讨论「大数据」。 你随便拉来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问什么是「大数据」,他能滔滔不绝地扯出一大堆专业词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 反正你也听不懂,觉得很厉害就对了。 其实,我们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可以变为数据:每天坐地铁上班,属于出行数据;网上购物,属于消费数据;去一趟国外旅游,属于娱乐数据… 当无数人的数据被集合归类,就统称为「大数据」。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 你每天光顾楼下的早餐店,只能看到自己的消费金额,而店铺老板可以统计客流量和销量,获悉顾客的喜好,进而调整食材量。 再延伸到其它行业,一些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提升临床试验、新药的研发效率;政府通过大数据建立城市规划图,甚至控制疫情的扩散。 这样看来,大数据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既方便了我们生活,企业也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 国家同样希望互联网企业能引领技术的变革。然而纵观国内企业,更愿意利用手中的数据来牟利,这样来钱快。 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当隐私从道德领域滑向市场领域后,便成为可供出售的商品,全凭商人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它们喜欢收集用户信息,挖掘各种需求和隐私,完善用户画像,比你父母还要了解你,然后再卖假药、推荐莆田医院。 小公司没有精准的营销能力,它们只能粗暴地贩卖隐私来获利,形成一条完整的黑产链。 技术总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大数据在探索人类道德底线的路上,快速前进。 02 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 你觉得自己的隐私不值钱,没有利用价值,无论谁能不能看你的微信记录,都不在乎。 当每个人都抱着这种鸵鸟心态时,更多摇摆不定的公司就会选择作恶,因为被舆论谴责的代价太低了,或者说,国人的包容性太高了。 诚然,如今我们享受到便捷的生活,离不开大数据的建模和分析,但是也失去了保留隐私的权力! 我上网买了一件商品,不代表你可以擅自在所有网页推荐我买过的商品; 我在网上浏览,不需要你推荐附近的商家和莆田医院,更不想点击广告弹窗; 没经过我同意,请不要擅自安装流氓全家桶,并绕过电脑权限,获取用户隐私; 我使用输入法只是方便打字,拒绝加入用户体验计划,更不允许明文传输,将打字信息传到贵公司的服务器里; 我下载手机软件,不需要你时刻定位我的GPS位置进行追踪,更不需要你推荐附近的商家; 我填写的快递单据,你们内部人员凭什么卖给各种电信诈骗分子,甚至泄露地址信息,威胁到人身安全; 我连接商场wifi,你们服务商为何偷偷地保留信息,并且访问手机软件,追踪我的活动轨迹; 我知道自己的资料以十元的价格在网上被打包出售,而卖家却是金融和保险公司,你们成功完善了黑产的上下游交易环节。 当我的手机号码被泄露后,银行余额、通信记录、身份户籍、通信记录、航班记录、收货地址和出入境记录都能被查到,请问这些数据是怎么流出的? 我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是谁给了你们肆无忌惮的权力? 你们其实在纵容,你们所标榜鼓吹的算法推荐,你们所自诩的“大数据模型”,所谓的千人千面、深度学习,却让邪典动画片一直保留,直到被曝光才下架,何也? 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看完这些动画后,你们还能推荐更多的类似邪典动画,拎起这些孩子的头颅,一脚扔向了不归路。 我很好奇,为何那些邪典动画都能被算法推荐,你们是真的不知道这些视频的存在吗?平台的内容审核去哪了?仅仅一个下架、一个不痛不痒地道歉就解决了? 互联网有原罪,我以为是早期的法律不规范所致,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 现在看来,这都是狗屁,我只看到你们在故意作恶,为了流量和利益,秉着法不禁止既自由是吧? 这一幕我似曾相识,我翻开互联网一查,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个网页都写着“大数据”三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网页边缝里看出字来,全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03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大数据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们的思维? 人们倾向于休闲娱乐,懒惰更是人之常情,恨不得伸手就能获取所需。 遗憾的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以流量作为导向,只要能增加流量、留住用户时间,就会无所不用至极。 各种娱乐八卦、低俗视频和擦边球内容会投其所好,促使用户在生理冲动下点击,并且大受欢迎。 这类流量被统统汇聚成“大数据”,让人继续琢磨,完善大众的偏好: 微博用户喜欢看什么热搜,就刷什么内容,就连紫光阁地沟油都不放过; 观众就喜欢流量明星电影,于是各种“大投资巨作”越来越多; 大家就喜欢看各种小姨子、黄暴漫画和社会摇,那就批量生产出来; 也有不少人喜欢看黑社会大佬惩恶扬善,以暴制暴,没问题,群演都找好了。 越低俗越恶搞的内容,用户就越喜欢,平台也会继续推荐,甚至鼓励用户自己上传视频,既能娱乐大众,又能解决温饱,一举两得。 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在我们这个时代成功被应验,畸形的规律成功被我们保留。 当越来越多劣质文章轻松破10万阅读时,作者不再为爱好而写,而是奔着数字去,只关注传播数量,抛弃了文章质量。 当一篇文章最后的成果,表现为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10万 ”时,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金钱,也代表着“文章水平”。 他们必须琢磨着如何才能刺激到大多数人的感情,即使强迫读者感动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因为有“大数据”分析,但凡文章的字数越长,读者就越没有耐心读下去,甚至看到偏长的文章就开始头痛。 为了照顾读者感受,如今文章的字数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统一,风格也越来越固化。 即使有读者厌倦了,不去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依然有千篇一律的视频和励志书籍等着消化。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有许多琳琅满目的内容摆在我们面前,看似应有尽有,其实一无所有。 04 人们正踏向天堂,人们正走向地狱 我受不了被“大数据”支配的恐惧了,看着台下激动麻木的人群,怒火中烧,想骂醒他们: 你们看这些企业,戴着面具 在舞台上装腔作势 出卖我们的隐私,来侵蚀我们的神经 炮制各种低俗内容 你们的感官早已麻木 已经无法接受真正美好的东西 甚至都不能沉下心去看书! 你们为什么要看这种烂玩意 生产大量的数据垃圾,再将数据垃圾吃进去! 正是因为你们的要求太低了 所以他们才安于现状 赚这种钱的企业真不要脸! 把垃圾捧上天的你们也真不要脸! 我不是一个救世主 我没有权力去改变世界运行的轨迹 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 有捍卫个人隐私的权力! 生活在这个数据时代 是为了让生命得到尊重 而不是彻底地失去尊严! …… 这时,台下观众传来雷鸣般鼓掌,就连互联网巨头也冲我点头:“你的肺腑发言十分精彩,我喜欢你的演讲!” “这不是演讲!” “没关系,我会给你开一档个人脱口秀,流量会很可观,我想观众也会很喜欢你!” 观众席传来兴奋地呼声:“赞成!赞成!赞成…” 我愣住了,猛然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 原来反抗也能成为新的潮流,它喊出的不是觉醒,而是消费。 如果康德还活在世上,当他抬起头来,再也看不到灿烂的星空,更没有什么道德法则。 星空的尽头,不是宇宙,而是密密麻麻的人造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 它们就像一块块黑镜,监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收集着大量隐私数据。康德只能发出一声怒吼:“去TM的大数据!”作文点评月亮,你还有秘密吗?一考生夜读著名作家王开岭控诉在月球申报居住证,将月球切割成人类私有领土的文章,只觉得字字泣血,句句哀啼。抬头望月,在科学探秘已成主流,人类将月亮秘密的外衣肆意剥落,我们还能和没有秘密与朦胧之美的月亮诗意共栖吗?还能对月亮保留一份无知的敬畏吗?人无言,月不语。回首往昔,那清清冷冷的月色因为不可探秘的距离,不知氤氲了多少诗人的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对人生真理的彻悟与了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间真情的痴心托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是对孤寂心灵的抚慰与蕴藉。那时的人们与月亮隔着数不清的隐密与谜团,带着好奇与敬畏,月亮是情感的触角与诗意的源头。月亮就这样与诗文交缠着、熨贴着,温润了中国几千年的深情。那时的月亮大而洁,妩而媚,被视着高洁美好的象征,亦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性格中。若是没有秘密的月亮,露出千疮百孔的,黯淡无光的背面,还能有那个吟着“冷月葬花魂”的反叛孤傲的林妹妹吗?还能有在月落乌啼之时,听到山寺钟声的失意张继吗?还能有余光中盛赞的携带侠气、酒气与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旷达太白吗?恐怕没有,一定没有!抚今思昔,我只能哀叹。当人类的飞船一次次飞向月空,当国旗与足迹在月表次第出现,与一张张略显丑陋的月球照片传回地球,月亮似乎已不配拥有任何秘密与隐私。探索自然,揭秘太空的步伐固然不可阻挡,但人类也无需如此匆忙地揭开月球的本来面目,将它所有的隐身衣一一剥下。当人类将毫无保留地揭露自然秘密作为使命与荣耀,人类就已将自己放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人类不要过分为自己的征服沾沾自喜吧,我们不是曾一次次领略过大自然疯狂的报复和打击,而许多正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狂妄自大的人们造成的现报恶果。如果我们下一代过早了解月球的全部秘密,恐怕不会懂得“婵娟”的寓意,恐怕不会产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秘憧憬与美丽遐想。这样的文化断层,只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与不幸。我希望月亮能像法国女诗人阿波利奈尔预言的那样一直在,带着她的秘密,给人类脉脉的平和与永远的陪伴。看着夜空中的疏星朗月,我不禁想问:“月亮,你还有秘密吗?”我希望听到肯定的答案。点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小作者真正聪明,借王开岭的文章,汲取其中的营养无素,加以自己的理解领悟和不俗的文笔功夫,便这么潇潇洒洒、一泻而下挥就一篇佳作。如今的中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常常三点一线地圈围在校园四角的局促逼仄的天空下,没有多少可资写作的素材,那么剩下可能更多的来自他人的作品,所以读书多、会借鉴的同学,他们的习作常常更为胜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