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勇气主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勇气主题

资源简介

2025高考作文预测:勇气主题如何写才能得分以及学生考场作文评点优秀作文展示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核心词汇是“勇气”,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可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内在关联。
2.立意限制。材料本身便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有正向价值观的观点。在给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达的个性化,表达的精彩,表达的深度。
3.思维限制。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材料本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如果只谈“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则立意太浅,要能由个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
4.文体限制。虽然题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文体特征要明确。记叙文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既可以聚焦于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着眼于宏观,从民族、国家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综合立意,由个人层面递进到民族、国家层面。
2.联想思考的开放性。考生的联想可以是生活化的联想,也可以是富有人文底蕴的思考;可以是人生体验,也可以是阅读心得。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用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为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
本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家国认同意识。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强调勇气对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节操;二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第二部分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作用,由个人至民族、国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气。
材料在立意上未设难度,但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积累,把道理说明白、讲深入。
审题指导——想得准:是写好习作的第一步
新材料作文时代,似乎对核心意蕴并不重视。现在好多作文题目,似乎演变成了话题作文,“点赞”、“文明”、“人情”等题,学生只要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写作,基本没问题。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现在的作文对审题没有要求。本次苏锡常镇一模考试题,就对作文审题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在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作文原题)
本次命题,命题者提供的是“众星捧月”题,“月亮”—“勇气”,属于核心概念,而“星星”—“自欺”、“他人目光”,属于配角概念。命题者意图很明显,希望写作者阐明“勇气”与“不自欺”、“承受他人目光”之间的关系。
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则命意性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已规限了作文立意及材料领域。作文题的核心词是“勇气”。《现代汉语词典》对“勇气”这样解释: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这则材料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是法国电影《地下吻》中的一句台词,主要强调勇气对一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用分两个角度,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正视自我,进行自我内省与反思;二是“承受他人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第二个小分句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领域,大至民族、国家,小至个人,都有各自的勇气。学生既可以着眼于宏观,从国家或民族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聚焦于某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重要作用。
立意时需要根据整体材料作判断,可以选择从某一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阐述或形象表达,阐明“勇气”与“不自欺”“承受他人眼光”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全面观照,也可以局部观照。不宜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眼光”的语境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承受他人目光”。不要随意从“勇气”转换到它需要的条件等,而导致局部偏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与寓比性材料不同,名言型材料的显著特征是:“言在此、意在此”、“所见即所得”。与几年前的审题风格不同,现在的名言型材料,不需要学生作过度发挥。甚至,有时候过度发挥,反而会偏离中心论点。前一年的苏州模考题:“生活是一面镜子”那道题,命题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运行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如有些同学得出的观点:生活需要乐观性。这种立意方式属于典型的“立意滑步”。
如果把击中核心意蕴比喻成“打靶十环”,本次审题立意有如下几种类型:
“0—1环”,偷换概念。个别学生将“勇气”写成自信、信仰,如此立意,属于离题。有的将“勇气”偷换成“勇敢”。严格来说,勇敢与勇气并不完全等同,前者偏重力量,而后者偏重气魄与气象。如果整篇文章围绕“勇敢”而不涉及后两个“小星星”,那么,这样的立意与核心立意属于若即若离。再者,还有个别学生将“才能……”后面的内容进行泛化,写成有勇气才能直面人生,才能获得进步,这属于泛化命题者意图,在离题与偏题中滑行。
“3—4环”:只写“勇气”,不涉及与“小星星”的关系。部分学生的立意为:“知耻而后勇”、“狭路相逢勇者胜”、“勇于站稳脚跟”、“战胜脆弱”、“敢于逆潮流”、“勇者不惧”、“勇敢迈出那一步”。这样的立意,等于基于命题者的核心概念,另起炉灶,单立门户,游离于核心立意之外。
“5—6环”:重点写勇气,少量文字(50字左右)涉及“自知”与“他人目光”。这样的文章立意,属于典型的中庸之作。因为写作者实则想投机取巧,一方面想立意独特,试图拒绝平庸突破常规方向,另一方面又怕写作离题,于是选择折中方案。
“7—8环”:围绕勇气,平铺“勇气”与“自知”、“他人目光”之间的关系,或者围绕勇气分别从个人、民族、国家层面进行分析。老子有言:“少则得,多则惑”,这样的立意,看似纵横捭阖,实则故作声势,最后大而无当,论证流俗。
“与其挖坑三千,不如掘井一口”,经济学家说:“小则美好”。为此,学生在选择观点时,不要将观点泛化,只要选取一个点“有勇气,能自信”这样的观点即可。也许有人会说,老师我这样选择会不会与别人撞车,会不会容易偏题。我以为,这样的立意,切口小,方向正,击中靶心。诚然,这样的立意相对中庸,但是起码可以保证45分起步。如果,你选择了所谓的独特方向,也许会收获成功,但是也存在容易偏题的风险。在没有强大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学生最好是能够先“守正”再“创新”。
所以,老师想说:想得准,是写得好的第一步。准确审题,首先是准确把握写作方向。其次是准确理解核心概念,此处的“不自欺”,有些同学不能想到“内省”、“反思”这一层面,实属可惜。再次,瞄准原因分析。为何自省需要勇气?笔者以为,勇气实则是一种对抗,是内心的一种力量战胜另一种力量,是“天使”战胜“魔鬼”。勇气的来源,实则是力量角逐的结果。是内心信仰的呼唤还是自我超越的引领?这里需要具体而细致的分析。
“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下”,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江苏高考命题的大背景下里思考,学生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无勇气,无担当。
2.心怀勇气,担当天下。
3.勇气长存,不惧不卑。
4.勇气强国,以勇为马。
5.人有勇气不自卑,国有勇气傲全球。
6.人民有勇气,国家有未来。
……
错误立意:
1.战胜脆弱。
2.勇敢的心。
3.勇敢迈出那一步。
4.勇气是打开心房的钥匙。
【特别提醒】
1、看提示
以“勇气”为话题来写,完全忽略材料的语境提示和范围规限,没有点到“勇气”与“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之间的逻辑关系,原则上不得超过48分。
2、深挖掘
文章主体部分没有扣住“勇气”与“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分析,只是部分语段有所体现的,原则上不应超过三类卷上。因为只有文章主体部分着重与分析阐释“为什么”时,才能建构起有意义的因果逻辑,否则文章只能是在社会现象表面滑行,而不能深入到现象纷繁复杂的内里,探究本质,自然难有个人的见识。
3、硬着陆
勇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按照“虚题实处落笔,实体虚处立意”的原则,考生必须通过某种具体行为来体现,一个人有勇气,即面对某种难处、困境时,采取的某种行动,于是我们知道他是有勇气的。如果作文泛泛地谈“勇气”,没有聚焦某个具体领域或事物对象的,只是解释勇气是什么,或者写有了勇气我们会怎么样,视作基本切题,按照四类卷赋分,但如果确有独到的见解,思考比较深刻,则可以上浮一个分数。
【素材参考】
1、王小波追寻自我价值最高点的不自欺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而面对沉默的大多数丧失的话语权他也觉得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并能将之付诸于行动,“ 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
如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他从不安于被设置的生活,也不会刻意营造形象,故作清高。他始终敢于在文字中坦露最大的真诚。
2、齐白石坦荡面对自己身份的不自欺
齐白石本身就是农民,而且他以他罕见的、平民的骄傲,顽强地维护着他的平民尊严。齐白石刻了一大堆印章,如“鲁班门下”“木人”“杏子坞老民”“寻常百姓家”“星塘白屋不出公卿”“湘上老农”“白石草衣”“吾草木众人也”“吾少也贱”等,堂而皇之地盖在画上,以表明这种以平民自矜的态度。
而齐白石对自己平民身份的骄傲,其心态是让人诧异的。不只是在齐白石那个时代,即使在今天,卑微出身的寒门子弟们,一旦发迹,几无例外地要掩饰自己的寒门身份。即以徐悲鸿为例,这位乡间出身的画家,留洋归国后亦是西装革履油头领结之绅士派头,所画大多也与百姓生活无关,是一被主张“艺术走向十字街头”的田汉批评为在象牙塔中做天人之梦的画家。但齐白石对其平民身份的骄傲与坚持,却好像为20世纪艺术大众化思潮天生出的一个象征式人物。
3、高更追寻心之所爱的不自欺
作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高更在中年时期放弃让人羡慕的工作选择去画画,本身就是个需要承担很多他人目光的选择。
这种追随内心感受的做法,使他无法逃脱不负责任的形象。事上,由于误解,没有人对他深深痴迷的东西显示出丝毫的兴趣。他将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丹麦这个国家,逐渐心生内疚,而且越来越强烈。异域之中,环境不适宜,高更自然开始失去艺术工作的品位。心无所定,也没有取得成功的耐心。他发现现实的状况是命中注定的,更糟糕的是经济状况出现了问题,梅特不得不开始教法语来贴补家用。高更被迫退居幕后,带着他的绘画材料搬到了一个小房间内,因为客厅属于他的妻子及其学生——其中许多人都是丹麦贵族。
他也没有机会画模特。他唯一的模特就是自己。整个漫长的冬季,他独坐于此,画自己的肖像。他强大、生气勃勃的面部表情在深刻反思中变得僵硬,他的凝视在沉重的眼皮中内省,他丰满的嘴唇紧闭着。房间里鸦雀无声,只偶尔被遥远处传来的梅特和学生的欢乐打断。他内心汹涌澎湃,但拿着画笔的手没有颤抖,手是冷静的,肯定尚末完全解放,因为接受过的教育而稍显抑制。高更知道这一点,但也知道它离之时不远了。他的艺术良知如此清晰强烈,一切阻碍他前进的东西都须让步。而总有一天,他能起死回生。他不信任其他人,没人知道他的天对于一个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者而言,无论别人肯定的事情是多么毋庸置疑,对他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要凭借自己的智慧、洞察力和观察去重新对一切加以判断。人类强大的本性,能够通过辨别来自不同人种的那些互相矛盾的特性,使之完善。
4、纪录片《幼童》的启示
1872年的皇宫,不是很太平,皇帝和大臣急得焦头烂额。
泱泱大国内忧外患,被人欺负却没本事还手,憋屈之余,总要想办法。
几个大臣商量出一个主意:挑选这个国家最为聪慧的一批幼童,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以此希冀救国之解药。这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就这样成了背负整个国家兴衰使命的第一批留学生。
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今天或许熟悉的名字: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带领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唐国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梁诚,驻美公使,促成美国退还1500万美元庚子赔款;蔡绍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首任校长。
这批幼童,日后成为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可孩子们再成功,也终究无法遏制王朝的覆灭。他们是最早的开路人,是最激进的前行者。被顽固派讽刺,被新文化鄙视,然孜孜以行,荣辱不言。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了包括军事、航海、法律、建筑工程、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几乎所有科目的系统学习。1876年,邓士聪和陈巨镛(yōng)分别获得拼写一等奖和二等奖。1880年,霍普金斯语法学校毕业班的英文和希腊文第一名被李恩富获得,周传鄂获得拉丁文和书法第一名。在沃德沃斯街公立学校书法展览中,入学不到一年的蔡廷干获得第一名。他们之中,有在海战中为中国捐躯的杨兆楠、薛有福、陈寿昌、黄祖莲;有毕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的容揆(kuí);有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学者钟文耀;有著名的香港太平绅士周寿臣;有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张康仁。
但是,幼童们颠沛流离的命运被历史裹挟。当幼童们已习惯穿着运动装,活跃在棒球场,溜冰场时,他们不知道,危险已经开始了。异国的文化熏陶,让他们愈发和旧教育疏远,和旧思想分离。
1881年,在经历了9年的留美生活后,除去提前回国、滞留、因病去世的孩子,94名幼童分三批被撤回国。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完成了大学学业。
没有人甘心。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码头上没有久别的亲人,更没有热情的迎接仪式。迎接他们的,是同胞的排斥和冷漠。回国后,这批留美幼童一再遭受冷眼和羞辱。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他们只是王朝这个大机器中的一环齿轮,吱吱嘎嘎向前转动。
这120名留美幼童,远赴太平洋彼岸,担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发展,更寄托了国家振兴的厚望。回国后的94名幼童,活跃在铁路、电报、海军、外交等领域。只有再翻开这一百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时,才发现这些面孔依旧稚嫩,那上面还有迷茫、有疑惑、有离家的哀痛、有对新世界的向往,这群国之栋梁天之骄子,在用一生的勇气践行承诺: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相关主题作文】
(一)题型相似(单观点导向)
文明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的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明;文明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自然、社会的实际行动中……
(二)题意相似(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
1、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节选自海桑《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
2、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3、伟大的爱国者往往是自己民族的深刻的批判者。——周国平
做一个建设者,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洋
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带菌生存。自然中的病菌不可能被消灭,人类要有一种带菌生存的心理准备。
作文点评
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一考生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一个人心怀勇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厘清概念,提出论点——“心怀勇气”“浅笑安然”,照应标题。)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诚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以材料为基点,展开联想思考,用毕淑敏的话作引证,简明扼要,直击论述中心)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他可以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诚服。(用辜鸿铭的事例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材料观点“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文意递进,由个人的自信说到国家自信,并回扣材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有了勇气,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面对贸易战,我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在2005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反观当下,联系时事,用时代的活水,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心怀勇气,浅笑安然。(回扣材料,文末点题,呼应标题。)
优秀作文
耐得冷视和谀望
(1)众口铄金,众目也能铄金,所以,你必须是耐火砖或金钢石。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因 为你听到了另一种鼓点,接纳了另一种热度,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2)徐霞客放弃科举用双脚丈量山河,在功名人士眼中,他就是疯子。聂璜一笔一划记录 江浙海产,在实利者眼中,他就是傻子。黄万里坚持黄河三门峡工程不能建、黄河不能清, 在随风倒者看来,他就是楞子。梁思成泣血陈词,坚持旧城唯上、老北京城墙不能拆,在破 旧立新者的眼中,他就是呆子。毕加索、马蒂斯、赵无极的抽象画,在现实派看来,他们全 是骗子……
(3)乌合之众不会感受到别人目光的压力,因为他们从不需要前瞻与辨别,甚至不需要看 路与睁眼。曾有流行歌曲这样唱“ 你不必太在意,你不必隐瞒自己。” 这歌儿过于轻松,大有 不谙世事的味道。然而,你如果真的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本质,你应该尽可能地无视某些眼 光。小猪在泥水中打滚,它不是讨喜或讨爱,它只是率真到不在意俗人的冷视而只想做一只 特立独行的猪。
(4)但愿我的话没有误导你。因为你很难无视他人的目光。齐白石六十多岁北漂尚未成名 时,偶然出席宴会,竟被无视。老人异常难堪不知所措,多亏梅兰芳热情寒暄,总算挽回面 子。六十耳顺但目不顺。 “ 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那个非常时期,国画大师潘天 寿被专门押到家乡批斗,曾经的热情仰慕的目光变成了嘲弄的围观,还乡受辱的潘大师一下 子精神垮了。从这个角度说,陈寅恪双目失明也许也许聊可安慰:他避免看到那些深不可测的眼睛、落井下石的笑意、兴灾乐祸的目光、居高临下的注视、凶狠毒尊辣的凝望。
(5)人性本复杂,性善是奢谈。如果你没有职位或金钱,你就可能面临挑剔刁难、冷嘲挑 衅的目光;如果你拥有职位与金钱,你应该会面对热情厚道、尊重羡慕的目光;如果你有成 绩而没有职位金钱,你会面临嫉妒怀恨、无须顾忌的目光。哪怕你是高宠,也挑不翻更多的 铁滑车。所以,无视之,是你的选择。不乱心,是你的训练。
(6)欲成事,先有勇。此勇更多向内求。愿你,也能在凉世中挺过目光丛林,微笑着看到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欣喜与苦尽甘来。
人生最难不自欺
我读《禅观正脉研究》,看到明代有一个人,对于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岂只是买卖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
人须有勇气面对自己,做到不自欺,才能了悟现实的种种顺逆之境。我们从生到死,随时随地,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有时都只是“幻梦”里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满足。
你看南宋才人辛稼轩的词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壮士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骨干现实前,无奈境遇下,词人虽壮志难酬洒,却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没有回避。南怀瑾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曾说,这首词在少年某一阶段读,正是前途如锦的时候,最喜欢读它。也许和他深有同感,便早自抽身不做“自欺”的事了。
想来,先生直面现实、直面自我的勇气让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
人生最难不自欺!
为了欺骗自己,我们颇下功夫,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假装没看见;摆出一副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姿态;强调客观条件;强调自身困难;出现问题光指责别人;看不到他人的优点;给自己找退路等等。我们在找借口方面,简直是天才,不需培训,游刃有余。
为什么我们这么热衷于欺骗自己?哪怕明知结局对自己并不好?
这是因为,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因为改变自己很难,指责他人很容易。只有大勇之人,才敢对自己下刀子,够狠。一般的人,往往一推三六九,问题都是别人的。
做什么事情,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别人怎么评价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没有勇气通得过自己的心,能否做到心安理得。如果能做到坦坦荡荡,诚如王阳明所说,一人信之不为少,天下信之不为多。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洒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