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写作指导:“因人而异,所见不同”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写作指导:“因人而异,所见不同” 素材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写作指导
“因人而异,所见不同”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名言名句+人物素材+范文
大作文。
有人说美丽的风光在高处,有人说更诱人的景致在少有人走的小路上,还有人说最壮丽的景观还没看到。说法不同,原来是每个人的体验和心里感受不一样罢了。
请以“因人而异,所见不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600字以上。不得透露真实的影响公平判卷的个人信息。
一、审题分析
“因人而异,所见不同”这一话题,重点在于阐述由于个体的差异,如性格、经历、价值观、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
材料中提到对于美丽风光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在高处,这可能代表着追求高远目标的人眼中的风景,他们具有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的精神特质,渴望站在更高的位置俯瞰世界,领略更广阔的天地,将高处的风光视为成就和视野的象征;有人觉得在少有人走的小路上,这类人或许更具探索精神和独立意识,不随波逐流,喜欢在小众、独特的领域寻找别样的景致,追求个性化、深层次的体验;而认为最壮丽的景观还没看到的人,则可能满怀憧憬与希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前行去追寻未知的美好。这三种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不同人基于自身特点对“风景”的不同认知,而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紧紧围绕个体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一核心,深入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件,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从而生动地展现这一话题的内涵。
二、立意指导
1. 尊重个体差异: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我们应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同对待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贬低、不排斥,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使我们在相互尊重中共同成长,丰富彼此的精神世界。
2. 个体成长与认知变化: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多、阅历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不断改变。曾经视为珍宝的东西,如今可能觉得平常;曾经难以理解的事物,现在却能深刻领悟。通过这种变化,展现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思维的拓展和心智的成熟,以及对世界认知的深化。
3. 突破局限,拓展视野:阐述人们往往受限于自身所处环境、固有观念等因素,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鼓励突破这些局限,如通过阅读、旅行、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从而像站在更高维度审视世界,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与真相,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
三、适合的名言名句及分析
1.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分析:说明不同人对同一作品解读不同,强调个体感受差异,适用于论证对事物多元理解。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山有不同形态,寓意人因视角差异对事物看法不同,可用于引出观点。
3.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分析:以树叶类比人,突出个体独特性致所见所感差异,为尊重差异立意添彩。
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指不同人从不同立场观点看问题结论各异,可用于阐述对复杂问题的不同见解。
5.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分析: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决定对事物认知,在探讨个体认知独特性时可引用。
6.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分析:说明因个体观察力不同导致对美的发现各异,助力有关认知差异的论述。
7. “我们看到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眼中的事物。”——阿耐斯·宁。分析:点明人对事物的认知受主观影响,适合用于剖析认知形成原因。
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你所看到的世界。”——《摆渡人》。分析:体现个体世界独特性,在描述个体差异造成认知不同时可引用。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分析:因兴趣不同人对事物态度和认知有别,用于涉及兴趣影响认知的立意。
10.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分析:表明想象受现实和个人认知局限,在谈认知边界话题时有用。
四、事例素材
1. 《红楼梦》的解读:学者俞平伯和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观点截然不同。俞平伯从文学性、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注重书中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和诗词的文学价值;胡适则从历史考证角度出发,探究曹雪芹的身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这源于他们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的差异,俞平伯文学素养深厚,对文字情感更为敏感;胡适则秉持学术的实证精神,善于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真相,展现了对同一部文学巨著因研究者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解读。
2. 梵高的画作:在梵高生前,他的画作如《星月夜》等不被当时的主流艺术界认可,人们难以理解他那夸张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代观众却从这些画作中看到了梵高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与挣扎,那旋转的星云、明亮的色彩被视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和情感的强烈宣泄。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的变化,当时的人们受传统审美范式禁锢,而现代观众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能够接纳和欣赏梵高超越时代的艺术表达。
3. 登山者的体验:有两位登山者一同攀登珠峰,一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他专注于攀登的技巧、路线的选择以及身体的极限挑战,每一步都精准计算,将登顶视为最大的成就,山顶壮丽的景色和征服的快感是他眼中的收获;另一位是业余摄影爱好者,虽然同样面临艰难的攀登过程,但他更关注沿途的风景,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岩石、稀薄空气中变幻的光影,都成为他镜头下珍贵的画面,在他心中,沿途的美景与山顶的风光同样重要。这是由于他们登山的目的不同,专业运动员追求的是竞技挑战的胜利,而摄影爱好者则是为了捕捉自然之美,从而导致在登山过程中所见所感截然不同。
4. 疫情下的生活态度:在疫情期间,面对居家隔离、生活受限的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陷入焦虑和抱怨之中,觉得生活充满了不便和无奈,每天关注的是新增病例数和生活物资的短缺;而另一些人则把这视为难得的陪伴家人、提升自我的机会,他们在家中学习新技能,如烹饪美食、练习书法绘画,与家人共同度过温馨的时光,还通过线上方式与朋友保持联系,互相鼓励支持。这种差异源于人们心态和生活观念的不同,消极者被困难吓倒,只看到负面因素;积极者则善于从困境中寻找希望和乐趣,展现出对相同生活境遇的不同认知和应对方式。
5. 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幼儿园的绘画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我的家”。有的孩子画了一座大大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玩具和家人,色彩鲜艳明亮,这可能来自于家庭环境的温暖幸福,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所以眼中的家是充满欢乐和物质满足的;而有的孩子画的家则是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几只小动物围绕着房子,家人手牵手在外面散步,这反映出孩子对自然的喜爱和家庭和谐氛围的向往,可能他的家庭经常一起户外活动,亲近自然,使得他对家的概念包含了更多自然元素。这体现了因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兴趣的不同,对“家”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呈现。
6. 科学家对宇宙的探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从宏观的天体运动规律角度揭示了宇宙的一种秩序,他的研究基于经典物理学的体系和当时的观测技术,侧重于物体之间的力学关系;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则从时空弯曲等全新概念诠释宇宙的奥秘,突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这源于爱因斯坦所处时代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物理现象的深刻洞察,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从更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去思考宇宙本质,两人因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思维体系的差异,对宇宙结构和规律的认知大相径庭。
7. 职场新人与老将:在一个公司的项目会议上,对于新推出的产品营销方案,职场新人充满激情地提出利用新兴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大规模线上推广,认为这样能快速吸引年轻用户群体,提高产品知名度,他凭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勇于尝试的精神,看到了新平台的流量优势;而资深员工则更倾向于结合传统广告渠道和线下活动,稳步拓展客户群体,他们考虑到产品的目标受众不仅有年轻人,还有更广泛的年龄层,而且传统渠道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和信任度。这是由于新人与老将在职场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市场整体把握程度上的不同,导致对同一营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策略。
8.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见面时通常会拥抱、亲吻脸颊来表示友好和问候;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见面更多是鞠躬行礼,表达尊敬之意。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和肢体接触的亲近感,而东方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含蓄、内敛和等级秩序,通过鞠躬的角度和姿势来体现对他人身份地位的尊重,这种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人们在各自文化环境中成长,习得了本文化认可的社交行为方式,对其他文化的礼仪则会因不熟悉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9. 音乐风格的偏好:在一场音乐会上,当演奏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一些听众沉浸其中,被其严谨的结构、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情感所打动,他们欣赏古典音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当演奏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时,另一些听众则跟着节奏摇摆哼唱,喜爱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时尚的旋律节奏。这是由于听众个体在音乐素养、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偏好,有人追求高雅艺术的精神享受,有人则更倾向于轻松流行的娱乐氛围,从而在音乐欣赏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和评价。
10.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些游客热衷于前往热门旅游景点,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等,他们被这些地方的知名度、标志性建筑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所吸引,希望在著名景点打卡留念,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而另一些游客则喜欢探寻小众旅游地,如云南的一些原始村落、欧洲的偏僻小镇等,他们追求远离喧嚣、贴近自然和当地生活的宁静体验,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和独特发现。这种差异源于游客性格、旅游目的和对旅游的期待不同,前者可能更注重旅游的社交展示性和文化代表性,后者则更倾向于个性化、小众化的探索和心灵的放松,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感受也各有千秋。
范文一:
山林深处的别样风景
我和阿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都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但性格却截然不同。阿明活泼开朗,喜欢热闹和被人关注;而我内向安静,更享受独处时与自然的交融。
那个暑假,我们相约去攀登家乡那座有名的青山。一路上,阿明兴奋地和遇到的每一个登山者打招呼,还时不时地向我讲述他从网上看到的登山攻略和那些著名山峰的壮丽景色,眼中满是对山顶风光的向往。而我,只是默默地跟在他身后,看着沿途的花草树木,听着鸟儿的歌声,心中同样充满期待,只是我的期待更多地寄托于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势越发陡峭,阿明的兴致却丝毫不减,他总是冲在前面,想要第一个到达山顶,去俯瞰那所谓的“无限风光”。而我,却渐渐地被路边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吸引。那小路被茂密的草丛掩盖,若隐若现,似乎在召唤着我。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离开主路,沿着这条小路走下去。
阿明发现我不见了,焦急地呼喊我的名字。我大声回应他,告诉他我发现了一条小路,想去看看。阿明有些无奈地说:“山顶的风景肯定更美,下面能有什么呀,别浪费时间了,快回来吧!”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走进小路,周围的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看到了几株从未见过的野花,它们的花瓣呈现出淡淡的紫色,花蕊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着这些小花,它们是如此的娇嫩,却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顽强地生长着。
继续前行,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沿着石头流淌,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溪水中有小鱼小虾在游动,它们的身体透明,几乎与溪水融为一体。我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把手伸进溪水中,感受着那清凉的触感,心中一片宁静。
不知过了多久,我起身往回走,与阿明在山顶会合。阿明兴奋地向我描述着山顶的景色,那广阔的视野,连绵的山脉,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城市。他问我:“你在下面看到了什么?肯定没有山顶这么壮观吧!”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阿明看到的是山顶那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色,而我在山林深处却领略到了大自然细腻而温柔的一面。我们所追求的风景不同,正是因为我们的性格和内心的需求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就足够了。
点评:文章围绕“因人而异,所见不同”这一主题,通过讲述“我”和阿明登山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由于性格差异而选择不同路线,进而看到不同风景的故事。文中对山林深处景色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几株从未见过的野花,花瓣呈现出淡淡的紫色,花蕊上挂着晶莹的露珠”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阿明和“我”的对话及心理描写,也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不同人对风景的不同追求和体验,故事完整且富有感染力。
范文二:
老街的新旧时光
爷爷和我都对家乡的老街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我们眼中的老街却有着不一样的模样。
爷爷是个念旧的人,在他的记忆里,老街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那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平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居民的生活。街边的老店,卖着传统的小吃、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爷爷最喜欢的是那家老茶馆,每天清晨,他都会和一群老友相聚在那里,喝着热气腾腾的茶,谈论着家长里短、时事新闻。茶馆里弥漫着茶香和旱烟的味道,那陈旧的桌椅、斑驳的墙壁,在爷爷看来都是岁月留下的珍贵痕迹。
而在我眼中,老街正经历着一场蜕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回到家乡,在老街开起了时尚的咖啡馆、特色书店和创意工作室。那些古老的建筑被重新修缮,保留了原来的外观,但内部却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彩色的玻璃、精致的吊灯,与老街的古朴相互映衬。
有一次,我带着爷爷去参观一家新开的书店。书店里摆放着各种畅销书和经典文学作品,还有舒适的阅读角落和精致的文创产品。我兴致勃勃地给爷爷介绍着这些新变化,爷爷却只是微笑着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陌生和困惑。
后来,爷爷也拉着我去了他常去的那家老裁缝店。店里的老师傅已经年逾古稀,但手艺依旧精湛。他用老式的缝纫机为老街的居民们制作着合身的衣服,店里挂满了各种布料,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爷爷和老师傅熟稔地交谈着,回忆着过去的日子。看着爷爷脸上满足的神情,我似乎明白了他对老街的那份执着。
在老街的街头巷尾,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爷爷坚守着老街过去的记忆,那是他一生的眷恋;而我则欣赏着老街新的活力,那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我们站在同一条老街,却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所向各不相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老街丰富多彩的画卷。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家乡老街为背景,通过“我”和爷爷对老街的不同感受,深刻地诠释了“因人而异,所见不同”的主题。作者对老街旧景和新貌的描写细致入微,如老茶馆的茶香烟味、老裁缝店的缝纫机和布料等,以及书店的现代设计元素,都让老街的形象跃然纸上。爷爷和“我”的互动情节自然真实,很好地展现了两人因年龄、经历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差异,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