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读图1:
图1 黑龙江三江平原七星河汉魏时期聚落的早期国家演进模式
这说明
A.文明进程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B.边疆地区文明起源晚于中原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D.文化交流促进早期国家形成
2.某学者经考证后绘制了图2:
图2 先秦思想家交互影响示意图据上图得出的结论,较为可靠的是
A.诸子百家思想源于道家 B.墨家思想是儒学的分支
C.战国儒学并非传自孔子 D.法家汲取了多学派思想
3.读表1:
表1 北魏至北周军事制度的变化
时间 变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沿袭北魏旧有兵制,实行胡汉分治,即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
西魏大统三年(537) 创建府兵制。
西魏大统九年(543) 开始广募关陇豪右加入府兵,其后汉族豪强的私人武装也划归府兵。
北周建德二年(573) 府兵又扩展至汉族一般农民。
表1反映了当时
A.南北军事对峙的局面 B.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C.门阀士族力量的兴起 D.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
4.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据其记载,潮州“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语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上述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B.汉字维系了国家的统一
C.政治变乱破坏社会经济 D.传统赋税制度遭到破坏
5.1460年河南一位知县所作《劝民歌》:“劝汝崇孝弟,劝汝和乡里,劝汝勤农桑,劝汝安出处······寡士有书农有田,工商异类理则然。顾汝此身在何地,各专一业,无憎嫌出处。”由此可窥知,当时
A.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B.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C.统治阶层坚守四民秩序 D.提倡社会平等的思潮出现
6.1894年11月,日本驻英国临时代理公使在给外务相陆奥宗光的电文中说:“为感谢该社(英国中央通讯社)以前和今后的尽力服务,拨给了少许的资金。”“你能否批准我要求的款子,以开始从事报界行动,我已没有钱可用了。”日本此种行为的目的是
A.操纵舆论服务侵华战争 B.联合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C.阻止列强干涉辽东问题 D.挑拨中国与英国的矛盾
7.1918年12月,有知识分子撰文写道:“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该知识分子旨在
A.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B.提倡民主科学的精神
C.宣扬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8.1941年11月,蒋介石亲向美国提出大宗借款请求,遭到以“没有时间和机会”为由婉拒。但时隔3个月,美国国会却通过借款决议,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对华借款正式生效,金额达5亿美元。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正面战场取得会战胜利 B.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
C.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 D.反法西斯国际局势的变化9.读图3:
图3 古元《他正走着日寇侵略亚洲的老路》
图3为时人所绘漫画,据此判断其创作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美国介入国共全面内战
C.抗美援朝运动广泛开展 D.美国阻挠亚非会议召开
10.至1987年,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部分占比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部分占比从23.4%上升到68.8%。这说明当时
A.国家财政负担比较重 B.改革了经济管理体制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增强了国有企业活力
11.据研究,新亚述帝国的战争浮雕主要通过衣服、头饰来刻画外族人,但公元前7世纪后,他们把努比亚人刻画成长有短卷发的人,把乌拉尔图人刻画成长着大鼻子的人,把阿拉伯人刻画成留着长直发的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A.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B.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度提升
C.帝国扩张促进了人口迁移 D.西亚地区雕刻艺术的进步
12.1086-1135年,英国204个男爵领中仅有96个得以延续,另外约50个男爵领因绝嗣由女儿继承后转移到其他封臣名下,骑士领也因继承而变得支离破碎,出现了1/2骑士领、1/4骑士领,甚至1/100骑士领,致使骑士难以履行义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市民阶层力量兴起 B.国王权力迅速扩张
C.贵族的势力被削弱 D.封建关系受到冲击
13.法国大革命初期,英国舆论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后来发生转变。1792年《伦敦纪事报》报道了英国激进派的“革命计划”,包括摧毁上议院、圣詹姆斯宫等;《纽卡斯尔时报》则称法国革命者为“那些不人道的屠夫”。据以上材料可知,英国主流媒体
A.警惕法国革命波及英国 B.反对大革命倡导的原则
C.主张维护传统封建制度 D.要求改革君主立宪政体14.读表2:
表2 拉美变革的模式
阶段 经济发展 社会变革 典型政治后果
第一阶段(1880-1900) 进出口增长开始 权贵阶层实现现代化,商业部门和新的专业人员出现 寡头民主或整体性独裁
第二阶段 (1900-1930) 进出口扩大 中间阶层出现,无产阶级开始形成 互有所求的民主
第三阶段(1930-60年代) 进口替代工业化 企业家精英形成,工人阶级壮大 民众主义或互有所求的民主
第四阶段(60年代-80年代) 进口替代导致增长停滞不前,70年代出现一些出口导向的增长 冲突加剧,常常是社会冲突 官僚-权威主义政权
第五阶段(80年代初至今) 外汇匮乏(因外债而加剧),导致停滞或衰退 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被进一步动员起来 不完整的选举民主(军人有否决权)
导致表2状况的根源是,拉美国家
A.未能实现独立建国目标 B.未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未能根除殖民主义传统 D.未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15.1923年,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意在强调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C.俄国发起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16.1946年6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工党年会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出:“我们也决意尽力尽快地实施带有工党明显特色的纲领: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我们的国有化政策”。这表明当时英国工党政府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B.调整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极力维护殖民霸主地位 D.支持和鼓励国际工人运动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做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
17.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与东汉班固《汉书》是古代极具代表性的史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齐桓公)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于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成周。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表3《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角度 史记 汉书
性质体例 私修纪传体通史 私修转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
撰史目的 “究灭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纬《六经》,缀道纲”“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
人物评价 别嫌疑,明是非,采善贬恶 论忠辨奸,开后世忠、奸人物传记先河
内容选择 本纪 项羽(名“藉”)入本纪 项藉、王莽入列传
世家 陈涉(名“胜”)入世家 删世家体例;陈胜改入列传
列传 有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 删刺客、侠客、滑稽列传,增外戚、皇后、宗室列传
-据傅正义《<史记><汉书>比较简论》等文整理
(1)据材料一 从中提炼出至少2条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予以说明,并简要指出《史记》记事方式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班固《汉书》作出以上改变的历史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天津有客民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万亩,概从西法,以机器从事,行见翻犁锄来,事半功倍,各省农民定必有闻风仿办者,眼界当为之一扩也。”
-天津报刊《益闻录》载(1880年)
材料二 “晚近蚕业大兴,桑田日辟,禾田日隘,谷米出产转国而日少......故谷食中一大部分,······则输入于安南、遥罗。”“晚近机械纺织之术进,海外输出之途开,农民亦颇多注意植棉,年来日呈增加之象······几乎全国均从事植棉矣。”
-《农商公报》(1916年18期、1923年102期)
材料三 “它们虽然毗为邻省,可是一方则米贵如珠,另一方则滥贱如泥······这是因为沿海各省能够得到廉价洋米供给,而内地省份,倒反以交通不便,税捐苛重,而无法运粮出口。”
-徐雪寒《抗敌战争和粮食准备》载于中国农村》(1936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生产因素,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并未盛行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全面抗战开始前中国粮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予以解释。(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欧洲)其小学曰文科,有四种:一古贤名训,一各国史书,一各种诗文,一文章议论。······优者进于中学,曰理科,有三家;初年学落日加(Logic,逻辑),译言辨是非之法;二年学费西加(Physics,物理学),译言察性理之道;三年学默达费西加Aetaphysics,形而上学),译言察性理以上之学;总名要录所费亚(Philoso-phy,学问······优者进于大学,乃分为四科,而听人自择:一曰医科,主疗病疾;一回治科,主习政事:一曰教科,主守教法;一曰道科,主兴教化;······四科大学之外,有度数之学,日玛得玛第加(Mathe-matics,数学)。······或脱物而空论之:则数者立算法家(代数学),度 立量法家(测量学);或体物而偕论之:则数者在音,相济为和,立律吕家(乐理学);
在天,迭运为时,立历法家(天文学)。
-(意大利)艾儒略《职方外纪》(作者1610年来华后所著,清《四库全书》有辑录)材料二
表4明代中后期弘道书院教材列表
必 修 课 经书 易、诗、书、春秋、礼记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史书 通鉴纲目、续通鉴纲目、通鉴节要、史略、史断
选 修 课 察理 性理大全、近思录(朱熹)
学礼 朱子家礼、仪礼、周礼
古文 文章轨范、唐音
博观 贞观政要、唐鉴、大学衍义
明治 武经七书、武经总类(兵戎)、大明律、刑统贼(刑名)、款荒活民、荒政备考(荒政)、河防通议、泾渠图说、吴中水利(治水)
作字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字帖
请自选角度对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教育进行对比研究,自拟一个标题,撰写一篇历史评论小作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用一幅三角画来表达对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的看法。图中每个三角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有的三角以合作为主,有的三角以竞争为主,还有的三角正在形成中。
-据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编译组译《布热津斯基言论选集》材料二 有学者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关系。
图5 20世纪90年代后五大力量的基本框架
-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2005年出版)
(1)根据以上材料,简释国际关系如何从图4演变至图5。(8分)
(2)请在答题卡的方框内绘制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国际关系示意图,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说明:考生可自主选择恰当的图形表达方式,意涵明确即可。)(6分)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
监测历史科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A D B B C A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CB A D A C C B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17.(12分)评分标准
(1)信息及说明:“戎伐周”反映出当时北方的戎南下,势力逼近中原,与华夏族(或周王朝)交往频密;“周告急于齐”,反映出周王室势力与权威衰微;“齐令诸侯”,反映出分封制遭破坏,齐桓公取得号令诸侯的霸主地位;“诸侯发卒以戍周”,反映出当时形式上仍维持了分封制;从“(齐桓公)四十二年”的记述看,当时有明确的纪年并使用了王公纪年法(或诸侯在位年数纪年)。(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特点:简洁明了,突出关键信息(或简明扼要);通过历史叙事传达自己的观点(寓论断于叙事)。(任答1点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注意:若学生全抄材料,则提炼信息部分不得分;其余答案,评卷老师可采意给分。
(2)原因:汉代实现大一统,朝廷重视修史;汉武帝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汉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注重维护君主正统和权威;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王势力削弱;东汉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注意:思想角度,学生若写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或正统思想得到加强,均可给分;其余答案,评卷老师可采意给分。
18.(14分)评分标准
(1)新因素:农业资本主义;集约化(或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或近代生产方式);农场经营方式(任答1点给2分。)
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的束缚(或封建生产关系占主导);小农经济仍占主导(或自然经济);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或列强侵略);国内社会动荡(或战争频繁),缺乏稳定的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资本的薄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封建政府的阻碍;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封闭保守、重农抑商、抵制西方等)传统观念的阻碍。(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说明:考生亦可结合具体史实作答,同等给分。)
(2)问题:粮食生产不足(或滞后);依赖国外进口;国内粮食流通不畅;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粮价差异较大。(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
解释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上升;交通落后,阻碍了国内粮食的流通;军阀割据和苛捐杂税,扰乱了粮食市场正常秩序。(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12分)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 评分标准
拟定标题(2分)标题规范,主题鲜明。(2分)
引用史实(4分)运用两个以上的史实加以论述,且史实表述准确。(4分)
论证阐释(4分)行文条理,逻辑性强,能围绕观点展开。(4分)
观点明确(2分)结论能呼应观点,准确、清晰。(2分)
示例-教育具有目的性与功能性
不同社会的教育均具有目的性,并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16-17世纪,中国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教育必修课以经学、史学为主,为其提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人才资源。同时期,欧洲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需要大量懂得地理知识、航海知识的新式人才,中学的物理学、大学的数学、历法等课程的设置适应了这一需要。当时中国教育仍以服务于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欧洲教育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两者逐渐拉开了差距。
示例二 课程开设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课程开设涉及知识进步与人才培养,深刻影响社会发展。16-17世纪欧洲的教育课程,以物理学、医学、数学等实用性学科为主,注重培养技术性人才,为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教育课程,以四书五经为主,重视强化人伦道德修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进一步巩固了传统的统治秩序,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综上,16-17世纪中欧的课程内容设定,是中欧各自社会环境的产物,对中国与欧洲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分)评分标准
(1)解释: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走向一体化,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或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2分)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国际地位提升。(中国角度,学生能从70年代外交成就或70、80年代综合国力上升等作答,均可给2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但俄罗斯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90年代,随着国家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美国尽管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逐渐形成美、俄、中、欧、日等五大力量中心。(学生能答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等任一角度即可给2分;学生若能结合材料进一步说明,则可再得2分)(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示意图:略(2分)(说明:考生所绘示意图能表现出反法西斯阵营与法西斯阵营或同盟国与轴心国集团对立即可。)
说明: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为法西斯国家或轴心国,美、苏、中、英等国家为反法西斯同盟;两个阵营处于敌对状态。(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