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5.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需要进行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小脚女人和手推磨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力①生产力的含义:注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谁当主管、谁当工人)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阅读与思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奴隶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剥削与被剥削按劳分配、和谐平等(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增加。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世界观】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含义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形式)B、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C、产品如何分配。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B、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知识拓展: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 设施。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主要指国家的经济领域)凡是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还有与文化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属于是上层建筑(主要指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领域)总 结(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 总纲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吗?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5、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在人类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最基本的矛盾最基本的规律小结: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知识拓展: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区 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可变)联 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在阶级社会里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武装起义、革命战争、夺取政权思想斗争:思想宣传对抗性2.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办法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1)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起义-朱元璋)(2)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对抗性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在社会主义社会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性质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例如:土地的三权分置问题。小结2: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比较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解决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强大动力)加以解决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归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改革的性质:②改革的根本目的:③改革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力)2、 人类社会的演变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比较几个“动力”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课堂小结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改革共产主义目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含义及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课堂小结:易错易混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2、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革命4、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5、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6、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关系(适合才推动,不适合则阻碍)(适合才推动,不适合则阻碍)(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改革是直接动力)(不是根本改变,而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命题点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2022山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D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D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命题点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 [2022湖南]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C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C命题变式3. [2023山东济南统一检测]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保障。该法的通过说明( D )①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②物质决定于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D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大题精练1. [2022湖北,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答案] 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4分)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