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现代文阅读 寒假练习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现代文阅读 寒假练习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7)现代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人教统编版(2024)寒假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感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有删改)
1.面对“紧张”的夏天,作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请按照提示摘录文中相关语句。
(1)聆听夏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嗅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赏夏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与下面《春》选段都是以季节中的“人”为描写对象,但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比较阅读,完成下面的表格。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选自朱自清《春》)
文段 选文第④段 《春》选段
描写对象 农民 老老小小
对象特点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体现的季节特点 热气腾腾 (3)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
4.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请你仿照示例,为下面句子写出朗读建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朗读建议:“母亲的手”“抚摸”要重读,读出春风的温暖、柔和、亲切;“抚摸”前停顿一下,以凸显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5.第⑤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苍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苍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金黄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美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有删改)
6.第①段所展示的济南秋天的诗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两个关键词概括。
7.第③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四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8.第③段着重描写济南的山,却在末尾突然写了一句“看山顶上那个塔”,你认为这一句多余吗?为什么?
9.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10.你觉得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三、记叙文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 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1.简要概述文章③至⑥段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完成下表。
段落 主要内容概括
③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



12.第③段中“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13.第⑤段中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有何作用?
14.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粗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2)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答时,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摘录即可。根据“聆听夏声”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②段,从听觉角度描写夏声的是“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根据“品嗅夏味”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②段,从嗅觉角度描写夏味的是“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根据“观赏夏色”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③段,从视觉角度描写夏色的是“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和“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2.答案:(1)紧张、辛苦、忙碌;(2)有活力;(3)充满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1)空,根据选文第④段中“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可概括为:紧张、辛苦、忙碌。(2)空,根据《春》选段中“城里乡下……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可概括为:有活力。(3)空,根据《春》选段中“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可概括为:充满希望。
3.答案:“烘烤”写出太阳的炙热,表现出夏季的炎热;“翻滚”写出麦子一望无际,在风的吹拂下起伏的状态,表现出生命的蓬勃;“扑打”写出麦浪的力度,表现出夏季磅礴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时,首先要分析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烘烤”指用火燥物,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的炽热,使读者仿佛能直接感受到太阳的威力,表现出夏季的炎热;“翻滚”指上下滚动、翻腾,用在句中写出麦子一望无际,在风的吹拂下起伏的状态,把麦浪翻滚的景象描绘得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麦浪在田野中起伏摇曳,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出生命的蓬勃,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视觉效果;“扑打”指用扁平的东西猛然朝下打,用在句中把麦浪扑打山峰的情景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仿佛听到麦浪拍打山峰的声音,写出麦浪的力度,表现出夏季磅礴的气势,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和读者的情感体验。
4.答案:示例:“你看”后面可以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注意,关注下面的内容;“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要重读,让人体会到农民夏天的忙碌与辛劳。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示例可知,本题可从重读、停顿等方面给出朗读建议。具体设计时,要根据所给语句描写的对象及其情态等确定。所给语句描写的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因此,“你看”后面可以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注意;句子重点表现的内容要重读,本句表现了农民夏天的忙碌与辛劳,因此“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要重读。
5.答案:对比。首先通过春日、秋日和夏日的对比,指出夏给人的苦涩之感,这让它极少成为历代文人的描写对象;然后通过“我”和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的对比,表现出“我”对夏天的情有独钟,点明了情感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第⑤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指出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却极少写夏;第二句对比分析了春日、秋日和夏日;第三句写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这种紧张的旋律;第四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赞美夏季。据此可知,第⑤段中作者通过两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6.答案:古朴、静美。
解析:根据“中古的老城”“狭窄的古石路”“宽厚的石城墙”,可以概括出“古朴”;根据“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睡着了的大城楼”“红袍绿裤的小妞儿”,可以概括出“静美”。
7.答案:突出颜色的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解析:“忽然”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描写山腰中的颜色变化得迅速,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同时也为整座山增添了动感。据此作答即可。
8.答案:不多余。这是一个感叹句,赞美塔在蓝天的映衬和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这实际也是从侧面描写山。
解析:要明白写塔实际是为了从侧面写山,从这一角度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9.答案: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绿藻紧贴水面的特点,突出了水的清澈甜美,而且逗引着读者心生强烈的向往之情。
解析:根据前面的句子“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可知,一个“吻”字将漂浮于水面上的绿藻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紧贴水面的特点和水的清澈甜美。据此再体验这对读者的情感作用。
10.答案:作者是带着对济南秋天的赞美之情和陶醉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解析:作者抓住济南的秋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各种手法,写山、水、阳光、绿藻等,写出了济南之秋的美丽、迷人。他笔下的济南的秋天具有无比的诗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者对济南的秋天的赞美之情、陶醉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据此作答即可。
11.答案:④“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⑤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解析:根据题中第③段主要内容的提示,分别概括第④⑤⑥段作者和“雨”有关的故事即可。
12.答案:“我”觉得这微风细雨别具风情,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富有诗意,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感受它,喜欢它(或“享受雨中的这份惬意”也可)。
解析:要从雨和“我”两方面回答。因为雨别具风情,温馨而富有诗意,所以“我”喜欢它,想去感受它。
13.答案:引用古人的诗句,写尽了他们难以化解的愁思,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丰富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解析: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一般有: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底蕴,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内涵,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结合文中所引佳句分析即可。
14.答案: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喜爱、迷恋和陶醉。
解析:题中要求从动词的角度赏析,结合语境,按照“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的格式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15.答案:线索是“听雨”,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或“对童年在家乡的那段时光以及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可)。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写的几件事,“听雨”贯穿其中,所以文章是以“听雨”为线索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