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推动认识发展
第十课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生活》
(统编版)思想政治
1
2
3
4
5
核心素养
命题预测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真题再现
1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政治认同:识记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及思维具体的含义;了解抽象思维的环节以及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科学精神:理解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理解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局限性;掌握实现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方法。 公共参与: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思维训练。 从命题内容上看,辩证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
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辩证否定观和认识发展的历程。
2
命题预测
高考真题 备考建议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理解肯定方面、否定方面的含义;把握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掌握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含义,能结合实际事例区分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把握认识发展过程两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思维抽象的具体方法,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认识发展。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2024 选择题:安徽卷
主观题:重庆卷、新课标Ⅱ卷
2023 无
2022 无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江苏卷
2023 选择题:重庆卷
2022 选择题:山东卷
主观题:辽宁卷
思维导图
3
推动认识发展
不做简单
肯定或否定
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认识发展的历程(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坚持辩证否定观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否定
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含义、局限性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重要环节: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简单肯定与否定的危害
思维具体—含义: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正确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4
考点梳理
1、肯定与否定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辩证关系 对立 统一 危害 要求 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①任何事物内部(≠之间)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②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③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简单地肯定一切,简单地否定一切。主观极端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肯定一切:事物将没有发展,或者发展受到阻碍;
否定一切:事物将失去联系,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考点梳理
2、坚持辩证否定观
内容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地位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
优势 否定阶段包含着肯定,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要 求 ①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看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②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改造与创新。
实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易混易错
辩证否定观
【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要求】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a、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
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
②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核心归纳
4
考点梳理
3、感性具体
类别 感性具体
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环节 通过感官感知,是认识的起点。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全。
感性具体的认识,
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但“感性具体”≠“感性认识”
反映 ≠ 正确反映
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4
考点梳理
4、思维抽象
环节 性质/地位 关键词
分离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分割、抽离
提纯 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排除干扰
简略化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简要化处理、简略表达
理想化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纯然构想
多面到一面,个性到共性
(多样→一面;部分→整体;个性→共性)
注意: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
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类别 思维抽象
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环节
局限性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4
考点梳理
5、思维抽象的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特点
联系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抽出、抓重点)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排除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简要概括)
(概念、判断、公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现实中
不存在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达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分析判断
以下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哪些环节?
1、小明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主要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明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成绩有了起色。
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3、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并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表达了落体定律。
4、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分离
提纯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分析:思维抽象就是抽象思维吗?
1、含义不同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侧重点不同
思维抽象是从认识的发展历程角度分析,与感性具体、思维具体相对。
抽象思维是从思维形态的角度分析,与形象思维相对(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分类)。
4
考点梳理
6、思维具体
含义
特征表现
地位
案例 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
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4
考点梳理
7、从思维抽象正确上升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起点 (基本概念)
桥梁 (矛盾)
终点 (整体本质和规律)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①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②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
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起点)
(桥梁)
(终点)
情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运用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 《资本论》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具体阐述。
商品
(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单位)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把握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
整体本质和规律)
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起点
桥梁
终点
马克思经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思维抽象




知识小结: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区别 含义不同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 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 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 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
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水平不同 属于感性认识。 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但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属于理性认识, 但不能把握事物 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属于理性认识,
是关于事物整体的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地位不同 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发展的中间环节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是认识飞跃的终点
联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意义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 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抓住关键词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外部表象+整体
2、思维抽象→ 零散、片面的局部+本质(某一方面的本质)
3、思维具体→ 整体的本质规律
提醒:全面把握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联系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认识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②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方法技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 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
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知识小结: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5
真题再现
1、(2023·重庆)1956年,科学家首次提出“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但人脑是一个集知情于一体的通用智能系统。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意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实践的曲折性
B.体现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彻底消失
C.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D.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
C
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客观的,不会消失,B错误。
实践的曲折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A错误。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D错误。
5
真题再现
2、(2024·山东)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
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
5
真题再现
3、(2024·江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
5
真题再现
4、(2024·安徽)某机构根据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肉蛋奶、蔬菜以及食糖、食用油消费量变化的统计数据得出:我国居民饮食消费逐渐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健康”,营养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认识过程( )
①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②是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过程
③体观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④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这一认识过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未涉及辩证否定,且辩证否定应该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②错误。
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完全归纳推理,①错误。
5
真题再现
5、(2024·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冰上龙舟运动是起源于我国南方水乡民俗体育项目“龙舟竞渡”的新兴运动形式。作为一项强调团队合作、追求速度的竞技性体育运动,它要求舵手、鼓手和多位划手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这种“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龙舟精神,投射出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冰车最初只可坐一人,而将多个冰车串联起来加以装饰,就成为冰上龙舟的雏形。受此启发,东北人在传统龙舟的底部安装两组冰刀,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创制了今天使用的冰上龙舟。作为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结合,冰上龙舟运动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且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随着多级别、多场次赛事的举办,该运动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批拥趸,还吸引了俄罗斯、芬兰、德国等87个国家和地区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借助这项运动的普及,冰上龙舟正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出东北,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
5
真题再现
【答案】
①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在冰上龙舟与现代冰雪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实现了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冰上龙舟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5
真题再现
6、(2024·重庆)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形成了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在高端芯片、现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中的辩证否定观,谈谈解决当下我国“卡脖子”问题的主要思路。
5
真题再现
【答案】
(1)根据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卡脖子”现实,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形成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5
真题再现
7、(2022·辽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掷铁饼是一项古老的奥林匹克项目。以掷铁饼为题材的经典雕塑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展示奥林匹克文化,阐释和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挑战》是中国雕塑家俞畅创作于1989年的成名作。雕塑通过简洁有力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果敢坚毅的掷铁饼者形象。作品借鉴《掷铁饼者》的动作和势态,表现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掷铁饼的瞬间,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动,给予人们不屈的力量、不服的决心、不灭的希望,奏响一首命运交响曲。
三尊雕塑承载了体育精神,运转的铁饼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高举起的手臂展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关于认识发展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挑战》的理解。
5
真题再现
【答案】
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需要思维抽象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的思维具体,实现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国雕塑家俞畅凭借自己的观察,捕捉到残疾人掷铁饼的瞬间,再通过分离、提纯、简略化等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完成了呈现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动的雕塑作品,揭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