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 劳动创造价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 劳动创造价值”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 劳动创造价值”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
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马卡连柯
只有过着游手好闲生活的人,才把钱看得天那样的大,一个不事生产只会消费的家伙,不啻是社会的蟊贼。
——巴尔扎克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上个月的“农村实践活动”,在学农总结会上发表演讲。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材料中毛泽东的话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认识真理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想象层面,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去验证、去深化理解,实践是连接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只有经过实践考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它引导人们重视实践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去探索、去发现真理,避免陷入空想和主观臆断。
马卡连柯的言论则着重阐述了劳动在社会中的双重范畴,既涉及经济层面,又关乎道德层面。从经济角度看,劳动创造价值,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核心力量;从道德层面讲,劳动体现着人的品德素养、责任担当,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人展现出的是一种勤劳、奉献等良好品德,而厌恶劳动、逃避劳动则往往被视为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这启示人们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劳动的意义,将劳动视为塑造自身、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巴尔扎克的语句批判了那些游手好闲、只消费不生产的人,把这类人比作社会的“蟊贼”,突出了生产劳动对于个人在社会中价值体现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不通过自身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是一味地消耗社会资源,那么不仅自身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还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份子,而不是社会的负担。
任务驱动要求结合上个月的“农村实践活动”,在学农总结会上发表演讲,这就限定了写作要紧密围绕此次农村实践经历展开,把对材料中关于实践、劳动等观点的感悟与农村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相融合,通过讲述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体现这些观点对自己的启发,并且由于是演讲,语言风格要具有感染力、号召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使演讲达到总结活动收获、传递积极劳动价值观的效果。
这三则材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都围绕着实践与劳动这个核心展开,毛泽东强调实践对认知真理的作用,为劳动实践提供了认识论基础;马卡连柯对劳动的双重范畴解读进一步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巴尔扎克对不事生产之人的批判则从反面突出了积极劳动的必要性,三者共同引导人们重视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去认识世界、实现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二、立意指导
1. 以实践检验真知,在劳动中成长:结合农村实践活动中参与农事操作的经历,如耕种、收割等,讲述起初对农业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认知,通过亲身实践才真正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等,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同时在劳动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学到实用技能,实现自我成长,强调实践与劳动对知识获取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劳动创造价值,彰显道德力量:在农村实践中看到农民辛勤劳作创造粮食财富,保障社会粮食供应,认识到劳动在经济上的价值;同时也感受到农民们互帮互助、勤劳朴实的品德,领悟到劳动背后蕴含的道德意义,进而阐述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在社会中传递正能量,塑造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摒弃慵懒,投身劳动实践做贡献:回忆农村实践中遇到个别村民起初存在好逸恶劳思想,依赖救济等情况,对比那些勤劳致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看到积极劳动与消极怠工的差别,反思不劳动只消费对社会的危害,呼吁大家都要摒弃慵懒心态,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振兴、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实践出真知,劳动铸成长》
2. 《劳动之美,实践之光》
3. 《在农村实践中领悟劳动真谛》
4. 《以劳动为笔,绘实践华章》
5. 《投身劳动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6. 《实践劳动,收获成长与价值》
7. 《农村实践,让劳动之花绽放》
8. 《劳动与实践:奏响乡村奋进曲》
9. 《循实践之路,扬劳动之帆》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分析:此句强调从书本获取知识不够深入,需亲身实践才能透彻理解,与农村实践活动相符,启示我们不能仅依赖理论,要在田间劳作等实践中真正掌握农业知识,为论述实践重要性提供有力依据,增添文化底蕴。
2.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达·芬奇
分析:形象地说明劳动能让人内心踏实、收获幸福,就像农民辛苦劳作后收获成果的满足,在讲劳动意义时引用,可凸显劳动对身心及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增强说服力,引发共鸣。
3.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马卡连柯
分析:指出个人行为应为集体考量,不劳动只消耗的行为损害集体利益,契合批判不事生产之人的观点,用于呼吁积极劳动投身集体建设,强化劳动对社会贡献的论述,使文章更具深度。
4.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分析:阐明劳动与人生乐境、苦境的关联,在农村实践体会到劳动虽辛苦但收获时快乐,引用此句能深化劳动对人生积极影响的阐述,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劳动,提升文章思想性与感染力。
5.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分析:简洁明了地强调劳动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呼吁摒弃慵懒积极劳动时,可借助此句强化观点,让人们意识到劳动并非可逃避之事,而是对社会应尽义务,推动文章对劳动实践的倡导,使表达更具权威性。
五、八个经典事例
1. 袁隆平的田间岁月: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农田,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不顾风吹日晒,在田间地头观察水稻生长,亲自选种、育种、插秧。起初很多人质疑他的理论,但他通过无数次实践,最终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无数人温饱问题。在农村实践中,我们看到农民同样辛勤耕耘,像袁老一样,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实践验证真理,他的事迹激励着大家重视劳动实践,为农业发展不懈努力。
2. 黄文秀助力乡村建设: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回到家乡投身农村建设。她深入田间了解村民种植情况,帮着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带领大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劳动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实践中奉献青春,虽不幸牺牲,但她的精神如明灯照亮乡村,让我们明白劳动实践能改变乡村面貌,激励更多人投身农村建设。
3. “塞罕坝精神”的诞生:曾经的塞罕坝是一片荒漠沙地,无数林业工人响应号召来到这里植树造林。他们顶风冒雪,一棵一棵种下树苗,历经无数次失败却从不气馁,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劳动实践,硬是将荒漠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创造生态奇迹,改善当地环境,也带动周边发展。这体现劳动实践改变恶劣环境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在农村实践中学习的榜样,激励大家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4.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呈现:李子柒通过视频展现传统农耕生活,从播种到收获,从制作传统美食到传承手工艺,她亲力亲为,把田园生活的美和劳动的魅力传递给全世界。在农村实践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传统农事劳动的趣味与价值,她让更多人关注乡村、了解劳动,用独特方式传播劳动文化,启示我们劳动实践也能成为传承文化、展现乡村风采的途径。
5. 秦玥飞扎根农村基层: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做村官。他每天走村串户,了解村民需求,和大家一起劳作,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他用所学知识结合劳动实践,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展现高学历人才投身农村劳动实践的价值,让我们看到劳动不分学历高低,只要肯付出,都能助力乡村进步,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6. 红旗渠的修建奇迹: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状况,决定修建红旗渠。他们自带干粮、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洞、架桥修渠,历时十年,全靠人力一锤一钎建成这条“人工天河”。这是劳动实践创造伟大工程的典范,在农村实践中,我们也要学习这种不畏艰难、用劳动改变生活的精神,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7. 焦裕禄治理兰考风沙:焦裕禄来到兰考后,面对严重风沙、内涝、盐碱等灾害,深入基层调研,带领群众一起植树造林、封沙治碱。他拖着病体,亲自参与劳动实践,为改善兰考面貌鞠躬尽瘁。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劳动实践是战胜困难、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激励着我们在农村实践中为改变乡村现状付出努力,让乡村焕发生机。
8. “北大荒”变“北大仓”历程:建国初期,大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北大荒”开垦。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开荒种地、建设农场,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用辛勤劳动让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这展现劳动实践的巨大力量,也让我们在农村实践中汲取力量,通过劳动为乡村创造财富,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范文一:
以实践为笔,绘劳动华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毛泽东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马卡连柯指出劳动具有经济与道德双重范畴,巴尔扎克批判了游手好闲之人。这些话语如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与劳动的价值。在刚刚结束的农村实践活动中,我更是深切体会到:我们应以实践为笔,绘就劳动的华章。
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石。在农村实践时,我们参与了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一开始,我们对于何时播种、如何浇水施肥只有理论上的模糊概念。然而,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才真正明白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明白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背后的科学道理。就像徐霞客游历山川,通过实地考察才撰写出《徐霞客游记》,为地理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我们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对世界的真切认知,从而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真正掌握真理,用实践去探索万物的奥秘。
劳动是实现价值的途径。我们看到农民们每日辛勤劳作,从耕地到收获,每一滴汗水都倾注在土地上。他们用劳动创造了粮食,不仅满足了自家的温饱,还为社会提供了资源,这是劳动在经济层面的价值体现。同时,在劳动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展现出淳朴善良的品德,这是劳动在道德层面的意义。正如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劳动奉献社会,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我们在农村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无论是帮助农民收割庄稼,还是参与乡村建设,每一次劳动都是自我价值的彰显,让我们在付出中收获成长与满足。
投身劳动实践,担当时代使命。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劳动付出。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投身其中。我们不能成为巴尔扎克笔下“不事生产只会消费的家伙”,而应像黄文秀一样,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用实际行动助力农村脱贫致富。在实践劳动中,我们增长才干,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青春在劳动实践中绽放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积极投身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实践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劳动之美成为时代的底色,让实践之光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谢谢大家!
范文二:
于实践劳动中铸魂成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当我们回顾上个月的农村实践活动,再结合毛泽东、马卡连柯和巴尔扎克的话语,心中便涌起诸多感悟。毛泽东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卡连柯道出劳动的双重意义,巴尔扎克批判了不劳而获的行为,这都启示着我们:应在实践劳动中磨砺自我,铸就灵魂,茁壮成长。
劳动实践磨砺坚韧意志。在农村的土地上,我们参与了繁重的农活,从清晨到日暮,除草、施肥、担水,每一项任务都不轻松。起初,双手磨出了水泡,身体疲惫不堪,但农民伯伯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勤劳朴实的身影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像“铁人”王进喜在艰苦的石油开采环境中,不畏艰难,用顽强的意志打出一口口油井。我们也在劳动实践中,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让自己在面对未来的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不轻易言败。
实践探索孕育创新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我们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新的防治方法。这正如袁隆平院士在水稻研究中,不满足于传统种植方式,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研究方法,最终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粮食问题。我们在农村实践中的点滴探索,或许只是小小的创新之举,但却孕育着创新精神的种子,让我们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尝试,才能突破传统,推动进步。
践行劳动美德,成就美好社会。农村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辉,邻里之间相互帮衬,无私分享劳动经验和成果。而那些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只会消耗社会资源,破坏社会和谐。我们应像“时代楷模”张桂梅一样,用自己的劳动付出,为他人创造希望,为社会贡献力量。通过积极投身劳动实践,传承和弘扬劳动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与善意,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使每个人都能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同学们,农村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在实践劳动中所收获的一切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实践,热爱劳动,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劳动铸就辉煌,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