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202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1.(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的不同结构功能不同。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草履虫 B.玉米
C.蘑菇 D.新型冠状病毒
【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复杂生物体。这是错误的,因为草履虫实际上是一个单细胞生物,其所有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A错误
B、玉米的个体仅由一个细胞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这同样是错误的,玉米是多细胞植物,其植株由多个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这是不正确的,新型冠状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它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等非细胞组分构成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D、蘑菇菌属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多个细胞的协同作用。这是正确的,蘑菇菌是真菌界的一员,其菌丝体由多个细胞相互连接形成,这些细胞协同工作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物学中,生物根据其细胞数量和结构可以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其细胞内部结构复杂,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多细胞生物,如玉米和蘑菇菌,则是由多个细胞共同协作构成的复杂生物体。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如病毒,它们并不具备细胞结构,而是由非细胞组分构成的,这些生物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准确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3.(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面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进行的部分操作步骤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①]调节亮度
B.欲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应选图乙中的[②]
C.图丙所示的操作是滴加清水
D.图丁的结构[④]为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对光时,若视野较暗,为了增强光线,应选用大光圈来增加进光量,并使用凹面镜来会聚光线,而非小光圈和平面镜。因此,A错误。
B、在低倍镜下观察时,为了获得更大的视野范围并观察到更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较小的物镜。根据显微镜的原理,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所以应选用图乙中的②低倍物镜。因此,B正确。
C、图丙所示的操作确实是染色步骤,但题目中并未明确指出所使用的染色剂是否为稀碘液,而是指出“所用的并非稀碘液”这一表述存在歧义,因为通常染色步骤会使用如碘液等染色剂,但具体种类可能因实验需求而异。不过,就本题而言,我们关注的是操作本身而非染色剂的具体种类,因此这一点不影响B选项的正确性。但按照题目要求,我们仍指出C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C错误。
D、图丁中④是细胞壁,它确实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但细胞膜的功能是起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这与细胞壁的功能不同。因此,D选项错误地将细胞膜的功能归于细胞壁,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在解答此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特别是在对光步骤中如何根据光线强弱选择合适的光圈和反光镜。其次,我们需要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和目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更多的细胞。最后,我们需要准确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区别。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各个选项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4.(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黑鹳以鲢鱼等鱼类为食,鲢鱼以水生植物为食。据此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B.阳光→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C.黑鹳→鲢鱼→水生植物
D.水生植物→鲢鱼→黑鹳→微生物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水生植物→鲢鱼→黑鹳,此选项准确地反映了题目描述中的食物链关系,即水生植物作为生产者被鲢鱼(初级消费者)捕食,随后鲢鱼又被黑鹳(次级消费者)捕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学中,食物链是理解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它清晰地展示了生产者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逐级利用。在构建食物链时,我们必须确保起始点是生产者,且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排除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此外,食物链的箭头方向应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方向。
5.(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血液属于哪种组织   (  )
A.上皮组织 B.神经组织 C.结缔组织 D.肌肉组织
【答案】C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
血液是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分----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余是各种蛋白质、无机盐和其他有机物质.其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的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是这样.因此血液属于组织,它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有营养、保护等功能.
故选:c
6.(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青少年不吃早餐严重时可能引起昏厥,此时应及时补充的是(  )
A.水 B.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答案】B
【知识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解析】【解答】A、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还在调节人体体温、排泄代谢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糖类。 不吃早餐严重时可能引起昏厥,为了快速补充能量,此时应及时补充糖类,B符合题意;
C、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C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对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考查营养物质的功能。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7.(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呼吸道的是(  )
A.鼻 B.咽 C.肺 D.喉
【答案】C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确实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是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从鼻腔开始,经过咽、喉、气管,最后到达支气管,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气体进出的通道。而肺则位于胸腔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肺虽然与呼吸道紧密相连,但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不属于呼吸道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不属于呼吸道”是正确的。而A、B、D选项均未准确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或功能,因此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系统,它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作为气体进出的通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共同协作以确保气流的顺畅。而肺则是呼吸系统中的核心器官,主要负责气体交换,即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8.(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人的视觉是在哪个部位形成的?(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视网膜 D.大脑的特定区域
【答案】D
【知识点】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经过一系列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然而,这个物像仅仅是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接下来,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捕捉到这些图像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沿着视神经迅速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这些神经冲动被解码和重构,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视觉图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视觉并不是在眼睛内部形成的,而是在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中形成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的”是正确的。而A、B、C不符合题意的。
故答案为:D。
【分析】视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依赖于眼睛的结构,还涉及到大脑皮层的处理。当光线进入眼睛后,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然而,这个物像本身并不等同于视觉,它只是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受到物像的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这些神经冲动被进一步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视觉。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本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眼球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中枢作用的认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关键在于理解视觉形成的完整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作用。
9.(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不能分泌激素的器官是(  )
A.垂体 B.甲状腺 C.唾液腺 D.睾丸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BD、 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等,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睾丸能够分泌胰岛素,这些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属于内分泌腺,不符合题意;
C、唾液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人体,属于外分泌腺,不能分泌激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内的腺体根据分泌物的去向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卵巢)和胸腺(在性成熟期后逐渐变小)等,它们分泌的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如果分泌异常就会得相应的病症。
10.(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属于辐射对称的动物是(  )
A.珊瑚虫 B.绦虫 C.血吸虫 D.涡虫
【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珊瑚虫作为腔肠动物,其身体结构确实呈现出辐射对称的特征,这有助于它们在水环境中有效地感知和捕获食物。A正确。
B、绦虫是扁形动物,其身体结构是左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有助于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和移动。B错误。
C、血吸虫同样属于扁形动物,其身体也是左右对称的,以适应寄生生活的需要。C错误。
D、涡虫的身体结构也是左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时更加灵活。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生物体对称性的理解。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等水生生物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使得这些生物能够更有效地从各个方向捕获食物或感知环境。而扁形动物等则通常具有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准确掌握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和习性。
11.(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如图是人体上臂的两组肌肉协调活动示意图。当你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
A.肱二头肌和肱二头肌都收缩 B.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答案】D
【知识点】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解析】【解答】骨骼肌因其独特的受刺激收缩特性,在人体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收缩和舒张来牵动骨骼,从而实现身体的各种运动。然而,骨骼肌并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动作,它们需要与其他骨骼肌协同工作。例如,在屈肘和伸肘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中,就涉及到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相互配合。
当进行屈肘动作时,如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肱二头肌会收缩,而肱三头肌则处于舒张状态。这种配合使得前臂能够向上弯曲,完成将食物送入嘴中的动作。相反,在伸肘时,肱三头肌会收缩,而肱二头肌则舒张,使得前臂能够伸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是正确的。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骨骼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它们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它们会收缩并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使得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在完成一个动作时,通常需要两组或多组骨骼肌的相互配合。
12.(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不属于多细胞真菌的是(  )
A.木耳 B.酵母菌 C.青霉菌 D.曲霉
【答案】B
【知识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在考察真菌的细胞结构时,我们了解到真菌既有多细胞的种类,也有单细胞的种类。具体到题目给出的选项中,木耳、青霉菌和曲霉都是典型的多细胞真菌,它们由多个细胞组成,具有复杂的菌丝体结构。而酵母菌则属于单细胞真菌,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菌丝体。 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既有多细胞种类,也有单细胞种类。多细胞真菌通常具有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组成,如木耳、青霉菌和曲霉等。而单细胞真菌则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如酵母菌。这些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者、病原体或人类食品的来源等。
13.(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
A.种类多样性 B.个体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4.(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为了保持甘薯品种的优良品质,下列不能用来繁殖后代的是(  )
A.块根 B.茎 C.种子 D.组织细胞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无性生殖因其独特的优点,在植物繁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后代。其次,由于后代性状与母体高度一致,因此无性生殖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在选项中提到的块根、茎繁殖和组织培养,都是无性生殖的常用方法。
具体到甘薯这一植物,为了保持其品种的优良品质,我们应选择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因为无性生殖可以确保后代与亲代在遗传上的一致性,从而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而种子繁殖则属于有性生殖,其后代可能会因为基因重组等原因出现变异,不利于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无性繁殖,又称为无配子生殖或克隆生殖,是指生物体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下,后代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母体,因此后代性状与母体高度一致,通常不会出现由于基因重组而产生的变异。然而,无性繁殖也可能因为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后代出现变异,但这种变异相对于有性生殖来说较少。
15.(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
B.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C.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D.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我们可以理解到,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传递其遗传信息给下一代。这是因为这些有利变异使得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获取食物、避免天敌等。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因为它们可能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或无法有效获取生存资源。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它不断地筛选出适应环境的个体并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规律。该学说认为,生物种群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会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从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有利变异会通过遗传机制传递给下一代,逐渐在种群中积累起来。相反,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即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则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从而被淘汰。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它推动着生物种群不断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16.(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图甲是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桃的果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都属于   。
(2)图中[⑤]和[⑥]组成的结构叫   ,结构[④]是   。
(3)传粉后,花粉受到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最后释放出精子,与[④]内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该过程叫   。
(4)桃的果实中,我们食用的部分[⑦]是图甲中[   ]发育来的,结构[⑧]是由图甲中[   ]发育来的。(填图中代号)
【答案】(1)器官
(2)雄蕊;胚珠
(3)受精
(4)③;④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花的结构;植物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器官则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最后,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形成了完整的植物体。在图甲中,花是由多种组织(如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生殖功能,因此属于器官。同样,图乙中的果实也是由多种组织构成,能够完成种子的保护和传播等功能,也属于器官。
(2)花蕊是花的核心部分,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其中花药内含有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载体。雌蕊则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含有胚珠,胚珠内又含有卵细胞,是雌性生殖细胞的所在地。花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因为果实和种子都是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在图甲中,⑤是花药,⑥是花丝,它们共同构成了雄蕊;而④则是胚珠,是形成种子的关键结构。
(3)传粉和受精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中散出并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它可以通过风、昆虫等多种方式进行。受精则是在传粉之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并到达胚珠,释放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4)在完成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都会凋落,只有子房会继续发育成果实。子房壁会发育成果皮,而胚珠则会发育成种子。在桃的果实中,我们食用的部分主要是果皮(对应图甲中的③),它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而种子(对应图乙中的⑧)则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此外,胚珠中的珠被会发育成种皮,受精卵会发育成胚,而受精极核则会发育成胚乳,共同构成完整的种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花的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通过细致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引导我们逐步理解植物生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各个部分的功能。
17.(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图甲中字母分别代表植物的三种生理活动,图乙是小明同学探究植物某生理活动的实验步骤,请分析回答:
(1)小明探究的生理活动是甲图中[   ],实验变量是   。
(2)实验前将植物进行暗处理是为了将原有的   运走耗尽。该步骤主要利用的生理活动是甲图中[   ]。
(3)用   染色后,不遮光部分变成   色。
【答案】(1)A;光
(2)淀粉;C
(3)碘液;蓝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在“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实验变量是光,以便观察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因此,在图乙中,将部分叶片上下两面遮盖黑纸片的目的是为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中未遮光的叶片作为实验组,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而遮光的叶片则作为对照组,不接受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两组叶片在实验后的变化来探究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
(2)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叶片内没有预先存在的淀粉,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在实验开始时,叶片内没有淀粉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观察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
(3)淀粉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遇碘会变蓝色。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特性来检测叶片中是否生成了淀粉。具体来说,就是将实验后的叶片进行碘液染色处理,然后观察颜色的变化。由于见光部分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成蓝色;而遮光部分的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生成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色。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叶片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以及生成了淀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应用。通过图甲中的三个过程(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以及图乙中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生理活动的特点和实验方法。
18.(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神经系统在机体内起主导作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神经系统由   、   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由细胞体和   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该方式的结构基础是   。
【答案】(1)脑;脊髓;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突起
(2)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 (1)深入剖析神经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共同编织而成。在这其中,脑与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着对全身各部位神经活动的调控与协调。而由脑发出的脑神经与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则如同神经系统的触手一般,遍布全身各处,传递着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与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此外,我们还需特别关注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不仅承担着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职责,还是神经系统实现各种复杂功能的基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突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对神经信号的接收、整合与传递过程。
(2)当我们谈及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反射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反射弧这一精细的生理构造的完整与正常运作。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负责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入神经则负责将这一信号传递至神经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整合;神经中枢作为反射活动的指挥中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决策;传出神经则负责将这一决策结果传递至效应器;最终由效应器根据传来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反应动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反射弧中每一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与相互协作。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或受损,都将导致整个反射活动的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反射弧的各个部分以避免因神经系统受损而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分析】(1)神经系统的构成可以明确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两大板块。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神经系统的核心,涵盖了脑与脊髓两大关键部分。而周围神经系统,则是这一核心向外延伸的触角,由脑神经与脊神经共同编织而成,遍布全身,传递着各种神经信号。
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单元,也被我们亲切地称为神经细胞。它们由细胞体及突起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突起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轴突与树突。轴突,一条长而少分支的通道,负责将神经冲动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目标区域;树突,则如同繁茂的树枝,短而多分支,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输入。
(2)当我们深入探讨神经调节的奥秘时,不得不提及其基本方式——反射。反射,这一在神经系统精细调控下的规律性反应,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精准应答。而支撑这一复杂过程的结构基础,便是反射弧。反射弧,这一精细的生理构造,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五大关键部分紧密衔接而成。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确保了反射活动的顺利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反射弧中每一个环节的完整与正常运作。一旦其中任何一部分受损或出现故障,整个反射活动都将陷入瘫痪。例如,当传出神经受损时,即使外界刺激再强烈,也无法通过受损的神经通道传递至效应器,从而导致人体无法作出相应的反应。
19.(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图是“鲫鱼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   型,体表有   覆盖,并有   ,可减少游动的阻力。
(2)鲫鱼主要靠[ ]   和躯干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3)用鱼缸饲养鱼时,如果数量过多,就会出现鱼频频浮头,这是水中   不足导致的。
(4)小兰的妈妈到菜市场去买鱼,在很多已经死的鱼中,她可根据_____判断鱼是否新鲜
A.鳞片是否完整 B.鳃丝的颜色
C.身体有无伤痕 D.体表是否湿
【答案】(1)流线;鳞片;黏液
(2)4尾部
(3)氧气
(4)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 (1)鱼的体形成流线型,这是鱼类长期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果。流线型的体型能够有效减少鱼在水中游动时受到的阻力,提高游泳效率。此外,鱼的体表覆盖有鳞片,这些鳞片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还能分泌出粘滑的黏液,进一步减少水与鱼体之间的摩擦,使鱼在水中游动更加自如。
(2)鱼类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它们依靠鳍来实现这一运动方式。其中,尾鳍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是鱼获得动力的主要来源。尾鳍的摆动能够产生向前的推进力,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则有助于鱼在水中保持平衡和改变方向。除了尾鳍和躯干部外,其他鳍如胸鳍、腹鳍、臀鳍和背鳍等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协作使鱼能够在水中灵活游动。
(3)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通过鳃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当用鱼缸养金鱼时,如果金鱼数量过多,它们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缸中的氧气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二氧化碳浓度则会逐渐升高。这时,金鱼会出现浮头呼吸水面新鲜空气的现象,因为水面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氧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定期更换鱼缸中的水或增加氧气供应设备。
(4)鱼类的呼吸过程主要发生在鳃上。鳃上有许多鳃丝,这些鳃丝里密布着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并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会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也会浸出并排到水中。这样一来一回的交换过程就完成了鱼的呼吸作用。如果鱼保持新鲜并正常呼吸的话那么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会充满鲜红色的动脉血使得鳃丝颜色呈现鲜红色。因此通过观察鳃丝的颜色我们可以判断鱼的新鲜程度:如果鳃丝颜色鲜红则说明鱼很新鲜;如果鳃丝颜色暗淡或呈现其他颜色则说明鱼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分析】本题通过鱼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深入探讨了鱼类的形态适应、运动方式、呼吸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鳃丝颜色判断鱼的新鲜度。
20.(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如图是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   是显性性状。
(3)若用Y表示显性基因,y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是   。后代白花的基因组成是   。
(4)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的数目要   。
【答案】(1)相对性状
(2)紫花
(3)Yy×Yy;yy
(4)成对;减少一半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1)性状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而相对性状则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就是一对相对性状,它们都属于豌豆的花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2)在遗传学中,如果子代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那么这个新出现的性状往往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在杂合状态下(即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在纯合隐性状态下(即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我们可以判断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
(3)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基因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引入显性基因Y和隐性基因y来表示。紫花作为显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YY(纯合显性)或Yy(杂合显性);白花作为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yy(纯合隐性)。由于白花子代的基因组成是yy,且这两个y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都必须是Yy(杂合显性)。这样,在亲代紫花形成生殖细胞时,每个生殖细胞都有可能获得一个Y基因或一个y基因,进而在后代中组合出Yy(紫花)或yy(白花)的基因组成。
(4)染色体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们以成对的形式存在于体细胞中。在形成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会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导致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而,在受精作用发生时(即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又会重新组合在一起,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因此,我们可以说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但在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少一半。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以及遗传规律。在遗传学中,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而相对性状则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基因表达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它们共同决定了生物性状的显现。
1 / 1202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1.(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草履虫 B.玉米
C.蘑菇 D.新型冠状病毒
3.(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面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进行的部分操作步骤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①]调节亮度
B.欲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应选图乙中的[②]
C.图丙所示的操作是滴加清水
D.图丁的结构[④]为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膜
4.(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黑鹳以鲢鱼等鱼类为食,鲢鱼以水生植物为食。据此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B.阳光→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C.黑鹳→鲢鱼→水生植物
D.水生植物→鲢鱼→黑鹳→微生物
5.(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血液属于哪种组织   (  )
A.上皮组织 B.神经组织 C.结缔组织 D.肌肉组织
6.(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青少年不吃早餐严重时可能引起昏厥,此时应及时补充的是(  )
A.水 B.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7.(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呼吸道的是(  )
A.鼻 B.咽 C.肺 D.喉
8.(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人的视觉是在哪个部位形成的?(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视网膜 D.大脑的特定区域
9.(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不能分泌激素的器官是(  )
A.垂体 B.甲状腺 C.唾液腺 D.睾丸
10.(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属于辐射对称的动物是(  )
A.珊瑚虫 B.绦虫 C.血吸虫 D.涡虫
11.(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如图是人体上臂的两组肌肉协调活动示意图。当你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
A.肱二头肌和肱二头肌都收缩 B.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12.(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列不属于多细胞真菌的是(  )
A.木耳 B.酵母菌 C.青霉菌 D.曲霉
13.(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
A.种类多样性 B.个体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
14.(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为了保持甘薯品种的优良品质,下列不能用来繁殖后代的是(  )
A.块根 B.茎 C.种子 D.组织细胞
15.(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
B.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C.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D.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16.(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图甲是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桃的果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都属于   。
(2)图中[⑤]和[⑥]组成的结构叫   ,结构[④]是   。
(3)传粉后,花粉受到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最后释放出精子,与[④]内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该过程叫   。
(4)桃的果实中,我们食用的部分[⑦]是图甲中[   ]发育来的,结构[⑧]是由图甲中[   ]发育来的。(填图中代号)
17.(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图甲中字母分别代表植物的三种生理活动,图乙是小明同学探究植物某生理活动的实验步骤,请分析回答:
(1)小明探究的生理活动是甲图中[   ],实验变量是   。
(2)实验前将植物进行暗处理是为了将原有的   运走耗尽。该步骤主要利用的生理活动是甲图中[   ]。
(3)用   染色后,不遮光部分变成   色。
18.(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神经系统在机体内起主导作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神经系统由   、   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由细胞体和   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该方式的结构基础是   。
19.(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下图是“鲫鱼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   型,体表有   覆盖,并有   ,可减少游动的阻力。
(2)鲫鱼主要靠[ ]   和躯干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3)用鱼缸饲养鱼时,如果数量过多,就会出现鱼频频浮头,这是水中   不足导致的。
(4)小兰的妈妈到菜市场去买鱼,在很多已经死的鱼中,她可根据_____判断鱼是否新鲜
A.鳞片是否完整 B.鳃丝的颜色
C.身体有无伤痕 D.体表是否湿
20.(2024八下·黔东南模拟)如图是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   是显性性状。
(3)若用Y表示显性基因,y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是   。后代白花的基因组成是   。
(4)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的数目要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的不同结构功能不同。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复杂生物体。这是错误的,因为草履虫实际上是一个单细胞生物,其所有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A错误
B、玉米的个体仅由一个细胞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这同样是错误的,玉米是多细胞植物,其植株由多个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这是不正确的,新型冠状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它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等非细胞组分构成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D、蘑菇菌属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多个细胞的协同作用。这是正确的,蘑菇菌是真菌界的一员,其菌丝体由多个细胞相互连接形成,这些细胞协同工作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物学中,生物根据其细胞数量和结构可以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其细胞内部结构复杂,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多细胞生物,如玉米和蘑菇菌,则是由多个细胞共同协作构成的复杂生物体。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如病毒,它们并不具备细胞结构,而是由非细胞组分构成的,这些生物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准确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对光时,若视野较暗,为了增强光线,应选用大光圈来增加进光量,并使用凹面镜来会聚光线,而非小光圈和平面镜。因此,A错误。
B、在低倍镜下观察时,为了获得更大的视野范围并观察到更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较小的物镜。根据显微镜的原理,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所以应选用图乙中的②低倍物镜。因此,B正确。
C、图丙所示的操作确实是染色步骤,但题目中并未明确指出所使用的染色剂是否为稀碘液,而是指出“所用的并非稀碘液”这一表述存在歧义,因为通常染色步骤会使用如碘液等染色剂,但具体种类可能因实验需求而异。不过,就本题而言,我们关注的是操作本身而非染色剂的具体种类,因此这一点不影响B选项的正确性。但按照题目要求,我们仍指出C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C错误。
D、图丁中④是细胞壁,它确实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但细胞膜的功能是起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这与细胞壁的功能不同。因此,D选项错误地将细胞膜的功能归于细胞壁,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在解答此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特别是在对光步骤中如何根据光线强弱选择合适的光圈和反光镜。其次,我们需要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和目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更多的细胞。最后,我们需要准确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区别。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各个选项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水生植物→鲢鱼→黑鹳,此选项准确地反映了题目描述中的食物链关系,即水生植物作为生产者被鲢鱼(初级消费者)捕食,随后鲢鱼又被黑鹳(次级消费者)捕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学中,食物链是理解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它清晰地展示了生产者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逐级利用。在构建食物链时,我们必须确保起始点是生产者,且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排除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此外,食物链的箭头方向应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方向。
5.【答案】C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
血液是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分----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余是各种蛋白质、无机盐和其他有机物质.其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的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是这样.因此血液属于组织,它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有营养、保护等功能.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解析】【解答】A、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还在调节人体体温、排泄代谢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糖类。 不吃早餐严重时可能引起昏厥,为了快速补充能量,此时应及时补充糖类,B符合题意;
C、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C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对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考查营养物质的功能。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7.【答案】C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确实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是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从鼻腔开始,经过咽、喉、气管,最后到达支气管,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气体进出的通道。而肺则位于胸腔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肺虽然与呼吸道紧密相连,但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不属于呼吸道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不属于呼吸道”是正确的。而A、B、D选项均未准确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或功能,因此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系统,它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作为气体进出的通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共同协作以确保气流的顺畅。而肺则是呼吸系统中的核心器官,主要负责气体交换,即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8.【答案】D
【知识点】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经过一系列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然而,这个物像仅仅是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接下来,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捕捉到这些图像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沿着视神经迅速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这些神经冲动被解码和重构,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视觉图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视觉并不是在眼睛内部形成的,而是在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中形成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的”是正确的。而A、B、C不符合题意的。
故答案为:D。
【分析】视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依赖于眼睛的结构,还涉及到大脑皮层的处理。当光线进入眼睛后,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然而,这个物像本身并不等同于视觉,它只是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受到物像的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这些神经冲动被进一步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视觉。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本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眼球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中枢作用的认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关键在于理解视觉形成的完整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作用。
9.【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BD、 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等,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睾丸能够分泌胰岛素,这些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属于内分泌腺,不符合题意;
C、唾液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人体,属于外分泌腺,不能分泌激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内的腺体根据分泌物的去向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卵巢)和胸腺(在性成熟期后逐渐变小)等,它们分泌的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如果分泌异常就会得相应的病症。
10.【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珊瑚虫作为腔肠动物,其身体结构确实呈现出辐射对称的特征,这有助于它们在水环境中有效地感知和捕获食物。A正确。
B、绦虫是扁形动物,其身体结构是左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有助于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和移动。B错误。
C、血吸虫同样属于扁形动物,其身体也是左右对称的,以适应寄生生活的需要。C错误。
D、涡虫的身体结构也是左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时更加灵活。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生物体对称性的理解。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等水生生物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使得这些生物能够更有效地从各个方向捕获食物或感知环境。而扁形动物等则通常具有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准确掌握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和习性。
11.【答案】D
【知识点】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解析】【解答】骨骼肌因其独特的受刺激收缩特性,在人体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收缩和舒张来牵动骨骼,从而实现身体的各种运动。然而,骨骼肌并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动作,它们需要与其他骨骼肌协同工作。例如,在屈肘和伸肘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中,就涉及到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相互配合。
当进行屈肘动作时,如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肱二头肌会收缩,而肱三头肌则处于舒张状态。这种配合使得前臂能够向上弯曲,完成将食物送入嘴中的动作。相反,在伸肘时,肱三头肌会收缩,而肱二头肌则舒张,使得前臂能够伸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是正确的。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骨骼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它们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它们会收缩并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使得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在完成一个动作时,通常需要两组或多组骨骼肌的相互配合。
12.【答案】B
【知识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在考察真菌的细胞结构时,我们了解到真菌既有多细胞的种类,也有单细胞的种类。具体到题目给出的选项中,木耳、青霉菌和曲霉都是典型的多细胞真菌,它们由多个细胞组成,具有复杂的菌丝体结构。而酵母菌则属于单细胞真菌,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菌丝体。 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既有多细胞种类,也有单细胞种类。多细胞真菌通常具有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组成,如木耳、青霉菌和曲霉等。而单细胞真菌则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如酵母菌。这些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者、病原体或人类食品的来源等。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无性生殖因其独特的优点,在植物繁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后代。其次,由于后代性状与母体高度一致,因此无性生殖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在选项中提到的块根、茎繁殖和组织培养,都是无性生殖的常用方法。
具体到甘薯这一植物,为了保持其品种的优良品质,我们应选择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因为无性生殖可以确保后代与亲代在遗传上的一致性,从而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而种子繁殖则属于有性生殖,其后代可能会因为基因重组等原因出现变异,不利于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无性繁殖,又称为无配子生殖或克隆生殖,是指生物体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下,后代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母体,因此后代性状与母体高度一致,通常不会出现由于基因重组而产生的变异。然而,无性繁殖也可能因为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后代出现变异,但这种变异相对于有性生殖来说较少。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我们可以理解到,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传递其遗传信息给下一代。这是因为这些有利变异使得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获取食物、避免天敌等。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因为它们可能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或无法有效获取生存资源。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它不断地筛选出适应环境的个体并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规律。该学说认为,生物种群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会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从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有利变异会通过遗传机制传递给下一代,逐渐在种群中积累起来。相反,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即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则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从而被淘汰。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它推动着生物种群不断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16.【答案】(1)器官
(2)雄蕊;胚珠
(3)受精
(4)③;④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花的结构;植物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器官则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最后,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形成了完整的植物体。在图甲中,花是由多种组织(如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生殖功能,因此属于器官。同样,图乙中的果实也是由多种组织构成,能够完成种子的保护和传播等功能,也属于器官。
(2)花蕊是花的核心部分,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其中花药内含有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载体。雌蕊则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含有胚珠,胚珠内又含有卵细胞,是雌性生殖细胞的所在地。花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因为果实和种子都是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在图甲中,⑤是花药,⑥是花丝,它们共同构成了雄蕊;而④则是胚珠,是形成种子的关键结构。
(3)传粉和受精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中散出并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它可以通过风、昆虫等多种方式进行。受精则是在传粉之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并到达胚珠,释放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4)在完成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都会凋落,只有子房会继续发育成果实。子房壁会发育成果皮,而胚珠则会发育成种子。在桃的果实中,我们食用的部分主要是果皮(对应图甲中的③),它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而种子(对应图乙中的⑧)则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此外,胚珠中的珠被会发育成种皮,受精卵会发育成胚,而受精极核则会发育成胚乳,共同构成完整的种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花的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通过细致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引导我们逐步理解植物生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各个部分的功能。
17.【答案】(1)A;光
(2)淀粉;C
(3)碘液;蓝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在“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实验变量是光,以便观察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因此,在图乙中,将部分叶片上下两面遮盖黑纸片的目的是为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中未遮光的叶片作为实验组,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而遮光的叶片则作为对照组,不接受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两组叶片在实验后的变化来探究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
(2)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叶片内没有预先存在的淀粉,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在实验开始时,叶片内没有淀粉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观察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生成的影响。
(3)淀粉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遇碘会变蓝色。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特性来检测叶片中是否生成了淀粉。具体来说,就是将实验后的叶片进行碘液染色处理,然后观察颜色的变化。由于见光部分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成蓝色;而遮光部分的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生成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色。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叶片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以及生成了淀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应用。通过图甲中的三个过程(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以及图乙中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生理活动的特点和实验方法。
18.【答案】(1)脑;脊髓;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突起
(2)反射;反射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 (1)深入剖析神经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共同编织而成。在这其中,脑与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着对全身各部位神经活动的调控与协调。而由脑发出的脑神经与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则如同神经系统的触手一般,遍布全身各处,传递着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与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此外,我们还需特别关注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不仅承担着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职责,还是神经系统实现各种复杂功能的基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突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对神经信号的接收、整合与传递过程。
(2)当我们谈及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反射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反射弧这一精细的生理构造的完整与正常运作。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负责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入神经则负责将这一信号传递至神经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整合;神经中枢作为反射活动的指挥中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决策;传出神经则负责将这一决策结果传递至效应器;最终由效应器根据传来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反应动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反射弧中每一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与相互协作。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或受损,都将导致整个反射活动的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反射弧的各个部分以避免因神经系统受损而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分析】(1)神经系统的构成可以明确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两大板块。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神经系统的核心,涵盖了脑与脊髓两大关键部分。而周围神经系统,则是这一核心向外延伸的触角,由脑神经与脊神经共同编织而成,遍布全身,传递着各种神经信号。
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单元,也被我们亲切地称为神经细胞。它们由细胞体及突起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突起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轴突与树突。轴突,一条长而少分支的通道,负责将神经冲动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目标区域;树突,则如同繁茂的树枝,短而多分支,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输入。
(2)当我们深入探讨神经调节的奥秘时,不得不提及其基本方式——反射。反射,这一在神经系统精细调控下的规律性反应,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精准应答。而支撑这一复杂过程的结构基础,便是反射弧。反射弧,这一精细的生理构造,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五大关键部分紧密衔接而成。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确保了反射活动的顺利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反射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反射弧中每一个环节的完整与正常运作。一旦其中任何一部分受损或出现故障,整个反射活动都将陷入瘫痪。例如,当传出神经受损时,即使外界刺激再强烈,也无法通过受损的神经通道传递至效应器,从而导致人体无法作出相应的反应。
19.【答案】(1)流线;鳞片;黏液
(2)4尾部
(3)氧气
(4)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 (1)鱼的体形成流线型,这是鱼类长期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果。流线型的体型能够有效减少鱼在水中游动时受到的阻力,提高游泳效率。此外,鱼的体表覆盖有鳞片,这些鳞片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还能分泌出粘滑的黏液,进一步减少水与鱼体之间的摩擦,使鱼在水中游动更加自如。
(2)鱼类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它们依靠鳍来实现这一运动方式。其中,尾鳍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是鱼获得动力的主要来源。尾鳍的摆动能够产生向前的推进力,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则有助于鱼在水中保持平衡和改变方向。除了尾鳍和躯干部外,其他鳍如胸鳍、腹鳍、臀鳍和背鳍等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协作使鱼能够在水中灵活游动。
(3)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通过鳃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当用鱼缸养金鱼时,如果金鱼数量过多,它们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缸中的氧气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二氧化碳浓度则会逐渐升高。这时,金鱼会出现浮头呼吸水面新鲜空气的现象,因为水面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氧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定期更换鱼缸中的水或增加氧气供应设备。
(4)鱼类的呼吸过程主要发生在鳃上。鳃上有许多鳃丝,这些鳃丝里密布着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并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会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也会浸出并排到水中。这样一来一回的交换过程就完成了鱼的呼吸作用。如果鱼保持新鲜并正常呼吸的话那么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会充满鲜红色的动脉血使得鳃丝颜色呈现鲜红色。因此通过观察鳃丝的颜色我们可以判断鱼的新鲜程度:如果鳃丝颜色鲜红则说明鱼很新鲜;如果鳃丝颜色暗淡或呈现其他颜色则说明鱼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分析】本题通过鱼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深入探讨了鱼类的形态适应、运动方式、呼吸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鳃丝颜色判断鱼的新鲜度。
20.【答案】(1)相对性状
(2)紫花
(3)Yy×Yy;yy
(4)成对;减少一半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1)性状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而相对性状则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就是一对相对性状,它们都属于豌豆的花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2)在遗传学中,如果子代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那么这个新出现的性状往往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在杂合状态下(即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在纯合隐性状态下(即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我们可以判断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
(3)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基因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引入显性基因Y和隐性基因y来表示。紫花作为显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YY(纯合显性)或Yy(杂合显性);白花作为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yy(纯合隐性)。由于白花子代的基因组成是yy,且这两个y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都必须是Yy(杂合显性)。这样,在亲代紫花形成生殖细胞时,每个生殖细胞都有可能获得一个Y基因或一个y基因,进而在后代中组合出Yy(紫花)或yy(白花)的基因组成。
(4)染色体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们以成对的形式存在于体细胞中。在形成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会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导致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而,在受精作用发生时(即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又会重新组合在一起,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因此,我们可以说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但在形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少一半。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以及遗传规律。在遗传学中,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而相对性状则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基因表达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它们共同决定了生物性状的显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