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7月期末试卷1.(2024七下·昭通期末)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意境优美,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很多生命现象。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凤凰山上的所有植物不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D.油菜田是一个生态系统3.(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是某班同学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A.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B.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或凹面镜C.物像不在视野中——转动转换器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4.(2024七下·昭通期末)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下列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A.血液与血管 B.玉米粒与西瓜C.杜鹃花花朵与杜鹃鸟 D.口腔上皮与口腔上皮细胞5.(2024七下·昭通期末)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1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每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3个,20条 B.8个,10条 C.6个,20条 D.8个,20条6.(2024七下·昭通期末)某中学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要求选手说出“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根为假根的植物”的诗词。下列诗词中符合要求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对酒溪晚霞,家人采蕨还7.(2024七下·昭通期末)将如图装置1~3放在室温下,一段时间后,只有装置2的种子萌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1和2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分B.2和3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空气C.1中种子均不萌发是因为胚已死亡D.2中种子萌发,说明它的胚是完整的8.(2024七下·昭通期末)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对于植物繁衍后代,一朵花最重要的结构是( )A.雌蕊、雄蕊 B.花柄、花托 C.柱头、花柱 D.花瓣、花萼9.(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农业或花卉生产中,移栽幼苗常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且移栽时要去掉一些枝叶,这些措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10.(2024七下·昭通期末)研究光合作用条件的实验中,关于选叶遮光的操作,最科学严谨的是选取( )A.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上的叶片B.同一植株上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C.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D.生长状况相近的两株不同种植物11.(2024七下·昭通期末)若把从超市买来的新鲜蔬菜用保鲜袋装起来,再用保鲜机抽干空气,这样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其主要原因是( )A.促进新鲜蔬菜的光合作用 B.降低了新鲜蔬菜的蒸腾作用C.减少了新鲜蔬菜的损伤 D.抑制了新鲜蔬菜的呼吸作用12.(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破解人类起源这个难题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种种推断和论证。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少女“露西”能够直立行走,属于事实B.直立行走是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关键环节C.黑猩猩将来可能进化成为人类D.在森林古猿的进化历程中,上肢逐渐变短,臂和手的功能逐渐退化13.(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1卵细胞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儿的诞生B.若2堵塞,受精作用难以完成C.胎儿通过自身的呼吸系统从母体中获得氧气D.胎儿与母体只通过结构5脐带便能进行物质交换14.(2024七下·昭通期末)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亲子关系紧张是部分同学家庭面临的问题,你给这部分同学的合理建议是( )A.言听计从,谨遵母命 B.顺其自然,维持现状C.顶撞争辩,绝不服输 D.平等沟通,静心交流15.(2024七下·昭通期末)《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倡导青少年要多吃大豆、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下列不属于蛋白质在人体内作用的是( )A.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B.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C.最主要的能源物质 D.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16.(2024七下·昭通期末)人工肺又名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代替人体肺排出二氧化碳、摄取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人工器官,它可以用于暂时取代部分____的作用。A.消化系统 B.泌尿系统C.呼吸系统 D.血液循环系统17.(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图演示的是呼气,B图演示的是吸气B.吸气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C.1模拟的是气管,2模拟的是支气管D.3模拟的是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18.(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光学显微镜下的人血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可以单行通过毛细血管B.图中②如果增多,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C.图中③没有细胞核D.血液只由图中的①、②、③组成19.(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关于血管和血液描述错误的一项( )A.小肠动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B.肾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C.上、下腔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肺动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20.(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关于它们中的瓣膜叙述错误的是( )A.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B.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C.毛细血管中的瓣膜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D.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21.(2024七下·昭通期末)2024年6月14日是第21个世界献血者日,其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口号是“捐献血液,分享生命”。关于输血和献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B.当血型不匹配而输血时可能会发生红细胞凝集C.O型血是万能血,需要大量输血时,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人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22.(2024七下·昭通期末)某人到医院体检,尿液检查结果中葡萄糖有1个“+”号。下列导致她出现糖尿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A.她尿检前一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B.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C.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D.胰岛素分泌不足23.(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为人体泌尿系统示意图,箭头表示某些液体的流动方向,序号对应的是( )不同的结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B.③是人体内唯一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C.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会在④中被重吸收D.⑤是膀胱,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24.(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下列人体细胞示意图中,神经细胞是( )A. B.C. D.25.(2024七下·昭通期末)诗人唐彦谦《咏葡萄》中这样写到:“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下列关于葡萄的描述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A.吃葡萄分泌唾液 B.看到葡萄分泌唾液C.谈论葡萄分泌唾液 D.画葡萄分泌唾液26.(2024七下·昭通期末)医生常用膝跳反射来检测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情况,如图是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被试者小腿应尽量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B.检测时,需要快速敲击②膝盖下方韧带C.图中③是传出神经,⑤是传入神经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该反射不受大脑控制27.(2024七下·昭通期末)现在某些大型广场户外显示器上能看到裸眼3D技术的视频,视频中的二维图像,能突然呈现出三维立体图像,吸引人们观看,这些广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裸眼3D技术利用立体感视觉原理,将左右眼看到的二维图像,在大脑中合成三维立体视觉。二维图像和三维立体视觉分别在哪里形成( )A.晶状体、视网膜 B.视神经、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虹膜28.(2024七下·昭通期末)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听到声音,需要生物学中有关耳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还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下列关于声音传导和听觉形成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耳通过咽鼓管连通咽部,如果咽部严重感染,有可能导致中耳炎B.内耳中的耳蜗和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会导致听觉障碍C.声音由振动产生,只要物体产生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导致听觉障碍29.(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模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是垂体,分泌胸腺激素B.②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C.④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D.⑥是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可维持第二性征30.(2024七下·昭通期末)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日本把有放射性污染的核污水排放到太平洋,海水会直接流向韩国、朝鲜、俄罗斯、中国东北地区。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模拟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下列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放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B.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核污水将会影响到全球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几年后核污水的危害就会消失31.(2024七下·昭通期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作用。生物兴趣小组用某种植物设计了A、B两个装置,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将其放在阳台上。傍晚,在两个装置的塑料袋上各剪一个小孔,插入快要熄灭的竹签,发现A中竹签复燃,且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而B中的竹签快速熄灭,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中竹签复燃,据此可知在 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内的 。(2)B中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继续进行着,所以B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的 。(3)综合上述实验的结论可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一是维持 平衡。(4)实验结束后,该探究小组想要继续研究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叶中?于是他们取了一段带叶的茎放在水里剪断,然后滴入几滴红墨水,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明显变红的结构是图C中的[ ](填序号)。(5)叶表皮上的[⑤] 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32.(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面左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右图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2]内的牙齿有咀嚼、舌有搅拌食物的功能,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 。(2)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图中的[ ](填序号),该器官内壁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叫 。(3)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 ,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 ](填序号),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4)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为五层,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它们营养成分中的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 。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体重明显超重,请根据均衡膳食有利健康的基本要求,为该同学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33.(2024七下·昭通期末)世卫组织近日提到将来可能会有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的X病毒流行,建议所有国家都做好准备,以应对危机的发生。X病毒是指可能大规模感染人类并造成公共卫生事件的病毒,它并非具体指某一已知病毒,而是作为一个代号,可用于代表那些未知或新发现的病原体。X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一旦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肌肉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根据以上资料分析,X病毒主要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 (填器官名称),并使其产生炎症性病变。(2)图一中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的结构是[ ] 。(3)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X病毒能进入肺部,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 能力是有限的。(4)图二中的1、2、3表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进入肺泡的氧气经过[ ](填序号)过程进入血液。(5)吸气时,肋间肌处于 状态;膈肌处于图三所示的状态[ ](填字母)。(6)写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过程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条即可)。34.(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序号①、②表示人体的两个循环。(1)请据图回答:B是 ,①是 。(2)肺循环的起点是[ ] ,里面流的是 血。(3)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静脉注射抗生素,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 ](填字母),到患处至少经过心脏 次。35.(2024七下·昭通期末)最近人工智能ChatGPT火遍网络,因为它像我们人类一样,能够写文章、做计算题、画画等。ChatGPT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析您的问题和语境,生成与我们人类相似的自然语言回复。请回答下列关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问题:(1)ChatGPT能够和人类对话,有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人类控制语言的区域位于图一中的[ ]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2)人工智能ChatGPT实际上主要通过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相当于图二中人体反射弧的[ ] 。(3)当某同学的手指突然受到针刺以后,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假如某人图二中的3处受损,用针刺他的手指,他 (选填“能”或者“不能”)感受到疼痛。36.(2024七下·昭通期末)现在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跟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有些青少年经常无节制地喝大量的饮料和奶茶,导致血糖长时间升高,超过正常值(血糖正常值:餐后1小时小于9.3,餐后2小时小于7.8),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小曹同学喜欢喝奶茶,邀请她当志愿者,在空腹状态下她分别喝下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然后依次检测指尖血糖值,如下图:(1)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分泌 不足,导致血糖调节出现功能障碍。(2)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多次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取平均值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 影响实验结果。(3)上述实验的变量是 。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三组可以形成对照,其中对照组是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喝 奶茶会使人的血糖在1小时后超过正常血糖值,如果长期喝这样的奶茶将可能对人体胰岛造成伤害。(5)小曹同学在空腹状态下喝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从而测出三种状态下的血糖变化曲线,用于研究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对人体血糖升高的影响情况,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生物的特征【解析】【解答】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暖树”的“莺”和“啄春泥”的“燕”都展现了生物的生活习性,即争夺栖息地和筑巢的行为,这些都是生命现象。因此,A错误。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先得月”和“早逢春”虽然主要描述的是非生物(楼台、花木)与环境的关系,但“花木早逢春”也隐含了生物(花木)对环境的响应,即生长和发育受环境影响,这也是生命现象的一部分。因此,B错误。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主要描述的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景色,以及水面与云脚的高低关系。这里并没有涉及到任何生物的活动或生命现象,只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因此,C正确。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三两枝”的“桃花”展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描述了鸭子对水温变化的感知,这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也是生命现象。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生长: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增大和成熟的过程。生长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实现功能完善和物种繁衍的基础。发育: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的逐渐完善,包括形态发生、器官形成和功能成熟。发育是一个有序、阶段性的过程,受到遗传信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繁殖:生物体通过生殖过程产生后代,确保物种的延续。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如分裂、出芽)和有性繁殖(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生物体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过程,变异则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遗传特征上的差异。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基本特征,而变异提供了物种进化的原材料。感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如光、声、触、化学物质等)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持生存的重要方式。运动:生物体通过肌肉、纤毛、鞭毛等结构的活动,实现位置的移动或形态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获取食物或逃避危险。代谢: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获取与利用,以及废物的产生与排出。代谢是生物体生存的基础,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答案】B【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凤凰山上的所有植物只是生产者部分,没有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不能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A正确。B、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它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在“虾米→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虽然表示了虾米被小鱼吃,小鱼被大鱼吃的关系,但它没有明确表示出生产者的部分,即虾米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因此,这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所以B错误。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等所有生物能够生存的地方。所以C正确。D、油菜田是一个具体的地域,其中包括了油菜这种植物(生产者)、可能存在的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如土壤、水分、空气等)。因此,油菜田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1、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它们所依赖的非生物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食物链的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序列。它通常从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藻类)开始,经过一系列草食者和肉食者,一直到最高级的肉食者为止。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3、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A、当物像模糊时,我们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可以更精细地调整焦距,使物像变得清晰。A错误。B、视野的明暗程度与光圈和反光镜有关。当视野较暗时,我们可以通过改用大光圈或凹面镜来增加进光量,从而使视野变亮。B正确。C、当物像不在视野中时,我们应该移动玻片标本,而不是转动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的是物镜,转动转换器会更换不同的物镜,但并不能使物像回到视野中。C错误。D、当镜头被污染时,我们应该用专门的擦镜纸来擦拭镜头,而不是用干净的纱布。因为纱布的纤维可能会划伤镜头表面,影响镜头的清晰度和使用寿命。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物像模糊通常需要调整焦距,但调节粗准焦螺旋适用于大范围的焦距调整,当物像接近清晰但还有些模糊时,应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视野较暗通常是因为光线不足。显微镜的光圈大小和反射镜的类型可以调节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使用大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而凹面镜可以汇聚更多的光线,提高视野亮度。物像不在视野中通常是因为样品没有对准显微镜的光轴。此时,应该移动样品或调整载物台,而不是转动转换器。转换器是用来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与物像是否在视野中无直接关联。镜头污染应该使用专用的镜头纸或镜头清洁液进行擦拭,以避免损伤镜头表面。使用普通纱布擦拭可能会刮伤镜头,尤其是对于高精度的显微镜镜头。4.【答案】B【知识点】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解析】【解答】A、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是由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而血管则是由多种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构成的器官。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A错误。B、玉米粒和西瓜都是由多种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的器官,它们都属于器官这一结构层次。B正确。C、杜鹃花花朵是植物的一个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而杜鹃鸟则是一个完整的动物体,由多个器官和系统构成。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C错误。D、口腔上皮是由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组织,而口腔上皮细胞则是单个的细胞。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生物结构层次的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在分析生物结构层次时,关键在于理解不同层次的构成和功能。细胞是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是由相似类型的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共同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脏、肺、肝等。系统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执行更复杂的生命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5.【答案】D【知识点】细胞分裂【解析】【解答】首先,我们知道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并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每次分裂后,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原始细胞相同。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有1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第一次分裂后,形成2个细胞,每个细胞有20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每个之前的细胞又分裂成2个细胞,所以总共形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仍然有20条染色体。第三次分裂后,每个之前的细胞再次分裂成2个细胞,所以总共形成8个细胞,每个细胞还是有20条染色体。综上所述,一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后,会形成8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分析得知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细胞分裂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修复的基础过程,主要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在本题中,我们讨论的是有丝分裂,它确保了新细胞与原始细胞在遗传信息上的相同性。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随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确保每个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细胞相同。细胞分裂过程分析初始状态:一个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一次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的20条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每个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四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四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三次分裂(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的20条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每个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八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八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6.【答案】B【知识点】苔藓植物【解析】【解答】A、这句诗词描述的是春天西湖的景色,并未特指某种植物,且没有提及茎、叶和假根的特征,A错误。B、这句诗词中的“苔痕”指的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且其根为假根,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特征,B正确。C、这句诗词描述的是梅花,梅花属于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特征,C错误。D、这句诗词中的“蕨”指的是一种蕨类植物,但蕨类植物虽然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其根并非假根,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在诗词中,作者常常借助植物的生长状态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色,而这些描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信息。通过分析诗句,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还能加深对不同植物类群特征的理解。7.【答案】C【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解析】【解答】A、装置1和装置2的种子除了水分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装置1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而装置2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因此,它们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分。A正确。B、装置2和装置3的种子除了空气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装置2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有空气存在;而装置3的种子完全干燥,没有空气。因此,它们也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空气。B正确。C、装置1中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这是导致种子不萌发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种子的胚已经死亡。如果胚已经死亡,那么无论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种子都不会萌发。因此,C的叙述是错误的。D、装置2中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既有水分又有空气,满足了种子萌发的所有条件。因此,种子能够萌发,这说明它的胚是完整的,具有生命力。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分析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空气、温度和光照。在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确定该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8.【答案】A【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解答】A、雌蕊和雄蕊是被子植物花的生殖器官,直接参与传粉和受精过程,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基础。因此,它们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是最重要的结构。A正确。B、花柄对花起支持作用,是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花托是花的其它部分着生的地方。虽然它们对花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繁衍后代的过程。B错误。C、柱头和花柱是雌蕊的一部分,它们确实在受精过程中起作用,但单独考虑时,它们并不构成一朵花最重要的结构。因为缺少了花药(雄蕊的一部分),就无法完成传粉过程。C错误。D、花瓣和花萼组成花被,主要起保护作用。它们对于花的吸引力和保护有重要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繁衍后代的过程。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与功能:被子植物,又称被子植物门或显花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复杂的一类植物。它们的繁衍方式主要是通过花进行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具有多种结构,每种结构在繁殖过程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9.【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虽然阴天或傍晚时光合作用速率会降低,但这并不是移栽选择这些时间的主要原因,A错误。B、吸收作用。移栽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与植物的吸收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C、蒸腾作用。如前所述,移栽时间和去掉枝叶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C正确。D、呼吸作用。移栽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对植物的呼吸作用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植物移栽与生理作用的关系:植物移栽是园艺和农业中常见的操作,旨在将植物从一个生长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以满足植物生长、繁殖或美化环境的需要。在移栽过程中,植物会面临一系列的生理和环境压力,如水分流失、根系损伤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成活率。因此,采取适当的移栽策略和措施对于提高植物移栽成活率至关重要。10.【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解析】【解答】A、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上的叶片。这个选项存在潜在问题,因为即使是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之间的生长环境、营养状况、遗传特性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错误。B、同一植株上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虽然这个选项考虑了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但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同一植株上的不同叶片,即使生长状况相近,也可能因为位置、光照、温度等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B错误。C、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这个选项是最科学严谨的。因为它确保了实验对象在遗传特性、生长环境、营养状况等方面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进行遮光和不遮光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C正确。D、生长状况相近的两株不同种植物。这个选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种植物之间的生理特性、遗传特性等差异太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实验。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实验设计与控制变量在生物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观察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保持其他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在研究植物生理学的实验中,如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选取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进行遮光处理是一种有效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中应只改变一个变量,以便明确该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例如,在研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CO2浓度、水分等其他条件不变。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不改变变量,实验组改变变量,通过比较两组结果来确定变量的影响。在上述实验中,对照组可以选取同一植株同一叶片未被遮光的部位,实验组则是被遮光的部位。重复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本实验中,可以选取多个植株的相同部位进行遮光处理,以获得更广泛、更可靠的数据。随机化:在实验设计中,应尽可能随机选择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以减少潜在的系统误差。例如,可以随机选择植株和叶片的部位进行遮光处理。11.【答案】D【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解析】【解答】A、促进新鲜蔬菜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过程,而抽干空气与光合作用无直接关联,且保鲜袋内的环境并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A错误。B、降低了新鲜蔬菜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过程。虽然保鲜袋的密封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的蒸发,但这不是抽干空气延长贮藏时间的主要原因。B错误。C、减少了新鲜蔬菜的损伤。减少损伤确实可以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但题目中并未提及抽干空气会减少蔬菜的损伤。C错误。D、抑制了新鲜蔬菜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中,蔬菜的呼吸作用会受到抑制,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贮藏时间。这与题目描述的做法和目的相符。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食品保鲜原理分析:蔬菜保鲜与呼吸作用的关系食品保鲜技术是现代食品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其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对于新鲜蔬菜而言,保鲜的关键在于控制其生理代谢过程,尤其是呼吸作用和水分蒸发,以减缓品质劣化,延长贮藏时间。12.【答案】B【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解析】【解答】A、少女“露西”能够直立行走,属于事实。这个说法存在问题,因为“露西”是一个古人类化石的名称,代表了早期的人类祖先,但我们无法直接证明她是否能直立行走,这只能通过化石结构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进行推断。因此,A错误。B、直立行走是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关键环节。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直立行走的进化使得古猿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双手,进行工具制作和狩猎,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B正确。C、黑猩猩将来可能进化成为人类。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黑猩猩与人类在遗传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进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现代黑猩猩并不会进化成人类。因此,C错误。D、在森林古猿的进化历程中,上肢逐渐变短,臂和手的功能逐渐退化。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上肢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特别是手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不是退化。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直立行走与人类进化直立行走,即双足行走(Bipedalism),是人类进化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还深刻影响了其行为模式和智力发展,为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立行走的起源直立行走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的非洲,当时的环境变化可能促使古猿从树栖生活逐渐转向地面活动,直立行走成为适应新环境的一种方式。直立行走的出现,使得古猿的前肢(即上肢)从支撑身体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能够更有效地用于抓握、投掷和制作工具,促进了手部的灵巧性和大脑的进化。直立行走的生理适应骨骼结构的改变:直立行走导致了脊椎、骨盆、下肢等部位骨骼结构的变化,如脊椎呈"S"形弯曲,骨盆变宽,下肢骨更加粗壮,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保持平衡。肌肉和关节的适应:直立行走需要更强的腿部肌肉和更稳定的关节,如脚踝和膝盖,以适应长时间的行走和奔跑。能量效率的提高:与四肢行走相比,双足行走的能量消耗更低,这使得古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长距离迁徙和狩猎活动。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影响手部的进化和工具使用: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得古人类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和建造,促进了手部的灵巧性和大脑的认知能力。社交和合作的增强:直立行走可能促进了古人类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合作,因为双手的解放使得交流和协作变得更加容易,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大脑的发展:直立行走与手部的使用促进了大脑的进化,特别是与手部控制和精细动作相关的区域,这为语言、艺术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答案】B【知识点】女性生殖系统;受精过程;人的发育时期【解析】【解答】A、卵细胞的形成与新生儿的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卵细胞的形成是女性生殖细胞产生的过程,而新生儿的诞生则是受精卵经过发育后,通过分娩从母体出来的过程。因此,A错误。B、若2(输卵管)堵塞,受精作用难以完成。输卵管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并结合成受精卵的地方,如果输卵管堵塞,精子和卵子就无法相遇,受精作用也就无法完成。因此,B正确。C、胎儿在母体内并不通过自身的呼吸系统呼吸,而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C错误。D、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不仅通过脐带进行,还通过胎盘进行。胎盘是连接母体和胎儿的器官,它允许营养物质、氧气、废物和二氧化碳在母体和胎儿之间交换。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人体生殖发育过程解析人体生殖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从受精卵形成到婴儿出生的多个阶段。输卵管在受精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输卵管堵塞,精子无法到达卵子,受精作用将难以完成,从而影响生育。14.【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解析】【解答】A、言听计从,谨遵母命。这个选项意味着完全顺从家长,没有考虑到青春期孩子渴望独立和表达自我的需求,因此不是合理的建议。A错误。B、顺其自然,维持现状。这个选项意味着对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做任何改变,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也不是合理的建议。B错误。C、顶撞争辩,绝不服输。这个选项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增加矛盾和冲突,因此同样不是合理的建议。C错误。D、平等沟通,静心交流。这个选项强调通过平等和静心的交流来解决问题,既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也考虑到了家长的角色,是处理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问题的合理建议。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青春期心理矛盾与亲子关系管理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会经历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角色的多重转变,内心世界逐渐复杂,独立意识增强,同时伴随着对成人世界的依赖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这些心理特征常常导致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特别是在面对挫折、期望和自由度的冲突时。15.【答案】C【知识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解析】【解答】A、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B、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C、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实际上,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虽然蛋白质也能提供能量,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C选项描述错误。D、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之一就是建造和修复身体,包括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所以D选项描述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解析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维持生命活动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倡导青少年要多吃大豆、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满足其在快速生长期对蛋白质的高需求。蛋白质在人体内扮演多种关键角色,但并非所有选项都属于蛋白质的直接作用。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骨架、细胞器等,对于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关键材料,参与肌肉、骨骼、皮肤、器官等的构建和修复。最主要的能源物质:这一描述并不准确。虽然蛋白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分解并用作能源,但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脂肪。蛋白质的分解用于供能通常发生在极端条件下,如长时间饥饿或严重营养不良。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蛋白质对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至关重要,包括创伤愈合、疾病恢复和日常细胞更新过程中,蛋白质都是不可或缺的。16.【答案】C【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解析】【解答】A、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与气体交换无关,因此A错误。B、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主要负责体内水分的平衡和废物的排泄,同样与气体交换无关,所以B错误。C、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与人工肺的功能完全吻合。因此,C正确。D、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血液的输送,虽然与呼吸系统有联系,但其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人工肺的功能与人体系统的关联人工肺,也称为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用于辅助或替代人体肺部功能的人工器官。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模拟肺部的气体交换作用,即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从而暂时或长期支持患者的呼吸需求。人工肺在心脏手术、肺移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医疗场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气体交换和呼吸无关,因此人工肺不涉及消化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如尿液中的尿素、肌酐)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与气体交换和呼吸无关,人工肺也不涉及泌尿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人工肺直接替代或辅助的系统。人工肺通过模拟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可以暂时或长期取代呼吸系统在气体交换方面的作用,因此,C选项是正确答案。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以及免疫细胞等,维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虽然人工肺在工作时需要与血液循环系统相连,通过血液循环将血液引入和导出,以实现气体交换,但它直接替代的是呼吸系统中的肺部功能,而非血液循环系统本身。17.【答案】B【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解析】【解答】A、在A图中,膈肌顶部升高,表示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由肺内排出,即呼气。在B图中,膈肌顶部下降,表示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内,即吸气。所以A正确。B、实际上,吸气时肺是扩张的,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从而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进入肺内。所以B不正确。C、在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中,1通常模拟的是气管,它是连接喉部和肺部的主要通道;2则模拟的是支气管,它是气管进入肺部分支后的管道。所以C正确。D、在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中,3模拟的是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膈肌运动与呼吸过程解析膈肌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其运动在呼吸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分别与吸气和呼气相关,通过改变胸腔的容积来促进气体交换,这是呼吸过程中的基本机制。在呼气过程中,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肺部随之收缩,肺内气压升高,气体被排出体外;而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肺部扩张,肺内气压降低,气体被吸入肺内。在吸气过程中,膈肌的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肺部随之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促使气体从外界进入肺部。因此,吸气时肺内气压应该是低于外界气压的。气管是连接喉部和肺部的主要通道,而支气管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进一步分为更小的分支,最终达到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示意图中的1和2分别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是合理的。肺是呼吸系统中负责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通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18.【答案】D【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解析】【解答】A、图中①代表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种形状使其能够单行通过毛细血管,这是红细胞的一个主要特点,A正确。B、图中②代表白细胞,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因此,如果白细胞增多,通常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B正确。C、图中③代表血小板,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这是血小板的一个基本特点,C正确。D、血液并不只由图中的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组成。实际上,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人血细胞结构与功能解析人血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复杂液体组织,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根据题目描述的光学显微镜下的人血示意图,我们可以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在人血示意图中,①通常代表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它们富含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由于红细胞的直径略小于毛细血管的直径,因此它们能够单行通过毛细血管,实现气体和物质的交换。在人血示意图中,②通常代表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抵御感染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身体遭受感染或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通常会增加,以应对病原体或受损组织。在人血示意图中,③通常代表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无核细胞碎片,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帮助止血。血小板确实没有细胞核。然而,如果③指的是红细胞,这个描述也是正确的,因为成熟的红细胞在人体内是无核的。虽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主要血细胞成分,但血液还包含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激素、酶、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等组成,对维持血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运输功能至关重要。19.【答案】C【知识点】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A、小肠动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是含氧量较高的血液,从小肠动脉流出,供给小肠组织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A正确。B、肾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是含氧量较低的血液,从肾脏流出,携带了肾脏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因此,B正确。C、实际上,上、下腔静脉是体内最大的两条静脉血管,它们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因此,上、下腔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C错误。D、肺动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肺动脉虽然名字中有“动脉”二字,但实际上它是一条输送静脉血的血管。它将右心室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氧合。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血管与血液类型解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移除代谢废物。血管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则根据含氧量的不同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下面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小肠动脉属于动脉系统,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小肠,以支持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动脉血通常富含氧气,颜色鲜红。肾静脉属于静脉系统,负责将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富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氧气含量较低)送回心脏。静脉血通常氧气含量较低,颜色暗红。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是人体内最大的静脉,它们分别收集上半身和下半身(包括腹部器官)的血液,将静脉血送回心脏的右心房。静脉血的特点是氧气含量较低,因此C选项的描述不正确。肺动脉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将富含二氧化碳、氧气含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至肺部,以便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吸入新鲜氧气,转化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20.【答案】C【知识点】血管;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A、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保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因此,A正确。B、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倒流回心室,同样保证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的单向流动。因此,B正确。C、毛细血管中的瓣膜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实际上,毛细血管内并没有瓣膜结构,它们的扩张和收缩是由血管平滑肌控制的。因此,C错误。D、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静脉瓣位于静脉内,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由于重力作用从下肢等低位部位倒流回心脏,保证血液在静脉内的单向流动。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心脏瓣膜与血管结构解析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瓣膜在维持血液单向流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确保血液按照特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下面针对题目中关于心脏和血管结构示意图中瓣膜的描述进行分析:心脏内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被称为房室瓣,包括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和三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房室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逆流回心房,确保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脏中,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被称为动脉瓣,包括主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和肺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动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回心室,确保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部分,负责物质交换。毛细血管中不存在瓣膜,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而不是防止逆流。毛细血管的扩张或收缩主要通过周围平滑肌的放松或收缩来调节。静脉瓣存在于静脉系统中,特别是在下肢的静脉中较为常见。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确保血液从身体各部位向心脏方向流动,即使在重力作用下也能保持血液的正向流动。21.【答案】C【知识点】血量与输血;血型与输血【解析】【解答】A、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因为不同血型之间的血液成分存在差异,如果随意输血,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B、当血型不匹配而输血时可能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当血型不匹配时,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识别出外来的红细胞,并将其视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B正确。C、O型血是万能血,需要大量输血时,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人。这个叙述是错误的。虽然O型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如果大量输给非O型血的人,可能会引起输血反应。因此,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不能随意输给任何人。C错误。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如果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1/10以下,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且,适量献血还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输血与献血安全原则解析输血和献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医疗实践,旨在挽救生命、支持治疗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输血安全和献血者的健康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原则。下面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输血时,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免疫反应和可能的严重并发症。同型血输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匹配(尤其是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系统),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可能与供血者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这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包括溶血性贫血和器官损伤。O型血被认为是“万能供血者”,因为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或B抗原,因此理论上可以输给所有血型的人。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大量输注O型全血给非O型血的受血者时,可能引起抗体介导的输血反应。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大量输血,通常优先使用O型红细胞悬液,而血浆成分则应尽量匹配受血者的血型,以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显著影响,因为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可以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献血后,人体通过饮食和自身机制可以恢复血容量和血细胞水平。22.【答案】B【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解析】【解答】A、她尿检前一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A正确。B、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原尿。如果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而不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肾小球过滤进入原尿,然后在肾小管被重吸收。B错误。C、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包括葡萄糖。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葡萄糖就可能无法被完全重吸收回血液,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C正确。D、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可能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糖尿病与尿糖异常原因解析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糖尿)通常是糖尿病的标志,但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下面对导致尿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短期内大量摄入糖类食物可以导致血糖水平暂时升高,超过肾糖阈,从而导致尿糖的出现。但这通常是一过性的,不会持续存在,除非饮食习惯持续导致高血糖。肾脏的肾小球负责血液过滤,将多余的物质和废物排入原尿中。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过滤不会直接导致糖尿,因为血糖水平正常时,肾小球过滤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肾小球疾病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尿、血尿等,而不是直接导致糖尿。因此,肾小球过滤异常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的常见原因。肾小管负责从过滤液中重吸收有用的物质(包括葡萄糖)回血液。肾小管疾病或先天性缺陷可能降低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导致尿糖的出现,即使血糖水平正常。这种情况被称为肾性糖尿。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如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当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糖尿。23.【答案】D【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泌尿系统的组成【解析】【解答】A、①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①处(即肺部后的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应该低于②处(即刚从心脏流出、尚未经过肺部气体交换的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因此,A错误。B、③是人体内唯一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虽然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但皮肤(通过排汗)和肺(通过呼气)也具有一定的排泄功能。因此,B错误。C、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会在④中被重吸收。这个说法同样是错误的。在肾脏的过滤过程中,大部分的水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有用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不是在膀胱(即④处)中被重吸收。膀胱只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因此,C错误。D、⑤是膀胱,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膀胱位于肾脏和尿道之间,其主要功能就是暂时贮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人体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泌尿系统负责排除体内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以及维持血液的pH值。该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24.【答案】D【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解析】【解答】A、这个细胞没有显示出神经细胞的典型结构,如树突和轴突,因此不是神经细胞。A错误。B、同样,这个细胞也没有神经细胞的特征结构,如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因此不是神经细胞。B错误。C、这个细胞虽然有一个较长的突起,但没有显示出神经细胞的完整结构,特别是没有树突,因此也不是神经细胞。C错误。D、这个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典型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负责接收信号,轴突长而细,负责传递信号。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细胞类型辨析:神经细胞特征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号。神经细胞具有独特的结构,包括细胞体(soma)、树突(dendrites)和轴突(axon):细胞体:含有细胞核,是神经元代谢和合成蛋白质的中心。树突:短而分支多,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长而细,负责将信号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肌肉或腺体。25.【答案】A【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解析】【解答】A、吃葡萄时,葡萄的味道和口感会直接刺激口腔和舌头的感受器,进而引发唾液的分泌。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因此属于简单反射。A正确。B、看到葡萄时,视觉信息首先被眼睛接收,然后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引发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复杂反射。B错误。C、谈论葡萄时,语言信息首先被耳朵接收,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可能引发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同样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也属于复杂反射。C错误。D、画葡萄时,视觉信息被眼睛接收,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即使最终引发了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同样属于复杂反射。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反射类型辨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动反应,根据其涉及的神经结构和过程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通常涉及较少的神经元和较短的神经路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直接参与,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则涉及更多的神经元和较长的神经路径,通常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26.【答案】C【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解析】【解答】A、在膝跳反射检测中,为了确保反射的顺利进行,被试者的小腿应尽量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样才不会因为肌肉紧张而干扰反射的检测结果。因此,A正确。B、在膝跳反射中,敲击膝盖下方的韧带是给出一个刺激,使反射发生。快速敲击可以确保刺激足够强烈,从而引发反射。因此,B正确。C、在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负责将刺激从感受器传递到神经中枢,而传出神经则负责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递到效应器。根据膝跳反射示意图,图中③实际上是传入神经,负责将膝盖下方韧带的刺激传递到脊髓(神经中枢),而⑤是传出神经,负责将脊髓的指令传递到大腿肌肉,使其收缩。因此,C的叙述是错误的。D、膝跳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由于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因此该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在检测膝跳反射时,即使被试者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也无法阻止反射的发生。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膝跳反射解析:反射弧与神经路径膝跳反射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简单反射之一,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特别是脊髓和相关神经的健康。膝跳反射的检测通常遵循特定的步骤和条件,以确保反射的顺利进行和准确评估。27.【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解析】【解答】A、晶状体是眼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聚焦,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然而,晶状体本身并不形成图像,它只是光线传播的媒介。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一个感光层,它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因此,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不是晶状体。A错误。B、视神经是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纤维束,它负责将视网膜上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然而,视神经本身并不参与图像的形成或三维立体视觉的构建,它只是传递信号的通道。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和综合,从而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因此,三维立体视觉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而不是视神经。B错误。C、如前所述,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它是由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所产生的。而三维立体视觉则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它是大脑根据双眼接收到的图像差异(即视差)进行重构所形成的。因此,C选项正确地指出了二维图像在视网膜上形成,三维立体视觉在大脑皮层构建。C正确。D、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构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然而,二维图像并不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而是在视网膜上。虹膜是眼睛的一个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进入量,以保护眼睛免受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刺激。虹膜与图像的形成无关,它只是眼睛的一个保护机制。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视觉成像与视觉信息处理解析视觉系统是人体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涉及多个结构和生理过程,包括光线的聚焦、视觉信号的转化与传递,以及大脑对这些信号的处理和解释。根据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然而,晶状体本身并不形成图像,它只是光线传播的媒介。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一个感光层,它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因此,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不是晶状体。然而,视神经本身并不参与图像的形成或三维立体视觉的构建,它只是传递信号的通道。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和综合,从而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因此,三维立体视觉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而不是视神经。而三维立体视觉则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它是大脑根据双眼接收到的图像差异(即视差)进行重构所形成的。然而,二维图像并不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而是在视网膜上。虹膜是眼睛的一个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进入量,以保护眼睛免受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刺激。虹膜与图像的形成无关,它只是眼睛的一个保护机制。28.【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解析】【解答】A、中耳确实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这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如果咽部发生严重感染,炎症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A正确。B、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听觉。如果耳蜗或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就会导致听觉障碍。因此,B正确。C、虽然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物体产生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并且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并转化为听觉信号。因此,C错误。D、鼓膜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扇门一样将外耳道与中耳腔分隔开,保护着中耳腔。如果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和听觉的形成。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听觉系统与声音感知解析听觉系统是人体感知声音的重要机制,它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等多个部分,以及连接大脑的神经路径。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涉及声音的捕获、转化、传递和大脑的处理。根据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中耳确实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这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如果咽部发生严重感染,炎症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听觉。如果耳蜗或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就会导致听觉障碍。虽然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物体产生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并且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并转化为听觉信号。鼓膜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扇门一样将外耳道与中耳腔分隔开,保护着中耳腔。如果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和听觉的形成。29.【答案】D【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解析】【解答】A、①是垂体,但它并不分泌胸腺激素,而是分泌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胸腺激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与垂体无关。因此,A错误。B、②是甲状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直接进入血液,而不是通过导管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因此,B错误。C、④是肾上腺,它确实分泌多种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主要促进代谢,但并不直接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主要由生长激素等其他激素调节。因此,C错误。D、⑥是卵巢,它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之一,分泌的雌性激素对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月经等)至关重要。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人体内分泌器官解析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多个内分泌腺组成,它们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生理过程。根据人体内分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0.【答案】D【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解答】A、核污水中确实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细胞具有损害作用,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因此,A正确。B、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传递和累积,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所以,B正确。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核污水的排放无疑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C正确。D、虽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面对大量的放射性污染,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它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污水的危害,更不可能在几年后使危害完全消失。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核污水排放对环境影响的解析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健康担忧,涉及放射性物质的扩散、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环境健康等多个方面。根据核污水排放的环境影响原理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核污水将会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几年后核污水的危害就会消失。31.【答案】(1)光照;叶绿体(2)呼吸作用;线粒体(3)碳—氧(4)③(5)气孔【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实质;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解析】【解答】(1) A装置中的竹签复燃现象表明A装置内部存在充足的氧气,这是因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其次,光合作用的发生需要特定的场所,即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它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2) B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B装置内部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仍然进行。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在无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停止,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光合作用消耗,因此在B装置中积累。呼吸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负责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3)综合A、B两个装置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维持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在生物圈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4) 在研究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中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红墨水作为示踪剂。将带叶的茎放在水中并滴入红墨水后,红墨水会通过茎的输导组织被运输到叶片中。在图C中,③表示的是茎的导管部分,它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通道。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图C中的③部分明显变红。(5) 叶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它们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开闭。当气孔打开时,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同时,气孔也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图C中,⑤表示的就是气孔。【分析】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呼吸作用:植物细胞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碳-氧平衡: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维持。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气孔:叶表皮上的微小开口,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门户。32.【答案】(1)麦芽糖(2)6;小肠绒毛(3)肝脏;4;氨基酸(4)能量;荤素搭配,多运动【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合理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解析】【解答】(1) 在人体消化系统的初始阶段,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在这里,牙齿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将其破碎成更小的颗粒,便于后续的消化过程。同时,舌通过搅拌作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这种酶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因此,图中[2]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共同协作,完成食物的初步物理性消化,而唾液则负责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2) 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图中,[6]对应的是小肠。小肠的内壁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许多环形的皱襞,这些皱襞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皱襞的表面,还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使得小肠能够高效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因此,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3)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它主要储存在胆囊中,并在食物进入小肠时通过胆总管排入小肠。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便于小肠吸收。因此,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肝脏。而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胃,图中对应的是[4]。胃中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这种酶能够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的混合物。但蛋白质的完全消化和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其最终产物是氨基酸。(4)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将食物分为五层进行推荐。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这些食物富含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通过消化过程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进入血液后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针对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导致体重明显超重的情况,建议该同学遵循均衡膳食的原则,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的能量,达到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目的。【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与均衡膳食人体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它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消化过程涉及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根据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每个描述进行分析和总结:(1) 在人体消化系统的初始阶段,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在这里,牙齿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将其破碎成更小的颗粒,便于后续的消化过程。同时,舌通过搅拌作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这种酶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这一描述准确地概括了口腔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是物理性消化的体现,而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则是化学性消化的开始。通过这些初步的消化,食物被准备得更适于后续的消化和吸收。(2) 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图中,[6]对应的是小肠。小肠的内壁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许多环形的皱襞,这些皱襞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皱襞的表面,还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使得小肠能够高效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描述详细地介绍了小肠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核心作用。小肠的结构特征,如皱襞和绒毛,极大地增加了其吸收表面积,使得营养物质能够被更充分地吸收,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3)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它主要储存在胆囊中,并在食物进入小肠时通过胆总管排入小肠。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便于小肠吸收。因此,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肝脏。而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胃,图中对应的是[4]。胃中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这种酶能够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的混合物。但蛋白质的完全消化和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其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这一描述正确地指出了肝脏、胆囊和胃在消化过程中的特定功能。肝脏产生的胆汁在脂肪消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而胃则负责蛋白质的初步分解,小肠则是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的最终场所。(4)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将食物分为五层进行推荐。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这些食物富含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通过消化过程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进入血液后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描述介绍了平衡膳食宝塔的基本结构和糖类在能量供应中的作用。谷类、薯类等富含糖类的食物是平衡饮食的基础,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针对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导致体重明显超重的情况,建议遵循均衡膳食的原则,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的能量,达到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目的。这一建议强调了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在体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3.【答案】(1)肺(2)②;咽(3)清洁(4)2(5)收缩;B(6)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解析】【解答】(1) 根据资料描述,X病毒主要影响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并且特别指出了其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在呼吸系统中,肺是负责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病原体如病毒攻击的部位。因此,可以推断X病毒主要影响的是人体的肺,使其产生炎症性病变。(2) 图一中展示了人体呼吸道的部分结构,其中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的结构是咽。在人体解剖学中,咽是一个重要的连接部位,它连接了鼻腔、口腔和喉腔,同时也是食物进入食管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图一中,这个结构被标记为[1]②,即咽。(3) 呼吸道在人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保证气体顺畅地通过。此外,呼吸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然而,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当空气中的病原体如X病毒浓度过高或毒性过强时,呼吸道可能无法完全清除它们,导致这些病原体进入肺部并引发疾病。因此,X病毒能进入肺部,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能力是有限的。(4) 图二中展示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氧气需要经过特定的途径才能进入血液。这个过程在图二中标记为[2],即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呼吸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它使得氧气能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5) 吸气时,人体的呼吸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胸腔容积的增大。其中,肋间肌会处于收缩状态以推动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同时膈肌也会下降以进一步增大胸腔的容积。在图三中,这种状态对应的是字母B。这种状态使得胸腔内的气压降低,从而有利于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6)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结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肺泡壁非常薄且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种薄壁结构不仅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阻力,还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和效率。因此,肺泡能够迅速地将氧气从肺泡内输送到血液中,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到肺泡中排出体外。【分析】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34.【答案】(1)左心房;体循环(2)C;右心室;静脉(3)A;1【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1) 在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位置是明确的。首先,B作为心脏的一个腔室,其位置和功能决定了它是左心房。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血液,这些血液在肺部已经完成了气体交换,富含氧气。其次,序号①代表的是体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以满足组织细胞的代谢需求。(2) 肺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它负责将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的起点是心脏的右心室(图中标记为C),因为右心室负责将来自右心房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在这个过程中,血液是静脉血,即含氧量较低、含二氧化碳量较高的血液。(3) 在临床上,给肺炎病人静脉注射抗生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当抗生素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它们会随血液流动首先进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然后回流到心脏的右心房(图中标记为A)。由于心脏的泵血作用,抗生素会进一步进入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并在肺部停留并作用于患处。虽然抗生素在肺部有停留并发挥治疗作用,但在此问题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抗生素随血液流动最先到达的心脏腔室,即右心房A。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连续不断的,抗生素在全身循环中至少会经过心脏两次。【分析】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每个腔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体循环等。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主要部分。体循环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肺循环则负责将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当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它们会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对于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5.【答案】(1)①;大脑;突起;细胞体(2)5;神经中枢(3)反射弧;不能【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解析】【解答】(1)ChatGPT之所以能够与人类进行流畅的对话,关键在于其采用了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即图一中标记的[1]部分,但实际上根据常识和神经系统解剖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区域更准确地被称为大脑(而非图中的具体编号,因为图中编号可能是示意性的)。此外,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而突起则负责神经元的连接和信息传递。(2)人工智能ChatGPT通过其内部的核心芯片来控制机器各部位的有序配合,从而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个核心芯片在功能上类似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关键部分,它接收来自感受器的信息,经过整合后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发送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反应。(3)当手指受到针刺时,人体会产生缩手反射,这是一种快速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的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保证了刺激能够迅速、准确地引起相应的反应。然而,如果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如图二中的3处)受损,那么即使手指受到针刺,产生的神经冲动也无法传递到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因此无法感受到疼痛。【分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大脑、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起)、反射弧等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反射与反射弧:理解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以及它们在完成反射过程中的作用。36.【答案】(1)胰岛素(2)偶然性(3)含糖量;无糖奶茶(4)全糖(5)C【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解析】【解答】(1)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因在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将血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可能引发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病因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紧密相关。(2)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取平均值。这是因为单次实验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少这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3) 在本实验中,为了研究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对人体血糖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个实验组: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和全糖奶茶。这三个实验组之间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奶茶的含糖量,因此,实验的变量就是奶茶的含糖量。同时,为了有一个基准进行比较,我们设置了无糖奶茶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实验中通常是不接受实验处理或接受最小处理的对象,用于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揭示实验处理的效果。(4)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喝全糖奶茶后,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在1小时后显著升高,并超过了正常血糖值的范围。这表明全糖奶茶中的高糖分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长期饮用这样的高糖饮料,无疑会增加胰岛的负担,甚至可能对其造成损害,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5) 小曹同学通过空腹状态下饮用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并测量血糖变化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以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小曹同学通过控制奶茶的含糖量这一实验条件,观察了不同含糖量奶茶对人体血糖的影响情况,从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分析】糖尿病的病因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有关。1 / 1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7月期末试卷1.(2024七下·昭通期末)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意境优美,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很多生命现象。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C【知识点】生物的特征【解析】【解答】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暖树”的“莺”和“啄春泥”的“燕”都展现了生物的生活习性,即争夺栖息地和筑巢的行为,这些都是生命现象。因此,A错误。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先得月”和“早逢春”虽然主要描述的是非生物(楼台、花木)与环境的关系,但“花木早逢春”也隐含了生物(花木)对环境的响应,即生长和发育受环境影响,这也是生命现象的一部分。因此,B错误。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主要描述的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景色,以及水面与云脚的高低关系。这里并没有涉及到任何生物的活动或生命现象,只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因此,C正确。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三两枝”的“桃花”展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描述了鸭子对水温变化的感知,这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也是生命现象。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生长: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增大和成熟的过程。生长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实现功能完善和物种繁衍的基础。发育: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的逐渐完善,包括形态发生、器官形成和功能成熟。发育是一个有序、阶段性的过程,受到遗传信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繁殖:生物体通过生殖过程产生后代,确保物种的延续。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如分裂、出芽)和有性繁殖(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生物体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过程,变异则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遗传特征上的差异。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基本特征,而变异提供了物种进化的原材料。感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如光、声、触、化学物质等)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持生存的重要方式。运动:生物体通过肌肉、纤毛、鞭毛等结构的活动,实现位置的移动或形态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获取食物或逃避危险。代谢: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获取与利用,以及废物的产生与排出。代谢是生物体生存的基础,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凤凰山上的所有植物不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D.油菜田是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凤凰山上的所有植物只是生产者部分,没有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不能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A正确。B、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它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在“虾米→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虽然表示了虾米被小鱼吃,小鱼被大鱼吃的关系,但它没有明确表示出生产者的部分,即虾米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因此,这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所以B错误。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等所有生物能够生存的地方。所以C正确。D、油菜田是一个具体的地域,其中包括了油菜这种植物(生产者)、可能存在的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如土壤、水分、空气等)。因此,油菜田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1、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它们所依赖的非生物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食物链的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序列。它通常从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藻类)开始,经过一系列草食者和肉食者,一直到最高级的肉食者为止。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3、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是某班同学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A.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B.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或凹面镜C.物像不在视野中——转动转换器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A、当物像模糊时,我们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调节可以更精细地调整焦距,使物像变得清晰。A错误。B、视野的明暗程度与光圈和反光镜有关。当视野较暗时,我们可以通过改用大光圈或凹面镜来增加进光量,从而使视野变亮。B正确。C、当物像不在视野中时,我们应该移动玻片标本,而不是转动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的是物镜,转动转换器会更换不同的物镜,但并不能使物像回到视野中。C错误。D、当镜头被污染时,我们应该用专门的擦镜纸来擦拭镜头,而不是用干净的纱布。因为纱布的纤维可能会划伤镜头表面,影响镜头的清晰度和使用寿命。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物像模糊通常需要调整焦距,但调节粗准焦螺旋适用于大范围的焦距调整,当物像接近清晰但还有些模糊时,应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视野较暗通常是因为光线不足。显微镜的光圈大小和反射镜的类型可以调节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使用大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而凹面镜可以汇聚更多的光线,提高视野亮度。物像不在视野中通常是因为样品没有对准显微镜的光轴。此时,应该移动样品或调整载物台,而不是转动转换器。转换器是用来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与物像是否在视野中无直接关联。镜头污染应该使用专用的镜头纸或镜头清洁液进行擦拭,以避免损伤镜头表面。使用普通纱布擦拭可能会刮伤镜头,尤其是对于高精度的显微镜镜头。4.(2024七下·昭通期末)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下列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A.血液与血管 B.玉米粒与西瓜C.杜鹃花花朵与杜鹃鸟 D.口腔上皮与口腔上皮细胞【答案】B【知识点】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解析】【解答】A、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是由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而血管则是由多种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构成的器官。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A错误。B、玉米粒和西瓜都是由多种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的器官,它们都属于器官这一结构层次。B正确。C、杜鹃花花朵是植物的一个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而杜鹃鸟则是一个完整的动物体,由多个器官和系统构成。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C错误。D、口腔上皮是由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组织,而口腔上皮细胞则是单个的细胞。因此,它们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生物结构层次的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在分析生物结构层次时,关键在于理解不同层次的构成和功能。细胞是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是由相似类型的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连接,共同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脏、肺、肝等。系统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执行更复杂的生命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5.(2024七下·昭通期末)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1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每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3个,20条 B.8个,10条 C.6个,20条 D.8个,20条【答案】D【知识点】细胞分裂【解析】【解答】首先,我们知道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并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每次分裂后,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原始细胞相同。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有1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第一次分裂后,形成2个细胞,每个细胞有20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每个之前的细胞又分裂成2个细胞,所以总共形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仍然有20条染色体。第三次分裂后,每个之前的细胞再次分裂成2个细胞,所以总共形成8个细胞,每个细胞还是有20条染色体。综上所述,一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后,会形成8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分析得知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细胞分裂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修复的基础过程,主要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在本题中,我们讨论的是有丝分裂,它确保了新细胞与原始细胞在遗传信息上的相同性。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随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确保每个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细胞相同。细胞分裂过程分析初始状态:一个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一次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的20条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每个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四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四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第三次分裂(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的20条染色体复制,形成20对染色体。每个细胞核分裂,20对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八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裂,形成八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6.(2024七下·昭通期末)某中学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要求选手说出“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根为假根的植物”的诗词。下列诗词中符合要求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对酒溪晚霞,家人采蕨还【答案】B【知识点】苔藓植物【解析】【解答】A、这句诗词描述的是春天西湖的景色,并未特指某种植物,且没有提及茎、叶和假根的特征,A错误。B、这句诗词中的“苔痕”指的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且其根为假根,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特征,B正确。C、这句诗词描述的是梅花,梅花属于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特征,C错误。D、这句诗词中的“蕨”指的是一种蕨类植物,但蕨类植物虽然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其根并非假根,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在诗词中,作者常常借助植物的生长状态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色,而这些描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信息。通过分析诗句,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还能加深对不同植物类群特征的理解。7.(2024七下·昭通期末)将如图装置1~3放在室温下,一段时间后,只有装置2的种子萌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1和2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分B.2和3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空气C.1中种子均不萌发是因为胚已死亡D.2中种子萌发,说明它的胚是完整的【答案】C【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解析】【解答】A、装置1和装置2的种子除了水分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装置1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而装置2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因此,它们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分。A正确。B、装置2和装置3的种子除了空气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装置2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有空气存在;而装置3的种子完全干燥,没有空气。因此,它们也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空气。B正确。C、装置1中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这是导致种子不萌发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种子的胚已经死亡。如果胚已经死亡,那么无论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种子都不会萌发。因此,C的叙述是错误的。D、装置2中的种子部分浸没在水中,既有水分又有空气,满足了种子萌发的所有条件。因此,种子能够萌发,这说明它的胚是完整的,具有生命力。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分析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空气、温度和光照。在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确定该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8.(2024七下·昭通期末)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对于植物繁衍后代,一朵花最重要的结构是( )A.雌蕊、雄蕊 B.花柄、花托 C.柱头、花柱 D.花瓣、花萼【答案】A【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解答】A、雌蕊和雄蕊是被子植物花的生殖器官,直接参与传粉和受精过程,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基础。因此,它们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是最重要的结构。A正确。B、花柄对花起支持作用,是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花托是花的其它部分着生的地方。虽然它们对花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繁衍后代的过程。B错误。C、柱头和花柱是雌蕊的一部分,它们确实在受精过程中起作用,但单独考虑时,它们并不构成一朵花最重要的结构。因为缺少了花药(雄蕊的一部分),就无法完成传粉过程。C错误。D、花瓣和花萼组成花被,主要起保护作用。它们对于花的吸引力和保护有重要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繁衍后代的过程。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与功能:被子植物,又称被子植物门或显花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复杂的一类植物。它们的繁衍方式主要是通过花进行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具有多种结构,每种结构在繁殖过程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9.(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农业或花卉生产中,移栽幼苗常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且移栽时要去掉一些枝叶,这些措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虽然阴天或傍晚时光合作用速率会降低,但这并不是移栽选择这些时间的主要原因,A错误。B、吸收作用。移栽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与植物的吸收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C、蒸腾作用。如前所述,移栽时间和去掉枝叶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C正确。D、呼吸作用。移栽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对植物的呼吸作用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植物移栽与生理作用的关系:植物移栽是园艺和农业中常见的操作,旨在将植物从一个生长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以满足植物生长、繁殖或美化环境的需要。在移栽过程中,植物会面临一系列的生理和环境压力,如水分流失、根系损伤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成活率。因此,采取适当的移栽策略和措施对于提高植物移栽成活率至关重要。10.(2024七下·昭通期末)研究光合作用条件的实验中,关于选叶遮光的操作,最科学严谨的是选取( )A.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上的叶片B.同一植株上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C.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D.生长状况相近的两株不同种植物【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解析】【解答】A、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上的叶片。这个选项存在潜在问题,因为即使是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之间的生长环境、营养状况、遗传特性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错误。B、同一植株上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虽然这个选项考虑了生长状况相近的叶片,但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同一植株上的不同叶片,即使生长状况相近,也可能因为位置、光照、温度等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B错误。C、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这个选项是最科学严谨的。因为它确保了实验对象在遗传特性、生长环境、营养状况等方面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进行遮光和不遮光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C正确。D、生长状况相近的两株不同种植物。这个选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种植物之间的生理特性、遗传特性等差异太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实验。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实验设计与控制变量在生物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观察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保持其他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在研究植物生理学的实验中,如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选取同一植株同一叶片的某个部位进行遮光处理是一种有效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中应只改变一个变量,以便明确该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例如,在研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CO2浓度、水分等其他条件不变。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不改变变量,实验组改变变量,通过比较两组结果来确定变量的影响。在上述实验中,对照组可以选取同一植株同一叶片未被遮光的部位,实验组则是被遮光的部位。重复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本实验中,可以选取多个植株的相同部位进行遮光处理,以获得更广泛、更可靠的数据。随机化:在实验设计中,应尽可能随机选择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以减少潜在的系统误差。例如,可以随机选择植株和叶片的部位进行遮光处理。11.(2024七下·昭通期末)若把从超市买来的新鲜蔬菜用保鲜袋装起来,再用保鲜机抽干空气,这样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其主要原因是( )A.促进新鲜蔬菜的光合作用 B.降低了新鲜蔬菜的蒸腾作用C.减少了新鲜蔬菜的损伤 D.抑制了新鲜蔬菜的呼吸作用【答案】D【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解析】【解答】A、促进新鲜蔬菜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过程,而抽干空气与光合作用无直接关联,且保鲜袋内的环境并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A错误。B、降低了新鲜蔬菜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过程。虽然保鲜袋的密封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的蒸发,但这不是抽干空气延长贮藏时间的主要原因。B错误。C、减少了新鲜蔬菜的损伤。减少损伤确实可以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但题目中并未提及抽干空气会减少蔬菜的损伤。C错误。D、抑制了新鲜蔬菜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中,蔬菜的呼吸作用会受到抑制,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贮藏时间。这与题目描述的做法和目的相符。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食品保鲜原理分析:蔬菜保鲜与呼吸作用的关系食品保鲜技术是现代食品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其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对于新鲜蔬菜而言,保鲜的关键在于控制其生理代谢过程,尤其是呼吸作用和水分蒸发,以减缓品质劣化,延长贮藏时间。12.(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破解人类起源这个难题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种种推断和论证。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少女“露西”能够直立行走,属于事实B.直立行走是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关键环节C.黑猩猩将来可能进化成为人类D.在森林古猿的进化历程中,上肢逐渐变短,臂和手的功能逐渐退化【答案】B【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解析】【解答】A、少女“露西”能够直立行走,属于事实。这个说法存在问题,因为“露西”是一个古人类化石的名称,代表了早期的人类祖先,但我们无法直接证明她是否能直立行走,这只能通过化石结构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进行推断。因此,A错误。B、直立行走是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关键环节。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直立行走的进化使得古猿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双手,进行工具制作和狩猎,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B正确。C、黑猩猩将来可能进化成为人类。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黑猩猩与人类在遗传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进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现代黑猩猩并不会进化成人类。因此,C错误。D、在森林古猿的进化历程中,上肢逐渐变短,臂和手的功能逐渐退化。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上肢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特别是手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不是退化。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直立行走与人类进化直立行走,即双足行走(Bipedalism),是人类进化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还深刻影响了其行为模式和智力发展,为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立行走的起源直立行走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的非洲,当时的环境变化可能促使古猿从树栖生活逐渐转向地面活动,直立行走成为适应新环境的一种方式。直立行走的出现,使得古猿的前肢(即上肢)从支撑身体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能够更有效地用于抓握、投掷和制作工具,促进了手部的灵巧性和大脑的进化。直立行走的生理适应骨骼结构的改变:直立行走导致了脊椎、骨盆、下肢等部位骨骼结构的变化,如脊椎呈"S"形弯曲,骨盆变宽,下肢骨更加粗壮,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保持平衡。肌肉和关节的适应:直立行走需要更强的腿部肌肉和更稳定的关节,如脚踝和膝盖,以适应长时间的行走和奔跑。能量效率的提高:与四肢行走相比,双足行走的能量消耗更低,这使得古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长距离迁徙和狩猎活动。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影响手部的进化和工具使用: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得古人类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和建造,促进了手部的灵巧性和大脑的认知能力。社交和合作的增强:直立行走可能促进了古人类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合作,因为双手的解放使得交流和协作变得更加容易,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大脑的发展:直立行走与手部的使用促进了大脑的进化,特别是与手部控制和精细动作相关的区域,这为语言、艺术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1卵细胞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儿的诞生B.若2堵塞,受精作用难以完成C.胎儿通过自身的呼吸系统从母体中获得氧气D.胎儿与母体只通过结构5脐带便能进行物质交换【答案】B【知识点】女性生殖系统;受精过程;人的发育时期【解析】【解答】A、卵细胞的形成与新生儿的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卵细胞的形成是女性生殖细胞产生的过程,而新生儿的诞生则是受精卵经过发育后,通过分娩从母体出来的过程。因此,A错误。B、若2(输卵管)堵塞,受精作用难以完成。输卵管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并结合成受精卵的地方,如果输卵管堵塞,精子和卵子就无法相遇,受精作用也就无法完成。因此,B正确。C、胎儿在母体内并不通过自身的呼吸系统呼吸,而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C错误。D、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不仅通过脐带进行,还通过胎盘进行。胎盘是连接母体和胎儿的器官,它允许营养物质、氧气、废物和二氧化碳在母体和胎儿之间交换。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人体生殖发育过程解析人体生殖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从受精卵形成到婴儿出生的多个阶段。输卵管在受精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输卵管堵塞,精子无法到达卵子,受精作用将难以完成,从而影响生育。14.(2024七下·昭通期末)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亲子关系紧张是部分同学家庭面临的问题,你给这部分同学的合理建议是( )A.言听计从,谨遵母命 B.顺其自然,维持现状C.顶撞争辩,绝不服输 D.平等沟通,静心交流【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解析】【解答】A、言听计从,谨遵母命。这个选项意味着完全顺从家长,没有考虑到青春期孩子渴望独立和表达自我的需求,因此不是合理的建议。A错误。B、顺其自然,维持现状。这个选项意味着对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做任何改变,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也不是合理的建议。B错误。C、顶撞争辩,绝不服输。这个选项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增加矛盾和冲突,因此同样不是合理的建议。C错误。D、平等沟通,静心交流。这个选项强调通过平等和静心的交流来解决问题,既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也考虑到了家长的角色,是处理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问题的合理建议。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青春期心理矛盾与亲子关系管理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会经历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角色的多重转变,内心世界逐渐复杂,独立意识增强,同时伴随着对成人世界的依赖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这些心理特征常常导致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特别是在面对挫折、期望和自由度的冲突时。15.(2024七下·昭通期末)《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倡导青少年要多吃大豆、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下列不属于蛋白质在人体内作用的是( )A.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B.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C.最主要的能源物质 D.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答案】C【知识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解析】【解答】A、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B、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C、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实际上,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虽然蛋白质也能提供能量,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C选项描述错误。D、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之一就是建造和修复身体,包括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所以D选项描述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解析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维持生命活动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倡导青少年要多吃大豆、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满足其在快速生长期对蛋白质的高需求。蛋白质在人体内扮演多种关键角色,但并非所有选项都属于蛋白质的直接作用。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骨架、细胞器等,对于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关键材料,参与肌肉、骨骼、皮肤、器官等的构建和修复。最主要的能源物质:这一描述并不准确。虽然蛋白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分解并用作能源,但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脂肪。蛋白质的分解用于供能通常发生在极端条件下,如长时间饥饿或严重营养不良。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蛋白质对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至关重要,包括创伤愈合、疾病恢复和日常细胞更新过程中,蛋白质都是不可或缺的。16.(2024七下·昭通期末)人工肺又名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代替人体肺排出二氧化碳、摄取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人工器官,它可以用于暂时取代部分____的作用。A.消化系统 B.泌尿系统C.呼吸系统 D.血液循环系统【答案】C【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解析】【解答】A、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与气体交换无关,因此A错误。B、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主要负责体内水分的平衡和废物的排泄,同样与气体交换无关,所以B错误。C、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与人工肺的功能完全吻合。因此,C正确。D、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血液的输送,虽然与呼吸系统有联系,但其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人工肺的功能与人体系统的关联人工肺,也称为氧合器或气体交换器,是一种用于辅助或替代人体肺部功能的人工器官。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模拟肺部的气体交换作用,即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从而暂时或长期支持患者的呼吸需求。人工肺在心脏手术、肺移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医疗场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气体交换和呼吸无关,因此人工肺不涉及消化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如尿液中的尿素、肌酐)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与气体交换和呼吸无关,人工肺也不涉及泌尿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人工肺直接替代或辅助的系统。人工肺通过模拟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可以暂时或长期取代呼吸系统在气体交换方面的作用,因此,C选项是正确答案。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以及免疫细胞等,维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虽然人工肺在工作时需要与血液循环系统相连,通过血液循环将血液引入和导出,以实现气体交换,但它直接替代的是呼吸系统中的肺部功能,而非血液循环系统本身。17.(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图演示的是呼气,B图演示的是吸气B.吸气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C.1模拟的是气管,2模拟的是支气管D.3模拟的是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答案】B【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解析】【解答】A、在A图中,膈肌顶部升高,表示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由肺内排出,即呼气。在B图中,膈肌顶部下降,表示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内,即吸气。所以A正确。B、实际上,吸气时肺是扩张的,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从而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进入肺内。所以B不正确。C、在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中,1通常模拟的是气管,它是连接喉部和肺部的主要通道;2则模拟的是支气管,它是气管进入肺部分支后的管道。所以C正确。D、在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中,3模拟的是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膈肌运动与呼吸过程解析膈肌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其运动在呼吸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分别与吸气和呼气相关,通过改变胸腔的容积来促进气体交换,这是呼吸过程中的基本机制。在呼气过程中,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减小,肺部随之收缩,肺内气压升高,气体被排出体外;而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肺部扩张,肺内气压降低,气体被吸入肺内。在吸气过程中,膈肌的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肺部随之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促使气体从外界进入肺部。因此,吸气时肺内气压应该是低于外界气压的。气管是连接喉部和肺部的主要通道,而支气管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进一步分为更小的分支,最终达到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示意图中的1和2分别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是合理的。肺是呼吸系统中负责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通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18.(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光学显微镜下的人血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可以单行通过毛细血管B.图中②如果增多,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C.图中③没有细胞核D.血液只由图中的①、②、③组成【答案】D【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解析】【解答】A、图中①代表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种形状使其能够单行通过毛细血管,这是红细胞的一个主要特点,A正确。B、图中②代表白细胞,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因此,如果白细胞增多,通常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B正确。C、图中③代表血小板,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这是血小板的一个基本特点,C正确。D、血液并不只由图中的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组成。实际上,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人血细胞结构与功能解析人血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复杂液体组织,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根据题目描述的光学显微镜下的人血示意图,我们可以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在人血示意图中,①通常代表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它们富含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由于红细胞的直径略小于毛细血管的直径,因此它们能够单行通过毛细血管,实现气体和物质的交换。在人血示意图中,②通常代表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抵御感染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身体遭受感染或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通常会增加,以应对病原体或受损组织。在人血示意图中,③通常代表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无核细胞碎片,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帮助止血。血小板确实没有细胞核。然而,如果③指的是红细胞,这个描述也是正确的,因为成熟的红细胞在人体内是无核的。虽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主要血细胞成分,但血液还包含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激素、酶、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等组成,对维持血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运输功能至关重要。19.(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关于血管和血液描述错误的一项( )A.小肠动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B.肾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C.上、下腔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肺动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答案】C【知识点】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A、小肠动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是含氧量较高的血液,从小肠动脉流出,供给小肠组织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A正确。B、肾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是含氧量较低的血液,从肾脏流出,携带了肾脏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因此,B正确。C、实际上,上、下腔静脉是体内最大的两条静脉血管,它们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因此,上、下腔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C错误。D、肺动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肺动脉虽然名字中有“动脉”二字,但实际上它是一条输送静脉血的血管。它将右心室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氧合。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血管与血液类型解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移除代谢废物。血管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则根据含氧量的不同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下面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小肠动脉属于动脉系统,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小肠,以支持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动脉血通常富含氧气,颜色鲜红。肾静脉属于静脉系统,负责将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富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氧气含量较低)送回心脏。静脉血通常氧气含量较低,颜色暗红。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是人体内最大的静脉,它们分别收集上半身和下半身(包括腹部器官)的血液,将静脉血送回心脏的右心房。静脉血的特点是氧气含量较低,因此C选项的描述不正确。肺动脉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将富含二氧化碳、氧气含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至肺部,以便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吸入新鲜氧气,转化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20.(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关于它们中的瓣膜叙述错误的是( )A.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B.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C.毛细血管中的瓣膜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D.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答案】C【知识点】血管;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A、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保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因此,A正确。B、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倒流回心室,同样保证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的单向流动。因此,B正确。C、毛细血管中的瓣膜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实际上,毛细血管内并没有瓣膜结构,它们的扩张和收缩是由血管平滑肌控制的。因此,C错误。D、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静脉瓣位于静脉内,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由于重力作用从下肢等低位部位倒流回心脏,保证血液在静脉内的单向流动。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心脏瓣膜与血管结构解析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瓣膜在维持血液单向流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确保血液按照特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下面针对题目中关于心脏和血管结构示意图中瓣膜的描述进行分析:心脏内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被称为房室瓣,包括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和三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房室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逆流回心房,确保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脏中,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被称为动脉瓣,包括主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和肺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动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回心室,确保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部分,负责物质交换。毛细血管中不存在瓣膜,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而不是防止逆流。毛细血管的扩张或收缩主要通过周围平滑肌的放松或收缩来调节。静脉瓣存在于静脉系统中,特别是在下肢的静脉中较为常见。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确保血液从身体各部位向心脏方向流动,即使在重力作用下也能保持血液的正向流动。21.(2024七下·昭通期末)2024年6月14日是第21个世界献血者日,其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口号是“捐献血液,分享生命”。关于输血和献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B.当血型不匹配而输血时可能会发生红细胞凝集C.O型血是万能血,需要大量输血时,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人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答案】C【知识点】血量与输血;血型与输血【解析】【解答】A、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因为不同血型之间的血液成分存在差异,如果随意输血,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B、当血型不匹配而输血时可能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当血型不匹配时,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识别出外来的红细胞,并将其视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B正确。C、O型血是万能血,需要大量输血时,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人。这个叙述是错误的。虽然O型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如果大量输给非O型血的人,可能会引起输血反应。因此,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不能随意输给任何人。C错误。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如果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1/10以下,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且,适量献血还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输血与献血安全原则解析输血和献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医疗实践,旨在挽救生命、支持治疗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输血安全和献血者的健康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原则。下面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输血时,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免疫反应和可能的严重并发症。同型血输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匹配(尤其是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系统),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可能与供血者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这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包括溶血性贫血和器官损伤。O型血被认为是“万能供血者”,因为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或B抗原,因此理论上可以输给所有血型的人。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大量输注O型全血给非O型血的受血者时,可能引起抗体介导的输血反应。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大量输血,通常优先使用O型红细胞悬液,而血浆成分则应尽量匹配受血者的血型,以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显著影响,因为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可以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献血后,人体通过饮食和自身机制可以恢复血容量和血细胞水平。22.(2024七下·昭通期末)某人到医院体检,尿液检查结果中葡萄糖有1个“+”号。下列导致她出现糖尿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A.她尿检前一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B.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C.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D.胰岛素分泌不足【答案】B【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解析】【解答】A、她尿检前一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摄入过量糖类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A正确。B、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原尿。如果肾小球过滤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而不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肾小球过滤进入原尿,然后在肾小管被重吸收。B错误。C、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包括葡萄糖。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异常,葡萄糖就可能无法被完全重吸收回血液,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C正确。D、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可能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糖尿病与尿糖异常原因解析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糖尿)通常是糖尿病的标志,但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下面对导致尿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短期内大量摄入糖类食物可以导致血糖水平暂时升高,超过肾糖阈,从而导致尿糖的出现。但这通常是一过性的,不会持续存在,除非饮食习惯持续导致高血糖。肾脏的肾小球负责血液过滤,将多余的物质和废物排入原尿中。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过滤不会直接导致糖尿,因为血糖水平正常时,肾小球过滤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肾小球疾病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尿、血尿等,而不是直接导致糖尿。因此,肾小球过滤异常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的常见原因。肾小管负责从过滤液中重吸收有用的物质(包括葡萄糖)回血液。肾小管疾病或先天性缺陷可能降低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导致尿糖的出现,即使血糖水平正常。这种情况被称为肾性糖尿。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如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当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糖尿。23.(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为人体泌尿系统示意图,箭头表示某些液体的流动方向,序号对应的是( )不同的结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B.③是人体内唯一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C.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会在④中被重吸收D.⑤是膀胱,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答案】D【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泌尿系统的组成【解析】【解答】A、①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①处(即肺部后的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应该低于②处(即刚从心脏流出、尚未经过肺部气体交换的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因此,A错误。B、③是人体内唯一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虽然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但皮肤(通过排汗)和肺(通过呼气)也具有一定的排泄功能。因此,B错误。C、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会在④中被重吸收。这个说法同样是错误的。在肾脏的过滤过程中,大部分的水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有用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不是在膀胱(即④处)中被重吸收。膀胱只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因此,C错误。D、⑤是膀胱,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膀胱位于肾脏和尿道之间,其主要功能就是暂时贮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人体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泌尿系统负责排除体内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以及维持血液的pH值。该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24.(2024七下·昭通期末)在下列人体细胞示意图中,神经细胞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解析】【解答】A、这个细胞没有显示出神经细胞的典型结构,如树突和轴突,因此不是神经细胞。A错误。B、同样,这个细胞也没有神经细胞的特征结构,如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因此不是神经细胞。B错误。C、这个细胞虽然有一个较长的突起,但没有显示出神经细胞的完整结构,特别是没有树突,因此也不是神经细胞。C错误。D、这个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典型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负责接收信号,轴突长而细,负责传递信号。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细胞类型辨析:神经细胞特征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号。神经细胞具有独特的结构,包括细胞体(soma)、树突(dendrites)和轴突(axon):细胞体:含有细胞核,是神经元代谢和合成蛋白质的中心。树突:短而分支多,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长而细,负责将信号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肌肉或腺体。25.(2024七下·昭通期末)诗人唐彦谦《咏葡萄》中这样写到:“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下列关于葡萄的描述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A.吃葡萄分泌唾液 B.看到葡萄分泌唾液C.谈论葡萄分泌唾液 D.画葡萄分泌唾液【答案】A【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解析】【解答】A、吃葡萄时,葡萄的味道和口感会直接刺激口腔和舌头的感受器,进而引发唾液的分泌。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因此属于简单反射。A正确。B、看到葡萄时,视觉信息首先被眼睛接收,然后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引发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复杂反射。B错误。C、谈论葡萄时,语言信息首先被耳朵接收,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可能引发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同样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也属于复杂反射。C错误。D、画葡萄时,视觉信息被眼睛接收,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即使最终引发了唾液的分泌,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同样属于复杂反射。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反射类型辨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动反应,根据其涉及的神经结构和过程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通常涉及较少的神经元和较短的神经路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直接参与,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则涉及更多的神经元和较长的神经路径,通常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26.(2024七下·昭通期末)医生常用膝跳反射来检测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情况,如图是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被试者小腿应尽量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B.检测时,需要快速敲击②膝盖下方韧带C.图中③是传出神经,⑤是传入神经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该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答案】C【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解析】【解答】A、在膝跳反射检测中,为了确保反射的顺利进行,被试者的小腿应尽量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样才不会因为肌肉紧张而干扰反射的检测结果。因此,A正确。B、在膝跳反射中,敲击膝盖下方的韧带是给出一个刺激,使反射发生。快速敲击可以确保刺激足够强烈,从而引发反射。因此,B正确。C、在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负责将刺激从感受器传递到神经中枢,而传出神经则负责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递到效应器。根据膝跳反射示意图,图中③实际上是传入神经,负责将膝盖下方韧带的刺激传递到脊髓(神经中枢),而⑤是传出神经,负责将脊髓的指令传递到大腿肌肉,使其收缩。因此,C的叙述是错误的。D、膝跳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由于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因此该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在检测膝跳反射时,即使被试者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也无法阻止反射的发生。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膝跳反射解析:反射弧与神经路径膝跳反射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简单反射之一,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特别是脊髓和相关神经的健康。膝跳反射的检测通常遵循特定的步骤和条件,以确保反射的顺利进行和准确评估。27.(2024七下·昭通期末)现在某些大型广场户外显示器上能看到裸眼3D技术的视频,视频中的二维图像,能突然呈现出三维立体图像,吸引人们观看,这些广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裸眼3D技术利用立体感视觉原理,将左右眼看到的二维图像,在大脑中合成三维立体视觉。二维图像和三维立体视觉分别在哪里形成( )A.晶状体、视网膜 B.视神经、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虹膜【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解析】【解答】A、晶状体是眼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聚焦,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然而,晶状体本身并不形成图像,它只是光线传播的媒介。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一个感光层,它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因此,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不是晶状体。A错误。B、视神经是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纤维束,它负责将视网膜上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然而,视神经本身并不参与图像的形成或三维立体视觉的构建,它只是传递信号的通道。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和综合,从而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因此,三维立体视觉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而不是视神经。B错误。C、如前所述,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它是由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所产生的。而三维立体视觉则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它是大脑根据双眼接收到的图像差异(即视差)进行重构所形成的。因此,C选项正确地指出了二维图像在视网膜上形成,三维立体视觉在大脑皮层构建。C正确。D、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构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然而,二维图像并不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而是在视网膜上。虹膜是眼睛的一个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进入量,以保护眼睛免受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刺激。虹膜与图像的形成无关,它只是眼睛的一个保护机制。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视觉成像与视觉信息处理解析视觉系统是人体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涉及多个结构和生理过程,包括光线的聚焦、视觉信号的转化与传递,以及大脑对这些信号的处理和解释。根据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然而,晶状体本身并不形成图像,它只是光线传播的媒介。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一个感光层,它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因此,二维图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不是晶状体。然而,视神经本身并不参与图像的形成或三维立体视觉的构建,它只是传递信号的通道。大脑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它负责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和综合,从而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三维立体视觉。因此,三维立体视觉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而不是视神经。而三维立体视觉则是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它是大脑根据双眼接收到的图像差异(即视差)进行重构所形成的。然而,二维图像并不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而是在视网膜上。虹膜是眼睛的一个部分,它负责调节光线的进入量,以保护眼睛免受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刺激。虹膜与图像的形成无关,它只是眼睛的一个保护机制。28.(2024七下·昭通期末)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听到声音,需要生物学中有关耳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还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下列关于声音传导和听觉形成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耳通过咽鼓管连通咽部,如果咽部严重感染,有可能导致中耳炎B.内耳中的耳蜗和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会导致听觉障碍C.声音由振动产生,只要物体产生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导致听觉障碍【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解析】【解答】A、中耳确实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这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如果咽部发生严重感染,炎症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A正确。B、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听觉。如果耳蜗或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就会导致听觉障碍。因此,B正确。C、虽然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物体产生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并且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并转化为听觉信号。因此,C错误。D、鼓膜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扇门一样将外耳道与中耳腔分隔开,保护着中耳腔。如果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和听觉的形成。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听觉系统与声音感知解析听觉系统是人体感知声音的重要机制,它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等多个部分,以及连接大脑的神经路径。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涉及声音的捕获、转化、传递和大脑的处理。根据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中耳确实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这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如果咽部发生严重感染,炎症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听觉。如果耳蜗或与之相连的听神经受损,就会导致听觉障碍。虽然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物体产生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并且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并转化为听觉信号。鼓膜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扇门一样将外耳道与中耳腔分隔开,保护着中耳腔。如果被人大力拍打击中耳部,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和听觉的形成。29.(2024七下·昭通期末)如图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模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是垂体,分泌胸腺激素B.②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C.④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D.⑥是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可维持第二性征【答案】D【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解析】【解答】A、①是垂体,但它并不分泌胸腺激素,而是分泌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胸腺激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与垂体无关。因此,A错误。B、②是甲状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直接进入血液,而不是通过导管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因此,B错误。C、④是肾上腺,它确实分泌多种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主要促进代谢,但并不直接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主要由生长激素等其他激素调节。因此,C错误。D、⑥是卵巢,它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之一,分泌的雌性激素对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月经等)至关重要。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人体内分泌器官解析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多个内分泌腺组成,它们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生理过程。根据人体内分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0.(2024七下·昭通期末)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日本把有放射性污染的核污水排放到太平洋,海水会直接流向韩国、朝鲜、俄罗斯、中国东北地区。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模拟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下列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放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B.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核污水将会影响到全球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几年后核污水的危害就会消失【答案】D【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解答】A、核污水中确实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细胞具有损害作用,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因此,A正确。B、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传递和累积,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所以,B正确。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核污水的排放无疑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C正确。D、虽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面对大量的放射性污染,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它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污水的危害,更不可能在几年后使危害完全消失。因此,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核污水排放对环境影响的解析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健康担忧,涉及放射性物质的扩散、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环境健康等多个方面。根据核污水排放的环境影响原理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核污水将会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几年后核污水的危害就会消失。31.(2024七下·昭通期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作用。生物兴趣小组用某种植物设计了A、B两个装置,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将其放在阳台上。傍晚,在两个装置的塑料袋上各剪一个小孔,插入快要熄灭的竹签,发现A中竹签复燃,且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而B中的竹签快速熄灭,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中竹签复燃,据此可知在 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内的 。(2)B中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继续进行着,所以B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的 。(3)综合上述实验的结论可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一是维持 平衡。(4)实验结束后,该探究小组想要继续研究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叶中?于是他们取了一段带叶的茎放在水里剪断,然后滴入几滴红墨水,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明显变红的结构是图C中的[ ](填序号)。(5)叶表皮上的[⑤] 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答案】(1)光照;叶绿体(2)呼吸作用;线粒体(3)碳—氧(4)③(5)气孔【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实质;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解析】【解答】(1) A装置中的竹签复燃现象表明A装置内部存在充足的氧气,这是因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其次,光合作用的发生需要特定的场所,即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它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2) B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B装置内部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仍然进行。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在无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停止,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光合作用消耗,因此在B装置中积累。呼吸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负责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3)综合A、B两个装置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维持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在生物圈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4) 在研究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中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红墨水作为示踪剂。将带叶的茎放在水中并滴入红墨水后,红墨水会通过茎的输导组织被运输到叶片中。在图C中,③表示的是茎的导管部分,它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通道。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图C中的③部分明显变红。(5) 叶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它们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开闭。当气孔打开时,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同时,气孔也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图C中,⑤表示的就是气孔。【分析】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呼吸作用:植物细胞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碳-氧平衡: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维持。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气孔:叶表皮上的微小开口,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门户。32.(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面左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右图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2]内的牙齿有咀嚼、舌有搅拌食物的功能,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 。(2)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图中的[ ](填序号),该器官内壁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叫 。(3)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 ,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 ](填序号),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4)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为五层,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它们营养成分中的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 。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体重明显超重,请根据均衡膳食有利健康的基本要求,为该同学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麦芽糖(2)6;小肠绒毛(3)肝脏;4;氨基酸(4)能量;荤素搭配,多运动【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合理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解析】【解答】(1) 在人体消化系统的初始阶段,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在这里,牙齿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将其破碎成更小的颗粒,便于后续的消化过程。同时,舌通过搅拌作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这种酶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因此,图中[2]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共同协作,完成食物的初步物理性消化,而唾液则负责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2) 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图中,[6]对应的是小肠。小肠的内壁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许多环形的皱襞,这些皱襞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皱襞的表面,还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使得小肠能够高效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因此,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3)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它主要储存在胆囊中,并在食物进入小肠时通过胆总管排入小肠。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便于小肠吸收。因此,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肝脏。而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胃,图中对应的是[4]。胃中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这种酶能够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的混合物。但蛋白质的完全消化和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其最终产物是氨基酸。(4)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将食物分为五层进行推荐。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这些食物富含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通过消化过程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进入血液后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针对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导致体重明显超重的情况,建议该同学遵循均衡膳食的原则,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的能量,达到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目的。【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与均衡膳食人体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它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消化过程涉及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根据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每个描述进行分析和总结:(1) 在人体消化系统的初始阶段,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在这里,牙齿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将其破碎成更小的颗粒,便于后续的消化过程。同时,舌通过搅拌作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这种酶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这一描述准确地概括了口腔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是物理性消化的体现,而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则是化学性消化的开始。通过这些初步的消化,食物被准备得更适于后续的消化和吸收。(2) 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图中,[6]对应的是小肠。小肠的内壁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许多环形的皱襞,这些皱襞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皱襞的表面,还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使得小肠能够高效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描述详细地介绍了小肠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核心作用。小肠的结构特征,如皱襞和绒毛,极大地增加了其吸收表面积,使得营养物质能够被更充分地吸收,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3)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它主要储存在胆囊中,并在食物进入小肠时通过胆总管排入小肠。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便于小肠吸收。因此,产生胆汁的器官是[8]肝脏。而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是胃,图中对应的是[4]。胃中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这种酶能够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的混合物。但蛋白质的完全消化和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其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这一描述正确地指出了肝脏、胆囊和胃在消化过程中的特定功能。肝脏产生的胆汁在脂肪消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而胃则负责蛋白质的初步分解,小肠则是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的最终场所。(4)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将食物分为五层进行推荐。其中,第一层为谷类、薯类等,这些食物富含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通过消化过程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进入血液后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描述介绍了平衡膳食宝塔的基本结构和糖类在能量供应中的作用。谷类、薯类等富含糖类的食物是平衡饮食的基础,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针对某同学偏爱肉食、甜食,导致体重明显超重的情况,建议遵循均衡膳食的原则,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的能量,达到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目的。这一建议强调了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在体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3.(2024七下·昭通期末)世卫组织近日提到将来可能会有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的X病毒流行,建议所有国家都做好准备,以应对危机的发生。X病毒是指可能大规模感染人类并造成公共卫生事件的病毒,它并非具体指某一已知病毒,而是作为一个代号,可用于代表那些未知或新发现的病原体。X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一旦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肌肉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根据以上资料分析,X病毒主要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 (填器官名称),并使其产生炎症性病变。(2)图一中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的结构是[ ] 。(3)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X病毒能进入肺部,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 能力是有限的。(4)图二中的1、2、3表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进入肺泡的氧气经过[ ](填序号)过程进入血液。(5)吸气时,肋间肌处于 状态;膈肌处于图三所示的状态[ ](填字母)。(6)写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过程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肺(2)②;咽(3)清洁(4)2(5)收缩;B(6)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解析】【解答】(1) 根据资料描述,X病毒主要影响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并且特别指出了其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在呼吸系统中,肺是负责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病原体如病毒攻击的部位。因此,可以推断X病毒主要影响的是人体的肺,使其产生炎症性病变。(2) 图一中展示了人体呼吸道的部分结构,其中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又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的结构是咽。在人体解剖学中,咽是一个重要的连接部位,它连接了鼻腔、口腔和喉腔,同时也是食物进入食管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图一中,这个结构被标记为[1]②,即咽。(3) 呼吸道在人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保证气体顺畅地通过。此外,呼吸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然而,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当空气中的病原体如X病毒浓度过高或毒性过强时,呼吸道可能无法完全清除它们,导致这些病原体进入肺部并引发疾病。因此,X病毒能进入肺部,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能力是有限的。(4) 图二中展示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氧气需要经过特定的途径才能进入血液。这个过程在图二中标记为[2],即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呼吸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它使得氧气能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5) 吸气时,人体的呼吸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胸腔容积的增大。其中,肋间肌会处于收缩状态以推动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同时膈肌也会下降以进一步增大胸腔的容积。在图三中,这种状态对应的是字母B。这种状态使得胸腔内的气压降低,从而有利于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6)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结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肺泡壁非常薄且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种薄壁结构不仅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阻力,还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和效率。因此,肺泡能够迅速地将氧气从肺泡内输送到血液中,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到肺泡中排出体外。【分析】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34.(2024七下·昭通期末)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序号①、②表示人体的两个循环。(1)请据图回答:B是 ,①是 。(2)肺循环的起点是[ ] ,里面流的是 血。(3)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静脉注射抗生素,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 ](填字母),到患处至少经过心脏 次。【答案】(1)左心房;体循环(2)C;右心室;静脉(3)A;1【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解析】【解答】(1) 在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位置是明确的。首先,B作为心脏的一个腔室,其位置和功能决定了它是左心房。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血液,这些血液在肺部已经完成了气体交换,富含氧气。其次,序号①代表的是体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以满足组织细胞的代谢需求。(2) 肺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它负责将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的起点是心脏的右心室(图中标记为C),因为右心室负责将来自右心房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在这个过程中,血液是静脉血,即含氧量较低、含二氧化碳量较高的血液。(3) 在临床上,给肺炎病人静脉注射抗生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当抗生素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它们会随血液流动首先进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然后回流到心脏的右心房(图中标记为A)。由于心脏的泵血作用,抗生素会进一步进入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并在肺部停留并作用于患处。虽然抗生素在肺部有停留并发挥治疗作用,但在此问题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抗生素随血液流动最先到达的心脏腔室,即右心房A。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连续不断的,抗生素在全身循环中至少会经过心脏两次。【分析】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每个腔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体循环等。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主要部分。体循环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肺循环则负责将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当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它们会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对于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5.(2024七下·昭通期末)最近人工智能ChatGPT火遍网络,因为它像我们人类一样,能够写文章、做计算题、画画等。ChatGPT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析您的问题和语境,生成与我们人类相似的自然语言回复。请回答下列关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问题:(1)ChatGPT能够和人类对话,有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人类控制语言的区域位于图一中的[ ]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2)人工智能ChatGPT实际上主要通过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机器内部的核心芯片相当于图二中人体反射弧的[ ] 。(3)当某同学的手指突然受到针刺以后,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假如某人图二中的3处受损,用针刺他的手指,他 (选填“能”或者“不能”)感受到疼痛。【答案】(1)①;大脑;突起;细胞体(2)5;神经中枢(3)反射弧;不能【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解析】【解答】(1)ChatGPT之所以能够与人类进行流畅的对话,关键在于其采用了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即图一中标记的[1]部分,但实际上根据常识和神经系统解剖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区域更准确地被称为大脑(而非图中的具体编号,因为图中编号可能是示意性的)。此外,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而突起则负责神经元的连接和信息传递。(2)人工智能ChatGPT通过其内部的核心芯片来控制机器各部位的有序配合,从而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个核心芯片在功能上类似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关键部分,它接收来自感受器的信息,经过整合后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发送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反应。(3)当手指受到针刺时,人体会产生缩手反射,这是一种快速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的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保证了刺激能够迅速、准确地引起相应的反应。然而,如果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如图二中的3处)受损,那么即使手指受到针刺,产生的神经冲动也无法传递到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因此无法感受到疼痛。【分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大脑、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起)、反射弧等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反射与反射弧:理解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以及它们在完成反射过程中的作用。36.(2024七下·昭通期末)现在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跟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有些青少年经常无节制地喝大量的饮料和奶茶,导致血糖长时间升高,超过正常值(血糖正常值:餐后1小时小于9.3,餐后2小时小于7.8),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小曹同学喜欢喝奶茶,邀请她当志愿者,在空腹状态下她分别喝下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然后依次检测指尖血糖值,如下图:(1)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分泌 不足,导致血糖调节出现功能障碍。(2)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多次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取平均值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 影响实验结果。(3)上述实验的变量是 。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三组可以形成对照,其中对照组是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喝 奶茶会使人的血糖在1小时后超过正常血糖值,如果长期喝这样的奶茶将可能对人体胰岛造成伤害。(5)小曹同学在空腹状态下喝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全糖奶茶,从而测出三种状态下的血糖变化曲线,用于研究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对人体血糖升高的影响情况,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答案】(1)胰岛素(2)偶然性(3)含糖量;无糖奶茶(4)全糖(5)C【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解析】【解答】(1)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因在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将血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可能引发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病因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紧密相关。(2)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取平均值。这是因为单次实验可能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少这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3) 在本实验中,为了研究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对人体血糖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个实验组:无糖奶茶、少糖奶茶和全糖奶茶。这三个实验组之间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奶茶的含糖量,因此,实验的变量就是奶茶的含糖量。同时,为了有一个基准进行比较,我们设置了无糖奶茶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实验中通常是不接受实验处理或接受最小处理的对象,用于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揭示实验处理的效果。(4)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喝全糖奶茶后,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在1小时后显著升高,并超过了正常血糖值的范围。这表明全糖奶茶中的高糖分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长期饮用这样的高糖饮料,无疑会增加胰岛的负担,甚至可能对其造成损害,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5) 小曹同学通过空腹状态下饮用不同含糖量的奶茶,并测量血糖变化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以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小曹同学通过控制奶茶的含糖量这一实验条件,观察了不同含糖量奶茶对人体血糖的影响情况,从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分析】糖尿病的病因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有关。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7月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7月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