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ZHONGGUOFUSHUIZHIDUDEYANBIAN
第16课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Tax System
Currency and Taxation System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CONTENT
CONTENT
0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ZHONGGUOGUDAIDEFUYIZHIDU
0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01
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
ZHONGGUOGUDAIDEFUYIZHIDU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肩负粮袋
登记的官员
元朝纳粮彩绘壁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赋役制度
统治者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摇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赋役的征发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基础,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FU
YI
ZHI
DU
赋役制度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户税
也叫田租,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田赋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丁税
关税、市税等
其他
兵役
力役
杂役
赋税
徭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秦朝
《汉书 食货志上》:“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
田赋
《汉书·食货志》: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口赋
以高赋税为代表的暴政,最终引发农民起义
泰半:三分取其二
结合所学,分析汉朝推行田赋制度的内容及其背景?
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选择性必修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人头税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
汉朝
汉高祖
汉景帝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秦汉徭役
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更戍
戍卒
正卒
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大泽乡起义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隋唐时期
隋朝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唐初
租庸调制
基础
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对象
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
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代役税。成年男子服役期间不去服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之为庸
长期战乱,人少地多,为保证赋税来源,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阅读材料,理解“租庸调制”的内容。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绩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绩绢绝者,兼调绵三两; 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YUEDUCAILIAOLIJIEZUYONGDIAOZHIDENEIRONG
1968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08号墓
上有墨书“郧县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八月□日”“专知官主簿花”等字样
郧县贺思敬庸调布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思考:为什么唐中期以后两税法会取代租庸调制呢
材料一: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版图空······权臣巧吏,因得旁缘,公托进献……百姓竭膏血虚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富人多丁者,以宦学、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
——北宋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杨炎列传》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01
安史之乱的影响
02
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03
SIKAOWEISHENMETANGZHONGQIYIHOULIANGSHUIFAHUIQUDAIZUYONGDIAOZHINE
YANGYAN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唐中期以后
两税法
实行
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内容
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01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纳钱),按亩缴纳地税 (米)
02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03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04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05
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06
杨炎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材料一:“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救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巢丝未盈斤,织绢未成匹,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透巡。
——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三:自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北宋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杨炎列传》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财政收入
01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02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03
积极性
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
01
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02
局限性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宋朝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谣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因为摇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募役法
王安石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北方
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
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之上下 (南方北方) 征收丝与银两科差,亦称差科,相当于唐代的调,以户为课税对象,“各验其户上下而科焉”。
科差在南北方实行方法有所不同。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按户征收科差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
YUANCHAO
JIBENSHANGYANXITANGCHAODEZUYONGDIAOYULIANGSHUIFAFENBIESHIXINGYUBEIFANGHENANFAN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明朝
明初
两税法。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
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后期
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MINGCHAO
金花银
商品经济发展
01.
白银流通量增加
02.
土地兼并严重
03.
背景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张居正一条鞭法
内容
02.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雇人。
ZHANGJUZHENGYITIAOBIANFA
张居正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01.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摇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摇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
01
简化税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02
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03
取消力役,改为雇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04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05
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一条鞭法的意义。
YUEDUCAILIAOJIEHESUOXUEGUINAYITIAOBIANFADEYIYI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五十二年(1713) 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1711)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雍正四年(1726),奉旨“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矜、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清]吴振械:《养吉斋余录》卷1 )
康熙帝
雍正帝
清朝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
《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摊丁
入亩
的意义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0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GUANSHUIYUGERENSUODESHUIZHIDUDEQIYUANYUYANBIAN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关 税
GUAN
SHUI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HAIGUANYIJUGUOJIADEGUANSHUIZHENGCESHUIFAJIJINCHUKOUSHUIZEDAIBIAOGUOJIADUIJINCHUGUANJINGDEYINPINGZHENGSHOUDESHUI
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SHIZHIYIGEGUOJIABUSHOUWAIJIEYINSUYINGXIANGDULIZIZHUDECHULIYOUGUANBENGUOHAIGUANSHUISHOUSHIWUDEQUANLLI
关税主权
GUAN
SHUI
ZHU
QUAN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近代关税的发展
ZHONGGUOJINDAIGUANSHUIDEFAZHAN
1937年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ZHANGGUANZHONGGUOGUOJINGGUANSHUIDEHAIGUANYECHANGQIBACHIZAIWAIGUORENSHOUZHONG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
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罗伯特· 赫德, 英国人。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 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 年离职回国。 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罗伯特· 赫德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
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1930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SHOUHUIGUANSHUIZIZHUQUANDENULI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大楼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个人所得税
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1914
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3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1980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关税
概念: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起源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关税自主权的回收
个人所得税
概念: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建立与完善
秦汉时期
田赋 | 人头税 | 财产税
隋唐时期
隋朝废除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780年改行两税法
宋朝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派发各种徭役
北宋中期推行募役法
元朝
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朝
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清朝
康熙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 | “摊丁入庙”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ZHONGGUOGUDAIDEFUYISZHIDU
【小结】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Tax System
Currency and Taxation System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