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4道小题。共6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回收。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1)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大有可为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都在不断丰富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xiè(2)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栉风沐雨,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 )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1)泱泱 (2)不xiè 奋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心照不宣 精妙绝伦 B.不言而喻 精妙绝伦
C.不言而喻 美轮美奂 D.心照不宣 美轮美奂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运用了比喻、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历史遗存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选文中“遗存”“决定”“光明”“因为”的词性均不同。
C.选文中“注释历史”“仰韶文化”“栉风沐雨”“规模宏大”四个短语的类型不同。
D.选文第二段中的“拼图”加双引号,强调这个词在句中有特殊含义,即考古发现是构建华夏文明全貌的一部分。
4.提取画横线句子的主干。(2分)
5.名篇名句默写。(7分)
徜徉在古典诗歌的长廊中,目之所及,美无处不在。诗歌之美,美在意境,如王维《使
至塞上》“(1)□□□□□,长河落日圆”,塞外奇景,雄浑壮阔;美在音韵,似崔颢《黄
鹤楼》“(2)□□□□□□□,□□□□□□□”,巧用叠词,对仗工整;美在情感,若杜甫《望岳》“(3)□□□□□,□□□□□”,凌云壮志,气冲霄汉;美在理趣,像王湾《次北固山下》“(4)□□□□□,□□□□□”,新旧更迭,蕴含哲理。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材料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材料二: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 ”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④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⑤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 ”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因犯……罪。⑤独:难道。
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及召对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余 在 湖 州 坐 作 诗 追 赴 诏 狱 妻 子 送 余 出 门 皆 哭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顾语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 ”
9.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中“遂”和“亦”二字写了苏轼和张怀民二人夜深不寐,以赏月为乐,趣味相投。
B.材料二中“上大笑、放还山”从侧面突出了杨朴的机智幽默。
C.两则材料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两则材料篇幅都较为短小,却将叙事和议论熔于一炉,环环相扣。
10.下面是同学所做的“写景佳句我来品”整理单。请仿照示例,分析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及语言风格,完成表格。(4分)
11.结合写作背景或选文,分析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相关语句 阅读感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 表达效果:本句描写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体现出自然景色的奇美,流露出作者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语言风格:使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8分)
做学问,要抠
王晓河
①启功先生做学问,喜欢“抠”。他说:“我不懂的东西,我就‘抠’,我的许多问题是没处问人的。所以,我不会就死‘抠’,‘抠抠’它也会了!”他学过文学,不懂音韵的原理,讲诗文的声律,它的音调到底是什么规律,为什么要仄仄平平仄呢 他就抠,拼命找人补课,向这人请教,向那人请教,连教过的学生都请教,谁学习过,就请教谁,即便作曲家、音乐家与心理学家都请教过。直到研究透,形成了《诗文声律论稿》。能抠、敢抠、善抠,造就了他在书法、绘画、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给人颇多启迪。要想做好学问,必须学会“抠”。
②抠,是突破之举。难点要抠,疑点要抠,于司空见惯中抠出新奇,在不屑一顾中抠出新机。身高不到1.6米的邓亚萍,从五岁开始打球,就一直不被人看好;八岁,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却进不了省队;13岁,拿了全国冠军却进不了国家队。五个教练有四位公开反对她进入国家队。主教练张燮林说:“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一番话力排众议,邓亚萍成为国家队队员。个子矮,邓亚萍深知其弊,于是,苦练实招,绑30斤沙袋跑跳练灵快,大力拼杀练进攻,拼出了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4年的运动生涯,拿了18个世界冠军,被誉为“乒坛女皇”。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发掘开拓的人。”苏轼曾在《论书》中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迎难而上,梦想发光。人生的难点和亮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于短中寻长,于缺陷中觅补足之道,一时之短,就可能变成独有之长。这颜有难度,却最有亮度。
③抠,是精妙之功。抠时间,“时间就像吸了水的海绵,只要你肯挤,总是会有的”;抠学问,“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不懈钻研而锐意出新,反复推敲而精益求精,精妙在狠抠。《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诗中的“绿”字,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绿苔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一抠成手古名的,“看似录常最奇崛”。明之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抠尽功力,渐入佳境;抠得绝妙,赢得精彩。
④抠,是严谨之道不明要抠,不谨要抠,抠得清爽,方有精致。凡事欲求完美、极致,认真严谨功夫要老到。“苦吟诗人”贾岛,最大的特点是“抠字眼”,炼意、炼句、炼字下苦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据传,费鹞在一次骑驴进城的过程中,得到了灵感,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淮得下门。”反复吟诵,又觉得“推”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一时纠结不知用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直到撞上了京兆尹韩愈,一番斟酌,才确定了“敲”字。“淮敲”一词,亦由此诞生。
⑤抠,是律己之为。能抠、善抠之人,必然严于律己。“欲将炉火炼纯青,克复功夫仔细寻。”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子,曾把自己比喻为一根弯弯曲曲、身有无数疙瘩的木头,必须拿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经此反复打磨,愚木才可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劈、削、刨、锯,抠劲尤其厉害。辽宁舰上的女军官韦慧晓,18岁考入南京大学,23岁进入华为,去过西藏支教,当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44岁成为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纵横驰骋,豪言也惊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把天花板顶得高一点点,需要有突破,不能让它往下掉,我要往好的方向去改变”。人生不设限,自律不自封,韦慧晓十倍、百倍的付出,不断在破题中成长、在破冰中成熟、在破局中成才。
⑥人生在世,学无止境。“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要抠出学问;“凡事思所以然”,要咂出滋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抠出潜能,抠出智慧,抠出境界。
(选自《河南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贾岛“推敲”的故事为论据,有力支撑“抠,是严谨之道”的观点。
B.第⑤段连用了“劈”“削”“刨”“锯”等充满力量感的词语,体现了晏子律己之严、力度之强。
C.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和典故,不仅论证了文章观点,而且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趣味,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文章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采用的是对照式结构。
13.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不同 (3分)
14.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4分)
老程的打更声
●张晓根
①老程头戴灰色毡帽,身着印有“更”字的红外套,提着铜锣,亮起嗓音唱:清早起,长精神,要到汴河街来打更……他每唱两句,就用梆子敲三下锣,一顿敲打和高唱后,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②早听说老程在汴河街打更,以为不过是景区营销的把戏。这次亲眼见他敲锣打更,我面带坏笑,问老程白天为何打更。他停住唱腔,瞪着眼睛,“安全巡检侍卫”的三角彩旗摆动,旗角就对着我。
③他捋了一把浓密的八字胡,指着岳阳楼的方向说,那是鲁肃的阅兵楼,现在湖里没了操练的水兵,楼仍在那里。我脑子一下短了路,想不明白打更与岳阳楼有什么关联、老程没多讲,转身继续往前去,“咣咣咣”三声锣,用花鼓戏调唱:人无千日妤,花无百日红。“咣咣咣”,又三声锣,再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④暖暖的阳光下,汴河街烟火气十足,冒着热气的小吃店面一字排开。人群熙攘,欢声鼎沸,汴河街变成了一条河。老程不怕人多,锣声一响,梆子一敲,人们闪开一条道,纷纷伫立街道两旁,打量这个一边敲锣一边唱戏的更夫。汴河街氤氲的烟火气好像被老程搅得升腾起来,欢笑声,谈论声, (A.一串串挂 B.一阵阵飘荡)在古色古香的檐角上。
⑤我跟着老程穿行注河街,鼻腔塞满各种小吃的香味,耳里充盈花鼓戏的腔调。我似乎慢慢品出他白天打更也有一种味道,汴河街这条闻名一方的美食街,以老程的更声和唱腔为佐料,色香味俱全。可如此罕见的打更法、难道仅仅是为汴河街添点佐料
⑥我们左拐右拐,一座老戏台突现眼前,匾上“岳舞台”三个金黄的字闪着光芒。空荡的戏台上,忽然吹来一股湖风。一场悲欢离合仿佛就要上演。老程深情地望了一眼岳舞台,刹住唱腔,坐在台下的条凳上休憩,面对我这个对他颇有微辞的人,目光炯炯。我对他温和一笑,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他并没直接回答打更的事,而是给我讲古人如何掌握时间。目测太阳、公鸡打鸣、滴漏沙漏、更夫打更,都是最原始的手法,钟表出现后,它们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他话锋一转,说在这条古街上打更的意义在于唤醒历史中的记忆。
⑦我猛地一震。原来他不是简单的更夫,也不是简单的唱花鼓戏的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⑧他指着岳舞台,向我普及巴陵戏的相关知识。巴陵戏是国家级非遗,流行于湖南岳阳、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巴陵戏艺人竖起“岳舞台”大旗,成立抗敌宣传队登台义演,令岳舞台声名大噪。这里承载了多少记忆呀 伴着舞台上的吹拉弹唱,一段段历史风云在这上演。老程的打更声和唱腔,赋予这些记忆鲜活的生命力。
⑨老程出生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当过民办教师,做过木工,唱过花鼓戏,开过工艺店。3年前,年近古稀的他来汴河街打更。刚来时,他坚守传统意义上的打更,夜巡发现电线短路,火花四溅。他及时处置,避免了一场火灾。防火对这条木质结构的古街意义重大,“小心火烛”的吆喝声让人们时常绷紧防火的弦。这让他的思路打开:打更不仅限于独自守夜,也要能警醒更多的人。怎么做 自己不是有响亮的嗓音吗 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南西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
⑩老程说得起劲,摆起架势,唱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唱罢,他笔挺地站在我跟前,一副庄重的神情,说要把《岳阳楼记》用花鼓戏的腔调唱出,边唱边打更。我吃惊地看着他。这个大胆的设想,无疑将为这一楼一街一湖一岛的记忆增添新的色彩。若是范公得知,怕是也要拍案点赞。
人生在世几多好,莫让年华付水流……老程又“咣咣咣”敲起锣。这苍劲的声音,穿越古街的烟火,烙印在悠远的时光上。
(选自《人民日报》)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多处引用花鼓戏唱词,这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B.文章第⑦段通过写“我”的感受,使文章过渡自然,脉络清晰。
C.文章第⑧段描写老程向我普及巴陵戏的知识,体现出老程对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认同感。
D.文章以“老程的打更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体现出打更工作的辛苦。
16.作者运用了“设疑一释疑”的写作思路带我们走近老程,认识老程。请找出三处设疑的内容。(3分)
17.在文章第④段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并说明理由。(3分)
汴河街氤氲的烟火气好像被老程搅得升腾起来,欢笑声·谈论声·_____(A.一串
串挂 B.一阵阵飘荡)在古色古香的檐角上。
18.第⑨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 谈谈其作用。(3分)
19.校园文学社打算出版一期刊物,设置了“传统文化”“凡人小事”专栏,你觉得这篇文章编入哪个专栏更合适 请具体说说理由。(3分)
(四)名著阅读(8分)
20.下列对名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老舍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B.《〈二十四孝图〉中最使鲁迅先生不解甚至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C.《父亲的病》中绍兴城的两位名医都替鲁迅的父亲看过病,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特别是陈莲河先生,每次所开的药引既买不到也找不到,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D.《骆驼祥子》这本书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儿”。
21.《朝花夕拾》中我们能欣赏到鲁迅塑造人物的精妙,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3分)
人物 初识的形象 转折事件 深入了解后的形象
阿长 粗俗、愚昧 为我买《山海经》 善良、温暖
衍太太 和蔼、开明 ① 自私、虚伪
② 倔强、冷漠 酒楼叙旧,主动解释在东京与鲁迅作对的原因 坦率、真诚
(1)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2)向鲁迅先生学习写作,你能从上述内容中总结出塑造人物的哪种技巧 (1分)
22.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请从保尔和祥子两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他认识生活真相之后的选择。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3分)
三、综合实践(10分)
23.学校将举办主题为“书香润泽,理想当歌”的诗歌朗诵会,年级请你参与筹备工作。
(1)年级为参与朗诵会的同学下发诗歌推荐单,不会出现在推荐单中的诗歌是( )(2分)
A.《观沧海》曹操 B.《行路难》李白
C.《泊秦淮》杜牧 D.《登飞来峰》王安石
(2)以下是年级拟定的朗诵会评分标准,请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两条。(2分)
①朗诵内容紧扣活动主题,积极向上。


④衣着端庄得体,仪态大方,表情自然。
(3)为了更好地促进本次活动的开展,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2分)
(4)笑笑选择了流沙河的《理想》作为自己的朗读作品,请你对画线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4分)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朗读设计项目 朗读设计及理由
画线句朗读语调 ①
画线句朗读重音 ②
四、写作(50分)
24.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所爱即所得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在通讯《告别叶嘉莹》中称: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九十多岁时,她仍坚持站着讲课,坚持每天早上6时半起床读书,夜以继日地伏案创作。百岁病重之际,还在认真整理讲稿。为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她陆续捐赠了3500多万元。一辈子持守住自己选对的“门”,叶嘉莹教授做到了。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持守”意味着不忘初心,意味着坚守理想,意味着不弃热爱,意味着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淡泊宁静,才能不畏苦痛,才能坚定不移,才能不断地“开枝散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1)yāng (2)懈
2.B
3.A(选文第一段并没有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4.发现丰富认知
5.(1) 大漠孤烟直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6.(1)考虑,想到 (2)等到
7.余 在 湖 州 /坐 作 诗 追 赴 诏 狱/ 妻 子 送 余 出 门 /皆 哭
8.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
9.D(乙文没有议论)
10.表达效果:本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积水般清澈透明,而竹柏的影子则如同水中的藻、荇交织纵横。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月色的皎洁与庭院的幽静,还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斑驳的美感,透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与悠闲的心境。
语言风格:此句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通过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静谧的月夜景象。同时,运用比喻和想象,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句式上虽无严格的对偶,但整体流畅自然,节奏感强。
1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乙文译文:
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 ’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8分)
12. D(文章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即按照“抠,是突破之举”“抠,是精妙之功”“抠,是严谨之道”“抠,是律己之为”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证,而非对照式结构。对照式结构通常是通过对比正反两个方面或多种观点来论证中心论点,但本文并未采用这种方式,故该选项分析错误。)
13.本文是通过启功先生做学问喜欢“抠”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要想做好学问,必须学会‘抠’”;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通过列举六位经过艰苦磨炼而终于成就一番事业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归纳出中心论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简而言之,本文是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论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通过归纳历史事例得出论点。
14.首先,提出分论点“抠,是突破之举”,并解释了抠的含义;然后,以邓亚萍为例,阐述了她在身高劣势下如何通过苦练实招,最终成为“乒坛女皇”的过程,论证了抠对于突破自我、实现梦想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苏格拉底和苏轼的话,进一步强调了迎难而上、发掘开拓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了分论点的说服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4分)
15.D(文章以“老程的打更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但文章主要体现的是老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他独特的打更方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而非打更工作的辛苦,所以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16.三处设疑的内容:
① 第一处设疑在文章第②段,通过“我”的疑问“以为不过是景区营销的把戏”和“问老程白天为何打更”,引发读者对老程白天打更行为的好奇和疑惑。
② 第二处设疑在文章第⑤段,通过“我”的思考“如此罕见的打更法,难道仅仅是为汴河街添点佐料”,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老程打更目的和意义的探究。
③ 第三处设疑在文章第⑥段,通过“我”对老程打更意义的追问“可如此罕见的打更法,难道仅仅是为汴河街添点佐料”,引出老程对打更意义的解释,即唤醒历史中的记忆。
17. B“一阵阵飘荡”。
理由:从语境上看,“汴河街氤氲的烟火气好像被老程搅得升腾起来”描述了老程打更带来的热闹氛围,而“欢笑声、谈论声”作为这种氛围的一部分,应该呈现出一种弥漫、飘荡的状态,与“升腾”的烟火气相呼应。A选项“一串串挂”通常用于描述具体、可触摸的物品,如灯笼、果实等,与这里的语境不符。而B选项“一阵阵飘荡”则能很好地表达出声音在空间中传播、回荡的感觉,更符合语境。
18.第⑨段运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
作用:插叙部分交代了老程的人生经历和来汴河街打更的缘由,以及他如何通过打更警醒人们防火,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同时,插叙也解释了前文“我”对老程白天打更的疑惑,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脉络更加清晰。
19.这篇文章更适合编入“传统文化”专栏。
理由:文章通过讲述老程在汴河街打更的故事,展现了巴陵戏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记忆。老程的打更声和唱腔不仅为汴河街增添了文化色彩,更赋予了这些记忆鲜活的生命力。文章通过老程的言行和经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符合“传统文化”专栏的主题。相比之下,“凡人小事”专栏虽然也可能涉及人物故事,但更侧重于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而本文则更多地聚焦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四)名著阅读(8分)
20.C (《父亲的病》中确实描述了绍兴城的两位名医为鲁迅的父亲看病的情况,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然而,关于陈莲河先生所开的药引“经霜三年的甘蔗”这一描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陈莲河给鲁迅父亲开的药引是“原配的蟋蟀一对”,并且还要“必须是捉了放在罐里,埋在地下,过一年后开罐取用,方有效”。所以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21.(1)① 怂恿孩子吃冰、偷母亲首饰并散布谣言等
(2)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2.示例一:我选择保尔
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革命战士的转变。他早期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当他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充满了艰辛、挑战和不公时,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
我获得的启示是: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自己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成为真正的英雄。
示例二:以祥子为例,他在《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初来北京时怀揣着朴实而美好的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通过诚实劳动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祥子逐渐认识到生活的真相: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冷漠、命运的捉弄。他经历了洋车被抢、积蓄被骗、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他从一个勤劳、坚韧、有理想的青年,逐渐变得麻木、堕落、自私。面对生活的重压,他没有选择继续热爱生活,积极抗争,而是选择了放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沦为了一个社会底层的行尸走肉。
启示: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遭遇了挫折和不幸,也要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祥子的悲剧在于他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没有在认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更加珍视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行。
三、综合实践(10分)
23.(1)C
(2)②朗诵时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自然流畅。
③朗诵时情感投入,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
(3)示例:书香飘溢润心灵,理想翱翔歌未来。
(4)① 朗读语调:建议采用高昂、明快的语调。
②重音放在“正好”和“正晴”上。
四、写作(50分)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