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枣庄高二年级上学期政治
必修四第四课复习
一、选择题
1、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禁止踩踏草坪”是从小接受的教导。近年来,有人认为草坪就应该是“用来奔跑、聚餐、晒太阳”,对草地的亲近是符合人性的;有人认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市中心不适宜开放草坪,应禁踩;也有人认为不同草坪上所种植的草种不一样,有的耐踩,有的不耐踩。出现分歧的原因是:( )
A.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不断超越自身
B.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
C.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因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别
2、《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
4、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新时代国务院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务院工作规则》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熟做法,以进一步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这一修订过程表明( )
①生产关系的正确变革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③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④事物都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爱因斯坦在1916年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引力波一直没有被探测到,直到2015年,人类才首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并获得了关键性证据。这表明( )
①实践是人们获取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在科研中真理不断被推翻、检验和发展
③任何理论的真理性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8、2024年1月9日,我国科学家领衔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这项突破性研究为人类进一步研究肢体发育的详细调节机制、肢体发育异常的细胞生理机制,乃至更广泛的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调节机制和空间位置建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说明( )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发展中超越自身 ②人类肢体发育研究呈现出一种质量互变的状态
③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对实践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④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班任务。2023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竹子具有生长快、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用竹子代替树木造纸的理念在当地得到广泛认可;“以竹代木”理念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这一理念(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当地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
12、我国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材料表明( )
①科学实验作为重要的认识活动,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③实践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这一论述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获得认识需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不断发展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相传,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酿成惨剧的典故,告诫我们( )
①要善于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理性思考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③借鉴他人意见应注意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 ④感性认识在通常情况下不可信,也靠不住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近年来,中国空间站在人体研究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发明了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科学实验为认识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③掌握健康维护新方法是基础研究的根本目的 ④思维能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稻耐盐碱水平较高,抗淹的本领也高,是很好的种子资源。
1986年,广东湛江的农业科学家陈日胜最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把这种水稻的种子收下进行繁育。经过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人们对海水稻的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但产量较低、口感略差仍是瓶颈。2012年,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从2012年至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水稻的探索历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枣庄高二年级上学期政治
必修四第四课复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禁止踩踏草坪”是从小接受的教导。近年来,有人认为草坪就应该是“用来奔跑、聚餐、晒太阳”,对草地的亲近是符合人性的;有人认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市中心不适宜开放草坪,应禁踩;也有人认为不同草坪上所种植的草种不一样,有的耐踩,有的不耐踩。出现分歧的原因是:( C )
A.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不断超越自身
B.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
C.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因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别
2、《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C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C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
4、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B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新时代国务院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务院工作规则》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熟做法,以进一步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这一修订过程表明( D )
①生产关系的正确变革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③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④事物都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爱因斯坦在1916年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引力波一直没有被探测到,直到2015年,人类才首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并获得了关键性证据。这表明( D )
①实践是人们获取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在科研中真理不断被推翻、检验和发展
③任何理论的真理性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D )
A.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8、2024年1月9日,我国科学家领衔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这项突破性研究为人类进一步研究肢体发育的详细调节机制、肢体发育异常的细胞生理机制,乃至更广泛的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调节机制和空间位置建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说明( B )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发展中超越自身 ②人类肢体发育研究呈现出一种质量互变的状态
③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对实践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④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C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班任务。2023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B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竹子具有生长快、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用竹子代替树木造纸的理念在当地得到广泛认可;“以竹代木”理念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这一理念( B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当地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
12、我国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材料表明( D )
①科学实验作为重要的认识活动,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③实践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D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B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B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这一论述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获得认识需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不断发展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相传,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酿成惨剧的典故,告诫我们( B )
①要善于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理性思考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③借鉴他人意见应注意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 ④感性认识在通常情况下不可信,也靠不住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近年来,中国空间站在人体研究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发明了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可见( A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科学实验为认识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③掌握健康维护新方法是基础研究的根本目的 ④思维能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生产实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来源和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目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大食物观”代替“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真理性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社会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认识向前发展。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稻耐盐碱水平较高,抗淹的本领也高,是很好的种子资源。
1986年,广东湛江的农业科学家陈日胜最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把这种水稻的种子收下进行繁育。经过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人们对海水稻的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但产量较低、口感略差仍是瓶颈。2012年,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从2012年至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水稻的探索历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海水稻从发现到多年种植,反复试验,才有了进一步了解和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海水稻的认识还要继续深化拓展,以取得更高产量、更好口感、更可抗病抗旱等。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对海水稻的认识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