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新版浙教版初中科学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知识点第1节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机械运动: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例如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绕地球公转的月亮篮球场场中投出的篮球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在做机械运动。(提醒:机械运动主要强调宏观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花朵绽放,心脏跳动,闻到花香都不属于机械运动。)2.运动是绝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是相对参照物体而而言的,因此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3.参照物:(1)看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相对于这个参照物如果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是它是静止的。(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选择需要来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也会不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教学楼树木等都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些物体是运动的。(3)举例:①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要求受油机和加油机保持相对静止。②我国两个航天器(例如神舟8号与天宫1号对接)相互对接时要保持相对静止。③在风洞中高速气流掠过静止的飞行器在飞行器在空中高速运动时的效果相同。二、运动的描述1.描述物体运动有不同的方式。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的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例如: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做的是直线运动过山车上的乘客做得是曲线运动。2.分类是给予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是否有种子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按物体运中路线的形状,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类必须提出分类标准再按照标准区分归类。分类因突出事物的特征是物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3.比较快慢的两种方式: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②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4.速度(1)科学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采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方法。(2)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大小叫作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4)单位:国际单位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5) 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三、速度的测量1.图中上方的车辆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3.人走路的速度为5km/h,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5km/h,高铁行驶时的速度为300km/h,光在真空中传播3×105km/h,3×108m/s 。4.运动图像问题a b c d(a.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 d加速运动 )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其中,v不变,s与t成正比。但不能说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因为v与s.t都无关。)b.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v不随时间变化)c.静止时s-t图像(s不随时间变化)四、速度的应用1.已知路程.时间求速度,用公式___v=s/t____。2.已知路程.速度求时间,用公式t=s/v_ ___。3.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用公式___s=vt_____。4.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对于变速运动,要注意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将甲段求出的速度运 用到乙段上去求乙段的路程或时间,即三者必须是对应于同一物体的同一运动过程。(2)注意解题步骤:①仔细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必要时可以画出草图帮助分析;②选择合适的参照物;③要统一各量的单位;④运用公式或建立方程来求解。5.例题:为了交通安全,城市中许多马路都画有斑马线,在斑马线的两侧装有红绿灯。某人过斑马线前看到绿灯亮的时间还剩 6s,斑马线区域的马路宽度为15m,如果他步行的速度为2m/s,那么在绿灯熄灭前他能否穿过斑马线区域?解:根据题意,由速度公式,可得s=vt。s=vt=2m / s ×6s=12m。因为 s 小于 15m,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答: 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问:还有其他哪两种方法也可以判断?方法一:根据题意,此人在6s内通过15m的路程需要的速度:v=S/t=15m/6s=2.5m/s因为v大于2m/s,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方法二:根据题意,此人以2m/s内通过15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t=s/v=15m/2m/s=7.5s因为t大于6s,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五、运动与能1.能的存在形式: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也有多种形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的形式:(1)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飞翔的鸟都具有机械能。(2)化学能:储存在食物中的能以及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3)电能:电能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能。各种发电站能够提供大量的电能,各种电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电能。(提醒:化学电池,蓄电池内储存的时化学能,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电磁能:用遥控器遥控机器时,遥控器将发出电磁辐射(电磁波),它具有的能属于电磁能。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常运用于遥控).紫外线(可用于验钞).微波(可用于微微波炉)和X射线(可用于X光拍片)等都是电磁能的表现形式。(5)太阳能: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周围辐射着能量,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为太阳能。(6)内能(热能):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也称为热能。 我们知道运动是绝对的,不仅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且所有物体内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微粒的运动使物体本身具有能量,这种能量称为物体的内能(热能)。物体的内能一定条件还可能发生转移或转化,这时被释放或吸收的内能又称为热量。如,食物吸收热里变熟了.人体吸收热量变暖和了等。(7)核能(原子能):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称为核能,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核能;核电站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核泄漏时,核辐射对周围的生物有严重的损害。第2节 地球的转动一、地球绕地轴自转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成为地球自转。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约为一天(24小时)。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太阳(或月球)的东升西落;②昼夜更替现象;③ 时差。 3.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4.在北极点上空和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2)昼夜交替的原因:A.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使地球有了昼夜之分。B.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动,昼夜就不断更替。(3)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约24h(即1d)。(4)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晨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如图中ABC;昏线线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如图中的ADC,晨昏线不一定与经线重合。5.地方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间早,偏西的地方时间晚。6.时区和北京时间:北京处于世界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二、地球绕太阳公转1.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因为太阳光入射角不同,所以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同一数太阳光斜射到地面的面积比直射(垂直入射)大,所以相同地表面积上所接受太阳辐射量比直射少。2.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沿近似圆形的轨道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动的运动。(2)地球公转姿势: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北极星 附近。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为66.5°。(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4)地球公转周期:约365d, 即通常所说的一年。(5)地球公转轨迹:接近正圆的椭圆。(6)地球公转的效应:杆影季节变化;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7)地球公转示意图。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1)定义: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 垂直照射 ,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光垂直 照射的点叫作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③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再南移到赤道时,为秋分日;继续向南移至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之后向北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④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地 表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太阳光热越多。2 .太阳高度的特点:(1)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太阳高度的这个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中,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3)在同一时间内,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4)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正午太阳高度的这个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3. 正午太阳高度与纬度分布规律:(1)太阳直射点上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90°)。(2)在春分日与秋分日,正午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到两极最小(0°)。(3)在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4)在冬至日,正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5)浙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北纬30°附近),所以浙江各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4 .杆影变化规律:(1)杆影的长度在一天中先变短后变长,发生这样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2)同一地点的正午杆影长度在一年中随季节发生变化,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发生移动所致。(3)杆影的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杆影的长短跟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长。5.探索可知,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动轨迹并不相同。例如,在北回归线上观察,春分、秋分时太阳由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时,太阳由东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冬至时,太阳由东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如图4.2-14所示。四、以及昼夜长短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转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示意图。(1)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时间变化):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昼夜长短 北极点昼夜情况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春分、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2)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空间变化):① 北半球的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A.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B.北极出现极昼现象。C.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 长 ,昼夜时间差越。② 北半球的秋分日 → 冬至日 → 次年春分日:A.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B.北极出现极夜现象。C.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 短 ,昼夜时间差越 长 。(3)以北纬30°左右的浙江为例,夏天天亮时间大约为5点,冬天天亮时间大约是6 点半,两者时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造成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本地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白昼最短的月份是12月。3.极昼现象:太阳整日不落;极夜现象:太阳整日不出。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为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之间,因为北半球处于冬半年时,南半球处于夏半年。4. 昼夜长短判断方法: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部分长时该地就昼长夜短。反之就昼短夜长。若等长,则昼与夜等长。五、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2.一年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3.二十四节气歌第3节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叫光的直射。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作光线。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5.光直线传播的应用:(1)打靶的三点一线(瞄准点、准星和缺口三者重合时)。(2)小孔成像。①物距: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叫作物距。②像距:像到小孔的距离或者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叫作像距。③像距与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当物距>像距,像缩小;当物距=像距,像等大;当物距<像距,像放大。④ 当孔较小时,形成的像是物体的像;当孔较大时,形成的像是孔的形状。⑤小孔成像形成的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像。二、月球的运动1.月球也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2.因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3.月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地球公转,地球上的人始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如果月球不发生自转,我们就可以在同一个月内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三、日食和月食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日食形成原因时由于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食发生时间是每月农历初一。但不是每个月初一都会发生日食,但发生日食时一定是农历初一。2.日食的类型: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3.月食: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月食的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转过程中,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4.月食的类型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5.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反之,发生月食时一定为农历十五.十六。6.提醒:(1)日食可以证明月球是圆的;月食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2)记忆方法:日食从右手边发生,月食从左手边开始发生。(3)日食发生时,月居中。月食发生时,地居中。第4节 地球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一、板块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是吻合的。所以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讲说大陆是移动的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曾经都连成一片(称为泛大陆)之后分裂漂移才形成现在的样子。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在地层和岩石结构上遥相呼应。②大西洋两岸的蛇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石层中均有发现。海牛鸵鸟都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翔,但是分割两个大陆。但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解释,不被接受。3.赫斯和笛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进行研究时,发现远离大洋终极的海底岩石年龄越老,因此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该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球裂缝,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4.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相互碰撞和张裂。5.六大板块:岩石圈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6.常考:①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②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③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④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⑤台湾(或日本)为什么地震频发: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⑥四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7.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球内部结构图。二、火山和地震1.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和地震。2.火山的组成: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3.火山喷发物: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熔岩流).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4.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区是基本重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分布: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5.地震结构分为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6.为什么火山口附近明明比较危险,但还是会发展出大量的人口和城市?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尘埃,经过分化后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口等,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造,可以开发利用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有很多地的资源可以进行利用和以火山活动的地方附近往往有人口较多或者有城市分布。7.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多达500万次,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只有各种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8.抗震技术相比于普通的基础固定楼房多了一层基础隔离支架。9.地震发生时会伴随着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更快,横波速度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会先横波抵达相应的地点。所以当地震发生时,未固定的物品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新版浙教版初中科学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知识点第1节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机械运动: 叫做 。例如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绕地球公转的月亮篮球场场中投出的篮球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在做机械运动。(提醒:机械运动主要强调宏观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花朵绽放,心脏跳动,闻到花香都不属于机械运动。)2.运动是绝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是相对参照物体而而言的,因此 。3.参照物:(1)看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选择需要来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也会不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教学楼树木等都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些物体是运动的。(3)举例:①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要求受油机和加油机保持 。②我国两个航天器(例如神舟8号与天宫1号对接)相互对接时要保持 。③在风洞中高速气流掠过静止的飞行器在飞行器在空中高速运动时的效果相同。二、运动的描述1.描述物体运动有不同的方式。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的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 ,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 和 。例如: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做的是直线运动过山车上的乘客做得是曲线运动。2. 是给予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是否有种子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按物体运中路线的形状,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类必须提出 再按照标准区分归类。分类因突出事物的特征是物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3.比较快慢的两种方式:①在相同 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②比较物体通过相同 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4.速度(1)科学上比较 ,常采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方法。(2)定义: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4)单位:国际单位制m/s 常用单位km/h ( )(5) 1m/s的物理意义:三、速度的测量1.图中上方的车辆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 且 不变的运动叫做 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3.人走路的速度为5km/h,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5km/h,高铁行驶时的速度为300km/h,光在真空中传播 km/h, m/s 。4.运动图像问题a b c d(a.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 d加速运动 )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 的倾斜直线。(其中,v不变,s与t成正比。但不能说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因为v与s.t都无关。)b.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 于时间轴的直线。(v不随时间变化)c.静止时s-t图像(s不随时间变化)四、速度的应用1.已知路程.时间求速度,用公式 。2.已知路程.速度求时间,用公式 。3.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用公式 。4.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对于变速运动,要注意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将甲段求出的速度运 用到乙段上去求乙段的路程或时间,即三者必须是对应于同一物体的同一运动过程。(2)注意解题步骤:①仔细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必要时可以画出草图帮助分析;②选择合适的参照物;③要统一各量的单位;④运用公式或建立方程来求解。5.例题:为了交通安全,城市中许多马路都画有斑马线,在斑马线的两侧装有红绿灯。某人过斑马线前看到绿灯亮的时间还剩 6s,斑马线区域的马路宽度为15m,如果他步行的速度为2m/s,那么在绿灯熄灭前他能否穿过斑马线区域?解:根据题意,由速度公式,可得s=vt。因为 s 小于 15m,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答: 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问:还有其他哪两种方法也可以判断?方法一:根据题意,此人在6s内通过15m的路程需要的速度:v=S/t=15m/6s=2.5m/s因为v大于2m/s,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方法二:根据题意,此人以2m/s内通过15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t=s/v=15m/2m/s=7.5s因为t大于6s,所以,在绿灯熄灭前他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五、运动与能1.能的存在形式: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也有多种形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的形式:(1)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具有 。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飞翔的鸟都具有机械能。(2) :储存在 中的能以及 .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3) :电能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能。各种发电站能够提供大量的电能,各种电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电能。(提醒:化学电池,蓄电池内储存的时 ,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 :用遥控器遥控机器时,遥控器将发出 (电磁波),它具有的能属于电磁能。 (红橙黄绿蓝靛紫). (常运用于遥控). (可用于验钞). (可用于微微波炉)和 (可用于X光拍片)等都是电磁能的表现形式。(5) :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周围辐射着能量,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称为 ,简称为太阳能。(6) :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也称为热能。 我们知道运动是绝对的,不仅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且所有物体内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微粒的运动使物体本身具有能量,这种能量称为物体的 (热能)。物体的内能一定条件还可能发生转移或转化,这时被释放或吸收的内能又称为热量。如,食物吸收热里变熟了.人体吸收热量变暖和了等。(7) :从 ,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核能;核电站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核泄漏时,核辐射对周围的生物有严重的损害。第2节 地球的转动一、地球绕地轴自转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 的旋转运动成为地球自转。自转方向为 ,自转周期约为一天(24小时)。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 ;② ;③ 。 3.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 . 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 ,背阳的为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 现象。4.在北极点上空和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1)从 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针;从 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针。(2)昼夜交替的原因:A.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使地球有了昼夜之分。B. 地球绕着 不停地转动,昼夜就不断更替。(3)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 周期相同,约 h(即 d)。(4)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如图中 ; 线线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如图中的 ,晨昏线 与经线重合。5. :由于地球的自转,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间早,偏西的地方时间晚。6.时区和北京时间:北京处于世界时区划分中的 ,同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整整相差 小时。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 ”。二、地球绕太阳公转1. :因为太阳光 不同,所以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 也不同,同一数太阳光 到地面的面积比 ( )大,所以相同地表面积上所接受太阳辐射量比直射少。2.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沿近似圆形的轨道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动的运动。(2)地球公转姿势: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附近。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为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4)地球公转周期:约365d, 即通常所说的一年。(5)地球公转轨迹:接近正圆的椭圆。(6)地球公转的效应: 。(7)地球公转示意图。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1)定义: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 ,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光垂直 照射的点叫作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③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23.5°N时,为 日;再南移到赤道时,为 日;继续向南移至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之后向北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④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 ,最南界线是 ;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面的 ,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地 表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太阳光热越多。2 .太阳高度的特点:(1)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太阳高度的这个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中,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最大,称为 。(3)在同一时间内,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纬度越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4)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季正午太阳高度大, 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日最大, 日最小。正午太阳高度的这个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3. 正午太阳高度与纬度分布规律:(1)太阳直射点上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 °)。(2)在春分日与秋分日,正午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 ,到两极最小(0°)。(3)在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 ,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4)在冬至日,正午太阳直射 ,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5)浙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北纬30°附近),所以浙江各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4 .杆影变化规律:(1)杆影的长度在一天中先变 后变 ,发生这样的变化是由于 产生的。(2)同一地点的正午杆影长度在一年中随 发生变化,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导致 发生移动所致。(3)杆影的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 ,杆影的长短跟 有关,太阳高度越大,杆影 。5.探索可知,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动轨迹并不相同。例如,在北回归线上观察,春分、秋分时太阳由 方升起, 方落下;夏至时,太阳由 方向升起, 方向落下;冬至时,太阳由 方向升起, 方向落下,如图4.2-14所示。四、以及昼夜长短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的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示意图。(1)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时间变化):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昼夜长短 北极点昼夜情况夏至冬至春分、秋分(2)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空间变化):① 北半球的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A.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B.北极出现极昼现象。C.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 ,昼夜时间差越。② 北半球的秋分日 → 冬至日 → 次年春分日:A.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B.北极出现极夜现象。C.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 ,昼夜时间差越 。(3)以北纬30°左右的浙江为例,夏天天亮时间大约为5点,冬天天亮时间大约是6 点半,两者时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造成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本地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白昼最短的月份是12月。3. 现象:太阳整日不落; 现象:太阳整日不出。去 考察的最佳时间为 至次年 之间,因为北半球处于冬半年时,南半球处于夏半年。4. 昼夜长短判断方法: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部分长时该地就昼长夜短。反之就昼短夜长。若等长,则昼与夜等长。五、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 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2.一年分为 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3.二十四节气歌第3节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不需要 。2.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也叫光的直射。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 的 示光的传播 和 ,这样的线叫作光线。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5.光直线传播的应用:(1)打靶的三点一线(瞄准点、准星和缺口三者重合时)。(2)小孔成像。①物距: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叫作物距。②像距:像到小孔的距离或者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叫作像距。③像距与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当物距 像距,像 ;当物距 像距,像 大;当物距 像距,像 大。④ 当孔较小时,形成的像是物体的像;当孔较大时,形成的像是孔的形状。⑤小孔成像形成的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像。二、月球的运动1.月球也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2.因为月球的 和 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总是以 朝向地球。3.月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地球公转,地球上的人始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如果月球不发生自转,我们就可以在同一个月内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三、日食和月食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日食形成原因时由于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 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 时,由于光是 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食发生时间是每月 。但不是每个月初一都会发生日食,但发生日食时一定是农历初一。2.日食的类型: 。3.月食:有时候 的现象称为月食。月食的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转过程中,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 。4.月食的类型分为 和 。5.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 ,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反之,发生月食时一定为农历十五.十六。6.提醒:(1)日食可以证明 是圆的;月食可以证明 是圆的。(2)记忆方法:日食从 手边发生,月食从 手边开始发生。(3)日食发生时,月居中。月食发生时,地居中。第4节 地球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一、板块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物理学家 发现 与 的大陆海岸线是 的。所以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讲说大陆是移动的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曾经都连成一片(称为 )之后分裂漂移才形成现在的样子。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在 和 上遥相呼应。②大西洋两岸的蛇羊齿的植物 ,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石层中均有发现。 都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翔,但是分割两个大陆。但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学说的 做出科学解释,不被接受。3. 和笛茨对 (海底山脉进行研究时,发现 大洋终极的 因此提出 。该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球裂缝,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4.人们在 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5.六大板块:岩石圈由 六大板块组成。6.常考:①喜马拉雅山脉: ;②阿尔卑斯山: ;③地中海在 :位于 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④红海在 :位于 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⑤台湾(或日本)为什么地震频发:位于 交界处;⑥四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四川位于 交界处。7.岩石圈包括 和 。地球内部结构图。二、火山和地震1.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 和 ,产生了 和 。2.火山的组成:由 . . 组成。3.火山喷发物: 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态(熔岩流). 态( .二氧化硫等)。4.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区是基本重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分布: .以及 。5.地震结构分为 。震源是地震的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千米处。 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 。 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 。6.为什么火山口附近明明比较危险,但还是会发展出大量的人口和城市?7.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多达 次,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只有各种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 。8.抗震技术相比于普通的基础固定楼房多了一层 。9.地震发生时会伴随着 。地震波分为 和 纵波传播速度更 ,横波速度传播速度相对较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 抵达相应的地点。所以当地震发生时,未固定的物品会先 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学生版).docx 浙教版科学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