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宝文来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时间:100 分钟 总分:100 分)
古诗文阅读(30 分)
一、古诗文默写(10 分)
①桃花一簇开无主,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② ,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③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④我们到乡间旅游,见到花木栽种整齐,房屋干净整洁时,不禁咏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中的名句:“ , 。 ”
二、诗歌鉴赏(5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姓名)。(2 分)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里 ”表明诗人刻画的江南春景不局限在某地某处。
B.首句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描摹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
C.一二句描绘江南春景的明朗,与三四句的烟雨迷蒙相映衬。
D.三四句抒发诗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寺庙群的震撼之情。
三、古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4.本文选自《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2 分)
5.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4 分)
问其故( ) 孰为汝多知乎 ( )
6.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从“ ”(人物反应)
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4 分)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①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 儿日:“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②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8.杨氏子回应孔君平的语言,表现了他 、 的特点。(2 分)
现代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 分)
盼(节选)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 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 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 晴 ”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 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 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 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 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③“妈妈! ”我嚷着奔进厨房。
④“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
⑤“可是……还差半小时啊。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⑥“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⑦“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我央求着。
⑧“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⑨“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 怕雨停了。
⑩“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 ”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11“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 么肉。
12“真的吗? ”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 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 讲座。
14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 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 还是留到明天吧。
15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 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 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 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9.第 段中“我 ”背过身子盯住碗架的原因是 。(3 分)
10.本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 ”的?(3 分)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 。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 。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 。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表达效果是 。(3 分)
12.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表达了“我 ”期盼下雨后穿新雨衣的虚荣。 B.“我 ”对新雨衣的喜爱表现了孩子对美的追求。 C.本文表达了“我 ”期盼在雨中自由玩耍的心情。 D.本文从孩童视角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9 分)
藤萝架下的童年
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城区内务部街 5号大院,院里有一架枝繁叶茂的大藤萝。我和 我的发小们,我们阳光灿烂的童年,就在那藤萝架下愉快度过……
②记忆中,那藤萝架足有五米来宽、八米多长,距地面高达三米左右,藤萝根间距两米的立桩, 用的一水儿都是黄花松方子木,连同架上的檩条,统统涂了防腐漆。
③根据藤萝碗口粗的老根和木架桩斑驳老朽的模样,大院的叔伯们估算,此藤萝年龄至少百年以 上。反正,一架藤萝的枝枝杈杈,足以“承受 ”我们一帮皮猴小孩儿上下攀爬、荡悠秋千。
④春寒料峭时,藤萝还光秃着,生性好动的我们,闲暇便凑到一起,一个个或趴或跪,玩弹球、 拍洋画。
⑤柳枝吐绿了,紧邻藤萝架住的孙波叔叔便披袄挥锹,率先为大藤萝的根部翻土扩坑。我和孙家 的鲁燕便双双拎着小水桶,一趟趟去公厕水管接水,浇灌藤萝;也时不时拿小铲子翻捡泥土中的蚯蚓, 用小瓶子装了,拿回家喂鸡。
⑥惊蛰之后,天气渐暖。小伙伴在藤萝架下玩耍,常见到“蛰伏 ”在台阶、墙缝中的土鳖、蜈蚣, 甚至凶巴巴翘着独尾的蝎子。听长辈们说,这些虫子风干后均可作中药用,所以我们一旦“发现目标 ”, 便会找来干树枝当筷子,把“猎物 ”一个个夹起,放到玻璃瓶里攒着,晾干。
⑦伴着大院屋檐下一窝出巢紫燕的“叽叽喳喳 ”,高高的藤萝架上,随风摇曳的细嫩枝条,悄然 开始发芽、吐绿。待我们都脱去臃肿的棉毛衣,再看当院的藤萝架,已然叶蔓婆娑,一串串粉紫色的 花骨朵缀满枝头了。听说用鲜嫩的藤萝花和面,可蒸出喷香的紫花饼,我三下两下攀上藤萝架,却见 有大牛蜂“嗡嗡嗡 ”直奔我来,吓得我一溜儿烟跳下地。
⑧初夏,我与大院的女生刘申、田春华分到一个学习小组,每天放学,我们仨在藤萝架下支起小 桌,闻着沁入心脾的花香,坐在小马扎上,写作业。完了,刘申掏出一串猴皮筋,一头系在木桩上, 一头由我抻着,她和田春华一边唱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 ”一边翩翩然跳起了猴 皮筋。
⑨京城的夏日雷雨不断,而小院地势低洼,但凡中到暴雨,藤萝架下便积水成湾。雨过天晴,不 知打哪儿飞来的成群的蜻蜓,“诱惑 ”我们光着脚丫,举着扫帚,满藤萝架下蹚水,追逐蜻蜓。
⑩金秋不期而至。藤萝结出的大皂角,个个半尺来长,宛如古代将士用的令箭。爱玩打仗游戏的 我们,一边顺着藤杈攀上藤架,看哪个皂角大就揪下哪个。扯了大堆皂角,我们下地,每人抄一把, 追追打打,不亦乐乎。
藤萝架的南侧,有一座用名贵太湖石堆成的2 米多高的假山。秋高气爽的时候,假山上是满满 的杂草和青苔。住在藤萝架西屋的梁新生、军生、民生,以及南屋的那莎、那雅几个“淘气包 ”,经 常攀爬假山藏猫猫。
秋风乍起,树叶凋零。再转眼,隆冬降临。
大雪落,院里家家户户出来扫雪,堆向藤萝架下。女孩子围拢一起堆雪人;男孩子手攥雪团激 烈开战。积雪融化,藤萝架下形成巴掌大一个小冰场。我最先找来竹板踩在脚下溜来溜去玩滑冰,又 将硬木削成陀螺,把小钢珠儿镶在底下,用竹棍绑布条,使劲在冰上抽陀螺;我还用捡来的金属丝, 捋直,再用老虎钳子窝成一个圆环,在藤萝架下推着玩,一圈一圈又一圈。
14我的大院里的童年,我的藤萝架下的童年,就这样,忒快活!
13.本文的叙事是按照 顺序、以 为线索展开的。 (2 分) 14.梳理“我 ”在“藤萝架下童年 ”生活(每处限填写三个字)。(3 分)
玩弹球、拍洋画;① 、翻蚯蚓、② ; 写作业、跳皮筋、追蜻蜓;玩 打仗、爬假山;堆雪人、打雪仗;玩滑冰、③ 、滚铁环。
15.结尾段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4 分)
内容上: 结构上:
综合运用(9 分)
阅读《童年》选段,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和蔼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他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 起他曾这么无情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16.上文选自 (作者人名)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上文的“我 ”名叫 。“他 ”是“我 ”
的外祖父,外祖父经常毒打“我”的根本原因是 。(3 分) 17.对于《童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B.《童年》中的外公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连“小茨冈 ”也是被外公毒打致死。 C.《童年》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D.“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 这段话是小说中对外祖母的歌颂。
18.小说中的“我 ”经历诸多不幸,最终却没有成为外祖父那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敬佩“我 ” 的原因,80 字左右。(3 分)
作文(40 分)
19.题目:那件事,教会了我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文来中学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卷(答案)
(时间:100 分钟 总分:100 分)
古诗文阅读(30 分)
古诗文默写。(10 分)
①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②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④我们到乡间旅游,见到花木栽种整齐,房屋干净整洁时,不禁咏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中的名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二、诗歌鉴赏(5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代)诗人杜牧(姓名)。(2 分)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里 ”表明诗人刻画的江南春景不局限在某地某处。
B.首句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描摹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
C.一二句描绘江南春景的明朗,与三四句的烟雨迷蒙相映衬。
D.三四句抒发诗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寺庙群的震撼之情。
三、古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4.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2 分) 5.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4 分)
问其故( 原因) 孰为汝多知乎 ( 通“智 ”智慧)
6.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从“孔子不能决 也 ”(人物反应)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4 分)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①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②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喊他的儿子出来。
8.杨氏子回应孔君平的语言,表现了他聪明、机智的特点。(2 分)
现代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 分)
盼(节选)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 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 晴 ”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 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 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 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③“妈妈! ”我嚷着奔进厨房。
④“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
⑤“可是……还差半小时啊。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⑥“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⑦“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我央求着。
⑧“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⑨“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 外,生怕雨停了。
⑩“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 ”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11“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 要炖什么肉。
12“真的吗? ”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 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 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14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 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 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5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 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 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 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9.第 段中“我 ”背过身子盯住碗架的原因是因为说谎而心虚,不敢面对妈妈,寻找出门的其 他理由。(3 分)
10.本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 ”的?(3 分)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拟人,表达效果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杨树被风吹动的声音,表现了“我 ” 以为雨即将到来的兴奋、激动的心情。(3 分)
12.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表达了“我 ”期盼下雨后穿新雨衣的虚荣。
B.“我 ”对新雨衣的喜爱表现了孩子对美的追求。 C.本文表达了“我 ”期盼在雨中自由玩耍的心情。 D.本文从孩童视角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9 分)
藤萝架下的童年
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城区内务部街 5 号大院,院里有一架枝繁叶茂的大藤萝。 我和我的发小们,我们阳光灿烂的童年,就在那藤萝架下愉快度过……
②记忆中,那藤萝架足有五米来宽、八米多长,距地面高达三米左右,藤萝根间距两米的 立桩,用的一水儿都是黄花松方子木,连同架上的檩条,统统涂了防腐漆。
③根据藤萝碗口粗的老根和木架桩斑驳老朽的模样,大院的叔伯们估算,此藤萝年龄至少 百年以上。反正,一架藤萝的枝枝杈杈,足以“承受 ”我们一帮皮猴小孩儿上下攀爬、荡悠秋 千。
④春寒料峭时,藤萝还光秃着,生性好动的我们,闲暇便凑到一起,一个个或趴或跪,玩 弹球、拍洋画。
⑤柳枝吐绿了,紧邻藤萝架住的孙波叔叔便披袄挥锹,率先为大藤萝的根部翻土扩坑。我 和孙家的鲁燕便双双拎着小水桶,一趟趟去公厕水管接水,浇灌藤萝;也时不时拿小铲子翻捡 泥土中的蚯蚓,用小瓶子装了,拿回家喂鸡。
⑥惊蛰之后,天气渐暖。小伙伴在藤萝架下玩耍,常见到“蛰伏 ”在台阶、墙缝中的土鳖、 蜈蚣,甚至凶巴巴翘着独尾的蝎子。听长辈们说,这些虫子风干后均可作中药用,所以我们一 旦“发现目标 ”,便会找来干树枝当筷子,把“猎物 ”一个个夹起,放到玻璃瓶里攒着,晾干。
⑦伴着大院屋檐下一窝出巢紫燕的“叽叽喳喳 ”,高高的藤萝架上,随风摇曳的细嫩枝条, 悄然开始发芽、吐绿。待我们都脱去臃肿的棉毛衣,再看当院的藤萝架,已然叶蔓婆娑,一串 串粉紫色的花骨朵缀满枝头了。听说用鲜嫩的藤萝花和面,可蒸出喷香的紫花饼,我三下两下 攀上藤萝架,却见有大牛蜂“嗡嗡嗡 ”直奔我来,吓得我一溜儿烟跳下地。
⑧初夏,我与大院的女生刘申、田春华分到一个学习小组,每天放学,我们仨在藤萝架下 支起小桌,闻着沁入心脾的花香,坐在小马扎上,写作业。完了,刘申掏出一串猴皮筋,一头 系在木桩上,一头由我抻着,她和田春华一边唱着“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 ” 一边翩翩然跳起了猴皮筋。
⑨京城的夏日雷雨不断,而小院地势低洼,但凡中到暴雨,藤萝架下便积水成湾。雨过天 晴,不知打哪儿飞来的成群的蜻蜓,“诱惑 ”我们光着脚丫,举着扫帚,满藤萝架下蹚水,追 逐蜻蜓。
⑩金秋不期而至。藤萝结出的大皂角,个个半尺来长,宛如古代将士用的令箭。爱玩打仗 游戏的我们,一边顺着藤杈攀上藤架,看哪个皂角大就揪下哪个。扯了大堆皂角,我们下地, 每人抄一把,追追打打,不亦乐乎。
11藤萝架的南侧,有一座用名贵太湖石堆成的2 米多高的假山。秋高气爽的时候,假山上 是满满的杂草和青苔。住在藤萝架西屋的梁新生、军生、民生,以及南屋的那莎、那雅几个“淘 气包 ”,经常攀爬假山藏猫猫。
12秋风乍起,树叶凋零。再转眼,隆冬降临。
大雪落,院里家家户户出来扫雪,堆向藤萝架下。女孩子围拢一起堆雪人;男孩子手攥 雪团激烈开战。积雪融化,藤萝架下形成巴掌大一个小冰场。我最先找来竹板踩在脚下溜来溜去玩滑冰,又将硬木削成陀螺,把小钢珠儿镶在底下,用竹棍绑布条,使劲在冰上抽陀螺;我 还用捡来的金属丝,捋直,再用老虎钳子窝成一个圆环,在藤萝架下推着玩,一圈一圈又一圈。
14我的大院里的童年,我的藤萝架下的童年,就这样,忒快活! 13.本文的叙事是按照时间顺序、以藤萝架为线索展开的。 (2 分)
14.梳理“我 ”在“藤萝架下童年 ”生活(每处限填写三个字)。(3 分)
玩弹球、拍洋画;①浇藤萝、翻蚯蚓、②猎蛰虫;写作业、跳皮筋、追蜻蜓;玩打仗、爬假山; 堆雪人、打雪仗;玩滑冰、③抽陀螺、滚铁环。
15.结尾段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4 分)
内容上: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在藤萝架下度过的童年生活的满足和自豪(怀念)之情,点明中 心。 (2 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照应标题和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2分) 综合运用(9 分)
阅读《童年》选段,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和蔼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他并不凶恶,也不可怕。 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无情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16.上文选自高尔基(作者人名)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上文的“我 ”名叫阿廖沙。“他 ”
是“我 ”的外祖父,外祖父经常毒打“我 ”的根本原因是外祖父性格残暴。(3 分)
17.对于《童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B.《童年》中的外公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连“小茨冈 ”也是被外公毒打致死。
C.《童年》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D.“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 的地方…… ”这段话是小说中对外祖母的歌颂。
18.小说中的“我 ”经历诸多不幸,最终却没有成为外祖父那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 你敬佩“我 ”的原因,80 字左右。(3 分)
阿廖沙能辨别好坏,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的影响下,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 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文(40 分)
19.题目:那件事,教会了我
要求:(1)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