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3 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题目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买了很多水果,苹果,梨,香蕉,还有葡萄。B. 他叹了口气说:“这事情我早就告诉你了”。C. 那里不仅风景美,气候好,而且食物也非常有特色。D. 他用笔在地图上标出几个地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题目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 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各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无论是体育、文艺,还是社交能力。C. 大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加强沟通,二是提高效率,三是改进方法。”D. 我的答案是:“正确的。”题目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比赛,他的成绩竟然达到了——98分!B. 他大声喊道:“别跑!”。C. 《三国演义》,我已经读过三遍了。D. 这件事,他说过,反对过,但最后还是赞成了。题目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至今还不知道。B. 请问您是“李老师吗”?C.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讨论:(1)如何提高效率?(2)如何控制成本。D. 你觉得他会答应吗?题目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请问你是“张先生”吗?B. 我喜欢的书有很多:《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C. 这次活动,既有趣,又增长了知识,大家都很喜欢。D. 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和“再别康桥”。题目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工作很忙;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B. 北京,上海,广州,都是我国的大城市。C. 他慢慢地走了过来,轻声地问:“你,没事吧”?D. 天气很冷,大家都穿上了棉衣。题目7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气得脸都红了。B.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C. 他站在窗前,久久不语。D. 风呼呼地吹着,像在发怒。题目8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B.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C. 山上开满了鲜花,像绽放的笑脸。D. 天空一片湛蓝,像大海一样。题目9下列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风儿吹着,雨儿下着,花儿开着。B. 他又说又笑,非常高兴。C. 天空很蓝,海水很清,风儿很轻。D. 我爱春天的绿草,我爱夏天的蓝天,我爱秋天的落叶。题目10下列句子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B. 我肚子饿得快要扁了。C. 她站在那里,像一朵美丽的花。D. 他工作努力,每天都很忙。题目11下列句子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你真的不明白我的意思吗?B. 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我们反思吗?C. 他怎么会不懂这些道理?D. 我们能不努力学习吗?题目12下列句子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对地,雨对风。B. 天空蓝蓝的,草地绿绿的。C.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D. 他的学习成绩好,体育成绩也很优秀。题目13下列句子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白云在蓝天上飘来飘去。B. 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孩子的脸。C. 星星在夜空中眨眼睛。D. 花儿像笑脸一样绽放在草丛中。题目14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空很蓝,海水很蓝,心情也很蓝。B. 不管风吹雨打,我都会坚持下去,坚持下去。C. 风儿轻轻地吹,吹在脸上,吹在心里。D. 他高兴得笑了起来,笑得那么开心。题目1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谁不知道这件事情呢?B. 我们为何要努力工作?因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C.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情?D. 难道你不清楚这件事吗?题目16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B. 他跑得很快,像风一样。C. 那个孩子聪明极了。D. 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题目17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等了你一万年。B. 他很努力,每天都学习到深夜。C. 那天的天气非常炎热。D. 他笑得非常开心。题目18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珍惜资源。B. 他不仅成绩好,而且体育优秀,还是班里的文艺骨干。C. 不论晴天,不论雨天,他每天都坚持锻炼。D. 他一心为班级服务,一心为同学着想,一心为集体奉献。题目19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情?B. 难道他没有看过这本书吗?C. 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D. 你会相信他的话吗?题目20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是我们班的“铁饭碗”。B. 这块地方是学校的“摇钱树”。C. 全世界都关注着这场比赛。D. 他是学校里的“笔杆子”。题目2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请问您是“王教授”吗?B. 他的演讲题目是:《如何提高效率》。C. 这件事,他说过,反对过,最后还是同意了。D. 老师讲了几个问题:(1)如何提高学习效率;(2)如何科学安排时间。题目2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吗?B. 他说:“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我来处理”。C. 他买了许多东西:书、笔、和纸。D. 这篇文章很精彩,语言流畅;内容充实。题目2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好吗?”,他轻声问道。B. 这件事他知道,但没有告诉我。C. 他对我说:“明天要下雨”,所以我们不能去郊游了。D. 我买了很多东西:苹果,橙子,香蕉和葡萄。题目2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喜欢这本书,它内容丰富、语言优美。B. 这次活动,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高兴!C. “你明天来吗”?他问道。D. 她说:“我明天一定去”。题目2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买了许多水果,苹果、香蕉、梨子和西瓜。B. “他来了。”张老师大声喊道!C. 她说:“我明天去,不一定。”。D. 你什么时候去的呢?题目2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勤奋的重要性”。B. 他学习了三门课程:数学、物理,化学。C. 她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D. 他的演讲题目是《科技与未来》。题目2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班的“优秀学生”有:张三、李四、王五。B. 他买了三样东西:书、笔和纸。C. 她说:“我们明天去游玩”,然后就走了。D. 她拿着一本《红楼梦》说道:“这本书真不错”。题目2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真的要走吗?”他问道。B. 他学习了三门课程,数学、物理、化学。C. 这本书《红楼梦》我读过了。D. 他对我说:“明天我们一起去吧”。题目2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阅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B. 她说:“我会尽快回来”,然后就离开了。C.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讨论了一上午,还没有结果。D. 他参加了三个社团,分别是:读书社,足球队和音乐俱乐部。题目3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告诉我:“明天去哪里,我还没有决定呢”。B. 这本书,我看过了《红楼梦》。C. 他买了很多水果: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D. 张老师问我:“你准备好了吗”?我点了点头。专题03 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题目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买了很多水果,苹果,梨,香蕉,还有葡萄。B. 他叹了口气说:“这事情我早就告诉你了”。C. 那里不仅风景美,气候好,而且食物也非常有特色。D. 他用笔在地图上标出几个地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答案:D解析:A项并列词语之间应使用顿号。B项句末漏掉句号,应改为:“……告诉你了。”C项“风景美,气候好”之间应使用顿号。D项标点符号正确,表示列举的内容。题目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 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各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无论是体育、文艺,还是社交能力。C. 大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加强沟通,二是提高效率,三是改进方法。”D. 我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A解析:A项标点符号正确。B项句号应改为逗号。C项冒号前应为提示语,应去掉引号。D项句末引号不应放在句号前,句号应在引号外。题目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比赛,他的成绩竟然达到了——98分!B. 他大声喊道:“别跑!”。C. 《三国演义》,我已经读过三遍了。D. 这件事,他说过,反对过,但最后还是赞成了。答案:D解析:A项破折号不应与感叹号连用。B项不需要句号,应去掉句号。C项不需要逗号,应去掉逗号。D项标点使用正确,符合逻辑表达。题目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至今还不知道。B. 请问您是“李老师吗”?C.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讨论:(1)如何提高效率?(2)如何控制成本。D. 你觉得他会答应吗?答案:A解析:A项标点使用正确。B项书名号位置错误,问号应放在引号外。C项第二个分号应改为句号。D项应使用问号而非句号。题目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请问你是“张先生”吗?B. 我喜欢的书有很多:《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C. 这次活动,既有趣,又增长了知识,大家都很喜欢。D. 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和“再别康桥”。答案:C解析:A项书名号使用不当,问号应放在书名号外。B项句中的“以及”前不应使用顿号。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D项并列成分引号使用不当,且“和”前不应使用顿号。题目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工作很忙;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B. 北京,上海,广州,都是我国的大城市。C. 他慢慢地走了过来,轻声地问:“你,没事吧”?D. 天气很冷,大家都穿上了棉衣。答案:D解析:A项分号不应用于此处,应改为逗号。B项并列词语之间应使用顿号。C项问号位置错误,应该在引号内。D项标点符号正确。题目7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气得脸都红了。B.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C. 他站在窗前,久久不语。D. 风呼呼地吹着,像在发怒。答案:B解析:A项是陈述句,没有使用比喻。B项将时间比作流水,使用了比喻修辞。C项没有修辞手法。D项虽有“像”字,但不构成比喻。题目8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B.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C. 山上开满了鲜花,像绽放的笑脸。D. 天空一片湛蓝,像大海一样。答案:A解析:A项将“小草”拟人化,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B项是陈述句,没有拟人。C项是比喻修辞,将鲜花比作笑脸。D项是比喻修辞,将天空比作大海。题目9下列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风儿吹着,雨儿下着,花儿开着。B. 他又说又笑,非常高兴。C. 天空很蓝,海水很清,风儿很轻。D. 我爱春天的绿草,我爱夏天的蓝天,我爱秋天的落叶。答案:D解析:A项没有构成排比。B项没有排比,语句简单。C项是陈述句,不是排比句。D项使用了“我爱……”的句式构成排比。题目10下列句子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B. 我肚子饿得快要扁了。C. 她站在那里,像一朵美丽的花。D. 他工作努力,每天都很忙。答案:B解析:A项是正常描述,没有夸张。B项“饿得快要扁了”是夸张的表达。C项是比喻修辞。D项是陈述句,没有夸张。题目11下列句子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你真的不明白我的意思吗?B. 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我们反思吗?C. 他怎么会不懂这些道理?D. 我们能不努力学习吗?答案:B解析:A项是疑问句,不是反问。B项使用了反问,强调“这件事值得反思”。C项是疑问句。D项也属于反问,但B项更明确。题目12下列句子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对地,雨对风。B. 天空蓝蓝的,草地绿绿的。C.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D. 他的学习成绩好,体育成绩也很优秀。答案:C解析:A项虽然是对仗句,但不属于对偶修辞。B项是平行结构,没有对偶。C项使用了对偶修辞,句子对称。D项是陈述句,不是对偶。题目13下列句子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白云在蓝天上飘来飘去。B. 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孩子的脸。C. 星星在夜空中眨眼睛。D. 花儿像笑脸一样绽放在草丛中。答案:C解析:A项是陈述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是比喻修辞,将阳光比作母亲的手。C项把星星拟人化,使用了拟人(比拟)修辞手法。D项是比喻修辞。题目14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空很蓝,海水很蓝,心情也很蓝。B. 不管风吹雨打,我都会坚持下去,坚持下去。C. 风儿轻轻地吹,吹在脸上,吹在心里。D. 他高兴得笑了起来,笑得那么开心。答案:B解析:A项没有构成反复。B项“坚持下去”的重复表达,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C项是陈述句,没有反复。D项虽然“笑”出现两次,但属于正常表达,不是修辞手法中的反复。题目1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谁不知道这件事情呢?B. 我们为何要努力工作?因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C.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情?D. 难道你不清楚这件事吗?答案:B解析:A项是反问句。B项先提出问题“为何要努力工作”,然后自己回答,属于设问修辞。C项是疑问句。D项是反问句。题目16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天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B. 他跑得很快,像风一样。C. 那个孩子聪明极了。D. 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答案:B解析:A项是比喻修辞。B项使用了比喻修辞,将速度比作风。C项是陈述句,没有修辞手法。D项没有修辞手法。题目17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等了你一万年。B. 他很努力,每天都学习到深夜。C. 那天的天气非常炎热。D. 他笑得非常开心。答案:A解析:A项“等了一万年”是夸张修辞手法。B项是陈述句,没有夸张。C项没有夸张成分。D项是正常表达,没有修辞手法。题目18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珍惜资源。B. 他不仅成绩好,而且体育优秀,还是班里的文艺骨干。C. 不论晴天,不论雨天,他每天都坚持锻炼。D. 他一心为班级服务,一心为同学着想,一心为集体奉献。答案:D解析:A项句式较简单,没有排比。B项没有构成排比。C项表达形式为重复,没有排比。D项重复“一心”为排比修辞手法。题目19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情?B. 难道他没有看过这本书吗?C. 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D. 你会相信他的话吗?答案:B解析:A项是疑问句,不是反问。B项是反问句,强调“他应该看过这本书”。C项是疑问句。D项是疑问句。题目20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是我们班的“铁饭碗”。B. 这块地方是学校的“摇钱树”。C. 全世界都关注着这场比赛。D. 他是学校里的“笔杆子”。答案:D解析:A项“铁饭碗”是一种比喻,表示稳定的工作。B项“摇钱树”是比喻,表示能带来财富的事物。C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项“笔杆子”借代“擅长写作的人”,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题目2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请问您是“王教授”吗?B. 他的演讲题目是:《如何提高效率》。C. 这件事,他说过,反对过,最后还是同意了。D. 老师讲了几个问题:(1)如何提高学习效率;(2)如何科学安排时间。答案:D解析:A项书名号错误,应改为:“王教授”后面的问号应在引号外。B项冒号应去掉,改为:“如何提高效率”后直接是句子中的一部分。C项并列词语间应使用顿号。D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列举的结构符合语法。题目2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吗?B. 他说:“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我来处理”。C. 他买了许多东西:书、笔、和纸。D. 这篇文章很精彩,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答案:A解析:A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和”前不应使用顿号。D项分号不应在此处使用,应改为逗号。题目2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好吗?”,他轻声问道。B. 这件事他知道,但没有告诉我。C. 他对我说:“明天要下雨”,所以我们不能去郊游了。D. 我买了很多东西:苹果,橙子,香蕉和葡萄。答案:D解析:A项问号应放在引号内。B项逗号连接两个完整句子时不妥,应使用分号。C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D项列举用顿号,标点符号正确。题目2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喜欢这本书,它内容丰富、语言优美。B. 这次活动,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高兴!C. “你明天来吗”?他问道。D. 她说:“我明天一定去”。答案:A解析:A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项感叹号不合适,应改为句号。C项问号应放在引号内。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题目2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买了许多水果,苹果、香蕉、梨子和西瓜。B. “他来了。”张老师大声喊道!C. 她说:“我明天去,不一定。”。D. 你什么时候去的呢?答案:D解析:A项并列成分中应用顿号,不该用逗号。B项感叹号应在句号前,或者句号改为逗号。C项句号不应放在引号外。D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题目2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勤奋的重要性”。B. 他学习了三门课程:数学、物理,化学。C. 她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D. 他的演讲题目是《科技与未来》。答案:D解析:A项冒号应去掉,书名号内的内容是句中一部分,不需要冒号。B项并列词语间应使用顿号,不应使用逗号。C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不应在引号外。D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名号和题目格式都符合规范。题目2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班的“优秀学生”有:张三、李四、王五。B. 他买了三样东西:书、笔和纸。C. 她说:“我们明天去游玩”,然后就走了。D. 她拿着一本《红楼梦》说道:“这本书真不错”。答案:B解析:A项冒号后不应加顿号,冒号用于表示解释说明。B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冒号后列举事项使用顿号,符合规范。C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题目2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真的要走吗?”他问道。B. 他学习了三门课程,数学、物理、化学。C. 这本书《红楼梦》我读过了。D. 他对我说:“明天我们一起去吧”。答案:A解析:A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问号放在引号内,符合规范。B项并列成分之间应使用顿号,而非逗号。C项书名号应使用“《红楼梦》”,而不应直接把书名嵌在句子里。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题目2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阅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B. 她说:“我会尽快回来”,然后就离开了。C.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讨论了一上午,还没有结果。D. 他参加了三个社团,分别是:读书社,足球队和音乐俱乐部。答案:C解析:A项顿号应用于列举多个书名,不应使用逗号。B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感叹号和逗号符合表达的语气。D项“分别是”后不应加冒号,改为直接列举。题目3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告诉我:“明天去哪里,我还没有决定呢”。B. 这本书,我看过了《红楼梦》。C. 他买了很多水果: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D. 张老师问我:“你准备好了吗”?我点了点头。答案:C解析:A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B项“这本书”和“《红楼梦》”之间存在重复问题,表达不当。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冒号用于列举,列举项之间使用顿号。D项问号应放在引号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原卷版).docx 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