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6届高二12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60分)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科学家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揭示了奇异物质的秘密,打开了一扇通往由奇异状态下的物质构成的未知世界的大门。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奇异物质”( )A. 是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B. 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C. 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具体形态D.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2. 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表述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④掩耳盗铃、心外无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 众多科学家喜欢研究哲学。爱因斯坦一生都没间断过对康德著作的研读;钱学森在《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写道,在技术科学的研究中,我们把理论和实际要灵活地结合,不能刻板行事。这个灵活地结合理论与实际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髓了。由此可见( )A.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B. 具体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哲学的进步与发展C.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 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4. 从哲学上看,国家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是基于( )A.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 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C. 防治大气污染是国家的职责所在 D.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5. 为落实计划,福州市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B. 人们可以割断不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C. 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征D. 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坚持人民立场,是人民的理论②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三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披荆斩棘、创造未来的生动标识,“三牛”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在逆境中顽强奋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人们赋予牛精神品质( )①说明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②体现了意识活动主动创造性③是人们主观世界物化的产物④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 如图是一张长短错觉图,本来一样长的两条线段现在看起来长短不一。从哲学角度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人的意识是不可靠的 B. 错觉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 错误的意识来自人的主观意识9.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从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①大脑加工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②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有机结合③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④诗人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客观物质前提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0. “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物质决定意识 D.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11.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疏通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重视协同发展战略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客观与主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来源于社会实践 ④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 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一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B.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 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13. 2022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章《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其中提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实践中要把握好全国统一市场和地方竞争发展的关系。要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把握好全国统一市场和地方竞争发展的关系需要(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各个部分②要立足部分,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认识事物④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眼下,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农户们抢抓农时忙备耕,农技人员走村入户忙指导,大农机、无人机大显身手……人机齐上,吹响耕耘希望的号角。从南到北,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这说明我们( )①只有把握大自然规律才能成功预测农时②对农时的认识是取得春耕胜利的出发点③珍惜农时忙备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④尊重规律是规律能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为解决椰心时甲虫对椰树、核椰树造成的严重破坏,海南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人工培育甲虫天敌姬小蜂和啮小蜂,并按照10:1的蜂虫比例投放到椰林、槟榔林,成功解决了虫患。这说明①对蜂虫间本质联系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②任何蜂虫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③优化蜂虫投放结构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④科研人员的主观努力可以创造新的联系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16.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是因为①联系是多样的,非本质联系不影响事物的变化发展②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③联系是具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在人的意识之外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7.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于2023年12月2日成功并网。该项目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光伏+”多重效益。项目还吸纳了超过1000人次农牧民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材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②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8. 哲学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带着历史与辩证的眼光,将不同的学科体系打通,寻找它们背后隐藏的普遍规律。这表明( )①哲学是所有具体学科知识的总和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③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④真正的哲学能够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9. 有人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因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 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C.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D.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20. 漫画(作者:小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认识世界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主观题(3小题,4问,共4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会议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安排的迫切要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办好教育事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2023 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意见》 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机制,凸显了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了三者协同一体、融合助力的教育生态。《意见》强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主动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体验之间的黏合剂。社会支持是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格局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家庭教育的社会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共享、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知识,说明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必要性。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库布其曾经是水草丰美之地,200年前,因战事频繁,开荒无节制,土地荒漠化严重,终成不毛之地。1988年,库布其生态恢复项目由中国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面对困境,亿利人不抱怨、不讲条件,研究治理沙漠的科学方法,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他们建立了“可持续公益的商业治沙模式”,构筑起了一个融生态修复、农牧业、旅游、制药、光伏、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比如,亿利资源集团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种植的传统认识,摸索出了用秸秆、沙柳扎成网格沙障,在网格中种上沙柳或沙蒿的固沙方法和立体绿化模式。亿利集团利用沙漠光热等资源,发展“治沙十发电十种植十养殖十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1)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2)为我国沙漠治理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给出其哲学依据。26届高二12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C2.【答案】C3.【答案】C【答案】4. D5. D6.【答案】B7.【答案】C8.【答案】B9.【答案】B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D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D17.【答案】D18.【答案】D19.【答案】C20.【答案】D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主观题(3小题,4问,共40分)21.【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党中央要准确把握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作出科学判断,深入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政策。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党中央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22.【答案】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要求我们要立足整体,搞好局部,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着眼我国教育大局,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有利于增强协同育人共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的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社会全面育人的有效支持和服务作用,有利于提高协同育人的整体效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3.【答案】(1)①亿利集团从沙漠光热等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光伏产业。②亿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种植的传统认识,用科学的治沙方法指导实践。③亿利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沙漠治理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治沙热情同科学的治沙方法结合起来,走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④亿利人没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无所作为,而是不抱怨、不讲条件,大胆实践,发展沙谟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取得了沙漠治理的成功。(2)建议:在沙漠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比如在有一定地下水的沙漠地区种植适合干旱环境的沙棘等植物,同时结合滴灌等节水技术。 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沙漠地区环境各异,在治理沙漠时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实际自然状况,包括水资源、气候、土壤等实际因素,不能脱离这些实际情况来盲目治理。根据不同沙漠区域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和技术,才能使沙漠治理达到较好的效果。(此题无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PAGE第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