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交往与独处”主题一、作文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国爱默生: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周国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俄国列夫 托尔斯泰: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对于以上的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二、审题立意1.题目解读: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给出了三位名人关于交往与独处的不同观点。爱默生强调与人交往的必然性,认为与世隔绝不切实际;周国平指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比交往更重要;托尔斯泰则阐述了交往对思想产生的作用,以及孤独对思想加工和表达的意义。材料围绕 “交往” 与 “独处” 展开,引导考生思考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2.立意导向:立意角度多样。可以侧重论述交往的重要性,如交往能拓宽视野、获取信息、促进合作等;也可以强调独处的价值,如独处能让人沉淀自我、深入思考、提升自我修养等;还可以辩证地看待交往与独处,阐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不同的情境和人生阶段,合理把握交往与独处的平衡,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3.文体选择:论述类文章是明确要求的文体,议论文是最合适的选择。通过清晰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能够深入探讨交往与独处的关系和意义,展现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4.写作思路:若选择辩证看待交往与独处的关系,开头可简述材料,引出 “交往与独处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人生” 的论点。主体部分先论述交往的重要性,列举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事例,说明交往能碰撞思想火花,推动事业发展;再论述独处的价值,以牛顿在独处中思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例,阐述独处能让人专注深入思考。接着分析交往与独处的相互作用,如交往获得的思想灵感需要在独处中沉淀加工,独处后的成果又需要在交往中分享传播。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交往与独处的时间,实现两者的平衡,促进个人成长。5.写作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常见问题一是观点片面,只强调交往或独处的一方,忽略两者的关系。解决方法是在审题时仔细分析材料,明确两者的关联,在论述过程中体现辩证思维。二是论据陈旧、缺乏说服力,如总是使用一些老套的名人故事。要关注时事热点、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等,积累新颖独特的素材,同时注意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三是论证逻辑不清晰,文章结构混乱。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常见的论证结构,在段落开头使用中心句,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连贯。三、素材选择交往重要性素材1.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交往中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两人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的交往不仅是学术上的合作,更是志同道合的友谊,充分体现了交往在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2.“硅谷” 的交流合作:美国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人们频繁地交往、交流想法。各种技术研讨会、创业分享会等活动层出不穷,不同领域的人才在这里相互启发、合作创新,催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这表明交往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推动科技的进步。独处价值素材3.牛顿的独处思考:牛顿在苹果树下独处时,看到苹果落地,引发了他对万有引力的深入思考。他在孤独的状态下,专注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计算,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次独处让他能够摆脱外界的干扰,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展现了独处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4.作家村上春树的独处创作:村上春树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经常独自进行长时间的写作。他会在安静的环境中,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深入思考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等。这种独处的创作方式让他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创作出许多富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这说明独处能为创作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有利于思想的沉淀和表达。交往与独处结合素材5.乔布斯的人生轨迹: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既善于与团队成员交往,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又懂得在独处时思考产品的未来方向。在苹果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他与设计师、工程师等密切交流,听取各方意见,共同打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美感的产品。同时,他也会独自冥想、思考,从大自然和艺术中汲取灵感。他的成功得益于在交往与独处之间找到的平衡,使他既能引领团队创新,又能保持独特的个人见解。6.杨绛的人生智慧:杨绛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她在与丈夫钱钟书以及众多文人学者的交往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她也享受独处的时光,在孤独中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她的作品《我们仨》《洗澡》等,都是在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处思考中诞生的。她在交往与独处之间游刃有余,展现了一种豁达而智慧的人生态度。四、参考标题1.《交往与独处:人生的双重奏》:写作要点:标题将交往与独处比作人生的双重奏,形象地表达了两者的关系。开头引入材料,提出 “交往与独处如同人生的双重奏,相互交织,共同奏响美妙乐章” 的论点。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交往和独处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两者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交往与独处的相互作用,如交往为独处提供思考素材,独处为交往提供思想深度。结尾强调要把握好交往与独处的节奏,让人生更加精彩。2.《在交往中绽放,在独处中沉淀》:写作要点:标题体现了交往与独处的不同作用。开头结合材料,引出 “在交往中绽放光彩,在独处中沉淀自我,是人生的智慧选择” 的观点。主体部分先阐述交往能让人拓展人脉、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举例说明在交往中取得成功的案例;再论述独处能让人反思自我、深入思考、提升修养,列举在独处中有所成就的人物事迹。最后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既要积极参与交往,又要学会享受独处,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3.《平衡交往与独处,拥抱精彩人生》:写作要点:标题突出了平衡交往与独处的重要性。开头简述材料,提出 “只有平衡好交往与独处,才能拥抱精彩人生” 的论点。主体部分先分析交往过度或独处过度可能带来的弊端,如交往过度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独处过度可能导致孤独封闭。然后论述如何在交往与独处之间找到平衡,如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合理安排时间,在交往中保持独立思考,在独处时积极与外界保持联系。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平衡交往与独处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鼓励读者追求这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五、范文引路交往与独处:人生的双重奏在人生的舞台上,交往与独处犹如两首交织的旋律,共同奏响了美妙的乐章。美国爱默生认为与人交往在所难免,周国平强调独处是一种重要能力,列夫 托尔斯泰则阐述了交往与独处对思想产生和加工的不同作用。在我看来,交往与独处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我们的人生。交往,是我们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它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人生体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堪称典范。他们在思想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智慧。在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两人频繁地交换意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最终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这种深度的交往,让他们的思想得以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现代社会,“硅谷” 的繁荣也是交往力量的有力证明。在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地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一堂,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分享经验、激发创意。在这里,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可见,交往能够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独处同样不可或缺,它是我们沉淀自我、深入思考的时光。牛顿在苹果树下的独处,让他能够专注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那个静谧的时刻,没有外界的喧嚣和干扰,他的思维得以自由驰骋,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作家村上春树也常常在独处中进行创作。他在安静的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悟。这种独处让他能够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创作出一部部触动人心的作品。独处,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交往与独处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交往为独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我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了各种信息和观点,这些都成为我们在独处时思考和加工的对象。而独处则为交往提供了更深刻的思想和内涵。经过独处的沉淀和思考,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更有深度的交流。乔布斯的人生轨迹便是交往与独处完美结合的典范。他在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既善于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又懂得在独处时思考产品的未来方向,从艺术和自然中汲取灵感。他在交往与独处之间找到了平衡,使苹果产品不仅具有强大的功能,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交往与独处的节奏。在适当的时候,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脉,丰富阅历;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独处,沉淀自我,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交往中绽放光彩,在独处中沉淀智慧,拥抱精彩的人生。作文点评:整体评价这篇作文紧扣 “交往与独处” 的关系展开论述,立意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充分且富有逻辑性,语言表达流畅自然,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文。亮点立意深刻,观点鲜明:文章开篇以 “交往与独处犹如两首交织的旋律,共同奏响美妙乐章” 形象地引出论点,表明交往与独处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人生的观点,立意深刻且准确。全文围绕这一核心观点展开论述,始终紧扣主题,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脉络清晰。开头提出论点,统领全文;中间分别从交往的重要性、独处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两者的相互促进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中心句,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把握交往与独处的节奏,升华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论证充分,论据丰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论据,涵盖历史人物、现代科技、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硅谷” 的繁荣、牛顿的独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村上春树的独处创作以及乔布斯的人生轨迹等事例,不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与论点紧密结合,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交往与独处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分析深入,说理透彻:在列举论据后,能够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论述交往的重要性时,分析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如何碰撞出思想火花,推动历史进步;在阐述独处的价值时,说明了牛顿和村上春树在独处中如何专注思考、沉淀自我。同时,对交往与独处相互促进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论证更加全面、深入,说理透彻。语言流畅,富有文采: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用词准确恰当,如 “拓宽视野”“自由驰骋”“沉淀自我” 等词语的运用,使文章表意精准;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结合,如 “交往,是我们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它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 “交往与独处犹如两首交织的旋律,共同奏响了美妙的乐章”,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足与建议理论深度可加强:虽然文章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观点,但在理论层面的阐述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例如,可以引用一些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来进一步阐述交往与独处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使文章更具思想深度。联系现实可深化:在论述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交往与独处的节奏时,可更加具体深入地结合当下社会的特点和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在忙碌的社交活动中挤出独处时间,以及如何在独处时避免与社会脱节等,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结尾可更精炼有力:结尾部分整体表达较好,但可以更加精炼有力,以更强烈的情感和更简洁的语言再次强调主题,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可以对 “奏响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进行更具体的阐释,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把握交往与独处节奏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