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隋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朝
晚清
创立
发展
完善
中落
鼎盛
科举废除
废九品,开科取士
明经和进士,武举殿试等
“取士不问家世”,更加公平合理
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
体系化,走向鼎盛,八股取士亦走向僵化
不能适时而变,不符合时代发展,最终被废除
知识回顾: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1.科举制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开展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1)1898年戊戌变法
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①加设经济特科,以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1)1898年戊戌变法: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P40史料阅读:思考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
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④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核心主张: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1)1898年戊戌变法: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1年清末新政
①1901年改学堂
1901年清政府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5年废科举
设学部
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课前导言 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除旧之后,要做什么?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2.布新:选官制度改革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①1901年:
初步设立
《学堂选举奖励章程》: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
正式设立
《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高等小学以上
毕业考试
考试结果
最优



最下
中等以上都获奖励出身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由官府予以选录
或升学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2.布新:选官制度改革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归国留学生考试
(每年一次)
最优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职
考试结果
赐予出身
(3)结果: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二)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除旧布新
1.除旧:科举制的变化和废除
2.布新: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三)官制改革
1.背景: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内容:
3.影响:
①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②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①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
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③不彻底,有封建残余;
特点
①作用: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②局限: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影响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1.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3)内容
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官员选拔:
②完善制度:
(1)背景:
(4)影响
①积极(作用):奠定基础;重要影响
②消极(局限性):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①P40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的选拔制度;
②孙中山汲取西方文官制度营养,形成系统的文官考试思想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1.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建立: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方式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考试
甄别 —— ——
1913年颁布
《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
女子不得参加
政事堂
铨叙局
两届: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
数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文凭、经历、成绩、学识与经验决定能否留任
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1.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2.建立: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3.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背景:
①制度基础: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②现实需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选拔人才强化国家管理
(2)指导思想: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3)内容:
文官考试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①公务员制度
②甄别制贯穿始终
发展为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3.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背景
(2)指导思想
(3)内容:
①公务员制度
建立
机关
法规
①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②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②甄别审查:
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3.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背景
(2)指导思想
(3)内容
(4)评价
材料一:1912随着男女同学的发展和考试制度的改进,第二届高等考试的正榜上,已有女性应考人“攀登龙门”而一举成名。
——朱雷章《忆1931年我国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
材料二:推荐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
——戴季陶1945
①进步性: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局限性:
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奠基:南京临时政府
建立:北洋政府
发展:南京国民政府
①以考试为主,建立考试院;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考试和甄别
公务员制度和甄别制度
发端与奠基
形成与确立
发展与成熟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干部
公务员
所有的公务员都属于干部范畴,但并非所有干部都是公务员
概念解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的确立和演变
1.含义: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发展历程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1)民主革命
(3)改革开放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新中国成立后
沿用,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4)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的确立和演变
(二)公务员制度
1.背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2.发展历程:
(3)2006年以来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1993年
初步形成
(2)2005年
正式形成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3.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
指导原则 标榜“ ”,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服务对象 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区别
“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政治中立
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
为资产阶级服务
德才兼备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公务员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本课小结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官制改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文官制度
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建立—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年)
——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废除科举制度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