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答题卡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涂区 选择题(1-12为单选,每小题2分,共24分;13-16为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 5 9 13 2 6 10 14 3 7 11 15 4 8 12 16 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60分)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缺考标记正确填涂注意事项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17.(12分)(1) ,,。(2)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3)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18.(10分)(1) (填数字), 。(2) (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3) (填“大于”“小于”或“约等于”), 。19.(12分)(1) ,,。(2) (填“分级调节”或“反馈调节”)。(3) , 。20.(12分)(1) ,。(2) (填“单向”或“双向”)。(3) (填图中字母),。(4) (填“单向”或“双向”)。21.(14分)(1) 。(2) (填“显性”或“隐性”),,(填“Ⅰ1”“Ⅱ1”或“Ⅱ2”)。(3) , 。(4) 。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答题卡----1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分)1.花青苷又名花色素苷,属黄酮类化合物,可赋予花不同的颜色。研究发现,花青苷的合成涉及多个基因,并受环境因素影利。下列有关该实例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该实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该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该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该实例说明基因与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2.右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③过程和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是不同的B.T2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可以发生④⑤⑥过程C.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发生①②③过程D.蓝细菌体内发生②过程的场所在细胞核中3.202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改造了小鼠(2n=40)的染色体,获得了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5号染色体首尾融合的突变小鼠M,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融合。假如M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其他染色体正常联会和分离,改造后的染色体按下图所示方式联会,之后其中1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一极,其余两条染色体进入另一极。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获得突变小鼠M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突变小鼠M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78条染色体C.仅考虑4号和5号染色体,推测M产生染色体正常配子的概率是1/2D.该成果可为研究某些人类遗传病的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途径提供动物模型4.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鳞鱼。后来,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鱼的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E/e为鳉鱼某对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E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存在地理隔离B.各个种群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18%D.某湖泊中全部鳞鱼所含E/e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5.野生猕猴桃(2n=58)存在基因A时合成维生素C的含量增多。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相比野生猕猴桃,三倍体无籽猕猴桃的果实更大B.通过过程④得到的自交后代中出现AAAA的概率为1/16C.AAaa个体体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最多可含4个基因AD.过程③和⑥除使用秋水仙素外,还可以使用低温诱导6.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最后回渗到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淋巴液的作用,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物质,运走其代谢产物。一般情况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脑细胞细胞内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脑脊液类似淋巴循环的作用,若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C.脑脊液中可能含有O2、尿素、性激素、纤维素等物质D.考试答题大脑深度思考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会使脑脊液pH显著降低7.观察牛蛙脊髓反射现象的实验中,用硫酸刺激左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同时收缩;刺激右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也同时收缩。若破坏左右后肢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中的某两条神经,再刺激左后肢皮肤中的感受器,结果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下列判断和推测正确的是( )A.左后肢传入神经元和右后肢传出神经元均被破坏B.若用硫酸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不会收缩C.兴奋从左后肢感受器传到右后肢时是双向的D.感受器产生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为化学信号8.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电表II(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转幅度减小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C.电表I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刺激P点,电表I和II均发生一次偏转,但方向相反9.排尿是一个复杂的反射,下图是排尿反射的调节示意图。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壁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进而发生排尿反射。尿液流经尿道时,尿道上的感受器兴奋,使排尿反射继续进行,直至尿液排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排尿反射发生时,兴奋在①②③上都是单向传导的B.当兴奋传导到脊髓排尿反射中枢时,此中枢产生尿意C.切断大脑皮层与脊髓排尿中枢的联系后排尿反射仍能进行D.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使尿液排空的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10.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mmol·L-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可能出现尿糖现象B.图中A为E(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B为F(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C.图中A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抑制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以及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D.图中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但B可促进A的分泌11.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机体会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调定点上移。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发热时会经历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个阶段,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阶段I调定点上移,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体温的升高B.阶段Ⅱ机体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阶段Ⅲ机体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舒张、出汗增多来增加散热D.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参与三个阶段的体温调节过程12.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白色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使 MSC 分泌 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淋巴细胞(ILC2)分泌 IL-5,从而促进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调节过程如图 1。RET 和 ADR 是 MSC 和 ILC2 上的受体,为确定这两种受体与MSC 和 ILC2 的对应关系,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2。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利用阻断 ADR 的小鼠作为实验组的实验材料B.NE、GDNF 和 IL-5 都需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根据图 2 实验结果推测 ADR 可能位于 ILC2,RET 可能位于 MSCD.NE、GDNF 和 IL-5 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13.原核细胞中同一个mRNA分子在不同的位点结合多个核糖体的示意图如下,已知有些核糖体可以从mRNA的内部开始翻译,图中的三个核糖体上合成的产物分别为①②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胞的翻译场所和转录场所由不同的膜系统分隔开B.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C.图中三个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位点不同将导致产物①②③不一定相同D.图中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个蛋白质分子的过程提高了翻译效率14.一个较大的昆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昆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B.雌雄之间自由交配可以保证该昆虫种群中B、b的基因频率维持不变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昆虫的概率为28.6%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1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图2所示效果。下列不正确的是(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小B.细胞膜上存在该局部麻醉药的转运蛋白C.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D.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和效果相同16.如图为促甲状腺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对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甲状腺细胞发挥作用B.活化的蛋白激酶A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跨过生物膜C.功能蛋白A为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包括促进细胞代谢D.促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生命活动三、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17.基因表达调控对生物体内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等生命过程有重要意义,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miRNA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但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为遗传信息表达的 过程,该过程共需要4种 作为原料。若合成的RNA中,腺嘌呤和尿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3%,其DNA模板链的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30%,则合成的RNA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图2的②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3)由图2可知,miRNA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和mRNA的序列通过 发生结合,二者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 过程。18.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肌肉组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 (填数字)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①②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2)请写出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途径:外界环境→ →组织细胞(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3)如图2所示的肌肉组织中,饭后甲侧的血糖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约等于”)乙侧的血糖浓度,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腺体1分泌的 增多,该激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 ,图示①②过程中起作用的信息分子有 。(2)下丘脑通过合成并释放③,促进垂体分泌④,再作用于腺体2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填“分级调节”或“反馈调节”)。(3)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的重吸收。20.人体运动需要对肌群进行精准调控,如图1所示,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弯曲和对侧腿伸展,表现出交互神经支配,从而既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该调节过程涉及多个中枢神经元,为多突触反射。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钉子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引起①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屈腿反射的反射弧中, 效应器是 。(2)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②时,兴奋在神经元②上进行 (填“单向”或“双向”)传导。(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参与伸腿反射的突触存在于 (填图中字母)。若突触间隙Na+浓度升高,则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 。(4)如图2所示,鱼和哺乳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兴奋的传递可以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21.如图所示为甲病和乙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两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已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幼年死亡,但杂合个体表现正常,其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1/500,该类型个体在30岁后易患心脏病。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确定图示两种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采用调查法,为降低误差,应采用的措施是 。(2)根据图示可确定乙病为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判断的依据是 ,若要确定控制该病致病基因的位置,只需对 (填“Ⅰ1”“Ⅱ1”或“Ⅱ2”)进行基因检测即可。(3)图中能确定与甲病相关的基因型相同的正常个体有 个;若Ⅲ4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结婚,生一个不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 。(4)若乙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针对乙病的遗传而言,Ⅲ6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D B B B A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ABD ABD AD AC17.(1) 转录 核糖核苷酸 13%(2) 从左向右(3) 碱基互补配对 翻译18.(1) ① 无机盐、蛋白质(2)B→A→①→②(3)大于 神经-体液-免疫19.(1)胰岛素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胰岛素(激素)、神经递质(2) 分级调节(3) 醛固酮 Na+20.(1) 由负变正 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或肌肉)(2) 单向(3) AB 基本不变(5)双向21. 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的数量足够大 隐性 Ⅱ1、Ⅱ2个体不患乙病但后代中出现了乙病患者Ⅲ3 Ⅱ1 4 2999/6000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doc 2026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答题卡.doc